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7篇

时间:2022-05-28 19:50:02 浏览量: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7篇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1

梅花按语:日本的大地震无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闻,它使人类开始认真地审慎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未来重新认识地球。如果说这场地震属于自然现象的话,那么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局一次次的颠覆性的干部变动,用“地震”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从局长“双轨”引发的地震,以及随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统20多个直属单位,上上下下没有一天消停过。说句实话,我很心痛,现在谁还在专心工作?明年是奥运会,后年就是全运会了,这么折腾下去还有什么事业可言?我是不是太忧国忧民了?

央视10套开播了《读书》栏目,我太喜欢了。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时收看这个节目,同时还边做笔记,主要记录每期介绍的书目,对其中感兴趣的书打算买回家来。

许是眼花的缘故,已经极少看纸质的书了,另外,似乎也没有耐心再去读大部头的书,虽然内心觉得如果读书还是要读纸质的,但的确很少读了。突然央视有了这么个频道,眼前为之一亮,边做我的手工编织,边听《读书》,与我真是一种享受,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今早,《读书》栏目介绍的是杨绛的《我们仨》,我很感动。尤其当介绍杨绛先生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全部捐出,而自己却过着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的时候,眼睛为之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老公一边发话: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开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认为对什么事都看的很开,对于此次的干部调整,我本身也没抱希望,因为我现在所在的单位虽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稳定,工作氛围我很满意,所以自己也没当回事,还以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却还是被人纳入到了调整的范围,因为个别单位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应该是不二人选,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风说我有可能去哪个单位,为此事,我还受到同事责问,问我为什么调走了没有告诉她,我一头的雾水,这都是怎么被人编排出来的?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我觉得自己挺冤的,无端的被人这么编排了一把,觉得脸上好没面子,我这是招谁惹谁了?真是好气又好笑。

《我们仨》一下子让我轻松了许多,敬佩杨绛先生所拥有的高尚境界,与老人家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东西生带不走,死带不去,又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呢?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559848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2

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绛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守到相助,从相聚到相失。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如果我们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经历这宿命中的坐标,按时按点到达。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时,她说: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踩着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步履总是那样的匆匆。转眼间,八零后的我们已步入中年,站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欢乐。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了机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每一个人。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在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即使我们很渺小,如苔花一般,但是也要学着牡丹开放。因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努力开成牡丹。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3

我们仨手挽着手踏过那万里长梦,我们仨肩并肩越过那凛冽寒风,而如今我一个人在暖阳里,迎着清风雨露,思念过往的天空。

《我们仨》这本书饱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书写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的爱。它是暖,是爱,它深深打动着我,似水流年飞逝而去,但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真诚力量,却如黄钟大吕般震撼我的心灵,久久不消。

合上书本,钱老夫妇和女儿平凡的日常生活跃然眼前,——出国期间,和妻子一起“逃会”,细心照顾生产后的妻子,和女儿圆圆“没大没小”的“打闹”……整本书里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从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琐屑的林林总总,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却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寻常中的幸福。从两个人的甜蜜到三个人的温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酿成了乐,悲也酿成了喜。这应该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亲为我准备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读母亲那一杯温热香甜的牛奶,长久以来都被我遗忘、忽略,也许,看多了长江黄河那样的壮观美景,听多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我的内心深处总潜藏着一股英雄情结,幻想着有不一样的人生,不曾想这平静中的纯真美丽竟如小石子一样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阵阵涟漪,听风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赏花可以是温馨。

在岁月的长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护,倚在时间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悦事,只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间独饮相思的毒酒。我能听到作者杨绛在深夜里的隐隐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杨绛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温热心脏背后的悲怆。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我们仨,已不再是我们仨,但还是我们仨,我们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时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无垠的广袤中,我们也能第一眼望见对方,这便是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4

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绛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守到相助,从相聚到相失。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如果我们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经历这宿命中的坐标,按时按点到达。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时,她说: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踩着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步履总是那样的匆匆。转眼间,八零后的我们已步入中年,站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欢乐。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了机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每一个人。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在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即使我们很渺小,如苔花一般,但是也要学着牡丹开放。因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努力开成牡丹。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5

故事内容很简单: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6

我们仨手挽着手踏过那万里长梦,我们仨肩并肩越过那凛冽寒风,而如今我一个人在暖阳里,迎着清风雨露,思念过往的天空。

《我们仨》这本书饱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书写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的爱。它是暖,是爱,它深深打动着我,似水流年飞逝而去,但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真诚力量,却如黄钟大吕般震撼我的心灵,久久不消。

合上书本,钱老夫妇和女儿平凡的日常生活跃然眼前,——出国期间,和妻子一起“逃会”,细心照顾生产后的妻子,和女儿圆圆“没大没小”的“打闹”……整本书里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从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琐屑的林林总总,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却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寻常中的幸福。从两个人的甜蜜到三个人的温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酿成了乐,悲也酿成了喜。这应该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亲为我准备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读母亲那一杯温热香甜的牛奶,长久以来都被我遗忘、忽略,也许,看多了长江黄河那样的壮观美景,听多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我的内心深处总潜藏着一股英雄情结,幻想着有不一样的人生,不曾想这平静中的纯真美丽竟如小石子一样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阵阵涟漪,听风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赏花可以是温馨。

在岁月的长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护,倚在时间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悦事,只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间独饮相思的毒酒。我能听到作者杨绛在深夜里的隐隐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杨绛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温热心脏背后的悲怆。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我们仨,已不再是我们仨,但还是我们仨,我们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时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无垠的广袤中,我们也能第一眼望见对方,这便是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人生感悟篇7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着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289853

推荐访问:读后 人生感悟 我们仨 读我们仨的感悟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左右 《我们仨》读后感 他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道理深刻 她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第二部分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 我们仨心得体会 我们仨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