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学习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读后感

时间:2022-10-23 18:0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学习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学习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读后感

 

 目 录

 9 月 7 日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研讨发言:用三颗心育新人

 学习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心得体会

 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读后感

 @青年干部 我们都是“答信人”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读懂“回信”嘱托 做胸怀“四心”好老师

  坚持“四把标尺” 做“四有”好老师

  于“风”“雨”中绘就“盛世图景”

 9 月 7 日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 研讨发言:用三颗心育新人

 同志们: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9 月 7 日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在北师大建校 120 周年和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该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

 捧着一颗“初心”,传承红色使命。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将对党的初心、对人民的初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练就一颗“匠心”,传道授业解惑。

 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匠心一词,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在恪守职业操守的基础上,将匠心注入教书育人这件事中去。先是热爱教书这份工作,将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望以及对青少年的赤诚关爱融入工作,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然后打磨自己的业务能力,秉持专业的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精神,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不同的教育风格,努力走出一条高效率、适合学生学习求知的新路子。教师只有将匠心精神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

 坚守一颗“恒心”,植根三尺天地。

 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教育育人就如同种树,不是种下一颗种子,第二天就能结出累累硕果,就能收获满天下的桃李,而是要用恒心来仔细浇灌,用心血来精心栽培。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学生,面临各式各样的压力,遭受到各个方面的阻力,也会有许多来自外界的诱惑。但是只有坚守恒心,才能达成初心,因此,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诱惑,潜心研究教学业务,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坚持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并加以持之以恒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提升与突破,成为一名教艺精良,业务熟练的人民教师。

 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读后感

 9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万丈高楼平地起,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力量,要将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落到实处,保持“有风有雨”的常态、“风雨兼程”的状态、“风雨无阻”的心态,扎根基层,争先进位、追风赶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共同绘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盛世图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保持“有风有雨”的常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年轻干部要用“一根针”将千家万户、千头万绪的事“串珠成链”,实属不易。在现实中,一旦工作处理不能尽善尽美,结果不尽人意,容易遭到人民群众的不满意、上级的不认可,可谓是“多重打击”。作为广大年轻干部,此时此刻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天尤人,要保持一颗“有风有雨”的常态心理。面对群众的不满意,多思考、多反思几个“为什么”,改变思考方式、工作模式,要善于运用政策对群众做好解释,解释的过程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书面话”转化为群众听得懂、

 听得进的“大白话”,力争得到群众认可。面对上级的不认可,要善于反思,是工作谋划不到位、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还是过程中思考不够、应急不够等,从而提高能力,促进发展,得到认可。

 “绝知此事要躬行”,保持“风雨兼程”的状态。基层党建、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产业发展……一系列的国之要事、发展大计、民生根本,既是琐事、杂事,更是涉及巩固基层政权、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事。作为广大年轻干部,要保持“风雨兼程”的状态,拿出闯进、干劲、实劲,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干出样子,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品质,到基层一线、群众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谈心、唠嗑聊天,潜移默化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交好朋友。同时,也只有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的呼声变为工作的掌声,在“风雨兼程”中笃行不待,奋勇前行,为人民群众解忧排难,才能赢得民心、赢得真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保持“风雨无阻”的心态。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满意不是“片刻之功”,是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特别是干事创业过程中容易遇到“肠阻梗”,不能按时序推进,导致工作停滞不前,此时此刻,就是考验年轻干部心态和能力的时候,必须以“风雨无阻”的心态,拿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劲头,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用尽一切可以用尽的资源,

 敢于涉险滩、破坚冰、啃硬骨,将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打败,“娄山关”“腊子口”逐一攻破,让“断头路”变为“通畅路”,让“薄弱村”变为“先进村”,让金灿灿的粮食、绿油油的产业洋溢着人民群众喜洋洋的笑脸,以“风雨无阻”的心态绘就人民幸福安宁的“盛世图景”。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呼唤担当。当前,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正阔步迈向共同富裕。广大年轻干部要从思想上认清形势,行动上落实工作,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实为,于风雨中前行,于风雨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学习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在北师大建校 120 周年和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该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可敬的人,他们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为莘莘学子的学习成长殚精竭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培育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他们就是辛勤而光荣的人民教师,是美的耕耘者、播种者。

 他们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支粉笔书春秋,三尺讲台无边爱。扎根偏远山村 36 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几十年坚守三尺讲台,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最美教师夫妻张杰、王秀秀,走了几万里的家访路,只为“一个都不能少”,让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可敬的人民教师,一颗丹心献给三尺讲台,小小身躯扛起民族大业。

 他们是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最美教师贺红莲经常自己掏钱买书给学生看,常在班里讲新闻时政,让学生了解国家、国际形势,从内心深处唤醒爱国意识,产生为祖国振兴而学习的动力。许多像贺老师这样的人民教师,正是用自己

 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将莘莘学子培育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人。可敬的人民教师,一颗仁心献给莘莘学子,小小身躯肩负民族的希望。

 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是 90 多岁高龄的叶嘉莹教授仍坚持讲学,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并且捐出 3500 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辛勤培育莘莘学子,增强其文化素养,提升其精神品格,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是叶老师一生为之践行的事业。可敬的人民教师,一颗热心献给教育事业,小小身躯铸就民族的未来。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你们深情的声音,播撒着爱的温暖,倾泻着智慧的甘霖,培育出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正值教师节来临,致敬光荣的人民教师,祝你们节日快乐!

 @青年干部 我们都是“答信人”

 9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语殷切希望:“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纸书信,关怀万千,殷殷嘱托,饱含深情,激励着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人,这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青年的鼓舞与鞭策。这一刻,我们都是“收信人”,更要当好“答信人”,用朝阳般的光与热让殷殷期待在平凡岗位上开花结果。

 当好为国为民的“答信人”,以“一往情深”换“一方富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离土经商、离乡进城的“民工热”到人才回流、资源回聚的“雁归来”,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到“引回一人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历史的嬗变背后,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的牵引,更是回报桑梓的内核情怀使然。有道是,“侠之小者,为家为室;侠之中者,为亲为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里所讲的“侠”,其实就是一种情怀。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刻领悟“人民”二字重任

 千钧,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把爱民之情时时记在心上,把为民之责实实扛在肩上,把利民之举事事抓在手上,用实际行动作出“我是为”“为了谁”的生动回答,用脚下沾满的泥土沉淀心中的真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当好潜心学习的“答信人”,以“绵绵用力”换“学有所用”。习近平总书记用“圆与半径”的比喻来敦促青年干部当学无止境,“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细品总书记的要求,青年干部要善于在书本中延长“半径”,用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少一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多一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画好知识领域的“圆”;也要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实践中延长“半径”,将学习的课堂前移到干事创业的现场,在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中走实群众路线,汲取群众智慧,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争当基层工作行家里手的同时也让幸福感“飞入寻常百姓家”,画好社会生活的“圆”。

 当好勤勉务实的“答信人”,以“土里土气”换“真情实意”。现代人,通常都不愿意被扣上“土气”的帽子,然而作为一名干部,的的确确又需要一些“土气”。如果一头扎在办公室,专注于文字材料,只能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看不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听不到鲜活动人的故事,自然也写

 不出“沾泥土”“带露珠”的生动文字。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是历史的经验,也应成为一种接续传承,青年干部要自觉沉下心来,扑下身来,以解剖麻雀式调研,少走精挑细选的“花样路线”,少看精心打造的“观光盆景”,少说精雕细琢的“大话套话”,多瞄准群众的最急、最盼、最想的问题,多把准群众最难、最愁、最忧的脉搏,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以脚下泥土沉淀心中真情,正所谓“走遍基层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当好甘于清贫的“答信人”,以“青力清为”换“清正廉洁”。纵观古今,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干部无一不受到老百姓的尊崇与爱戴,其事迹穿越时空,鲜活了一个又一个光辉形象。由此可见,清正廉洁作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青年干部的根本遵循。反观当下,刚走入仕途就误入歧途的干部不在少数,不拘“小节”导致“晚节”不保也比比皆是,被“围猎”的危险时时滋生,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令人扼腕也让人唏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青年干部要敢于斩断“围猎”,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立牢、立稳政治基石;在执行标准时不偏航,在履行程序时不走样,树正、树好公道形象;在从严自身要求、从严制度约束中守牢规矩底线,常清“朋友圈”“生活圈”,练硬、练实廉洁本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公。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9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时指出,希望你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师资结构性短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师发展受限等问题,从 2021 年开始,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

推荐访问:北京师范大学 标签 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