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4篇

时间:2022-10-22 19:15:03 浏览量:

篇一:内镜清洗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

  主要内容

  一、内镜相关的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二、内镜相关感染因素 三、新版《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页,共117页。

   一、内镜相关的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第二页,共117页。

   •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美国急救研究所 医疗卫生机

  构关注的10大患者安全问题 (2015年)

  • 1、警报危害:警报设置及操作不当 • 2、数据完整性: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数据错误缺失 • 3、患者暴力事件的应对 • 4、静脉输注管路混乱导致的用药错误 • 5、药物重整相关的医疗协作事件 • 6、独立双查对失败所致的安全事件 • 7、类鸦片药物相关安全事件

  • 8、内窥镜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不充分

  • 9、患者转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10、体重单位“磅”和“千克”混淆所致的医疗错误

  第三页,共117页。

   经内镜感染事件回顾

  • 2014 年10 月3 日至2015 年1 月28 日期间, 2 名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医疗中心(UCLA )进行内镜下逆 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的患者 死于 从污染内 镜获得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 ) 感染。至 少其它7 名患者也被感染。医院2 月28日的官方声明指 出他们已经通知可能暴露于细菌的另外 179 名患者 。

  • 2012 年至2014 年 ,Seattle‘s VirginiaMason 医

  学中心 发生31例经十二指肠镜检查感染病例,最终

  11 个病人因此死亡 。

  第四页,共117页。

   经内镜感染事件回顾

  •美国Cedars-Sinai 医学中心Angeles 医院 ,4个病

  人因为使用污染内镜感染,超过67 名病人处在感染

  风险中。

  • 之后数周,Ronald Reagan 医院 也报告7名类似

  感染病例和更多潜在暴露者。

  • Connecticut 的Harford 医院也报告了一起类似的暴

  发,至少5 例病人发病,超过280 名潜在暴露者。

  •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接到 135例 可能内镜污染感染病例的报 告。

  第五页,共117页。

   • 经内镜感染事件回顾

  1997年两所中心报道了支气管镜的结核分枝杆 菌(MTB)传播。在第一例中,一名病人在因肺癌而进 行的支气管镜检查后6个月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已 经确定他在一名患有活动性结核的病人之后第三天 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微生物基因分析显示基因型 相符。

  在第二例报道中,一株MTB耐药株在17天内从 一名活动性结核病人传播到三名后来进行支气管镜检

  查的病人。此株已被证实。

  第六页,共117页。

   2015 IAHCSMM(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年会)

  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

  2015 年5 月3 日 •主会场 •软式内镜:藏污纳垢之地

  •主会场 •剖析消化内镜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第七页,共117页。

   Alfa博士剖析消化内镜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原因

  来自加拿大圣博尼费斯研究中心的 Michelle J.Alfa博士剖析消化内镜的多 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第一个 是2010 年 法国 的经十二指 肠镜检查传播产碳青霉烯酶KPC-2肺炎 克雷伯菌。调查发现内镜的干燥存在问 题。

  第二个 是2013 年 美国暴发的因 接受(ERCP)导致的产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暴发事件,调查发现十 二指肠镜的抬钳器清洗不彻底。

  第八页,共117页。

   Alfa博士剖析消化内镜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原因

  第三个 是2014 年美国CDC《发病率和死亡率报 告》中记录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类大肠杆菌通过 内镜传播。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类大肠杆菌是一种侵

  袭性病原体,传播率和感染率高。因为这种大肠杆菌对 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感染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所以

  死亡率高。暴发的原因也与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相关 联

  第四个 是美国纽约华盛顿州发生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

  造影术(ERCP)相关AmpC感染。

  第九页,共117页。

   国内内镜相关感染情况

  • 国内没有纳入医院感染监测 • 国内内镜相关感染传播的文献报道较少。

  • 严重低估

  第十页,共117页。

   通过内镜传播的微生物

  细菌/ / 真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幽门螺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分枝杆菌、葡萄球 菌属、肠道细菌、真菌 、 沙门氏菌

  分支杆菌

  病毒 :

  HBV 和 HCV 、HIV 、 H5N1 、

  SARS

  第十一页,共117页。

   内镜检查前化验乙肝二对半

  正方 避免医疗纠纷,以免部分患者手术前就有

  乙肝的,如果手术前不查,而手术 后查出则认为是手术造成

  可以统计所有患者中因内镜感染乙肝的比例

  医务人员可以加强防护

  第十二页,共117页。

   内镜检查前化验乙肝二对半

  反方

  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所有患者都要当成有 乙肝的患者,检查时进行相应地防护并规范的进 行清洗消毒。

  第十三页,共117页。

   感染途径

  内镜所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是消毒不严,其常见的感染 途径有三个:

  患者—患者, 患者—医护人员 ,

  寄居于内镜及附件上的致病菌传入 (传染物可通过内窥镜或其附属设

  备从一位患者传播给另一位患 者,产生与内窥镜相关的感染)

  第十四页,共117页。

   二、内镜相关感染因素

  第十五页,共117页。

   内镜相关感染因素

  内镜因素 人的因素 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因素

  内镜洗消耗材因素

  环境因素

  管理因素

  第十六页,共117页。

   内镜因素

  不能采用外科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方法

  镜体复杂的设计,不易清洗消毒 连续使用

  第十七页,共117页。

   内镜因素-镜体结构

  1、内镜管道表面的凸凹不平直接导致了细 菌生物膜的形成。

  2、活检/抽吸管道直径---3mm至5mm甚至 更小;注水/注气管道直径---不到1mm 3、注水管道 4、抬钳器管道

  第十八页,共117页。

   内镜因素-镜体破损

  维修数据显示:60%的器械破损来自于正常

  使用(破损和撕裂),而40%则是由护理和拿 取不当导致的,例如纤维破损,内部损坏和液 体侵入。

  破损会导致病人体液进入器械功能之外的部 位,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十九页,共117页。

   内镜生物膜问题

  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是内镜相关性感染病 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生物膜阻止了消毒 。

  生物膜由成群的有机体形成,构造了将 生长潜力增加到最大限度的结构。

  

篇二:内镜清洗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

  内镜的清洗消毒与管理

   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 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 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 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 属医院感染。

   国外医院感染情况

  

  据全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 控中心”)统计,与医院有关的病菌感染,已 成为美国人继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四 大死因。每年因医院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超过 了车祸、火灾和溺水死者的总和。

  “疾控中心”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认为,只要严格遵守及时洗手这一操作规范, 每年就可避免两万个死亡病例。

   消毒隔离知识

  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 要手段,正确掌握消毒、灭菌和标准预 防技术,提高质量,是医疗卫生机构基 础质量管理的需要,是保障病人生命安 全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需要

   新概念

  

  ◆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 预防措施,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 病,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损 伤的皮肤.黏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具有 潜在感染而采取标准水平的消毒.隔离等预防 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

  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措施要求

  

  

    

  医务人员进行每一次可能导致污染物的 接触时都必须带手套 衣服或面部可能被污染时应当穿隔离衣. 带口罩和眼罩 接触感染物品后.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锐器的正确处理 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医疗器具正确处 理

   基本特点是:

  

  1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 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基本特点

  

  2 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

  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

  3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 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几个术语

  

  ◆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

  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 处理。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 播引起的感染。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1、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 高度危险物品:手机、牙钻、手术刀 及其他手术器械,活检钳、膀胱镜等。

  ◆ 中度危险物品:口腔科托盘、口镜、探 针、呼吸机管道、体温表、压舌板等 ◆ 低度危险物品:生活卫生用品如:床 面、听诊器等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

  2、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 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器

  械,并按照卫生许可证批准使用的范围 和方法应用。

  ◆ 根据物品污染后危害程度选择:

  a、对高度危险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b、对中度危险物品:注意区别选择。内镜、口腔部 分器械可选用高水平消毒方法;体温表、压舌板等可 选用中水平消毒方法。

  C、对低度危险物品:一般只作清洁处理即可

   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和危险性选择:

  

  a、对经血传播的病原体和受到细菌芽孢、

  真菌孢子、分枝杆菌污染的物品,选用 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 消毒;

  C、对受到一般细菌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或 低水平的消毒法。

  D、若存在较多有机物时,可先加酶清洗,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

  3、消毒灭菌基本程序

  双消毒:消毒-清洗-再消毒。适用于被传染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或 物品。但应避免消毒引起的蛋白质凝固.消毒剂

  有一定的浓度和消毒时间.易挥发

  标准预防的观念:

  初洗-精洗(加酶、 超声洗涤)-灭菌。

   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 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一名医院 工作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 到洗手的重要性。。

   手卫生

   

  

  

  

  洗手:6步洗手法 卫生手消毒:快速消毒剂洗手 外科手消毒:手术洗手刷手消毒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或 =10cfu/cm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或 =5cfu/cm2

   洗手与手消毒要求

  1、病房及各诊疗科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

  2、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液 体皂。

  洗手设备:

  3、可选用纸巾、风干机、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

  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4、不便于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对洗手中存在问题改进不足:

      

  洗手水龙头太少 很多使用接触式水龙头 使用固体肥皂 很少配备抗菌皂液 没有一次性擦手纸

   洗手的指征

  

  

  

  

  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 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 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 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 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4.脱手套后

   手消毒的指征)

    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手消毒方法:

  1、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2、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

  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 ,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 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

   内镜医院感染管理 依据

  

  

  

  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版 卫生部最新上传到网上的《内镜与微创 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 安徽省卫生厅文件:《关于全省医疗机 构内镜检查验收情况的通报》中消毒内 镜、灭菌内镜验收标准 (卫医秘【2011 】94号 )

   安徽省卫生厅

  卫医秘【2004】313号

  《通知》要求:

  1 、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2 、把握关键环节:

  (1)确立标准预防观念。

  (2)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工作必须分室进行 (3)水洗、酶洗等清洗消毒流程规范。

  (4)内镜数量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 (5)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3、内镜验收合格证,全员持证上岗。

   一、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医院感染

  1.内镜导致的医院感染传播 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旋杆 菌、肝炎病毒(HBV、HCV)、HIV已成为医学界、患者 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内镜清洗消毒不严 的国家和地区,理论上讲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可能通 过内镜诊疗操作进行传播。

  2.感染途径:

  A 患者间交叉感染:

  

篇三:内镜清洗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

  主要内容

  二、内镜相关感染因素 三、新版《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一、内镜相关的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美国急救研究所 医疗卫生 机构关注的10大患者安全问题 (2015年)

  • 1、警报危害:警报设置及操作不当 • 2、数据完整性: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数据错误缺失 • 3、患者暴力事件的应对 • 4、静脉输注管路混乱导致的用药错误 • 5、药物重整相关的医疗协作事件 • 6、独立双查对失败所致的安全事件 • 7、类鸦片药物相关安全事件 • 8、内窥镜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不充分 • 9、患者转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10、体重单位“磅”和“千克”混淆所致的医疗错误

   经内镜感染事件回顾

  • 2014 年10 月3 日至2015 年1 月28 日期间, 2 名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医疗中心(UCLA )进行内 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的患者 死于 从 污染内镜获得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 ) 感染。至少其它7 名患者也被感染。医院2 月28 日的官方声明指出他们已经通知可能暴露于细菌 的另外 179 名患者 。

  • 2012 年至2014 年 ,Seattle‘s VirginiaMason 医学中心 发生31例经十二指肠镜检查感染病例, 最终 11 个病人因此死亡 。

   经内镜感染事件回顾

  •美国Cedars-Sinai 医学中心Angeles 医院 ,4 个病人因为使用污染内镜感染,超过67 名病人 处在感染风险中。

  • 之后数周,Ronald Reagan 医院 也报告7名类 似感染病例和更多潜在暴露者。

  • Connecticut 的Harford 医院也报告了一起类似 的暴发,至少5 例病人发病,超过280 名潜在 暴露者。

  •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 局(FDA)接到 135例 可能内镜污染感染病例 的报告。

   • 经内镜感染事件回顾

  1997年两所中心报道了支气管镜的结核分 枝杆菌(MTB)传播。在第一例中,一名病人在因 肺癌而进行的支气管镜检查后6个月发展为活动性 肺结核,已经确定他在一名患有活动性结核的病 人之后第三天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微生物基因 分析显示基因型相符。

  在第二例报道中,一株MTB耐药株在17天内 从一名活动性结核病人传播到三名后来进行支气 管镜检查的病人。此株已被证实。

   2015 IAHCSMM(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年会) 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

  2015 年5 月3 日 •主会场 •软式内镜:藏污纳垢之地

  •主会场 •剖析消化内镜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Alfa博士剖析消化内镜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原因

  来自加拿大圣博尼费斯研究中心 的Michelle J.Alfa博士剖析消化内 镜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第一个 是2010 年 法国 的经十二 指肠镜检查传播产碳青霉烯酶KPC2肺炎克雷伯菌。调查发现内镜的干 燥存在问题 。

  第二个 是2013 年 美国暴发的因 接受(ERCP)导致的产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暴发事件,调查发现 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清洗不彻底。

   Alfa博士剖析消化内镜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原因

  第三个 是2014 年美国CDC《发病率和死亡率 报告》中记录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类大肠杆菌 通过内镜传播。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类大肠杆菌 是一种侵袭性病原体,传播率和感染率高。因为这 种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感染患者的治 疗选择有限,所以死亡率高。暴发的原因也与十二 指肠镜的抬钳器相关联

  第四个 是美国纽约华盛顿州发生的内镜下逆行 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AmpC感染。

   国内内镜相关感染情况

  • 国内没有纳入医院感染监测 • 国内内镜相关感染传播的文献报道较少。

  • 严重低估

   通过内镜传播的微生物

  细菌/ / 真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幽门螺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分枝杆菌、葡

  萄球菌属、肠道细菌、真菌 、 沙门氏菌 分支杆菌 病毒 :

  HBV 和 HCV 、HIV 、 H5N1 、

  SARS

   内镜检查前化验乙肝二对半

  正方 避免医疗纠纷,以免部分患者手术前

  就有乙肝的,如果手术前不查,而手术 后查出则认为是手术造成

  可以统计所有患者中因内镜感染乙肝的 比例

  医务人员可以加强防护

   内镜检查前化验乙肝二对半

  反方 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所有患者都要当

  成有乙肝的患者,检查时进行相应地防护 并规范的进行清洗消毒。

   感染途径

  内镜所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是消毒不严,其常见 的感染途径有三个:

  患者—患者, 患者—医护人员 , 寄居于内镜及附件上的致病菌传入 (传染物可通过内窥镜或其附属设 备从一位患者传播给另一位患 者,产生与内窥镜相关的感染)

   二、内镜相关感染因素

   内镜相关感染因素

  内镜因素 人的因素 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因素 内镜洗消耗材因素 环境因素 管理因素

   内镜因素

  不能采用外科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 菌方法

  镜体复杂的设计,不易清洗消毒 连续使用

   内镜因素-镜体结构

  1、内镜管道表面的凸凹不平直接导致了细 菌生物膜的形成。

  2、活检/抽吸管道直径---3mm至5mm甚至 更小;注水/注气管道直径---不到1mm 3、注水管道 4、抬钳器管道

   内镜因素-镜体破损

  维修数据显示:60%的器械破损来自于 正常使用(破损和撕裂),而40%则是由 护理和拿取不当导致的,例如纤维破损, 内部损坏和液体侵入。

  破损会导致病人体液进入器械功能之外 的部位,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内镜生物膜问题

  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是内镜相关性感 染病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生物膜 阻止了消毒。

  生物膜由成群的有机体形成,构造了将 生长潜力增加到最大限度的结构。

  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在13 条内镜中,5 条的活检管道上有生物膜,12 条送水/ 送气 管道中有生物膜。

   内镜生物膜问题

  生物膜的发展从自由游动的细菌开始,接着粘附在物表并 通过细菌间的通讯形成成群的有机物和细胞外物质的组合 体。这种结构利用液体的流动来供应营养并移去废物。

  电子显微镜扫描的生物膜图像。有机物互相紧密粘附并粘 附于物表。

   人工清洗的重要性

  发现生物膜粘附于内镜内腔中,凸显了 彻底人工清洗的重要性。

  内镜清洗消毒的目的之一:在于减少生 物膜的形成与存在。

   内镜因素-镜体破损

  测漏:对内窥镜整体密封性能进行漏水检测。

  很多医院测漏与厂家建议的在每次消毒前进行测 漏差距甚远。

  究其原因如下:

  1.测漏时间长,每次测漏使工作时间非常紧张;

  2.测漏操作复杂,导致效率低下;

  3.测漏阳性率低,让清洗人员觉得是在 做“无用功”。

   镜体破损—测漏

  正常的弯曲部

  膨胀后弯曲部

   • 内镜因素----不够用

  内镜“不够用”导致消毒潦草 ,必然 导致有些医院压缩消毒时间、洗消过程潦 草,而这也是造成内镜消毒不规范的重要 原因。

  • 对策:

  • 增加内镜数量 • 减少预约诊疗患者

   人的因素-内镜洗消人员

  内镜感染人为过失比率高达30-55% 人工清洗:

  57%没有刷洗所有的通道和零件 55%没有采用强制通风干燥 16%对消毒剂冲洗后,省略了空气吹扫的步骤 14%没有用酒精冲洗 10%省略了最后的擦拭步骤

   内镜洗消人员—过失原因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内镜洗消质量的保证前提

  知识技术水平欠缺 操作者缺乏对内镜专业技术知识的了解和掌

  握导致洗消流程错误。

  缺乏责任心及工作态度不认真

  对内镜清洗、消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责任心

  不强,导致洗消流程任意缺省。

   内镜洗消人员—过失原因

  美国2014-2015年期间调查发现:有超 过50家医院、诊所发现严重违规行为:

  没有 冲洗或刷洗内镜管路(酶洗、漂洗、 高水平消毒)

  没有合理 稀释的酶清洗剂 重复使用不清洁/损坏的刷子和器具 不合理的高水平消毒(没有合适温度、有 效浓度,暴露时间不够) 内镜设计或自动化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缺陷 没有执行已制定的指南

   对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内镜的结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职业暴露有关知识 标准预防措施 消毒剂相关知识 疾病等传染机制等

   对策- 慎独修养

  “慎独”它要求一个人在没有组织和领 导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严于律己,遵纪 守法。

  作为一名专业医务人员及清洗消毒员 ,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工作中 能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表里如一,这 是提高“独”修养的基础,也是保证工作 质量的基础。

   对策-全自动洗消机的应用

  优点: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节省人力 减少消毒液的暴露 流程质量可控

   设施设备-气枪

  需要配置空气过滤装置;

  •一般要求0.3微米。

   设施设备-转运车

  使用内镜输送车,防止途中污染

   耗材因素

  清洗用物:毛刷、纱布 清洗用水:市政供水、过滤水/无菌水。

  压缩空气:清洁压缩空气。

  清洗剂:低泡医用清洗剂;去除生物膜作用。

  润滑剂:水溶性,相容性。

  消毒剂: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

  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复方含氯消毒剂 消毒剂浓度测试纸:应合法、有效。

  干燥剂:应配备75%-95%乙醇或异丙醇。

   耗材-毛刷

  专用清洁刷选择 刷毛头应与管壁有效接触

  才能去除附着的污物 刷子太小不能与管壁

  有效接触,无法产生摩擦力 刷子太大刷毛往后倾倒

  毛体与管壁接触而不能清洁

   耗材-毛刷

  注意:磨损的毛刷对于清洗是无效的,受损的毛刷可能损伤内窥镜 腔道 •刷洗时必须见刷头,并冲洗干净刷头上污物。毛刷行高水平消毒

   内镜清洗消毒方式的比较

  ◆手动洗消 缺点

  1、工作人员暴露在有害的清洗、 消毒剂中。

  2、清洗、消毒不充分。

  3、不能进行过滤除菌。

  4、不能全程测漏。

  5、不能自动记录运行参数,难

  以质量控制 。

  6、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

  优点 1、消毒时间短不受水压影响。

  2、清洗、消毒成本低廉。

  ◆自动洗消 优点

  1、工作人员不会暴露在有害的 清洗、消毒剂中。

  2、冲洗、消毒完全。

  3、能直接进行过滤除菌。

  4、完善的洗消机能全程测漏。

  5、能自动记录运行参数, 便于质量控制 。

  6、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缺点 1、消毒时间长受水压影响。

  2、清洗、消毒成本价高。

   人的因素-内镜使用人员

  检查结束后的预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二次污染 手卫生

   清洗前床侧预处理

  在清洁之前不能让内窥镜变干,否侧生 物体难以或者无法从通道内被清洁。

  1.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2.吸入清洁溶液清洁内镜腔道 3.按水汽按钮注气注水10秒

   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操作中与患者有 着频繁、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若不 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既形 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过程,给 患者及医务人员本身带来极大威胁。

   人的因素-监督人员

  自身专业素质 监督频率、方式、方法 清洗消毒效果监测

   内镜清洗质量监测:

  ◆目测法 ◆蛋白残留测定法 ◆ATP生物萤光测定法

   内镜清洗质量监测:

  ◆对消毒剂进行监测 ◆对消毒内镜生物学监测 ◆对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器监测

   常规质量控制 •目测检查;高水平或灭菌之前 进行;

  •高水平或灭菌之前进行ATP 、 蛋白质 、 血液残留检测等;

  •出现问题时 :争取厂家的帮助;

  •出现问题后 :微生物培养;用 管道镜检查管腔损伤;

  •发现违背指南或出现感染时 , 做出强势反应。

  •公开研究结果 ,便于了解事实 真相

   人的因素-监督人员

  • 加强内镜洗消效果监测至关重要 •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如何,能不能让人放心

  ,日常监测是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 日常监测抽查评价消毒灭菌效果,有问题 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 监测频率

   设施设备-清洗池

  清洗池周边是绿脓杆菌等格兰氏阴性菌易繁 殖的环境,因此在使用完以后,需要将清洗池内部 清洗、干燥。

   三、新版《规范》 主要内容介绍

   我国内镜清洗消毒相关标准规范

  •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年版)》 • 《中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专家共识意见》(2014)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清洗与消毒学组

  GB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368-201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GB 《医用清洗剂卫生要求》;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即将发布;

  《硬式内镜清洗灭菌技术规范》制定中;

   中国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 作规范(2004年版)》 自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 了各类内镜清洗消毒的规 范化管理,清洗消毒水平 得到很大提升。在全国开 展的医疗服务质量年活动 中该规范作为对医疗机构 检查的权威依据。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

  •1、不同系统内镜处理怎么分开;

  •2、清洗消毒室通风问题;

  •3、床旁预处理问题;

  •4.测漏问题;

  •5.手工清洗的重要性;

  •6.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使用;

  •7.手工清洗流程的调整;

  •8.自动灌流器/压力水枪的应用;

  •9.消毒剂可选择范围扩大;

  •10.医用清洗剂的要求;

  •11.终末漂洗用水要求;

  •12.残留液体去除和干燥;

  •13.储存方式和时间。

   重点问题的说明

  1.不同系统内镜诊疗、洗消操作分开、洗消设备分开问题:

  • 2004版规范第八条规定: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

  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 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 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 对于空间隔离的问题,根据在实际操作的情况,很多 患者一次就诊时需要同一时间内进行上消化道、下消 化道内镜的诊疗。同一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系统进行 内镜诊疗后,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对环境和其他患者不会造成威胁。因此本规范规定, “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 作宜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 对于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清洗消 毒设备,仍保留以往的做法,清洗槽、自动清洗消毒 机宜分开设置和使用。

   2.清洗消毒室通风问题:

  • 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均具有刺激性气味,对操作人

  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作为职业防护的一 项重要措施,必须保证清洗消毒室通风良好。

   3.床旁预处理问题:

  • 软式内镜使用后的污染物成份主要包括血液、糖类、脂肪

  类、蛋白类物质,尤其是以蛋白质为主的黏多醣,极容易 干涸造成清洗的困难,以内腔壁污染更为严重,近年来发 展起来的鼻胃镜、软式带腔喉镜等管腔极细的内镜,此问 题尤其突出。

  因此内镜检查结束离开病人身体后,清洗越早效果越好;

  而最快又最针对性的,就是床旁处理。本规范对此问题作 了强调。

   4.测漏问题:

  • 早期发现内镜破损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每次清洗前进

  行测漏。国内对测漏的忽视是导致内镜寿命大大降低 的重要因素;同时,内镜内腔破损也是消毒失败的重 要因素之一,必须强调测漏。

  • 而鉴于国内大多数医疗机构患者数量大,内镜数量相 对较少,每次清洗前进行测漏可操作性较差,因此规 定,手工清洗消毒或使用无测漏功能清洗消毒机的, 应每天于工作结束时对当天使用的软式内镜测漏一次;

  条件允许时,宜每次清洗前测漏。

  • 自动清洗消毒机具备测漏功能的可不作手工测漏。

   5.手工清洗的重要性:

  • 无论是手工消毒或使用清洗消毒机进行消毒,第一步彻底的 手工清洗都是消毒成功的关键和基础。美国胃肠病护士学会 《软式胃肠内窥镜后处理感染控制规程(2007年版)》特 别说明:FDA批准的一些新型的内镜清洗消毒机不需要预先 人工清洗和刷洗通道。尽管是重大进步,但是现有多学会指 南及其它内部标准仍强调人工清洗的重要性,目的是提高高 水平消毒(HLD)的整体效能,获得更高的安全水平。在通 过独立研究和临床实践确认新机器的效果前,用户应谨慎做 出免除人工清洗步骤的决定。

  • 鉴于此,本规范沿用了第一步手工清洗的做法,并加以强调。

   6.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使用:

  • 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优点包括减少人工数量、减少消毒

  剂暴露时间、实现清洗消毒过程标准化,存在成本高、细 小孔道不易于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总体所需时间长。

  • 目前国际上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是一个发 展趋势。

  • 本规范推荐使用,但强调不能省去机洗前的手工清洗步骤。

   7.手工清洗流程的调整:

  • 本规范借鉴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做法,将《内镜清洗消 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中规定的“水洗”和 “酶洗”两个步骤合为一个步骤,在一个清洗槽内完成, 以利于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并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节 省一个槽;

  • 需要强调的是清洗液浸泡、清洗的操作应遵循相应的医用 清洗剂产品说明所要求的浓度、时间、温度执行,清洗液 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

   8.自动灌流器(或压力水枪)的应用:

  • 本规范借鉴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做法,利用自动灌流器

  (或压力水枪)产生的液体冲刷力,能获得更好的清洗、 漂洗、消毒效果。

   9.消毒剂的选择范围扩大:

  • 根据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常用消毒剂种类,本规范扩大

  消毒剂的选择范围,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 邻苯二甲醛、戊二醛、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等;软 式内镜灭菌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并给出了使用方 法和注意事项。

  • 考虑到可能会不断有新型消毒剂问世,本规范特别强调, 其必须适用于软式内镜消毒灭菌,而且证件合法、有效。

   国家

  美国

  英国

  欧盟 澳大利亚 日本 中国

  目前常用 的高水平 消毒剂

  戊二醛 邻苯二甲醛

  邻苯二甲醛 过氧乙酸

  戊二醛

  戊二醛

  邻苯二甲醛 邻苯二甲醛

  过氧乙酸

  酸化水

  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

  戊二醛

  戊二醛

  邻苯二甲醛

  过氧乙酸

  酸化水

  酸化水

   消毒剂的应用

  理想选择

  高水平消毒 广谱杀菌

  作用快速

  不损坏内镜

  无毒物残留 环保

  价廉

   10.医用清洗剂:

  • 根据目前医用清洗剂的发展状况,适用于软式内镜的医用

  清洗剂,除了含酶清洗剂,非酶清洗剂也开始应用,而且 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还有特殊用途清洗剂。因此本规 范也扩大了清洗剂的选择范围。

   清洗剂的应用

  理想选择

  低泡 无泡 安全 环保

  多酶 pH 中性

  抗菌

  抑制生物膜

   11.终末漂洗用水:

  • 考虑到各地自来水质量不一,经检测培养有菌生长,因此

  本规范强调终末漂洗用水应为无菌水或经孔径≤0.2µm的 滤膜产生的过滤水,以避免二次污染。

   12.残留液体去除和干燥:

  • 为保证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的良好效果,本规范

  强调在每一步处理后,均应使用压力气枪将残留液体去除;

  终末漂洗后应使用乙醇或异丙醇和压力气枪进行彻底干燥, 同时强化消毒效果。

   13.储存方式和时间:

  • 强调消毒后内镜应在通风良好的镜柜里,不能卷曲保存。

  • 有关内镜储存时间国际也存在不同观点:(1)当天第一

  个病人使用前应重新消毒;(2)如保存得当,至少7天内 保持合格状态;(3)在10-14天内给当天第一个病人使用, 无须另外消毒。

  • 本规范结合上述观点和本组实际检测结果,沿用04版“每 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 次消毒” 。

   征求意见过程中对标准的重大分歧意见 及处理经过

  • 有专家提出将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中的感染管理 相关内容单独成“管理要求”一节并细化,以突 出其重要性。

  • 本编制组采纳了该建议,在这一节里主要包括医 疗机构的管理要求、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管理 要求、质量控制要求等。

   新修订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简介

   4 管理要求 4.1 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 4.1.1宜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

  4.1.2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

  内镜诊疗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 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监测。

  4.1.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护理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设 备及后勤管理等部门,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内镜诊疗 中心(室)的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a)根据工作量合理调配内镜诊疗中心(室)的工作人员。

  b)落实岗位培训制度;将内镜清洗消毒专业知识和相关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知识纳入内镜诊疗中心(室)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并为其学 习、交流创造条件。

  c)对内镜诊疗中心(室)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和质量监测进行指导 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价。

  d)发生可疑内镜相关感染时,组织、协调内镜诊疗中心(室)和相关 部门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e)对内镜诊疗中心(室)新建、改建与扩建的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审 议;对清洗、消毒与灭菌设备的配置与质量指标提出意见。

  f)负责设备购置的审核(合格证、技术参数);建立对厂家设备安装、 检修的质量审核、验收制度;专人负责内镜诊疗中心(室)设备的维 护和定期检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g)保证内镜诊疗中心(室)的水、电、压缩空气的供给和质量,定期 进行设施、管道的维护和检修。

   4.2 内镜中心(室)的管理要求

  4.2.1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 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2.2 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将所有用于患者诊疗操作后的软式内镜均 视为具有感染性,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进行人员防护。

  4.2.3 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 防护用品,如防水围裙、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帽子、手套、专 用鞋等。

  4.2.4 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宜分室进行;

  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4.2.5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 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张贴。

  4.2.6 应具备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与物品,并进行严格管理。

  4.2.7 每天诊疗工作结束后,应对诊疗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4.3 人员 4.3.1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的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其数量与

  本单位软式内镜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4.3.2 内镜诊疗中心(室)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与其岗位职 责相应的岗位培训,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a)内容包括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 能。

  b) 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

  c)清洗剂、消毒剂及清洗消毒设备的使用方法。

  d)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e)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4.3.3 应建立内镜诊疗中心(室)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

   4.4 建筑 4.4.1 内镜诊疗中心(室)基本布局

  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配件与敷料库等, 其面积应与工作需要相匹配,并兼顾未来发展规划的需要。

  4.4.2 内镜诊疗室 4.4.2.1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

  4.4.2.2 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

  基本设施。

  4.4.2.3 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4.4.2.4 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达到普通手术室的要求。

  4.4.3 清洗消毒室 4.4.3.1 应独立设置。

  4.4.3.2 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自动清洗消毒机宜

  分开设置和使用。

  4.4.3.3 应保持通风良好。

   4.5 设施、设备 4.5.1 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4.5.2 宜采用全浸泡式内镜。

  4.5.3应配备以下设备与物品:

  a) 清洗槽、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

  b) 全管道灌流器,宜采用自动灌流器。

  c) 各种内镜专用毛刷。

  d) 压力水枪。

  e) 压力气枪。

  f) 超声清洗机。

  g) 计时器。

  h) 50ml注射器。

  i) 内镜及附件运送容器。

  j) 不掉屑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垫巾;

   4.5.3 宜配备内镜清洗消毒机,其要求如下:

  a) 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

  b) 应具备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

  c) 宜具备持续测漏、水过滤、干燥、数据打印等功能。

  4.5.5 灭菌设备:用于内镜灭菌的低温灭菌设备应取得卫生 部卫生许可批件。

  4.5.6镜库(柜或室) 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镜库应通风良好,

  保持干燥。

   4.6 耗材要求

  4.6.1水:应有自来水、无菌水/过滤水供应。自来水水质应 符合GB5749的规定;生产过滤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 ≤0.2µm,并定期更换。

  4.6.2 医用清洗剂

  a) 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的医用清洗剂。

  b) 可根据需要选择生物膜清洗剂。

  4.6.3 润滑剂:应为水溶性,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

  不破坏金属材料的透气性、机械性及其他性能。

  4.6.4 消毒剂: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的合法、有效的消毒 剂。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控制消毒时间,使用 后应立即彻底漂洗。

  4.6.5 干燥剂:应配备75%乙醇或异丙醇.

   5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5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5.1 基本原则 5.1.1 软式内镜及其附件、诊疗用品应遵循以下要求进行分类

  消毒处理: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 软式内镜及附件如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 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 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进行灭菌。

   b)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 官,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 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运送容 器等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c)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用品,如听诊 器、血压计、床架等物品宜低水平消毒或清洁。

   5.1.2 不应改变清洗消毒流程或者省略清洗消毒步骤,不应缩短 清洗消毒时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见图1。

   5.1.3 消毒灭菌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5.1.4 应使用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漂洗。

  5.1.5 在清洗、漂洗、消毒等处理后,均应使用压力

  气枪将内镜残留液体去除。

  5.1.6 终末漂洗后应进行干燥。

  5.1.7内镜存储的方式应能够保护内镜免受污染。

  5.1.8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计时

  控制。

   5.2 手工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5.2.1 预处理:

  • 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

  应立即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擦洗用品应一次性使用。

  • 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

  • 将内镜的先端置入装有医用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

  能,抽取清洗液至吸引器罐见到清洗液流入为止。

  • 将内镜从光源装置上取下时,连接内镜的线路及吸引管应 经过擦拭后拔下。

  • 盖好防水盖,放入运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

   5.2.2测漏:

  a)将内镜放入盛有适量清洗用水的清洗槽内;

  b)先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

  c)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

  d)将内镜先端浸入水中,同时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

  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e)如有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

  f)测漏情况应有记录。

   5.2.3 清洗:

  a)遵循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配置适量使用浓度的清洗液置

  于清洗槽及超声清洗器中。

  b)将内镜全部浸没于清洗液中,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前端

  和操作部应重点擦洗。

  c)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管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

  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 至没有可见的碎屑及组织为止(毛刷进入和抽出时宜采用 旋转的方式);再次清洗刷头。

   d)安装自动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清洗液 反复清洗内镜的每个管道。

  如无自动灌流器,应先用注射器吸取100 ml清洗液冲洗各管 道,再将各管道内充满清洗液进行浸泡。

  e)将取下的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扭等部 件在超声清洗器内使用清洗液清洗。

  f)以上清洗液浸泡、清洗的操作应遵循相应的医用清洗剂产 品说明所要求的浓度、时间、温度执行。

  g)清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

   5.2.4 漂洗:

  a)将清洗后的内镜及部件、附件等置于带流动水的

  漂洗槽内。

  b)安装全管道灌流器(或使用压力水枪),用流动 水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10s。

  c)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部件及附件。

  d)用压力气枪或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

  的水分。

  e)擦干内镜外表面、部件及附件。

   5.2.5 消毒(灭菌):

  a)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邻苯二甲醛、戊二醛、二氧化

  氯、酸性氧化电位水等;软式内镜灭菌可选用灭菌设备或过氧乙酸、 戊二醛等。

  b)采用化学消毒(灭菌)剂进行高水平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将擦干后的 内镜及取下的部件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各管道用灌流 装置或注射器灌满消毒液,作用至消毒剂规定的时间。软式内镜常用 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参见附录B。

  c)使用灭菌设备对软式内镜灭菌时,应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

   5.2.6 终末漂洗:

  a高水平消毒后,清洗消毒人员应更换手套将内镜从消毒槽

  取出,置入漂洗槽。

  b)用压力气枪或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的消毒液。

  c)安装全管道灌流器(或使用压力水枪),用无菌水/过滤水冲

  洗内镜各管道至少10s d)用无菌水/过滤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部件及附件。

   关注软式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污染

  • • 在一项研究中, 1996- - 2001 年, 漂洗水 被 认为是细菌污染的来源 ,这些细菌是在内镜通道 和吸引管腔 AERs 的内部培养出的。在引进热水 管道冲洗系统后( 60℃ ,每天60min ),培养 的阳性率降到了约 2% 。

  • • 尽管建议 至少每月 对内镜终末漂洗水进行微生 物的培养,但没有制定微生物标准,也没有报道 常规的内镜培养的标准。另外,无论是处理过的 内镜的常规培养,还是终末漂洗水,都没有被内 镜的可行计数与内镜处理后的感染之间的关联所 证实。

  • • 美国 CDC 《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 2008》

   5.2.7 干燥:

  a)将终末漂洗干净的内镜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

  b)用75%乙醇或异丙醇冲洗所有管道。

  c)用压力气枪、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其完全 干燥。

  d)用无菌擦拭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及各部件。

  e)取下清洗消毒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 各种部件和附件,用于下一患者的诊疗。

  f) 复用的无菌巾、擦拭布等至少每4h更换一次。

   5.3 内镜清洗消毒机工作流程 5.3.1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时应遵循产品说明操作使用。

  5.3.2在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应先遵循5.2.1、5.2.3

  的规定对内镜进行预处理和手工清洗。

  5.3.3 如果所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无测漏功能,应先遵循5.2.2的规定进行

  手工测漏。

  5.3.4将内镜置入内镜清洗消毒机内,并用专用的连接器将内镜各个管道

  与洗消机连接;关闭舱门,启动洗消程序进行工作。十二指肠镜的抬 钳器管道很细,如果清洗消毒机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使液体通过此管 道,应进行手工消毒。

  5.3.5如果所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无干燥功能,应遵循5.2.7的规定进行干燥。

   5.4 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5.4.1应灭菌的附件包括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

  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 物钳等。重复使用的上述附件用后应清洗、灭菌,方法如下:

  • 使用后应立即浸泡在清洗液里,防止污染物干燥,同时要向管道内注 入清洗液。

  • 将上述附件在流动水下,用小毛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仔细冲洗 附件的腔道,直至无可见的碎屑、组织,擦干。

  • 使用清洗液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作用时间遵循清洗剂产品说明执行。

  清洗后用流动水漂洗干净。部分附件清洗后应遵循相关要求使用润滑 剂润滑。

  • 某些难以清洗消毒的附件如注射针、切开刀等,因其管腔细,易残留 血液或有机物,宜使用一次性产品。

  • 附件灭菌首选是压力蒸汽灭菌。

   5.4.2 应高水平消毒的附件处理方法如下:

  • 重复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或灭菌,消 毒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的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消毒后,用 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 注水瓶及连接管应每天清洗并高水平消毒,消毒后用无菌 水冲净,干燥备用;连接管应进行充气操作达到干燥。注 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 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 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的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浸泡消毒 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

   5.5 附属设备的清洗消毒 5.5.1 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充分刷洗,

  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过氧乙酸等消 毒剂擦拭消毒,选用其它消毒剂时遵循使用说明书操作。

  5.5.2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5.6 储存 5.6.1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干燥后的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或镜库

  内,插入部和连接部均应垂直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并将 所有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取下。

  5.6.2 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当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 储存。

  5.6.3 镜柜或镜库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污染时随时消毒。

  5.6.4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

  毒。

   6质量控制要求 6.1 监测与记录 6.1.1 内镜室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包括:诊疗日

  期、病人ID、使用内镜的编号(内镜编号应具唯一性)、清洗消毒时 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6.1.2 对连续使用的消毒剂应遵循附录A要求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

  6.1.3 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管理

  a)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做好记录。

  b)应正确使用配套的部件及其消耗品。

  c)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维修,以及更换清洗用水、消毒剂、清洗 剂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并记录;

  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6.1.4内镜清洗效果监测:

  a)应采用目测方法对每件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检查。内镜及其

  附件的表面、关节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 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 重新处理;功能损毁的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b)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监测清洗与清 洁效果的方法及其灵敏度的要求,定期测定诊疗器械、器 具和物品的蛋白残留或其清洗与清洁的效果。

   6.1.5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a)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内镜应每月进 行生物学监测。

  b)监测数量: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每次全部监测;

  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不低于5条。当内镜室负责清洗、 消毒的工作人员变动时,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 应增加监测的比例和次数。

  c)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遵循附录A进行。

  6.2 可追溯性要求

  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资料的保留期应≥3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软式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A.1 采样时间 在软式内镜消毒或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A.2采样方法 A.2.1 有管道软式内镜的采样方法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采样液(含相应 中和剂的磷酸盐缓冲液),从被检内镜活检管道入口注入,用15ml 无菌试管从活检管道出口收集,立即送检。

  A.2.2 无管道软式内镜的采样方法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外表面。用沾有采样液(成份同B.2.1)的棉拭子, 涂擦被检内镜插入部的全部外表面2遍,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 投入到含10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A.3 样品处理与结果计算 A.3.1 样品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处理。

  A.3.2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 入已熔化的 45℃~48℃ 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置 36℃±1℃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

  A.3.3 结果计算:菌落数(CFU)/件 =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10。

   A.4 合格标准 A.4.1 消毒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

  A.4.2 灭菌合格标准:未检出细菌(无菌检验合

  格)。

  A.5 致病菌检测 A.5.1应在可疑经软式内镜诊疗操作导致感染时进行

  检测。

  A.5.2 检测方法:在进行细菌总数检测的同时,取混 匀的待检样品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 中国蓝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置 36℃±1℃ 温箱培养 48h,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并进行感 染菌株的鉴定。

  污染水平(细菌载量)

   资料登记具体要求

  消毒剂、灭菌剂 浓度监测记录

  • 过氧乙酸7天;邻苯二甲醛、戊二醛14天;二 氧化氯当天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现制现用

  内镜清洗消毒 登记

  资料保 存3年 以上

  内镜消毒机监测 记录 灭菌效果监测 记录

  • 就诊病人姓名、时间、使用内镜编号、 清洗消毒时间、操作人员姓名

  • 对新机器监测检验并记录 • 更换清洗用水、消毒剂、清洗剂时监测并记录 •定期维护记录 • 消毒内镜每季度监测,灭菌内镜每月监测 •5条以下全部监测,5条以上最少监测5条 • 清洗人员变动时进行监测

   本人总结与以前不同的几点内容:

  • 1、内镜使用完毕后应进行预清洗或预处理,此步骤应在 诊疗间立即执行。

  • 2、清洁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和步骤;

  • 3、终末漂洗要使用滤过水或无菌水 • 4、保存镜子时的紫外灯是不必要的 • 5、消毒后储存时间:当天第一次使用前应再消毒 • 6、使用自动清洗消毒机不能省去手工清洗的步骤 • 7、使用戊二醛消毒内镜时的排气扇应该安装在较低的位

  置,实现“上送下排” • 8、不同系统的内镜诊疗应该分室进行,不再强调不同部

  位(如上下消化道可以在同室进行)。

  • 9、不同系统内镜应该分槽清洗,不再强调不同部位(如 上下消化道内镜可以不分槽清洗)

   • 10、测漏应每次清洗前进行,至少应该每天进行一次 • 11、水洗、酶洗步骤可以合二为一,减少一个清洗槽。

  • 12、使用的消毒液应标明适用于内镜 • 13、清洗剂并非专指“酶”,但必须为低泡或无泡型 • 14、洗消每一步均应使用高压气枪吹去残留物质 • 15、各诊疗洗消区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 16、注水瓶内应为无菌水,必要时对其进行监测 • 17、内镜消毒机应具备自身消毒的功能 • 18、压缩空气应清洁 • 19、消毒效果监测使用的洗脱液应为50ml。

  •

  提醒大家,该规范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仅供参阅

  

篇四:内镜清洗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

  内镜清洗消毒和管理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 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 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国外医院感染情况

  • 据全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统计,与医院有关的病菌感染 ,已成为美国人继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四大死因。每年因医院感染而死亡的人 数,超过了车祸、火灾和溺水死者的总和。

  “疾控中心”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认为,只要严格遵守及时洗手这一操作规范 ,每年就可避免两万个死亡病例。

   消毒隔离知识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手段,正确掌握消毒、灭菌和标准预防技术, 提高质量,是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质量管理的需要,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 防护工作的需要

   新概念

   ◆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预防措施,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 传染病,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损伤的皮肤.黏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 物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标准水平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 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措施要求

   医务人员进行每一次可能导致污染物的接触时都必须带手套 衣服或面部可能被污染时应当穿隔离衣.带口罩和眼罩 接触感染物品后.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锐器的正确处理 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医疗器具正确处理

   基本特点

   几个术语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一名医院工作人员 ,尤其是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手卫生

   洗手:6步洗手法 卫生手消毒:快速消毒剂洗手 外科手消毒:手术洗手刷手消毒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或=10cfu/cm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或=5cfu/cm2

   洗手与手消毒要求

  1、病房及各诊疗科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2、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液体皂。

  洗手设备:

  3、可选用纸巾、风干机、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 消毒。

  4、不便于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洗手的指征

  • 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

  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 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 4.脱手套后

   手消毒的指征)

  •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 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手消毒方法:

  1、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2、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 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

   内镜医院感染管理 依据

   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 卫生部最新上传到网上的《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 安徽省卫生厅文件:《关于全省医疗机构内镜检查验收情况的通报》中消毒内镜、灭菌

  内镜验收标准 (卫医秘【2011】94号 )

   安徽省卫生厅 卫医秘【2004】313号

  《通知》要求:

  1 、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2 、把握关键环节:

  (1)确立标准预防观念。

  (2)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工作必须分室进行 (3)水洗、酶洗等清洗消毒流程规范。

  (4)内镜数量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 (5)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3、内镜验收合格证,全员持证上岗。

   一、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医院感染

  1.内镜导致的医院感染传播 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旋杆菌、肝炎病毒(HBV、HCV)、HIV 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内镜清洗消毒不严的国家和地 区,理论上讲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可能通过内镜诊疗操作进行传播。

  2.感染途径:

  A 患者间交叉感染:

  B 医患间交叉感染

   影响内镜洗消的主要原因

   1.预约的患者多,镜子少 2.内镜的消毒设备不盈利,医院不愿投入 3医院医护人员对消毒的意识比较淡漠,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时间不够,内镜孔道处理不

  当、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等

   内镜验收检查评分标准

   一、建筑布局(10分) 二、规章制度(10分) 三、人员资质(10分) 四、基本设备(15分) 五、技术流程(35分) 六、质量监控(20分) 本标准合计总分100分,≥90分为合格。

   一、建筑布局(10分) 灭菌内镜:

  1、诊疗区域应达到手术室标准(5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3分)。

  3、分别设有工作人员和患者出入通道,物流洁污分开,流向合理。(2分) 消毒内镜:

  1、布局流程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2、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与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应通风良好。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设有内镜诊疗中心的每个诊疗单位的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

  平米。

   二、规章制度(10分)

   1、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如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如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内镜清洗消 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等)(5分)。

   2、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流程,并上墙 集中供应在供应室查看 )(5分)

   无制度扣5分,缺一项制度扣2分,制度无针对性或更新不及时扣1分。

   三、人员资质(10分)

   1、所有从事内镜诊疗、清洗消毒人员应持《安徽省医院内镜清洗消毒与管理培训证书》(6分 )。

   查阅原始的内镜诊疗、清洗消毒登记本,核对相关人员名单与培训证原件或复印件。发现一人无 证扣1分,扣完为止。

   2、从事内镜清洗消毒、诊疗相关人员应熟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现场提问2人内镜消毒管理相关知识,

   基本要求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 受相关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 ,清洗消毒室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

   四、基本设备(15分)

   1、内镜及附件数量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5分)内镜及附件数量不能满足接诊病人需求扣5分。

   2、(8分)

  必备设备

  灭菌

  •流动水清洗池、超声清洗机、 高压水枪、清洗刷、多酶、干 燥设备、高压气枪、灭菌设备 等 • 少一项扣2分

  消毒

  清洗消毒槽、超声清洗机、高 压水枪、计时器、多酶液、清 洗刷、干燥设备、吸引器、 50ml注射器、纱布等消耗品、 洁净储镜柜等。不同部位内镜 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

  少一项扣3分

   3、防护用品:

  防渗透围裙、 面罩或口罩、 帽子、 手套等(2分)。

   必备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的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 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 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 品

   灭菌类内镜

  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 无菌腔室的

  内镜附件:

  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达到灭菌水平

  宫腔镜等凡是进入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

   五、技术流程(35分) 现场查看操作或演示

  灭菌内镜

  消毒内镜

  1、基本要求

  (1)内镜及附件使用前达到灭菌 水平。

  (2)用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1)内镜使用前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活检钳等附件必须灭菌。

  (2)用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

  (3)每日诊疗前应对内镜进行测漏,并 再次消毒。

  (4)采用清洗消毒机前需进行手工清洗 (5)正确穿戴防护用品。

   清洗流程

   注意:刷洗所有管道

   在内镜处理的各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消毒灭菌前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血迹.黏液等残留物质. 否则一旦血液及有机物干固,不但清洗困难,还易腐蚀和损坏器械

   清洗不彻底,将形成结晶 清洗不彻底所造成对器械的危害,短期看不出 ;然而长期的积累才更可怕

  清洗不彻底将形成内镜细菌生物膜 生物膜是造成管腔类有关感染的重要因素

   注意

   内镜清洗步骤:初洗-酶洗-洗涤-超声-漂洗-干燥最关键的是冲.刷.超 洗涤去除管道内和器械表面的多酶洗液 漂洗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将多酶液洗后的器械清洗干净.并用水枪将管腔和关节内冲洗

   灭菌内镜

  消毒内镜

  2、 操作 流程

  清洗(10分):参照《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 操作规范》实施。

  水洗:用后立即流动水彻底清洗。

  酶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冲洗: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用高压水 枪彻底冲洗。

  清洗应:拆卸到最小单位;轴节部、弯曲部 、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电线、冷光源 线等流动水下擦洗表面,不防水处用湿纱布 和/或75%酒精擦拭。

  干燥与保养:

  (1)选择正确的干燥方法。

  (烘干机、气 枪) (2)使用水溶性润滑剂保养。

  清洗(12分) 水洗:①立即擦去内镜外表污物,反复送气、送水, 置容器中送洗消室;

  ②流动水下用纱布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用毛刷刷洗管道;

  ③管道全灌流进行彻底清洗,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 孔道;

  ④活检钳等附件放入清水中彻底刷洗并擦干。

  酶洗 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清洗①冲洗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

  ②擦干内镜外表面,排出管道内水分。

  ③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

   2

  灭菌内镜

  消毒内镜

  、

  操 灭菌

  作 流 程

  (1)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可 选用环氧乙烷、等离子、2%碱性戊二醛 灭菌。

  消毒

  ①内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浸泡消毒。

  ②消毒时间正确:如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胃肠镜 ≥10min,支气管镜≥20min,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

  (2)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按照无菌物品 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45min。当日不再继

  储存。

  续使用的内镜需浸泡≥30min。③浸泡消毒时应注意各孔

  (3)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时应注 意:浸泡10小时;打开轴节,管腔内充满 消毒液;灭菌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使用 前监测浓度,低于2%或有污染时及时更 换,(4)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证件齐全 ,必须有卫生许可批件及附件,产品注册 证及附件等;使用科室应存留附件,掌握 产品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等。随机抽查 2个消毒产品的证件

  道灌满消毒液。

  方法正确。

  ④活检钳等附件必须灭菌,

  (5)冲洗:

  ①更换手套后取出消毒内镜。

  ②向各管腔注气以去除消毒液。

  ③用纱布在流动水下清洗内镜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 各孔道。

  (6)干燥:

  3、记录:内镜洗消记录齐全,包括病人姓名、内镜编号、

  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操作人姓名。

  4、储存:

   六、质量控制(20分)

  灭菌内镜

  消毒内镜

  1、每月对灭菌后内镜及附件进行生物学监 测并记录完整。

  2、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时,每次使用 前应监测浓度并做好记录。

  3、灭菌设备参照ws310.3-2009《医院消 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 监测标准》要求,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 录。

  4、按手术室要求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并记录完整。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内镜清洗消 毒灭菌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6、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有记录

  1、每季度对消毒后内镜、每月对灭菌附件进行生物学监 测,并记录完整。

  2、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每次使用前应监测浓度 并做好记录。

  3、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证件齐全,必须有卫生许可批件 及附件,产品注册证及附件等备查;使用科室应掌握产品 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4、内镜室按Ⅲ类环境要求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并记录完整。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进 行监督管理。

  6、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有记录。

  查阅资料、现场提问或演示

  查阅资料、现场提问或演示

   其他 注意事项

   清洗池进行清洗消毒 (500mg/L) 正确使用戊二醛:2%.PH3-4.0.A活化剂和B缓蚀剂,连续使用不超过10天按说明书,用

  前监测浓度及有无污染,每月1次生物学检测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多酶洗液现用现配,1:200的.一洗一换 超声时间不宜过长,镜头禁止超声

   环境 安全

  患者 安全

  医护 安全

  内镜 安全

  安全的内镜诊疗

   谢谢!

  

推荐访问:对策 清洗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