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7篇

时间:2022-11-18 13:45:03 浏览量:

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7篇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从“申硕点”新政策角度浅谈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以韩山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  李冬梅;林小植【摘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7篇,供大家参考。

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7篇

篇一: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从“申硕点”新政策角度浅谈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以韩山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

  李冬梅;林小植【摘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对于没有硕士授予权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解读“申硕”新政策入手,分析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内涵及必要性,并结合韩山师范学院的培养实践经验提出建议。【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141-141,142)【关键词】申硕点;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作者】李冬梅;林小植【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

  一、新政策下申硕机遇挑战并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1年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为申硕时必须深入研究的政策规定。其中对“申硕”最重要的三个文件是:2005年颁布的15号文件、2008

  年的29号文件和2009年的10号文件。其中,15号文件包括五项内容: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和管理工作;2008年颁布的29号文件则增加了“立项规划”“一级学科”“授权学科”“支撑学科”等关键词,即新增单位具有“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特色,同时实行数量限制;2009年又出台了10号文件,其中第十条规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也就是说设置二级学科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教育部的二级学科目录自主设置;二是在二级学科目录外,自主增设(含更名)二级学科,一般不超过两个。这意味着本科院校的申硕程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位授予单位按一级学科申报,由省级学位办按一级学科审批。获批后,由申请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在新政策下,申硕单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之门”曾在2010年第十一次审批时打开,不过已由扩张转向紧缩,竞争异常激烈,需要教师群体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地方高师院校“申硕点”过程中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一)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含义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由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等单位依托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硕士点院校的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被依托单位按条件聘请为兼职硕士生导师。通常,第一学年,研究生在依托单位学习并修完相关学分,而选修课、实践及论文阶段在申请单位进行。也可以根据双方协议,全部课程在申请单位完成,经考试合格后由依托单位承认学分,并参加依托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合格后由依托单位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多途径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相对匮乏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二)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1.更高层次办学的需要许多本科院校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目标,想要申硕成功,必须提升办学层次、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效应,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和已有硕士授权单位的院校和单位以各种形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作为今后培养研究生的经验积累。2.地方经济建设对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第25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规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所需来考虑新增硕士点单位的分布,学院非常重视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与地方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的摇篮。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开展与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能有效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形成合理、稳定的人才梯队,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三、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我院的实践研究韩山师范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为粤东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为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0年以来,已与汕头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得到依托单位的高度肯定,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一)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来,韩山师范学院对办学条件、岗位设置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国家基金项目课题从无到有,分别获批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院外到账共242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得立项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级41项,省部级123项,市

  厅级124项,横向71项,总到账经费2087.50万元。相比以前,科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学院高度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基地建设等方面每年投入总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效果联合培养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不断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促使师资队伍的组成和结构日趋合理。学校现有教职工1041人,其中专任教师748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63.5%和39.4%。35名教师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3位专家获授政府特殊津贴。聘有国际汉学大师、杰出校友饶宗颐先生、王梓坤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三)为申请硕士点打下坚实基础2011年,韩山师范学院积极申报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并通过了广东省第一轮评审,进入了第二轮答辩阶段。虽然由于政策以及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宏观调控等原因,没有取得较大突破,但通过联合培养工作,改善了师资队伍,提高了科研条件,为今后我院的“申硕”和学位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四、存在的不足及建议虽然近年来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效果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诸多不足,例如没有自己的硕士点,未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用实验室等。虽然学院竭尽所能做到最好,但未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服务体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方面仍然欠完善,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外地,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差甚远,很多条件都不如母校,给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学院管理工作势必造成一些麻烦。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做好学生档案衔接工作,实现双方共同管理。联合培

  养研究生报到时,及时向对方收集一套学籍档案副本,严格执行考勤请假制度,建立双方定期交流机制,互相通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克服掌握学生“行踪”难的问题。其次,入校时由研究生主管部门与后勤、图书馆、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沟通,对联合培养学生实行绿色通道,快速高效办理入学登记、“一卡通”、住宿手续等,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能尽快进入角色,安心学习。最后,管理部门同导师和研究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监督机制,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严格依照双方协议,协助做好论文开题及实践等工作。学院应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一平台,以定期走出去互访为契机,促进交流,虚心学习优秀经验。学院正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动力,大力实施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内部管理上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参考文献:[1]孙广厦.“申硕”政策规制下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申报硕士点的思路分析[J].教师,2012,(5):9-10.[2]钟央文,陈烨,何标.“申硕”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10,(14):145-146.[3]吴超,明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6):73-75.

  

  

篇二: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推动优势学科尽快达到国家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简称“硕士点”)的标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凯里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及管理办法(暂行)(院通字[2008]3号)的基》础上制定本硕士点建设工程(简称“硕建工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建设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方针,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基本校情和办学定位,以实现成功申报硕士点为目标,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特色学科、继续夯实基础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提高整体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把我校尽快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地方性大学。二、实施硕士点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实施硕士点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贵州省高校间的发展与竞争来看,加快建设凯里学院,使之办成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性高校,不仅是政治

  1

  和现实的需要,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硕士点建设是学校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重要平台。研究生教育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首先,研究生教育工作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黔东南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重要园地,是国内外了解苗侗民族文化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区域民族高层次人才;第三,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战略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凯里学院具备了较好的办学基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办学主要环节上提升高度和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才能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建设中创特色,在建设中提升和打造团队,学校的活力才会不断增强,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才会得到较大提高。三、建设目标与内容(一)硕士点建设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硕士点建设工程的1.校级立项建设(2009年至2013年).校级立项建设(。2009年10月正式启动硕建工程。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和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学术队伍,通过申报遴选出4-6个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点进行重点立项建设,称为“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简称“硕建点”,于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硕建点立项申报工作。经)过4-5年的校级立项建设,力争有不少于2个学科获得国家硕士学位

  2

  授予权立项。建成若干学术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的优秀学术创新团队,显著提高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项目、教学和科研奖励都能达到“申硕”的基本要求;力争有1-2个研究机构成为贵州省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实现研究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改善,逐步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达到或接近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点规定的基本要求。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我校硕建点的建设期,将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和目标考核,2011年12月进行中期检查评估,2013年12月完成硕建点验收评估工作。2.国家立项建设。我校把硕建工程建设目标定位为力争于2013国家立项建设。年至2014年成为贵州省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国家学位办委托)的立项建设单位。(二)硕士点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硕士点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1.加快学科建设。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硕建工加快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校内外专家评估等方式,选出若干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或专业点进行立项建设,培育和形成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使其尽快达到申请硕士学位授予点立项建设的标准,发挥学校硕建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薄弱学科的发展。2.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立足现有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等条件,适时调整改造现有专业,优先增设现有学科门类中主要学科门类下的普通本科专业,力争全校本科

  3

  专业达40个以上。3.调整科研组织机构。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通过调整科研组织机构。科研组织机构硕建工程调整分院(部门)科研机构的设置,依托校内外骨干研究力量,成立跨院(部门)的实体研究机构,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为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学校的相关师资培训、学校学科硕士点建设提供智力资源、理论成果和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具有强大幅射力、竞争力、凝聚力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4.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围绕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加强优势领域的研究。鼓励教师在重点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里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力争4年内我校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和立项课题项目数量有较快增长。5.打造学术团队。在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打造学术团队。术骨干的基础上,通过硕建工程进一步培养和打造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三)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的基本目标要求通过硕建工程实施,硕建点在建设期满时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学科方向。凝练出3-4个具有相对稳定、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学科研究方向。科研工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2.学术队伍。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或引进具备术队伍。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学术带头人3-4名,聘请本学科知名客

  4

  座教授或研究员1-2人;建成不少于3个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博士人员的科研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不少于70%(其中至少1名博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名(其中至少1名正高人员)。各层次人员应配备齐全,能团结合作,学术思想端正。3.科学研究。硕建点每个研究方向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与.科学研究。学科方向一致或相近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4篇。硕建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不少于1部,获地厅级以上课题立项不少于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至少2项,其中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不少于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或教学优秀成果奖不少于1项,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不少于4次。4.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人才培养。养质量,力争于建设期内在人才培养方面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不少于1项,教学与本科生培养达到“申硕”基本条件;通过遴选和推荐,硕建点学术队伍中被聘任为省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的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人数不少于2人,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5.工作条件。成功申报筹建校级以上非编制科研机构2-3个、重工作条件。点实验室不少于1个(自然科学)、专业资料室1个等,逐步构建学科研究平台,能提供培养硕士研究生所需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满足“申硕”基本要求。

  5

  四、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的申报(一)申报要求申报要求1.拟申报学科必须是国家规定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2.拟申报学科必须是已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或可以建设成优势和特色的学科;3.拟申报学科应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4.拟申报学科必须是我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能够承担主要建设力量的学科。(二)申报条件申报条件1.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3个以上(含3个)或通过整合及培养可以达到3个以上(含3个)方向明确、稳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在未来一定时期能保持其领先性或前沿性。2.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或通过整合具有一支不少于15人的思想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成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及博士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40%,同时每个研究方向应明确有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3.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或通过整合具有适应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室、非编制科研机构等教学科研基本条件。4.拟申报的硕建点应有能力完成硕建考核指标所规定的相关目标任务。(三)申报程序1.硕建点的申报由申报单位(分院或部门)领导班子通过集体

  6

  讨论确定硕建点的申报学科和硕建点负责人,整合学术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3个以上)、确定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学术骨干等,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填写《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申报书》后,把申报书和有关支撑材料提交到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暂设在科研处)。2.学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合格后提交校内外相关专家评审(采取由校内2人、校外3人评审的办法),按照“水平优先,坚持特色,突出重点,重在建设,实现目标”的原则,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提交学校院长办公会审批。(四)资助及管理资助及管理1.硕建点建设周期一般为4年。经学校批准的每个硕建点,学校每年拨付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共计120万元。经费用于组织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成果档次和增加科研成果数量并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资助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和对有关科研成果进行奖励,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派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省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进修学习和进行课题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采购和收集学科专业图书资料,举办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筹建科研机构和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要求专款专用。2.硕建点的建设实行学校、硕建点和研究方向三级管理,学校由分管院长负责、硕建点由申报单位主管领导负责、科学研究等工作

  7

  的组织和管理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学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为硕建点主管单位,学校各部门应全力予以支持,确保硕建工程的顺利实施。3.硕建点建设的具体实施实行学术带头人责任制,赋予其在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硕建点负责人应负责制定符合硕建点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根据学校审批的建设期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团队落实有关工作。4.硕建点建设经费的年度使用计划,应由硕建点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按照硕建点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并报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审核,经分管校领导审批,方可实施。硕建点建设经费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计财处共同管理和监督,经费的使用应精打细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计划,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五)检查和目标考核检查和目1.硕建点负责人每年要向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交一份硕建点建设工作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2.每年由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硕建点进行检查和目标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是经过审批的建设期建设发展规划中年度工作计划有关预期指标的完成情况和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并于2011年12月对硕建点进行中期检查评估。3.年度目标考核和中期检查评估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优秀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考核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硕建点负责人资格和学术带头人资格,停止经费投入和立项

  8

  建设,并追究硕建点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责任。五、附则1.本意见由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2.本意见自下文之日起施行。

  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9

  

  

篇三: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

  周立新;雷显芬【摘要】利用重庆5地方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措施,对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政府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6页(P98-103)【关键词】创新能力;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地方高校【作者】周立新;雷显芬【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措施等展开讨论。例如,袁本涛和延建林[1](2009)认为,我国硕士生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的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朱红[2](2011)强调,目前的研究生选拔和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财政投入和经费支出结构也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王静和金

  征宇[3](2005)认为,应着重加强多学科渗透的课程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改革,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李海波和董维春[4](2008)强调,改革培养方案,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杨春梅和陶红[5](2008)指出,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以及采用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总体上看,前期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很少;专门针对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成果更是非常缺乏。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促进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于2015年10—11月以重庆5所地方高校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应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调查问卷220份,在剔除了数据严重缺失的调查问卷之后,得到有效问卷201份。问卷的基本情况是:女性研究生107人(53.5%),男性研究生93人(46.5%);2013级研究生138人(70.1%),2006—2012级研究生59人(29.9%);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107人(53.2%),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30人(14.9%),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40人(19.9%),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22人(10.9%),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2人(1%);本科专业为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79人(39.7%),其他专业的研究生120人(60.3%);本科就读财经类院校的研究生66人(32.8%),非财经类院校的研究生132人(65.7%)。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从创新基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创新基础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成绩和课外阅读情况来体现。课程成绩可区分为公共基础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和选修课成绩,课外阅读包括阅读专业著作与中外文期刊论文;学术论文、科研课题和学位论文是科学

  研究的直接产物,其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的次数、级别、学术会议投稿以及被录用情况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通过研究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来体现。1.1课程成绩情况调查发现(表1),70%左右的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都高于80分,无不及格学生。这表明经过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1.2阅读专业著作和期刊论文情况调查显示(表2),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阅读专业著作偏少,在读期间(3年)平均阅读专业著作5本以下的占29.9%,6~10本的占37.8%,阅读“21本及以上”的仅占4.0%;阅读中文期刊论文数在“0~10篇”、“11~30篇”、“31~50篇”、“51~70篇”、“71篇及以上”分别占13.6%,14.1%,24.1%,22.1%和26.1%,阅读中文期刊论文总体表现一般,但也有少数研究生表现良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硕士研究生阅读外文期刊论文的兴趣不高,超过半数的硕士研究生3年内阅读外文期刊论文在5篇以内,有12.5%的硕士研究生3年内从未阅读过外文期刊论文。1.3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调查发现(表3),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3a)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集中在1~3篇,其中发表1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占28.1%,发表2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占23.1%,发表3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占20.1%。研究生较高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与重庆地方高校要求公开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存在紧密关系。然而,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普遍很低,

  基本上为国内普通期刊,78.5%的硕士研究生从未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1.4参加科研课题情况调查显示(表4),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80%左右的硕士研究生参加过科研课题的研究。硕士研究生参加的科研课题以横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为主,各占28.4%,参加高水平课题(国家级课题)研究的人数较少;硕士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主要从事文献查找、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参与科研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参加课题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如59.7%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参加课题研究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27.9%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参加课题研究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此外,参加课题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新知识和信息获取、学位论文完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有39.3%,37.8%的硕士研究生对此进行了回答(表5)。1.5学位论文情况调查显示(表6),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总体水平一般,优秀学位论文的比重偏低。在181个有效样本中,优秀硕士论文仅20篇,占样本总量的11%;在20篇优秀硕士论文中,市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仅2篇,占样本总量的10%。1.6学术交流情况调查发现(表7),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超过90%都参加过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未参加的仅占4%;72.1%的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的次数集中在1~10次之间。这与目前重庆地方高校要求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存在紧密关系。然而,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主要在本校,到外校甚至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的机会很少,高水平会议论文投稿以及论文被录用的很少,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7科技创新竞赛情况调查显示(表8),56.2%的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从未参加过“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参加过1次的研究生占24.9%,参加2次的研究生占13.4%,参加过3次以及上的研究生仅占5.5%。表明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创新型竞赛次数偏少,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成果。1.8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调查发现(表9),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次数集中在1~3次(79.1%);但也有18.9%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以自己找实习岗位为主(54.7%),学校和导师推荐也是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获取方式。2.1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表9),关于专业课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认为较大或很大的占33.3%;关于学术前沿类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认为较大或很大的占44.5%;关于选修课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认为较大或很大的占30.0%;关于公共基础课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认为较大或很大的占30.1%;关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认为较大或很大的占51.5%;关于实践类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认为较大或很大的占57.0%。以上分析说明,目前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总体不大,相比而言,实践类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和学术前沿类课程对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帮助更大。对此,建议建立“特色公共基础课程+系统特色专业课程+多学科研究方法课程+特色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四大板块有机结合的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对实践类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和学术前沿类课程的建设。为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2创建高水平的导师和教学团队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地方高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数与部委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创建高水平的导师和教学团队应该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结合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建立健全严格的导师选拔和考核制度;建立有梯度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创新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比如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指导研究生学术科研,以校外导师为辅指导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时,紧紧围绕“特色公共基础课程、系统特色专业课程、多学科研究方法课程、特色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四大板块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政府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组成,以保证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2.3改善教学内容课题组对重庆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显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研究生仅占48.8%,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持不满意态度。因此,改善教学内容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对于本科教学需要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言,研究生课程更需要前沿知识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同时,教学内容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4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课题组对重庆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发现,超过70%的硕士研究生回答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然而,近70%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与研究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式的不一致性,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鼓励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研讨式

  的教学方式应该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研讨式教学充分调动研究生参加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5建立多样的考核激励方式调查发现,目前重庆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58.9%)和“闭卷测试”(31.6%)两种形式为主。根据应用经济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建议采取包括测试、科研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学校应设立研究生专项课题(基金),并适度提高研究生科研基金的资助面和资助力度,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成绩优异的研究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2.6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和支持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走出去”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研究中学习新知识和新信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2.7构建和完善实践平台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鼓励研究生选择合适的实习场所,通过模拟、社会调查、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不同方式,强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8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目前就读于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普通二本和三本院校,优秀生源严重不足。如课题组对重庆5所地方高校201名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本科就读于“985”工程高校的有7名,就读于“211”工程高校的有4名,11名研究生本科专业以非经管类专业为主,涉及安全工程、英语、生物工程、

  采矿、信息工程等专业。因此,如何吸引优质生源是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特别关注的环节。建议通过合理的奖助学金制度设计、优秀考生科研奖励计划等措施,大胆探索研究生考试模式改革,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基于对重庆5所地方高校201名即将毕业或已毕业的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结果发现:70%左右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都高于80分;阅读专业著作较少,阅读中文期刊论文总体表现一般,阅读外文期刊的兴趣不高;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普遍很低,基本上为国内普通期刊;参与课题研究以横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为主,主要从事文献查找、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学位论文质量总体水平一般,优秀学位论文比重偏低;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主要在本校,高水平会议论文投稿以及论文被录用的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参加社会实践以自己找实习岗位为主;超过半数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对此,提出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完善课程体系;创建高水平的导师和教学团队;完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激励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和完善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平台;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YUANBT,YANJL.AnalysisofPresentConditionoftheGraduates,InnovativeCapabilityandItsInfluencingFactors:BasedonThreeLargeScaleQualitySurveysofGraduateEducationinChina[J].PekingUniversityEduc-ationReview,2009(2):12-21ZHUH,LIWL,ZUOZJ.TheStatusofGraduateStudents’CreativityandItsInfluenceMechanism[J].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11,32(2):32-34WANGJ,JINZHY.ComparisonoftheGraduateEduc-ationbetweenChinaandtheUnitedStatesandItsImplica-tions[J].JournalofPingyuan

  University,2005,22(4):72-74LIHB,DONGWCH.PracticeandThoughtsonCreatingAcademicAtmosphereandCultivatingInnovativeCapbailityforPostgraduates[J].AcademicDegrees&GraduateEduc-ation,2008(9):8-11YANGCHM,TAOH.DiscussiononIntergationofCourseStudyandResearchTrainofPostgraduates[J].AcademicDegrees&GraduateEducation,2008(3):9-12

  

  

篇四: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浅析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以南通大学为例

  作者:张晓卫,张华,仲荣慧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张晓卫(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张华(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仲荣慧(197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关注,考研已成为了继高考之后第二次“重生”的救命稻草,逐渐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甚至有部分人士还提出“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建议。大规模招生在给国家培养了很多高端人才的同时,也给硕士研究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竞争,加之数量的增多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于是出现了硕士研究生“高投入、低产出”的就业困难现象。

  一、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成因

  (一)招生规模的扩大与生源质量的下滑

  伴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顶端的逐步上移使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出现拥挤性特征。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我国共授予硕士学位71841人,招生人数达到124767人,呈现高速递增的态势。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对物质资源条件的依赖性大,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的稀缺状况将会更加突出。以南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近两年调剂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百分比的75%~85%。这种情况导致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素质相较本科阶段有所下滑,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每年都会有导师因研究生难培养而抱怨不已。现在就业单位的门槛又高,一般研究所或名企对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的简历都会拒之门外,地方院校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二)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欠缺

  培养和指导硕士研究生是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但如今个别导师忙于开公司、争创收,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做科研劳力,很多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忙于从事财务报销、批改作业、端茶送水等与学业无关的事务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学习。部分导师采取的是“放羊式”教育,有调查显示,个别研究生三年就见过导师四次,还是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修改大论文阶段“临时抱佛脚”。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相对于重点院校而言,科研经费少,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较少。

  (三)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单一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不科学,传统学科偏多且基本相似,在课程的设置上依旧按照本科的内容制订,任课教师在讲解时仍按照本科的教案授课,部分保研的学生反映课程都是以前学过的,

  加之课程结构大部分为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科研兴趣,忽视了对研究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影响研究生就业。

  随着社会用人观念由“学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以及高学历人才的增多,研究生的稀缺性下降,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也不再以用人的高学历比例来装点门面,而是更注重员工的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

  (四)全球经济危机制约硕士研究生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大量企业的倒闭促使失业军团又回归到招聘市场与研究生竞争,这对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研究生来说,有较大的影响。

  二、提高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

  (一)优化生源质量

  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优化生源质量十分关键。以南通大学为例,由于南通大学的不少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因此,本科生源质量相对优秀。不少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参加过各种创新大赛,指导老师也多为硕导,其科研及成果的连续性好。为了优化生源,学校研究生处和教务处开展了研究生提前遴选工作,从大三的优秀本科生中推荐面试,并为他们配备导师。

  (二)学校提供有利的就业服务指导平台

  为了促进就业工作,首先要营造就业氛围。由专人负责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指导,可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请专家或校友举办讲座,这样有利于研究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南通大学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对社会服务平台的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研究生希望学校提供一些就业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研究生清晰地认识自我。

  (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着力突出学科特色,加强校企合作

  1.突出地方就业优势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硕士研究生培养切忌一味模仿重点高校,盲目追求学科的大而全。地方高校的最大任务是为本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其研究生专业设置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专业设置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由市场来调节,灵活设置硕士研究生专业。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需求,制订长远发展战略,从自身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找出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学科专长,找准特色,培育特色。

  2.突显企业奖学金的激励体制

  首先,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术型为主,评价研究生优秀与否基本靠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来判断,即使是工科硕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毕业论文中以虚拟的电脑模拟仿真结果作为实验数据。大多数高校都将评奖评优的标准界定在发表期刊论文的情况上,一味追求高影响因子,但硕士研究生在进入企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都以操作实践为主,很多在读书期间拿奖学金的同学反而在企业工作期间没有突出的表现。其次,要更多地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定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并建立企业考核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3.深化校企合作,深入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

  根据对南通大学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87%的在校研究生选择愿意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做课题,80%的进站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做课题的企业工作。进站后学生以研究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可享受员工的部分待遇,又能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首先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导师遴选、岗位培训、导师考核等工作。建立科学的、符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导师选聘制度,坚持按需上岗,按能力聘任。

  

篇五: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地方本科高校硕士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

  探索

  作者:韩波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12期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进行本科段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其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然选择。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联合校外硕士授权单位培养硕士研究生,成为一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但存在着培养方向過于分散、培养规模较小,且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等众多不足之处,这些都制约着联合培养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上影响着未来硕士学位点的成功申报。因此,文章概述了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的形式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着重探索了联合培养硕士工作的模式,并分析了联合培养硕士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联合培养;硕士教育;地方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2-0006-04

  Abstract: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rryoutundergraduateeducationatthesametime,activelycarryoutthetrainingofpostgraduatesistheinevitablechoicetoimprovethelevelofrunningaschool.Atpresent,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jointlywithoff-campusmaster'sauthorizedunitstotrainpostgraduateshasbecomeanewmodetoexploreanewmodesuitablefortheirowndevelopment,buttherearemanyshortcomingssuchastooscatteredtrainingdirectionandsmalltrainingscale.Andtherearenocorrespondingsupportingfacilitiesandmanyothershortcomings,whichrestrict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jointtrainingmastereducationanddeeplyaffectthesuccessfulapplicationoffuturemasterdegreeprograms.Therefore,thispapersummarizestheformandnecessityofjointtrainingofmaster'sdegree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swellasthecurrentdifficultiesandopportunities,focusesonexploringthemodeofjointtrainingofmaster'sdegree,andanalyzesthestrategyofconstructingthemechanismofjointtrainingofmaster'sdegree.

  Keywords:jointtraining;master'seducation;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

  前言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是经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这类院校大多具有学生生源质量不突出、就业状况不是十分显著等特点,同时,“学位点少,学科覆盖面较窄”导致遇到发展瓶颈[1]。许多地方高校为寻求自身突破,在未取得硕士学位授权前都

  积极寻求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生工作。因此,对联合培养硕士的形态展开剖析,探索构建适合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联合培养硕士工作新模式很有必要。

  一、联合培养硕士的形式分类

  首先,校际联合培养模式。简单来讲,地方高校与其它优质高校间联合培养硕士,可分为中外联合培养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一般情况下,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分为国际学术会议、交换生、双学位等。这种模式可以非常快速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内容以及方法,同时推动高校的国际交流,促使学校教育迈向世界学术领域并参与国际竞争[2]。国内高校联合培养,大多属于低一级学位授予权单位与高一级学位授予权单位间的合作,例如: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与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联合培养,亦或国内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展开联合培养。当前,国内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大多为地方高校,他们展开联合培养硕士或多或少都是为申请硕士学位点积累经验这一现实性目标。

  其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简单来讲是地方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硕士。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企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较为迫切,校企合作成为双方最根本的契合点。在双方各自需求下,地方高校聘请企业一线优秀研发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与学位撰写,使得校内教育迈向企业生产一线展开科学研究,以便培养适合企业研发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再者,校所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与各类专业型科研院所间通过展开科学研究实施硕士联合培养,主要特征便是通过项目为牵引,强强联合培养高层次的拔尖人才。不管是国家级院所及其下属地方分院研,还是地方政府独立设置的各级研究院所,都具备极强的科研实力,这些院所科研课题较多、项目层次较高、经费较充足,却也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缺陷,比如自身学科较为单一、硕士培养规模非常小,硕士科学研究课程教育资源极为薄弱。恰恰高校在基础课程教育资源方面非常充实,加之专业研究方面的设备少、项目经费少。两者相互结合,正好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一举双赢,教育主管部门亦非常鼓励此种合作模式。

  最后,校政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和当地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展开硕士联合培养。此种背景下,地方高校采取委派硕士赴地方政府或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邀请政府政策研究人员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展开地方研究,同时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协议等创新性人才培养内容。

  二、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的必要性

  (一)更高层次办学的需求

  近阶段,国内大多数地方高等学校发展模式还处于学历教育这一较为单一的方式。因而,一些未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发展硕士教育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并逐渐积极

  开展对办学方式的探索与尝试,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便是与已获得硕士授予权单位的院校、单位等合作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从而为今后的研究生教育积累前期经验[3]。

  (二)人才流动与地区平衡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流动呈现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到发达地区的单向转移方向,这曾在一定的经济建设阶段缓解了人才匮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时,欠发达地区才能够吸引人才“逆向”流动。因此,有必要依照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同来实施人才本土发展战略,建立全新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硕士教育模式,以弥补人才在欠发达地区的失衡。

  (三)地方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

  地方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些企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需要得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这些企业与当地高等院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恰好满足了自身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发展硕士教育经验的积累,鉴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所限,在短期时间段内无法拥有自己的硕士授予权,运用本校资源与校外联合培养硕士,也成为一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三、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一)在地方本科院校中,通常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科建设较为落后,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

  1.培养方向分散,保障设施不完善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联合培养硕士多半是经由导师发展起来的,部分校外兼职硕导资格的教师,直接将学生带到本单位中,部分师兄弟都是通过介绍要来的学生。这些导师的科研方向一般与兼职单位较为一致,所选学生也是根据其专业方向来分散的,这类途径对本校学科发展倾向并不一定十分有帮助。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设备较为丰富,但根源上都是围绕本科教学建设的,缺乏研究生专用实验室与配套的科研仪器设备,保障设施尚需配套完善。

  2.导师师资力量欠缺,学术氛围不浓厚

  地方本科院校中缺少足够数量的硕士生导师,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也不健全。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地方高校主要是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主,相应的学术科研浓厚较为欠缺。联合培养研究生到地方本科院校,基于相同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较少,不能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缺少

  集体讨论以及学习的机会。另外,部分导师行政职务和兼职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培养。

  (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也不必太过妄自菲薄,其自身具备一些独特的办学特长,结合当地社会资源优势,在当前阶段也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机遇

  1.依托联合培养单位平台,寻求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双突破

  教育部对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有效推动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4]。一般来说,地方本科高校开展硕士联合培养的学科都是该校的优势学科,或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学校历来对这些学科方向投入较多。借助对方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平台,以联合培养硕士为契机,全方位的发展这类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管理体制,延伸教学与科研组织模式,培育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加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合培养体系,以寻求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同时达到申报硕士学位授权条件。

  2.积极与科研实践基地合作,有机会获得更多科研课题、项目和资金

  一直以来,怎样更好地运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依托科研机构与科研条件好的校外机构来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联合培养单位双方都热衷的焦点内容。地方高校通过聘请当地科研院所学术能力强的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科研院所亦可聘请高校科研能力强的教授做研究人员[5]。通过硕士联合培养的方式增强双方合作,双方联合署名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也扩大了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校在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实践环节的需求。

  四、联合培养硕士工作的模式探索

  (一)创新培养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照开放思想、优惠政策、规范制度这三個工作原则进行。简单来说就是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要从招生管理、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创新,而后以联合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当前人才规律为参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依照双重管理、资源共享、联合招生的模式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比如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创立不同导师组,要求不同的导师从多个方面对硕士的招生录取、方案拟定、课程学习指导提供参考意见;对于注册学籍、奖助学金评定等,均需联合培养双方单位共同完成,最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二)将学科作为重点,突破短期目标

  观察当前地方高校现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高校培养硕士工作的初衷都是希望获得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多数地方高校当前发展阶段最迫切的需求。与校外单位联合培养硕士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通往硕士培养之路的必然选择和最快捷径。但事实表明,过于注重学位授权而忽视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职,便会对整个高校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等方方面面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在探索联合培养硕士的过程中,首要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即从学科点方面重点培育高层次学术科研成果,从人才队伍方面重点培养学科梯队,从培养环节方面注重过程的积累。总之,应夯实学科基础,积淀学科内涵,注重培养成效积累,同时以学生培养的成果和毕业就业质量为导向。

  最后,校政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和当地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展开硕士联合培养。此种背景下,地方高校采取委派硕士赴地方政府或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邀请政府政策研究人员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展开地方研究,同时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协议等创新性人才培养内容。

  二、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的必要性

  (一)更高层次办学的需求

  近阶段,国内大多数地方高等学校发展模式还处于学历教育这一较为单一的方式。因而,一些未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发展硕士教育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并逐渐积极开展对办学方式的探索与尝试,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便是与已获得硕士授予权单位的院校、单位等合作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从而为今后的研究生教育积累前期经验[3]。

  (二)人才流动与地区平衡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流动呈现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到发达地区的单向转移方向,这曾在一定的经济建设阶段缓解了人才匮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时,欠发达地区才能够吸引人才“逆向”流动。因此,有必要依照地區发展情况的不同来实施人才本土发展战略,建立全新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硕士教育模式,以弥补人才在欠发达地区的失衡。

  (三)地方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

  地方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些企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需要得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这些企业与当地高等院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恰好满足了自身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发展硕士教育经验的积累,鉴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所限,在短期时间段内无法拥有自己的硕士授予权,运用本校资源与校外联合培养硕士,也成为一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三、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一)在地方本科院校中,通常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科建设较为落后,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

  1.培养方向分散,保障设施不完善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联合培养硕士多半是经由导师发展起来的,部分校外兼职硕导资格的教师,直接将学生带到本单位中,部分师兄弟都是通过介绍要来的学生。这些导师的科研方向一般与兼职单位较为一致,所选学生也是根据其专业方向来分散的,这类途径对本校学科发展倾向并不一定十分有帮助。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设备较为丰富,但根源上都是围绕本科教学建设的,缺乏研究生专用实验室与配套的科研仪器设备,保障设施尚需配套完善。

  2.导师师资力量欠缺,学术氛围不浓厚

  地方本科院校中缺少足够数量的硕士生导师,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也不健全。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地方高校主要是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主,相应的学术科研浓厚较为欠缺。联合培养研究生到地方本科院校,基于相同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较少,不能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缺少集体讨论以及学习的机会。另外,部分导师行政职务和兼职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培养。

  (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也不必太过妄自菲薄,其自身具备一些独特的办学特长,结合当地社会资源优势,在当前阶段也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机遇

  1.依托联合培养单位平台,寻求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双突破

  教育部对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有效推动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4]。一般来说,地方本科高校开展硕士联合培养的学科都是该校的优势学科,或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学校历来对这些学科方向投入较多。借助对方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平台,以联合培养硕士为契机,全方位的发展这类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管理体制,延伸教学与科研组织模式,培育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加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合培养体系,以寻求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同时达到申报硕士学位授权条件。

  2.积极与科研实践基地合作,有机会获得更多科研课题、项目和资金

  一直以来,怎样更好地运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依托科研机构与科研条件好的校外机构来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联合培养单位双方都热衷的焦点内容。地方高校通过聘请当地科研院所学术能力强的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科研院所亦可聘请高校科研能力强

  的教授做研究人员[5]。通过硕士联合培养的方式增强双方合作,双方联合署名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也扩大了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校在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实践环节的需求。

  四、联合培养硕士工作的模式探索

  (一)创新培养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照开放思想、优惠政策、规范制度这三个工作原则进行。简单来说就是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要从招生管理、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创新,而后以联合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当前人才规律为参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依照双重管理、资源共享、联合招生的模式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比如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创立不同导师组,要求不同的导师从多个方面对硕士的招生录取、方案拟定、课程学习指导提供参考意见;对于注册学籍、奖助学金评定等,均需联合培养双方单位共同完成,最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二)将学科作为重点,突破短期目标

  观察当前地方高校现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高校培养硕士工作的初衷都是希望获得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多数地方高校当前发展阶段最迫切的需求。与校外单位联合培养硕士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通往硕士培养之路的必然选择和最快捷径。但事实表明,过于注重学位授权而忽视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职,便会对整个高校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等方方面面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在探索联合培养硕士的过程中,首要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即从学科点方面重点培育高层次学术科研成果,从人才队伍方面重点培养学科梯队,从培养环节方面注重过程的积累。总之,应夯实学科基础,积淀学科内涵,注重培养成效积累,同时以学生培养的成果和毕业就业质量为导向。

  

  

篇六: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论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硕士点研究生培养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一项创新,不仅开辟了图书情报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渠道,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职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当前,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势头良好,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活力和特点。困扰图书馆硕士点发展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在非教学部门设立教学机构,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各高校通行的维持措施是图书馆硕士,最“虚拟化”,认为这种“临时行为”不利于硕士点的长远发展。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2/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2/15

  1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3/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3/15

  2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4/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4/1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中博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5/1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5/1

  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6/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6/15

  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

  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7/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7/15

  对于原1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8/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8/15

  3.1.1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禁区”,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9/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9/15

  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3.2.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0/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0/5

  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代理。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

  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2/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2/5

  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

  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3/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3/5

  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

  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逐步并入教学院系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于现阶段独立办学的图书馆硕士点来说,如果长期不能设立正规的教学部门,将教学院系的研究生培养程序移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4/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4/5

  植到图书馆,就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图书馆硕士点就很可能被逐步并入教学院系。2008年,已经有个别图书馆硕士点因招生困难而由独立招生改为由教学院系代招,这就是一个向教学院系转移的信号。

  5.3停止招生自我消亡高校本科评估的高潮已过,研究生评估可能随后开始。如果图书馆硕士点招生困难,如果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如果图书馆的研究生分配不出去,图书馆硕士点也有可能被有关部门处以“黄牌”、“红牌”,这一点必须及早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

  

  

篇七: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令狐采学创作

  地方高校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令狐采学

  【内容提要】地方高校的发展策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

  的生存和发展,对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

  机会和威胁,制定抓住“天时”,抢先发展;利用“地利”,

  办出特色;营造“人和”,增强素质的战略和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SWOT分析/策略

  【正文】

  所谓策略,指的是一个组织追求长期目标时所采取的行为模

  式。策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顺利发展乃至兴

  盛衰亡。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其中地方高校占大多数。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中,地方高校往往要面对着比名牌

  重点大学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求生存、求发展,使得制

  定合适对路的发展策略成为任何一所地方高校都必须考虑的急

  迫问题。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的制定,必须以对其特定的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为前提。对外在环境的分析就是要找出组织发展可能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对内在环境的分析就是要找出组织自身具备的优势(strengths)和存在的劣势(weaknesses)。这种综合分析在策略管理学上简称SWOT分析。SWOT分析是制定策略的基本依据。正确的策略方案,应该建立在组织自身的优势之上,能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会,化解威胁,克服劣势,使自身按预定的目标发展。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地方高校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这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的发展策略。一、地方高校SWOT分析1、地方高校发展的机会。所谓机会,是指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动出现的对组织生存发展有利的时机。现在,地方高校正面对着相当好的机会:一是,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等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将其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的长期基本国策。这种战略导向,使得高等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各级政府加大对高教的投入,社会各界更加关心高教的发展,地方高校发展的软、硬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二是,由于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人才,以及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角度考虑,国家连续几年而且在今后每年都还将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招生108.36万人,比上年增长8.3%;[1]1999年招生159.68万人,增长47.4%;[2]2000年招生220万人,增长37.8%;[3]据《北京青年报》1月20日报道,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50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增长幅度为14%左右。中央提出的到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2000年的11%提高到15%的目标可望在前实现,[4]有的专家预计到可达到30%以上,整个高等教育行业正进入宽带高速时期。这对地方高校趁势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三是,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缴费上学改革顺利实施,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11月对全国所有城市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6250万户家庭进行的大规模调查表明,中国居民投资意向中“储蓄”居第一位,“子女教育”居第二位,而“储蓄”的目的,“子女教育”又占第一位,其次才是“日常开销”、“应付疾病及意外”、“防老”等。特别是在住房改革已基本完成之后,老百姓将更加关注、也更有能力投资自己的独生子女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6万多亿元,地方高校将从中获得巨大的份额作为发展资金。四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和人们受教育层次的需求都越来越高,这种趋势使中专、专科学校不断萎缩,客观上也为基本上培养本科层次以上人才的地方高校提供了扩大发展空间的机会。五是,由于地方高校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更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如地方政府的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政策方面的优惠,支持地方高校列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当地社会各界的热心资助,毕业生就业相对方便,等等。这也是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因。六是,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行业,办高校需要巨额的经费投入和吸引大量的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才,要形成规模和办出效益难度就更大了。同时,新办高校必须由有关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就是说,目前进入该行业还存在较大的进入障碍,这一点对现有的地方高校有利,可以避免由于新进入者的出现使竞争更为激烈。比如,政府对高教事业的经费投入被分散,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更激烈,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大等等。此外,由于目前相当部分企业比较困难,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和人员,这种背景对于作为事业单位的地方高校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2、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威胁。所谓威胁,指的是环境因素的变动对组织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地方高校也面临着许多威胁:一是,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竞争者众多使竞争十分激烈。竞争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趋势往往是社会资源越来越向总体实力强的名牌重点高校集中,使它们越来越强。由于“名牌效应”,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它们更容易吸引办学所需的资金和高层次人才,更容易获得大的科研项目从而多出成果,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能吸引大量的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报考,如此等等。相比之下,地方高校总体竞争力明显不足,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的“劣汰”的更大威胁。二是,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更加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也对高校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断进行各种严格的评估,达不到要求的,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地方高校由于自身诸多的不足,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三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将采取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民办高校、私立高校等将会迅速崛起,电大、自考、成教、函授等也在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大学也将会大举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现在一些国外大学已经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进入国内教育市场)。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对现有的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和影响,甚至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击垮一些实力很强的国有大企业,这种教训值得地方高校记取。3、地方高校自身的优势。所谓优势,是指组织自身具备一些因素,使其能较对手做得更好。地方高校之所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正是因为其自身具备许多方面的优势。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发展实力。许多地方高校在师资、校舍、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管理比较规范,办学具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有的已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二是,地方高校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其专业设置比较适应地方的需要,有的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还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容易吸引本省的大部分考生。这些都使得地方高校具有特殊的竞争力。三是,地方高校往往是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从领导到师生员工忧患意识强,具有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这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的内动力。4、地方高校的劣势:所谓劣势,指的是与竞争对手相比,组织本身存在着对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地方高校的劣势是相对名牌重点高校而言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经费不足。名牌的重点高校由于得到中央政府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办学经费一年可以达到几亿甚至十几亿元。而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拨款和学生的缴费,就是万人规模的大学一般一年也只有几千万元,规模小的就更少了,有的甚至还不够用作“人头费”。经费严重不足使办学条件无法改善,尤其是难以留住或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办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严重的制约。二是,办学层次比较低。名牌重点高校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比比皆是,可以吸引众多的高层次人才。而地方高校的硕士点、博士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的分布上,都远远落后于名牌重点大学。这种低层次的办学,使地方高校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师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缺乏大师级的教师,因此,难以提高办学质量,难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难以出重大的科研成果。三是,办学

  效益比较低。地方高校主要面向本地区招生和培养人才,一般

  规模都比较小。据教育部公布的《一九九九年全国教育事业发

  展统计公报》,1999年我国有1071所普通高校,在校生平均

  规模只有3815人。校均学生数如此之低,其中主要是因为地

  方高校规模小所致。由于办学规模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大

  多数地方高校办学效益都相对比较低。四是,缺乏“名牌效

  应”。高校的名气,如同产品的品牌一样,是巨大的无形资

  产。名牌重点大学往往是使人“一听其名,如雷贯耳,肃然起

  敬”。而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一般在国内外几乎没有什

  么名气,在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对市场的影响力要远远小于

  名牌重点高校。这种由于缺乏“名牌”而形成的“马太效应”

  往往给地方高校“雪上加霜”,如争取不到横向经费,申请不

  到大的科研项目,吸引不了高层次的人才,出不了标志性的成

  果,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如此等等。这些都更进一步削弱了

  地方高校的竞争力。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二、地方高校发展策略对地方高校来说,当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符合环境变化的发展策略,扬长避短,化解威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组织的策略一般有三种,即成长策略、稳定策略和紧缩策略。根据SWOT分析,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决不可能采用紧缩策略;而在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而稳定策略也不可取。正确的选择就是采用成长策略,抓住大好机遇,乘势大力发展。具体地说,地方高校应当抓住“天时”,抢先发展;利用“地利”,办出特色;营造“人和”,增强实力。1、抓住“天时”,抢先发展所谓“天时”指的就是时机。现在整个高教行业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地方高校来说,若能抓住这个机遇,抢先发展,则可能会使自己迅速增强实力,取得跨跃式的进步,跻身强校之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列。而一旦错过这个时机,丧失发展机会,则可能永远落后,甚至被淘汰出局。所谓抓住“天时”,抢先发展,一是,要利用优惠政策,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制约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办学条件,包括经费不足、校舍紧张、设备落后以及师资紧缺等等。我国“科教兴国”方针的实施,高教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重视,许多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如增加拨款、提高学费、鼓励社会支持办学、银行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以及为扩大校园征用土地减免税费等等,这为地方高校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保障。地方高校要不失时机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拿出趁势发展的科学方案,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就有可能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实力,抢先发展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例如,福州大学利用委省政府筹建“大学城”,以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高校发展的机会,立即制定筹建新校区的方案,获得近2000亩规划用地。这是现有学校占地的两倍,为加快学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学效益。根据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原理,组织在一定的范围内扩大规模可以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而提高效益。高校由于人员、设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往往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由于办学规模较小,使其办学效益很低,从而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过去,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的计划控制,高校没有扩大招生的自主权。现在,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家要求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尽快达到规模经济,提高办学效益。三是,要利用新兴科技,提高办学质量。地方高校虽然创办时间都不长久,但在专业学科设置、教学科研内容等方面很多已经老化过时,而且相当部分层次不高,办学质量较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地方高校不能老守着旧的一套,跟在别人后面。要大胆利用新兴科学技术,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闯出一条新路,争取在一些新兴学科或专业与强手站在同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一起跑线上。要舍得打破坛坛罐罐,甩掉旧包袱,抓紧学科专业的改造和重建或新建,发展与高新技术行业相适应的新学科新专业。要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教学科研手段,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要积极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争取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总之,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选择新的较高的发展起点,以快速提高办学质量。此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增设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2、利用“地利”,办出特色地方高校虽然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但由于总体竞争力较低,采取与全国名牌的重点大学相同的发展策略是很难取胜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自己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以求快速发展。要在“地方”上多做文章,以“近水楼台”之便,占“先得月”之利。一是,要更新观念,彻底改变“等、靠、要”的生存方式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利用自己和地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本来就有的各种关系和联系上的便利,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不仅可以在服务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且可以获取效益,并通过自己发挥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使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对学校的支持,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二是,立足地方,争创一流。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短期内不要与名牌重点大学比高低,应当紧紧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确定某些方向重点突破,建设和发展“人无我有”或“人有我强”的特色学科和专业。这种特色越突出,学校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竞争中就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就可以形成新的名牌。三是,利用地理位置上形成的来去便利、信息灵通以及管理方便等优势,吸引本地区考生报考和积极向地方推荐本校毕业生就业以及收并本省本地区由于办学层次低而被“淘汰”的专科、中专学校的地盘以应自己迅速发展之用。或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与临近的同类高校加强合作或合并,以取长补短或迅速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及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利用“地利”,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如此等等。而其它高校在这些方面往往是“鞭长莫及”。四是,可以利用传统的爱乡习性和恋乡感情,吸引海内外乡亲中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或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五是,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如的地方高校可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台,发展和扩大与这些地区或其大学的合作,从中获益。3、营造“人和”,增强素质任何事业的发展均取决多种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人们常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所谓“人和”,指的是人心归向,上下团结。组织内部“人和”,才会有凝聚力。一个有凝聚力的高校,往往能够积极创造条件,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取得进步,甚至创造出人们难以想象的奇迹。营造“人和”,一是,要建设一个团结向上、坚强有力的校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校长要有远见卓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有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宽阔的胸怀,善于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断开拓创新,争取一流的业绩。尤其是当今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的领导者不仅应具备政治家、教育家的素质,还应有强烈的企业家思维意识,能带领师生员工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夺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使学校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这样的领导班子才有凝聚力,才能营造“人和”的气氛。二是,要确立一个切合实际而又能激励人心的发展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成员奋斗的纲领,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就不会有凝聚力,成员的行为就失去方向。地方高校确定发展目标,既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要展示奋勇拼搏、创造卓越的前景,还要注意将师生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使全体师生员工充满希望,为这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信心百倍地去努力奋斗。为了共同的目标众志成城,这种“人和”的力量是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三是,要建立起能激励人向上的机制。没有激励机制,就没有使人拼搏进取的环境,就留不住人才,更吸引不了人才。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这样,学校就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就不可能出人才、出成果、出奇迹,也就没有发展的前途。因此,地方高校要勇于打破旧框框,在政策上鼓励人才冒尖,重视冒尖人才,既要在物质上予以重奖,更要在精神上予以鼓励,要在学校内形成尊重爱护冒尖人才的浓厚气氛,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四是要培育与成长策略相适应的良好的组织文化。高校的组织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和规范,其对学校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大的影响。面对激烈竞争的形势和大力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尤其要把江泽民同志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五种精神,作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励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确保发展策略的实施。以上是笔者对地方高校的SWOT分析及据此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必须指出的是,形势在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的内外环境也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在不断变化。地方高校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以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收稿日期:0111【参考文献】[1]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19990522.[2]教育部.一九九九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00530.[3]中国青年报[N].20001210.[4]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Z].国发[1999]第4号.

  令狐采学创作

  

  

推荐访问:地方高校硕士点建设的作用与策略探析 探析 硕士点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