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2-17 16:15:02 浏览量: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

  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

  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3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 “精彩六年,幸福一生”, 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习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近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习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7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1、*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2、*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3、*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4、*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5、*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8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习,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习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习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9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习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

  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民教育家,他让*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与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与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就是偏爱,偏爱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她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她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与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瞧就是动态的,随环境与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即实际生活。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就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观念,又就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她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就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与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瞧社会、瞧自然、瞧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就是问的。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1)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假期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学高才能为人师,身正才能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靠阅读课本中的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始终在不断摸索、尝试:

  (1)、给他们推荐好书,甚至到少儿图书馆给他们借书,而且当前畅销的儿童读物,适合青少年的优秀书刊,我都买来或借来读,以求和孩子们找到共鸣,有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样一来,孩子们感觉老师和他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互相“攀比”,看谁读得书多。借机开展读书交流会、讨论会,使读课外书常态化、自觉化。

  (2)诵读经典的古诗文。老师教学时的出口成章,让学生深深地折服,发自内心想像老师一样多背古诗文,自主学习自然就落到了实处。在作业不多的情况下,坚持每周背诵2—3首古诗,积累内化。

  (3)优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奥难懂的鼓励学生背诵。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那清新的文字,诗一般的笔调,背着背着,学生就完全融入了这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的春天里。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习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近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习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3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可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而鞠躬尽瘁的身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让陶行知先生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爱”,爱学生,爱科学,爱教育,爱真理,爱人民。因为爱,才能做到“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因为爱,“教师乃一门快乐之事业”,如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很高兴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因为爱,我的学生们有的活泼机灵,有的腼腆内秀,有的乐观开朗,我能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找到他的优点和长处,我能为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欢呼鼓舞。老师的爱,是公*、公正、真诚的爱,爱每一个学生,以耐心、*等、关心、微笑、解惑、鼓励种种方式体现爱,如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负面问题也随之增加,我们的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面对眼前的许多诱惑,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及时帮他们指引方向。我们教师要摘掉“教书匠”这顶帽子,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会学生做真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精辟、生动,初读让我忍俊不住,细细品味下来,却是感触良深。想起孩子们讲的小故事《小马过河》,小马第一次过河,在河边惴惴不安,老水牛对它说:“孩子,你过去吧,水浅得很,刚到小腿肚而已。”树上的松鼠喊到:“危险,不能过,前两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马摸索着自己蹚过了河,水刚好到它的大腿。小马以自己的行动得知它能不能过河的事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动,才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我也走在“行、知、创新”的教育道路上,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个真人,我会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那样,问问自己今天进步了吗?(张丽歌)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潘苗和最近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潘苗和。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学生读书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的把知识与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取得一定的经验。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了书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语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的这一条有效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读后感《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潘苗和》。

  “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他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每一个学生,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就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7

  这个暑假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很多观点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连,而且讲的非常的确切和适用,虽然时过境迁,但这本书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

  比如这篇《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想到自己的教学课堂,深感惭愧。“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会挣扎着不肯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教师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的越充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就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学生学习上“苦恼太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不喜欢这一门学科,不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尽管我不完全苟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及时对自己教学做调整和改进的话,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要求我们“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如陶先生所言认真去思考如何“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课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学生“终身学习”,我们更要在“终身学习”方面身体力行。言而总之,教学合一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只有做到教学合一,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教实学。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天进步,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则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3)“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说:“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焕发师生的学习活力。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其次,“师生”和谐,充分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师生”和谐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因此,活的教育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台。

  陶先生说:“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

  读了《陶行知文集》,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在我国教育和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8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习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9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1、*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2、*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3、*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4、*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5、*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2)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我有幸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国情出发,办*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学有所得。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3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

  近期我阅读著名著《陶行知文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爱是施教的前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活是施教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创新教育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语发扬光大: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如:《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又如: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精神的与物质的遗产。——老舍《四世同堂》六十四

  成语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又如: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教师,读好书更为必要。

  最近我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对孩子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7

  这个暑假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很多观点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连,而且讲的非常的确切和适用,虽然时过境迁,但这本书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

  比如这篇《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想到自己的教学课堂,深感惭愧。“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会挣扎着不肯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教师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的越充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就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学生学习上“苦恼太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不喜欢这一门学科,不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尽管我不完全苟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及时对自己教学做调整和改进的话,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要求我们“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如陶先生所言认真去思考如何“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课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学生“终身学习”,我们更要在“终身学习”方面身体力行。言而总之,教学合一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只有做到教学合一,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教实学。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天进步,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则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3)“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说:“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焕发师生的学习活力。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其次,“师生”和谐,充分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师生”和谐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因此,活的教育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台。

  陶先生说:“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

  读了《陶行知文集》,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在我国教育和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不会了。”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教师没有爱,教学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都要大”,陶公亲切地称学生为他的“爱人”。心中有学生,心中就会有爱,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地亲切、和谐;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的美,那样地能吸引老师和孩子。民主的爱,智慧的爱,公*的爱,会让教师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从小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他以后给予人家的也是爱。只有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成长;只有爱的`教育,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与公正、赏识。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9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做教师呢?

  这个暑假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陶行知,*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陶行知的理论潜移默化进我的音乐教学中,使我深受启发,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一、“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我在教授孩子们音乐的同时,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参与进孩子们的世界,与她们共同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我年年带领孩子们参加县里举行的艺术节,多次荣获县级一等奖,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瞬间我的内心被融化了,觉得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走上更大的舞台,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很好的检验了我的教学成果。

  课堂上充分认可孩子们的能力,给予她们自信心,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一起挥洒汗水,而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正是我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树结出了一枚枚硕果。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进生活劳动中,做一名志愿者,从劳动中获得感悟和学习。我认为这次生活实践远比学生在课堂上说着如何做一个勤劳的人来的更为实际。

  三、实施创新教育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他在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县实施“县管校聘”的第一年,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偏远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激发教师活力,我镇在中心校校长陈富林同志的带领下,大胆创新,实施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学科到薄弱小学的走教活动,全镇一盘棋。我校音乐、美术学科到疙瘩小学进行走教,每周两节课。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勇于接受,欣喜于新的尝试,但同时又担忧学生群体不同,无法胜任。以前面对的是初中的大学生,我开始搜索小学生适合唱的歌曲视频,学习肢体动作,希望孩子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能够边唱边做动作,加强孩子们肢体的协调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领导的举措是一项创新,我的教课也是一次创新。当看到孩子们一副副天真的笑脸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使我们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永恒的课题,陶行知带给我的智慧和启迪犹如一场春雨,让我在音乐课堂上,做出更多的尝试和改变,让我的学生们也享受着如春雨般的滋润和成长!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习,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习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习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3)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3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 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 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 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 .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 .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 .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

  最近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学生读书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的把知识与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取得一定的经验。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了书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语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的这一条有效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他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每一个学生,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就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

  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7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它时时处处都在启导着你的人生,为你披荆斩棘;为你铺路建树;为你剔除人生的“棘”。人离开了好书就是放弃了追求好人生,放弃了向往新未来,就等于放弃了鲜活的生命。

  与好书形影不离的人就会远离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更会因物质世界中的贫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灵世界中谨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欲望与能力相*衡,不贪欲;对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见异思迁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质的欠缺而更接近灵魂深处,并因生活中点滴获得而对命运多一份诚谢,从而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内心的感恩、宁静与*和;从而认真做事,规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旧书”就是读书人最心爱的书,是读过不知多少回的书,也就是能给人的灵魂乃至人生以启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书。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书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在临大学毕业之际,《陶行知文集》就成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书。从那时,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变了人生的追求,顽强地直面挫折,不断走向一条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我在从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时,每每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正是它改变了我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这本书,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这本书,我才扬起了人生之帆;正是这本书,才成就了我好人生。这本好书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导师,是这本好书为我点起了一盏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灯。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8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习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9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他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即头脑*、手脚*、身体*、感官*、时间*、语言*;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教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它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免为这样一所小学校叫好,因为“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

  即使是现在,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以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他们做事,学生家长也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只是认为在这里能够接受知识即可,这里所讲的知识,主要是讲书本知识。而燕子矶小学,却在短短的半岁时间内,使学生从原来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然肯做事了,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自然也赢得了家长对他们办学理念的认可,所以这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规模扩大也应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矶坡上因为经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净,丁超校长就领学生们把所有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不知道卫生,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这个地方,但村民只要往这里倒,他就会去打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扫一回,后来,邻居竟然也责备起往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矶也就从此干净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丁校长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行为,他既没有抱怨,抱怨他们素质差,不懂得讲卫生,也没有在那里竖一块“此地禁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别人倒我就扫,正是这种无声的举动影响了村民,使他们自己在内心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后来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情形。

  “润物细无声”,在无声之中他的这种行为影响地也不仅仅是燕子矶小学的师生了,而且影响了村民,让一种好的行为影响到周围所有的人。

  是呀,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与我们的理想不一致的时候,与其抱怨,不如放*自己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去改变。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4)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10篇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1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2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3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4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5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顿觉收益匪浅,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陶行知先生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称学生“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我们精心地护理,教师对幼儿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爱孩子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情感,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同时热爱幼儿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样去爱,目的是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读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后,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颗博大、无私、奉献的爱心,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用爱接纳每一个孩子。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6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顿觉收益匪浅,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陶行知先生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称学生“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我们精心地护理,教师对幼儿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爱孩子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不仅乐学,而且特别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情感,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同时热爱幼儿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样去爱,目的是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读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后,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颗博大、无私、奉献的爱心,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用爱接纳每一个孩子。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7

  欣赏周国*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思想啊?*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8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9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1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

  “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幼儿,儿童,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 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童心,我们更应该有更多的爱心给予幼儿,给幼儿更多的安全感。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孩子们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是那些寄宿幼儿,父母经常不在身边而长期住宿幼儿需要我们教师更多的关怀。

  滴水,可以穿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在孩子们面前的生活道路也许不是那么的顺畅,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

  以真诚对待每位幼儿,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对你也会潜移默化的尊重和爱戴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自己最美丽的人生乐章!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对于陶行知,只知他是杜威的弟子,只知生活即教育。闲暇空余之时,我读了他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用生活来教育,教而学,学而教,这是我读完陶公著作的收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学习,陶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俗话说“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对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桶水还不够,作为老师应该要有源源不断的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一眼永远不干涸的水井。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作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

  杜威也提出从做中学思想,但他们两者是有区别的。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他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收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生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读后感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开篇就说了一句让人振奋的话:学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这一句话足以指导我们学会如何去领会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陶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过时,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学习和发扬其精神。这其中不单纯的指他的教育精神,还有其高尚的师德。

  一个创字,体现了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不应该仿,而应该去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

  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爷爷让*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国情出发,办*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要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做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爷爷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7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

  暑假期间,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这本书,通过阅读思考,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假期骨干教师培训时,我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我坦言自己以前对陶行知先生其说知之甚少,对“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不配在*做教师。”的说法曾经表示过不屑,从教二十年了,自认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吗?可是读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所创立的经典教育理论时,不仅被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

  我是一位新老师。刚当班主任时,怕我管不住,我对孩子们很严厉,刚进班就给孩子们定规矩,一犯了错误,就说一不二地按照规矩予以惩罚,这种高压的方式让班级基本稳定,也达到了我的预期。

  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多来,给予孩子的严厉多于微笑,批评多于协商,呵斥多于原谅,偏“专制”的管理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得也比较明显,孩子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这样做班主任,我觉得很累。

  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规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规矩让我们的工作有序、有效,没有规矩的自由主义,短时间内,让我们感到自由和轻松,时间一长,种种坏习惯便悄然滋生,到那时想改犹如芒刺在背,拔除十分痛苦。

  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在规矩中渗透爱的表达,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在制定规矩、运行规矩中教师的雷厉风行是必须的,在全班大声而严厉的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犯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前期要交代清楚。教师严格的形象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执行过程中,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面子,之前,因为我的冲动和莽撞,也致使过学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无法做思想工作,虽然学生当时没有跟我顶撞,可是从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失当。所以,无论有多么冲动和愤怒,一定不能当众呵斥学生。

  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可以适当严格一些,当然,也不是冲着学生发火,可以让他先反思一会儿,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处理自己。

  陶行知说:

  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权威、冷漠和嘲笑。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是我们明天的朋友还是敌人,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

  如果可以,我还是觉得在疾言厉色后,多跟学生一起走一走谈一谈,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就能给自己省下很多麻烦。

  任教第一年,我的爱心泛滥,结果威信丧失殆尽,班级混乱不堪,第二年开始,我声色俱厉,班级表面上安然无事,孩子们内心却很受压抑。我希望自己能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从“维持秩序会会长”真正向“灵魂工程师”靠近。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扩展6)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3篇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1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做教师呢?

  这个暑假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陶行知,*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陶行知的理论潜移默化进我的音乐教学中,使我深受启发,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一、“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我在教授孩子们音乐的同时,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参与进孩子们的世界,与她们共同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我年年带领孩子们参加县里举行的艺术节,多次荣获县级一等奖,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瞬间我的内心被融化了,觉得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走上更大的舞台,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很好的检验了我的教学成果。

  课堂上充分认可孩子们的能力,给予她们自信心,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一起挥洒汗水,而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正是我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树结出了一枚枚硕果。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进生活劳动中,做一名志愿者,从劳动中获得感悟和学习。我认为这次生活实践远比学生在课堂上说着如何做一个勤劳的人来的更为实际。

  三、实施创新教育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他在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县实施“县管校聘”的第一年,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偏远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激发教师活力,我镇在中心校校长陈富林同志的带领下,大胆创新,实施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学科到薄弱小学的走教活动,全镇一盘棋。我校音乐、美术学科到疙瘩小学进行走教,每周两节课。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勇于接受,欣喜于新的尝试,但同时又担忧学生群体不同,无法胜任。以前面对的是初中的大学生,我开始搜索小学生适合唱的歌曲视频,学习肢体动作,希望孩子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能够边唱边做动作,加强孩子们肢体的协调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领导的举措是一项创新,我的教课也是一次创新。当看到孩子们一副副天真的笑脸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使我们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永恒的课题,陶行知带给我的智慧和启迪犹如一场春雨,让我在音乐课堂上,做出更多的尝试和改变,让我的学生们也享受着如春雨般的滋润和成长!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2

  陶行知作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读完《陶行知文集》,让我感触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师爱的无私与伟大。都说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常人的付出都为回报,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实践,树立起尚师德的典范,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研究。

  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业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成长,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循私情。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意见。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时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字画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叫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而且教育还是教育我们教师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在学习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同时,不仅能够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还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3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体会》。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访问:读后感 行知 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读陶行知文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