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2-12-17 12:40:02 浏览量: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近,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习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习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习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近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习、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习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习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不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7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8

  涉及“关系”一词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关系”是两者之间的,这意味着我们是在划分“我”和“你”。当我们必须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时,你必须注意,你属于其中某一个部分,因此,你可能会无意识地寻求你所在的部分的优势和美好,从而无意识地去贬低和伤害另一个部分的世界。所以,请务必警惕和小心,尽量在不对对方世界造成损伤的情况下,感受自己的美好和价值。

  爱情,从古到今永远不会失去热度和话题度的词。生物学家说,那是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反应和变化;社会学家说,那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了某种亲密关系的过程;哲学家说,那是一个人最终找到上帝的途径;大部分普通人其实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这一生中,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遇见爱情的人都极其稀有,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遇见了一个人,将就着混过了这一生。记得有人说过,伟大深刻的爱情常常发生在某一瞬或者某一段时间,甚至有时候,突然得,连当事人都不知情。这么说起来,又像诸多古语那样互相矛盾了,爱情,可能多次发生在一个人的生命里。

  小时候是完美主义者(如今依然残留了不少),认为爱情就是一见钟情式的喜欢,仿佛你喜欢他,他就一定会喜欢你。可是事实上,哪儿有那么幸运又完美的感情呢。后来慢慢地长大,身边的人分分合合、故事曲折离奇还不得善终,自己始终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难以进入一段感情。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很不能理解感情中的执着,我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给出建议,可事实上,那些倾诉者中的大部分,都并不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她们只是需要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用来发泄、舒缓,随后继续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我在故事的结尾见过许多歇斯底里的姑娘和无动于衷的男人,那些男人所有的动作、语言写满了冷漠和不耐,姑娘像个刺猬一样倔强地数落,我看到的是痛到不能自已、濒近崩溃的灵魂,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介泼妇。姑娘啊,如今这个冷漠的男人,早已不是你当初的情郎了啊,何不体体面面地放手,给他最后一个得体的微笑。何不,让他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突然觉得心里一空,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珍贵的东西,失去了什么,再也找不回的,珍贵的,东西。

  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了。我为此开始准备,因为在这方面,我如同一张白纸,甚至连成年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是很清楚,我必须先清楚这么多年来,问题出在哪里。我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认认真真地计划攻略的每一步。最初的时候,我明白是我太敏感了,我甚至不敢跟攻略目标联系,我鼓起勇气发了消息,一切进展都还算不错,可惜让一个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上你,是一件比解数学题还要困难的事情,如果回到原始人的时代,喜欢就直接敲晕拖进山洞多好。如果把一个绑起来打一顿就能让他喜欢上你,我想我可能都会铤而走险试一试。后来啊,我们一起玩了几天游戏,最后我是真地怂了,不敢再叫他,尽管他每天都会来,但我是多么地害怕他拒绝啊。那天师兄催我一起打游戏加上有舞蹈课,我没有叫他,后来和师兄打完,发现他在线,邀他打了一把,从那天开始,这孙子(原谅我这么称呼他吧,终究意难*,毕竟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就变了。说话明显地冷漠了起来,再后来,叫他打游戏也不来了,故事就到这儿结束了。我,一个制定了详细的攻略计划,最后连普通朋友这一步都没有成功的家伙,也是很惨了。大师兄跟他是室友,大师兄说,你别想太多了,你只是不重要,他只是不喜欢你。真是讨厌的家伙啊,瞎说什么大实话。

  我想下一次,我应该还是不会成功,我确实太敏感了,啊,不重要啦,书不错,推荐,完。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9

  一、前言

  最近重读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去年读过一遍,但是去年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的输出,所以里面的理念很快就忘了。

  这次重读,是仔仔细细地读,不图快,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启发和体悟。当然,这次会让自己做一些输出和整理。一方面是帮自己梳理知识框架,把书中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示。

  二、启示

  启示一:掌握人际关系密码

  《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但是一直满足于听樊登讲书,自己没有去看。但当我真的打开这本书看到张德芬写的序的时候,还是很受震撼,后悔没有早点翻开这本书。

  张德芬在里面提到: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只要双方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家人、同事、朋友、同学,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只是男女关系是里面张力最强、能量最大,所以也是冲突最大、最令人心碎的。

  所以,学习处理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和我们关系比较紧密的人,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如果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彼此加分和赋能;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给彼此带来减分和消耗。

  学习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在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有伴侣,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许多人际关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亲密关系的影子。

  启示二:认识你自己

  伴侣是镜子、是导师、是伙伴。

  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

  伴侣是你的一位导师,通过亲密关系,能够引导你去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并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伴侣是你的一位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却不是来为你的幸福负全责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对伴侣还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期望往往是通往地狱的深渊。把对方逼得太紧,这就好像对方身上有一把让我们幸福的钥匙,却胆敢不给我们。

  所以,期望低一点,给对方多点空间,让ta做自己。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靠别人来给予我们幸福,为我们的幸福负责。

  启示三:亲密关系的背后不是浪漫,而是需求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过: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种东西,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价值感。

  童年未得到的满足,我们以为他已经消失不见,而选择忽视了,其实它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遇到伴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非常兴奋,甚至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依然精力充沛。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兴奋无非有两种原因:

  第一,两个人的边界暂时被打破,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拥有和分享另一个人的人生。

  第二,觉得自己的需求即将被满足,尽管这可能是在潜意识里的。

  但是,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灵魂装在不同的肉体,不可能真的合二为一。所以在之后的相处中,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期望,不懂得包容和磨合,也不肯去反思和学习,那么这种亲密关系很快就会经营不下去。刚开始的浪漫,会消磨的毫无痕迹,而取而代之的是乏力、无味、以及激情消退后的倦怠。

  启示四:自先成稳,而后爱人。

  爱人先爱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真正爱别人的。因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内心是缺乏爱。自己没有的东西,又怎么能给别人呢?

  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对自己的爱,本自具足。这样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不会对伴侣怀有过高的期望,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里要澄清一下,一个越爱自己的人,不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更善于和别人相处,更善于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三、总结

  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学习它,能够让我们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的。

  自先沉稳而后爱人,对伴侣降低期待,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自从接到市局开展“全民阅读”的活动通知以后,我就把以前因一时兴起购买之后搁置在柜子里沉睡的书籍又翻了出来,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假性亲密关系》,很惭愧的是当初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正好借此次读书机会,我成功地看完了整本书的内容。这是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老师的代表作,在书中,融合了史秀雄老师关于心理咨询的科学视角和大量的一手案例,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中,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是有假象的。如果说亲密关系如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亲密关系中的雾霾。假亲密,让越来越多的伴侣、家人、朋友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打破这种无形的壁垒,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认真的活着,认真的活着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把轻重、主次想清楚后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满足;认真的活着是让自己经常在回顾过去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让自我内心变得更加成熟;认真的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学会自我调整,遵从思想、内心和情感,避免自己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长。然后要认真对待亲密关系问题,不能因为环境、原生家庭、自我以及一些不完美的成长经历,习惯的在不完美中得过且过。认真地思考亲密关系,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与伴侣、家人、朋友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发生争执甚至大动肝火,可是事后待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又会发现这样的争吵实际上对事情的解决毫无用处,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亲密关系的本质,能正确对待对待亲密关系,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纷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让我们分心,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思考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成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爱自己,爱别人,战胜“爱无能”。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阅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1)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什么是亲密关系?具备以下6个特点。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如果仅有一些特点存在,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逐渐淡化。是不是亲密关系的关键标志是这一对新伴侣第一次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恋开始的。

  关于承诺,并不是指相互的诺言,而是指他们期望他们的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实现这个延续下去的目标。

  亲密关系使人有归属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爱人少的人相对于有爱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压抑、酗酒、暴饮、暴食、,精神分裂症等等。

  社会中男女比例的差异,男性比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让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妇,想留住她,想让她经济上依赖他;另外男性会反对离婚。相反,女性比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赖自己,约束自己,喜欢女的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童时期的抚养,对将来的影响较大。婴儿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抚养爱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容易和别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儿童得到的是时而热情的关注,时而心不在焉、焦虑的关照。那么小孩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过分的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还有一种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为其则,时而凶狠的抚养的话,小孩认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从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测出孩子对于未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爱情都不是很顺利。这种依恋关系会持久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新的经历,让心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喜欢可以鼓励和夸奖他们的伴侣,但是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却不这样想。

  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对他人没信心,就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上,害怕破裂,总是担心他会失去,必定会对这段感情没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为朋友或者恋人,最初的条件就是先要在一起。这种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间距离上的在附近。成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很近。邻居,同桌,舍友,同一办公室的人,将成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近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并不会加深感情,分开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屡见效应里讲,有人你见过很多次,虽然没说过话,但当她和别的陌生人一起出现时,你更喜欢你熟悉的,见过的这一位。所以很多时候,你以前认识的人,你并不熟悉,在异国他乡或者外地再一次见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的话,频繁的出现只会让你更加讨厌。所以不喜欢了,就躲远点,最好永远也别再见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不过在刚接触的阶段,相貌的般配决定了是否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相貌有差异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据相似性,我们更可能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同样的背景、兴趣、品味、爱好,个性、外表、态度等等。两个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欢对方,就像喜欢自己一样。

  研究者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越相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关,父母的干预在彼此的热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逆反情况,所以建议父母不过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为,温和的表现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当时间不多了,会给人紧迫感,让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龄结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数更低呢?

  根据多数理论,我们更会被出现在我们周围,回报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围的人,喜欢你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用归因来分析,对彼此关系满意的幸福的双方来说,把归因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他们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规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谅的。不幸福的一对,则往往夸大了负面举动,缩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将正面的举动理解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幸福的伴侣以仁爱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如何行为,总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当对方表示有好时,也被认为是短暂的,不具代表性,间歇式的、偶然的行为,而且伤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六种。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有人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伪装的表情细微之处掩盖不住真相。凝视代表倾听,凝视代表了兴趣。身体语言的常伴随语言交流进行解释和说明;身体接触,关系越亲密,身体接触越多。但两个人地位不同时,一般只有单方面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动接触地位低者。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前胸到1.5英尺处,如此距离之内的两个人,他们的交往充满爱意或者敌意。个人区距离从1.5到4英尺范围内。大多数朋友在这一范围内交往。当一些人在社交区4至12英尺的范围时,交往呈现事务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较正式。另外,距离和各国习惯和文化也有关联,男性之间的距离比女性之间的距离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间距离比地位低的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同样微妙的距离也可以测试夫妻双方的美满程度。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爱人、孩子和宠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对听者能力差不够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喜欢娃娃腔。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有研究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确,其实是女性更善于解码,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现了丈夫解码不准确的现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们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认为,婚姻中的非语言交流沟通不畅并不总是丈夫的过错。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双方出现不满意,就会有排斥现象,交流也不再熟练,非语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关心、不满意。甚至将正面的信息理解为*,形成一个怪圈,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夫妻双方的交流上,不快乐的伴侣们往往不擅长遣词达意,抱怨的时候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牵涉多个话题,偏离主题,往往给对方一个行为带一个通用的帽子或者总结,比如:你总是不听我说完话,你总是和你妈一样。其次,不快乐的伴侣们不善于倾听。很少用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一般总是在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没有做错”,“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某一方面还不如我”等等。还有,不快乐的伴侣交谈时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他就那样”“说也没用”“对牛弹琴”。

  对于伴侣的抱怨常常报以贬低和蔑视性的讽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当一方抱怨时,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对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蔑视,都让矛盾更加激化。这样对方会自卫和反击,双方互相抱怨和争吵。还有一些男性,在一团糟的情况下,采用三缄其口,保持石头般的沉默,以为能拒绝争吵,争辩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实石头般的沉默缺乏反应,会让对方更生气。石头般的沉默并不是对抱怨的一种适度认可和关心,而是典型在表达“反对,冷冰冰的距离,自以为是”。其后一种破坏性的交战状态出现。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过夫妻双方的争吵的前三分钟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出这一对夫妇6年后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如果你不想处于这种婚姻生活黯淡的状态,那么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保持冷静和礼貌,学会尊重。

  看了《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这一章,友谊是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相互喜欢并寻求彼此的相伴。总的认知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对友谊的需求不同。在少儿或幼儿时期,一件小事可能会造成友谊的终结,友谊没有选择性,和谁接触就和谁是朋友。往往朋友来源于和小孩接触的人或者同学。少年时期的友谊,这时的友谊被看做是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关系。友谊也有了忠诚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时期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寻求亲近,安全需要,抗拒分离,感情依恋。年轻人主要的依恋从父母的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生抗拒分班,抗拒转学,以及换老师等行为,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孩子,总会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表现出一些烦躁、不安心学习、怀念等行为。

  在青少年时期,还涉及一些小群体或者小圈子行为。小群体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爱好、地缘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小圈子变得复杂。同性别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别的圈子融合会形成更大圈子的关系。同性的圈子和异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组成大群体中有不同的双性的小圈子,在最后,这一圈子分解成许多松散交往的情侣,从多年后的友谊来看,这些情侣将是凝结这一大圈子继续下去的因素,也是解体这一团体的因素。

  对于*的友谊,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活动。女性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性更会以群体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谊比男性的同性友谊更亲近。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和经历,男性友谊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爱情是什么?是亲密,是激情,还是承诺。爱情是柏拉图的爱情吗,是纯爱吗?爱情和性有关吗?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有以下几种情况——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有伴的爱可以长久,虚幻的爱风险性大,圆满的爱,短期内可以,长期难坚持。

  单恋,是一种普遍经历。一般在16~20岁之间最常发生。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发生单恋,也更可能发生在焦虑型或者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为单恋的人或许认为哪一个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单恋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有着成为恋人的可能性,伴随着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实上,单恋的目标感觉会更糟糕。对于对方的追求和坚持不懈而苦恼,同时也为自己的拒绝而负疚。被拒绝的通常是好人,没有恶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结束这种感情漩涡,尽快地解决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爱情不会长久,等幻想、刺激、新鲜、新奇和唤起结束或者淡化之后,爱情就走在了摇曳的边缘。友伴之爱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和长久。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综合了伤害、愤怒和恐惧,源于可能将自己珍视的关系输给真实或想象的竞争对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和怀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嫉妒是爱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嫉妒是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和对别人不信任的表现。无论如何,对感情和性爱的忠诚与否是引发嫉妒的事件。依恋型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多虑型的人特别容易嫉妒。

  当亲密关系中发生暴力时,仍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关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女性更多的为孩子考虑,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结果,对关系投资多的一方,越不可能离开目前的关系。

  离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离婚后妇女一般都抚养孩子,在离婚后经济情况会变得恶劣。只有50%的父亲再继续给孩子抚养费。离婚后的孩子心灵上也会受到伤害,幸福指数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比不离婚的维持恶劣婚姻的幸福指数还要低,但是离婚后选择再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幸福指数比正常的幸福指数低,但比单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在单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之下。

  孤独,并不等于身体的隔离。它是指一种失落与不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渴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调产生。孤独分为: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和由于缺乏单一的,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时主要有四种情感:绝望、难耐的厌烦、自贬和沮丧。富人比较不容易孤独,已婚人士与那些分居、离婚或伴侣死亡而经历了关系丧失的人士相比,孤独程度较轻。一般而言孤独感是随着年轻到退休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孤独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独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独的原因包括五类:孤立、疏远状态、独处状态、被迫隔离状态和错位状态。女人容易*孤独,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似乎*孤独是不坚强和不勇敢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方法:树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丰富友谊,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分析孤独原因,增加社会交往。孤独总不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独处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强化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习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近,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习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习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习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近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习、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习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不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

  在无意间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借由书中部分的感悟处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况下得到了书币得以草草的读完了后半部分。遇见《亲密关系》也是很有缘分的事!

  亲密关系会经历哪些阶段?作者说,是从一开始的美好,到带有不实华彩的月晕,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幻灭,到发觉问题本质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

  伴侣是什么?我曾以为伴侣是满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对象。作者适当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指引。

  伴侣是镜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内心中曾经受过痛苦的“照妖镜”。在与伴侣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控制,权利斗争等等的不愉快,而这些问题想来根本不是伴侣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伴侣只是像镜子把问题揭露出来了。能想到这点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伴侣,因为是这样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对曾经苦痛的机会;然后就是爱你的伴侣,爱这个在紧张关系中的“敌人”:因为她是镜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爱她其实就是爱自己,直面内心的爱她就是在深入地为自己疗伤啊!

  伴侣是导师,是引导我通向自省的导师。和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一些时候我们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监牢”一样的怪圈,觉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超脱问题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怀疑会吞噬自己。如同在幻灭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须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你的伴侣,才有可能推动亲密关系往下一步推进。另外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定决心,要相信爱可以融化问题的冰川。

  对待亲密关系,爱和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粘合剂。两个爱着的人,都敞开心扉,坦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没有什么坎过不去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爱着自己的人,或者说如何判断身边的这个人是深爱自己的?因为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爱“这个前提不能满足,就不会有沟通的*台,又何谈真实地面对自己、解决问题、处理好亲密关系、以及抚*曾经的痛苦呢?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瑕疵的地方:它讨论了亲密关系的过程,以及介绍了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指南,却没有讲怎么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怎么在途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带你走向自己内心的伴侣。作者也曾提到,爱指引着他对前女友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分手,但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对的人,后边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吧。

  当然,这不影响它是一剂非常深入地指导我如何对待、处理亲密关系的良药,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时候提前给我打了的一个预防针。如序里所说,这是一本不能只读一遍的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我会买一本放在床头,时不常的和我的伴侣探讨。当然的当然,是先要找到那个愿意深读这本书的人啦!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7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8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9

  涉及“关系”一词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关系”是两者之间的,这意味着我们是在划分“我”和“你”。当我们必须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时,你必须注意,你属于其中某一个部分,因此,你可能会无意识地寻求你所在的部分的优势和美好,从而无意识地去贬低和伤害另一个部分的世界。所以,请务必警惕和小心,尽量在不对对方世界造成损伤的情况下,感受自己的美好和价值。

  爱情,从古到今永远不会失去热度和话题度的词。生物学家说,那是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反应和变化;社会学家说,那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了某种亲密关系的过程;哲学家说,那是一个人最终找到上帝的途径;大部分普通人其实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这一生中,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遇见爱情的人都极其稀有,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遇见了一个人,将就着混过了这一生。记得有人说过,伟大深刻的爱情常常发生在某一瞬或者某一段时间,甚至有时候,突然得,连当事人都不知情。这么说起来,又像诸多古语那样互相矛盾了,爱情,可能多次发生在一个人的生命里。

  小时候是完美主义者(如今依然残留了不少),认为爱情就是一见钟情式的喜欢,仿佛你喜欢他,他就一定会喜欢你。可是事实上,哪儿有那么幸运又完美的感情呢。后来慢慢地长大,身边的人分分合合、故事曲折离奇还不得善终,自己始终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难以进入一段感情。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很不能理解感情中的执着,我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给出建议,可事实上,那些倾诉者中的大部分,都并不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她们只是需要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用来发泄、舒缓,随后继续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我在故事的结尾见过许多歇斯底里的姑娘和无动于衷的男人,那些男人所有的动作、语言写满了冷漠和不耐,姑娘像个刺猬一样倔强地数落,我看到的是痛到不能自已、濒近崩溃的灵魂,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介泼妇。姑娘啊,如今这个冷漠的男人,早已不是你当初的情郎了啊,何不体体面面地放手,给他最后一个得体的微笑。何不,让他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突然觉得心里一空,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珍贵的东西,失去了什么,再也找不回的,珍贵的,东西。

  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了。我为此开始准备,因为在这方面,我如同一张白纸,甚至连成年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是很清楚,我必须先清楚这么多年来,问题出在哪里。我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认认真真地计划攻略的每一步。最初的时候,我明白是我太敏感了,我甚至不敢跟攻略目标联系,我鼓起勇气发了消息,一切进展都还算不错,可惜让一个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上你,是一件比解数学题还要困难的事情,如果回到原始人的时代,喜欢就直接敲晕拖进山洞多好。如果把一个绑起来打一顿就能让他喜欢上你,我想我可能都会铤而走险试一试。后来啊,我们一起玩了几天游戏,最后我是真地怂了,不敢再叫他,尽管他每天都会来,但我是多么地害怕他拒绝啊。那天师兄催我一起打游戏加上有舞蹈课,我没有叫他,后来和师兄打完,发现他在线,邀他打了一把,从那天开始,这孙子(原谅我这么称呼他吧,终究意难*,毕竟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就变了。说话明显地冷漠了起来,再后来,叫他打游戏也不来了,故事就到这儿结束了。我,一个制定了详细的攻略计划,最后连普通朋友这一步都没有成功的家伙,也是很惨了。大师兄跟他是室友,大师兄说,你别想太多了,你只是不重要,他只是不喜欢你。真是讨厌的家伙啊,瞎说什么大实话。

  我想下一次,我应该还是不会成功,我确实太敏感了,啊,不重要啦,书不错,推荐,完。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深度剖析了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每个阶段产生的原因,色彩,要素,发展方向,解决办法。亲密关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阶段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及其行为背后的信念。而书中关于灵魂关系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产生了想去尝试的勇气和想体验一下它的美好的意愿。

  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慰藉与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能激发我们的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与我们帮助的灵魂关系,也就是无条件的爱。而书中最终的定义是这种灵魂关系还要不仅限于两个人,还要推及到整个世界。因为,你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指引,与每个人的相遇都会成为神圣的邂逅。

  然而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险,荆棘,痛苦,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终也无法到达。

  第一阶段:月晕现象

  我们的情感之旅从开始的互相吸引,发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坠入情网,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我们以为每个人“恋爱”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实根源都是情绪上的需求。(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也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是制造梦想的机器。我们的梦中情人便是用这个机器积累的,根据我们从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来的(梦中情人)。然而,当我们发现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一致的梦中情人时,我们会挑一个相似的,然后开始我们的改造计划。这时通往地狱之路的门就打开了。虽然有点儿危言耸听,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婚姻,哪一个不是按照这种方式一路走来的呢。

  起初,我们会发展出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素质,来吸引并找到能弥补自己不足的那个他,进入亲密关系。然而当月晕过后,光环褪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达不到我们要求的缺点,夹在你和他之间。我们会努力,撒娇,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对方。而这些期望必然会变成失望,压力,愤恨。因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灵魂)来帮助我们放弃需求。我们原本被需求填满的空间会被我们的爱填满。在亲密关系的月晕中心存在着真爱之光,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幻灭

  特点:时间可能甚长。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从而改变方向“向内”。

  因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控制,因控制失败而产生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报复心理,自我放逐。*可以掩盖我们的沮丧,带给我们争吵的力量,显示我们的强大。我们的信念(自我局限性)来自我们过去的创伤,它束缚着我们,使我们宁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对心碎或冲破自己的信念。因为你的伴侣会深深潜入你的领域,你们发现你和他都没有那么迷人。权力之争就会伴随着愤怒。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让对方有愤怒感。然而愤怒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是攻击,还包括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如何拯救我们的幻灭呢?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负责,要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静和充满爱的感觉(爱意)。它是一种心灵的召唤—不自觉地欲望。如果我们愿意选择,并跟随它的指引,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超脱痛苦,否则只能继续与痛苦长期作战,直到感觉麻痹。我们可以领会,亲密关系的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意愿如果是放下立场,是互相成就,就不会有争执。参照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但是执行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灵魂的指导。会让你察觉你内心的深层的痛苦;让你学会去爱、去欣赏并感激伴侣,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缚。否则,我们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并发展为报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把爱摆在执着之上,会让沟通更加亲近。

  第三阶段:内省

  要素:丑陋的、最难的、陷阱最多的、与其它阶段有所区别的它是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的起点。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定义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每个人一半,那么即使我们付出100%的努力,实际的结果却只有50%,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会发现伴侣只付出50%,你们都会坚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继续指责对方。我们就会无力的选择自我放逐。这也是一个清晰的指标,我们的内省过程已经过半了。其实亲密关系是一个疗愈自己的机会,我们把它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时,你的决心就让你度过“不可能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受害者监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这个监牢的全部成员。无论你在扮演哪个角色,都证明你身在牢笼中,只会让问题恶化。而想要穿墙而出,只需要一个选择,是两难之路的另一条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左右为难,对家庭死忠,(真正的爱是可以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牺牲,依附关系。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我们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暴露出牺牲的心态。牺牲会招致放纵,而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牺牲危害亲密关系的三种方式:被迫牺牲,感到愤恨;为了摆脱牺牲做出极端行为;末日的征兆,心力交瘁。想要画上句号的方式就是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负责,面对心中的折磨者和坏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牺牲的动机就是依附情结,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与家人的关系。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是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你必须接受挑战,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才能更爱自己,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把他看作是你的镜像。

  亲密关系如果想要到达灵魂关系最重要的是启示。特点:随时、不易察觉、神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产生:1、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动以及你的成;2、神迹出现的时刻;3;自己选择的力量。

  当你借助启示的力量,你就发现墙外的生活无限宽广。拥抱爱人就像拥抱自己一样。

  第四个阶段:灵魂关系

  你的伴侣是你的良师,而那呼唤你的声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学习无条件的爱,然后去爱全人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2)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什么是亲密关系?具备以下6个特点。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如果仅有一些特点存在,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逐渐淡化。是不是亲密关系的关键标志是这一对新伴侣第一次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恋开始的。

  关于承诺,并不是指相互的诺言,而是指他们期望他们的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实现这个延续下去的目标。

  亲密关系使人有归属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爱人少的人相对于有爱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压抑、酗酒、暴饮、暴食、,精神分裂症等等。

  社会中男女比例的差异,男性比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让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妇,想留住她,想让她经济上依赖他;另外男性会反对离婚。相反,女性比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赖自己,约束自己,喜欢女的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童时期的抚养,对将来的影响较大。婴儿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抚养爱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容易和别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儿童得到的是时而热情的关注,时而心不在焉、焦虑的关照。那么小孩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过分的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还有一种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为其则,时而凶狠的抚养的话,小孩认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从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测出孩子对于未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爱情都不是很顺利。这种依恋关系会持久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新的经历,让心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喜欢可以鼓励和夸奖他们的伴侣,但是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却不这样想。

  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对他人没信心,就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上,害怕破裂,总是担心他会失去,必定会对这段感情没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为朋友或者恋人,最初的条件就是先要在一起。这种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间距离上的在附近。成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很近。邻居,同桌,舍友,同一办公室的人,将成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近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并不会加深感情,分开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屡见效应里讲,有人你见过很多次,虽然没说过话,但当她和别的陌生人一起出现时,你更喜欢你熟悉的,见过的这一位。所以很多时候,你以前认识的人,你并不熟悉,在异国他乡或者外地再一次见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的话,频繁的出现只会让你更加讨厌。所以不喜欢了,就躲远点,最好永远也别再见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不过在刚接触的阶段,相貌的般配决定了是否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相貌有差异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据相似性,我们更可能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同样的背景、兴趣、品味、爱好,个性、外表、态度等等。两个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欢对方,就像喜欢自己一样。

  研究者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越相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关,父母的干预在彼此的热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逆反情况,所以建议父母不过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为,温和的表现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当时间不多了,会给人紧迫感,让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龄结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数更低呢?

  根据多数理论,我们更会被出现在我们周围,回报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围的人,喜欢你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用归因来分析,对彼此关系满意的幸福的双方来说,把归因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他们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规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谅的。不幸福的一对,则往往夸大了负面举动,缩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将正面的举动理解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幸福的伴侣以仁爱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如何行为,总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当对方表示有好时,也被认为是短暂的,不具代表性,间歇式的、偶然的行为,而且伤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六种。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有人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伪装的表情细微之处掩盖不住真相。凝视代表倾听,凝视代表了兴趣。身体语言的常伴随语言交流进行解释和说明;身体接触,关系越亲密,身体接触越多。但两个人地位不同时,一般只有单方面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动接触地位低者。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前胸到1.5英尺处,如此距离之内的两个人,他们的交往充满爱意或者敌意。个人区距离从1.5到4英尺范围内。大多数朋友在这一范围内交往。当一些人在社交区4至12英尺的范围时,交往呈现事务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较正式。另外,距离和各国习惯和文化也有关联,男性之间的距离比女性之间的距离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间距离比地位低的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同样微妙的距离也可以测试夫妻双方的美满程度。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爱人、孩子和宠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对听者能力差不够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喜欢娃娃腔。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有研究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确,其实是女性更善于解码,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现了丈夫解码不准确的现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们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认为,婚姻中的非语言交流沟通不畅并不总是丈夫的过错。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双方出现不满意,就会有排斥现象,交流也不再熟练,非语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关心、不满意。甚至将正面的信息理解为*,形成一个怪圈,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夫妻双方的交流上,不快乐的伴侣们往往不擅长遣词达意,抱怨的时候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牵涉多个话题,偏离主题,往往给对方一个行为带一个通用的帽子或者总结,比如:你总是不听我说完话,你总是和你妈一样。其次,不快乐的伴侣们不善于倾听。很少用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一般总是在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没有做错”,“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某一方面还不如我”等等。还有,不快乐的伴侣交谈时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他就那样”“说也没用”“对牛弹琴”。

  对于伴侣的抱怨常常报以贬低和蔑视性的讽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当一方抱怨时,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对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蔑视,都让矛盾更加激化。这样对方会自卫和反击,双方互相抱怨和争吵。还有一些男性,在一团糟的情况下,采用三缄其口,保持石头般的沉默,以为能拒绝争吵,争辩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实石头般的沉默缺乏反应,会让对方更生气。石头般的沉默并不是对抱怨的一种适度认可和关心,而是典型在表达“反对,冷冰冰的距离,自以为是”。其后一种破坏性的交战状态出现。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过夫妻双方的争吵的前三分钟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出这一对夫妇6年后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如果你不想处于这种婚姻生活黯淡的状态,那么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保持冷静和礼貌,学会尊重。

  看了《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这一章,友谊是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相互喜欢并寻求彼此的相伴。总的认知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对友谊的需求不同。在少儿或幼儿时期,一件小事可能会造成友谊的终结,友谊没有选择性,和谁接触就和谁是朋友。往往朋友来源于和小孩接触的人或者同学。少年时期的友谊,这时的友谊被看做是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关系。友谊也有了忠诚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时期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寻求亲近,安全需要,抗拒分离,感情依恋。年轻人主要的依恋从父母的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生抗拒分班,抗拒转学,以及换老师等行为,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孩子,总会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表现出一些烦躁、不安心学习、怀念等行为。

  在青少年时期,还涉及一些小群体或者小圈子行为。小群体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爱好、地缘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小圈子变得复杂。同性别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别的圈子融合会形成更大圈子的关系。同性的圈子和异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组成大群体中有不同的双性的小圈子,在最后,这一圈子分解成许多松散交往的情侣,从多年后的友谊来看,这些情侣将是凝结这一大圈子继续下去的因素,也是解体这一团体的因素。

  对于*的友谊,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活动。女性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性更会以群体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谊比男性的同性友谊更亲近。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和经历,男性友谊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爱情是什么?是亲密,是激情,还是承诺。爱情是柏拉图的爱情吗,是纯爱吗?爱情和性有关吗?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有以下几种情况——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有伴的爱可以长久,虚幻的爱风险性大,圆满的爱,短期内可以,长期难坚持。

  单恋,是一种普遍经历。一般在16~20岁之间最常发生。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发生单恋,也更可能发生在焦虑型或者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为单恋的人或许认为哪一个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单恋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有着成为恋人的可能性,伴随着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实上,单恋的目标感觉会更糟糕。对于对方的追求和坚持不懈而苦恼,同时也为自己的拒绝而负疚。被拒绝的通常是好人,没有恶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结束这种感情漩涡,尽快地解决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爱情不会长久,等幻想、刺激、新鲜、新奇和唤起结束或者淡化之后,爱情就走在了摇曳的边缘。友伴之爱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和长久。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综合了伤害、愤怒和恐惧,源于可能将自己珍视的关系输给真实或想象的竞争对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和怀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嫉妒是爱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嫉妒是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和对别人不信任的表现。无论如何,对感情和性爱的忠诚与否是引发嫉妒的事件。依恋型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多虑型的人特别容易嫉妒。

  当亲密关系中发生暴力时,仍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关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女性更多的为孩子考虑,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结果,对关系投资多的一方,越不可能离开目前的关系。

  离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离婚后妇女一般都抚养孩子,在离婚后经济情况会变得恶劣。只有50%的父亲再继续给孩子抚养费。离婚后的孩子心灵上也会受到伤害,幸福指数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比不离婚的维持恶劣婚姻的幸福指数还要低,但是离婚后选择再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幸福指数比正常的幸福指数低,但比单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在单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之下。

  孤独,并不等于身体的隔离。它是指一种失落与不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渴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调产生。孤独分为: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和由于缺乏单一的,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时主要有四种情感:绝望、难耐的厌烦、自贬和沮丧。富人比较不容易孤独,已婚人士与那些分居、离婚或伴侣死亡而经历了关系丧失的人士相比,孤独程度较轻。一般而言孤独感是随着年轻到退休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孤独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独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独的原因包括五类:孤立、疏远状态、独处状态、被迫隔离状态和错位状态。女人容易*孤独,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似乎*孤独是不坚强和不勇敢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方法:树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丰富友谊,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分析孤独原因,增加社会交往。孤独总不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独处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强化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习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近,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习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习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习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近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习、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习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在无意间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借由书中部分的感悟处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况下得到了书币得以草草的读完了后半部分。遇见《亲密关系》也是很有缘分的事!

  亲密关系会经历哪些阶段?作者说,是从一开始的美好,到带有不实华彩的月晕,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幻灭,到发觉问题本质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

  伴侣是什么?我曾以为伴侣是满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对象。作者适当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指引。

  伴侣是镜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内心中曾经受过痛苦的“照妖镜”。在与伴侣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控制,权利斗争等等的不愉快,而这些问题想来根本不是伴侣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伴侣只是像镜子把问题揭露出来了。能想到这点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伴侣,因为是这样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对曾经苦痛的机会;然后就是爱你的伴侣,爱这个在紧张关系中的“敌人”:因为她是镜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爱她其实就是爱自己,直面内心的爱她就是在深入地为自己疗伤啊!

  伴侣是导师,是引导我通向自省的导师。和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一些时候我们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监牢”一样的怪圈,觉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超脱问题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怀疑会吞噬自己。如同在幻灭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须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你的伴侣,才有可能推动亲密关系往下一步推进。另外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定决心,要相信爱可以融化问题的冰川。

  对待亲密关系,爱和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粘合剂。两个爱着的人,都敞开心扉,坦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没有什么坎过不去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爱着自己的人,或者说如何判断身边的这个人是深爱自己的?因为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爱“这个前提不能满足,就不会有沟通的*台,又何谈真实地面对自己、解决问题、处理好亲密关系、以及抚*曾经的痛苦呢?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瑕疵的地方:它讨论了亲密关系的过程,以及介绍了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指南,却没有讲怎么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怎么在途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带你走向自己内心的伴侣。作者也曾提到,爱指引着他对前女友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分手,但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对的人,后边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吧。

  当然,这不影响它是一剂非常深入地指导我如何对待、处理亲密关系的良药,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时候提前给我打了的一个预防针。如序里所说,这是一本不能只读一遍的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我会买一本放在床头,时不常的和我的伴侣探讨。当然的当然,是先要找到那个愿意深读这本书的.人啦!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在无意间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借由书中部分的感悟处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况下得到了书币得以草草的读完了后半部分。遇见《亲密关系》也是很有缘分的事!

  亲密关系会经历哪些阶段?作者说,是从一开始的美好,到带有不实华彩的月晕,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幻灭,到发觉问题本质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

  伴侣是什么?我曾以为伴侣是满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对象。作者适当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指引。

  伴侣是镜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内心中曾经受过痛苦的“照妖镜”。在与伴侣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控制,权利斗争等等的不愉快,而这些问题想来根本不是伴侣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伴侣只是像镜子把问题揭露出来了。能想到这点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伴侣,因为是这样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对曾经苦痛的机会;然后就是爱你的伴侣,爱这个在紧张关系中的“敌人”:因为她是镜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爱她其实就是爱自己,直面内心的爱她就是在深入地为自己疗伤啊!

  伴侣是导师,是引导我通向自省的导师。和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一些时候我们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监牢”一样的怪圈,觉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超脱问题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怀疑会吞噬自己。如同在幻灭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须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你的伴侣,才有可能推动亲密关系往下一步推进。另外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定决心,要相信爱可以融化问题的冰川。

  对待亲密关系,爱和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粘合剂。两个爱着的人,都敞开心扉,坦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没有什么坎过不去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爱着自己的人,或者说如何判断身边的这个人是深爱自己的?因为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爱“这个前提不能满足,就不会有沟通的*台,又何谈真实地面对自己、解决问题、处理好亲密关系、以及抚*曾经的痛苦呢?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瑕疵的地方:它讨论了亲密关系的过程,以及介绍了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指南,却没有讲怎么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怎么在途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带你走向自己内心的伴侣。作者也曾提到,爱指引着他对前女友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分手,但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对的人,后边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吧。

  当然,这不影响它是一剂非常深入地指导我如何对待、处理亲密关系的良药,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时候提前给我打了的一个预防针。如序里所说,这是一本不能只读一遍的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我会买一本放在床头,时不常的和我的伴侣探讨。当然的当然,是先要找到那个愿意深读这本书的人啦!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7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8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9

  涉及“关系”一词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关系”是两者之间的,这意味着我们是在划分“我”和“你”。当我们必须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时,你必须注意,你属于其中某一个部分,因此,你可能会无意识地寻求你所在的部分的优势和美好,从而无意识地去贬低和伤害另一个部分的世界。所以,请务必警惕和小心,尽量在不对对方世界造成损伤的情况下,感受自己的美好和价值。

  爱情,从古到今永远不会失去热度和话题度的词。生物学家说,那是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反应和变化;社会学家说,那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了某种亲密关系的过程;哲学家说,那是一个人最终找到上帝的途径;大部分普通人其实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这一生中,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遇见爱情的人都极其稀有,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遇见了一个人,将就着混过了这一生。记得有人说过,伟大深刻的爱情常常发生在某一瞬或者某一段时间,甚至有时候,突然得,连当事人都不知情。这么说起来,又像诸多古语那样互相矛盾了,爱情,可能多次发生在一个人的生命里。

  小时候是完美主义者(如今依然残留了不少),认为爱情就是一见钟情式的喜欢,仿佛你喜欢他,他就一定会喜欢你。可是事实上,哪儿有那么幸运又完美的感情呢。后来慢慢地长大,身边的人分分合合、故事曲折离奇还不得善终,自己始终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难以进入一段感情。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很不能理解感情中的执着,我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给出建议,可事实上,那些倾诉者中的大部分,都并不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她们只是需要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用来发泄、舒缓,随后继续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我在故事的结尾见过许多歇斯底里的姑娘和无动于衷的男人,那些男人所有的动作、语言写满了冷漠和不耐,姑娘像个刺猬一样倔强地数落,我看到的是痛到不能自已、濒近崩溃的灵魂,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介泼妇。姑娘啊,如今这个冷漠的男人,早已不是你当初的情郎了啊,何不体体面面地放手,给他最后一个得体的微笑。何不,让他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突然觉得心里一空,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珍贵的东西,失去了什么,再也找不回的,珍贵的,东西。

  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了。我为此开始准备,因为在这方面,我如同一张白纸,甚至连成年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是很清楚,我必须先清楚这么多年来,问题出在哪里。我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认认真真地计划攻略的每一步。最初的时候,我明白是我太敏感了,我甚至不敢跟攻略目标联系,我鼓起勇气发了消息,一切进展都还算不错,可惜让一个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上你,是一件比解数学题还要困难的事情,如果回到原始人的时代,喜欢就直接敲晕拖进山洞多好。如果把一个绑起来打一顿就能让他喜欢上你,我想我可能都会铤而走险试一试。后来啊,我们一起玩了几天游戏,最后我是真地怂了,不敢再叫他,尽管他每天都会来,但我是多么地害怕他拒绝啊。那天师兄催我一起打游戏加上有舞蹈课,我没有叫他,后来和师兄打完,发现他在线,邀他打了一把,从那天开始,这孙子(原谅我这么称呼他吧,终究意难*,毕竟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就变了。说话明显地冷漠了起来,再后来,叫他打游戏也不来了,故事就到这儿结束了。我,一个制定了详细的攻略计划,最后连普通朋友这一步都没有成功的家伙,也是很惨了。大师兄跟他是室友,大师兄说,你别想太多了,你只是不重要,他只是不喜欢你。真是讨厌的家伙啊,瞎说什么大实话。

  我想下一次,我应该还是不会成功,我确实太敏感了,啊,不重要啦,书不错,推荐,完。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自从接到市局开展“全民阅读”的活动通知以后,我就把以前因一时兴起购买之后搁置在柜子里沉睡的书籍又翻了出来,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假性亲密关系》,很惭愧的是当初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正好借此次读书机会,我成功地看完了整本书的内容。这是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老师的代表作,在书中,融合了史秀雄老师关于心理咨询的科学视角和大量的一手案例,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中,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是有假象的。如果说亲密关系如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亲密关系中的雾霾。假亲密,让越来越多的伴侣、家人、朋友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打破这种无形的壁垒,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认真的活着,认真的活着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把轻重、主次想清楚后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满足;认真的活着是让自己经常在回顾过去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让自我内心变得更加成熟;认真的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学会自我调整,遵从思想、内心和情感,避免自己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长。然后要认真对待亲密关系问题,不能因为环境、原生家庭、自我以及一些不完美的成长经历,习惯的在不完美中得过且过。认真地思考亲密关系,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与伴侣、家人、朋友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发生争执甚至大动肝火,可是事后待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又会发现这样的争吵实际上对事情的解决毫无用处,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亲密关系的本质,能正确对待对待亲密关系,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纷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让我们分心,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思考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成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爱自己,爱别人,战胜“爱无能”。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3)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将亲密关系(主要是爱情)分为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在这方面,他的观点和《少有人走的"路》中爱这一章有些相似,爱情在起初是热情狂喜与极乐,一切那么美好不存在任何缺点,这个阶段的爱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进入到第二阶段后,矛盾争吵开始产生,你甚至会觉得在对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阶段,亲密关系能够让你找到机会直视自己的内心,由此可以发现多数争吵的源点是人在逃避内心的痛苦,而那个痛苦多半是你幼时或者曾经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气正视过去的痛苦,那么就有机会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看到自己的本质得到启示。“寻找亲密关系,寻找真挚的伴侣,其实是在寻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从这本书里学会了什么,还很难,时至今日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人际交往,从书里到实际运用还是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时常感觉挫败在于读过的书听过的道理看过的经验不少,却还是碰到那么多焦头烂额挫败愤怒的事,直到看到这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4)

——《刺》读书笔记10篇

《刺》读书笔记1

  我们借的书,第一章是给大象拔刺。

  作者在森林里被一头大象给带走了,原来,那头大公象是个爸爸,它让“我”给他的儿子拔刺。

  作者以为快死了,原来大象让他给小象拔刺。

  当他在走哪一条路时,突然,前面掉下了一窝蜂蜜,表达象一家对作者的感激之情。

《刺》读书笔记2

  这本书讲了一个医生在森林里巡诊,被大象顶到一只小象身边,用象鼻拉着我,我才看见腿里有一个钉子。就先消炎,可小象怕疼,公象勒着他的脖子,好不容易才松开,他就骂小象,小象不哭了,他趁机拔出钉子,可母象不干了,对着他的耳朵吼了一声,他不敢骂了,最后清洗、撒消炎粉,一包就好了。一个月后,他受到大象的礼物——一个蜂窝。

  我感到大象虽然只是动物,但它们的心是善良的,只要帮过他们的人,一定会接到它们的礼物。

《刺》读书笔记3

  今天我看见了一个故事,叫《给大象拔刺》。

  这个故事讲得是:赤脚医生看见一家子象,他们家的小象的右前腿受了伤,赤脚医生立刻拿出药箱给他治病,治完后,他们一家子走了,一个月后,突然掉出来一个大野蜂窝,原来是他们给赤脚医生的医疗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助人为乐,自己也会快乐的。

《刺》读书笔记4

  《给大象拔刺》这篇文章是《最后一头战象》中,第一篇文章,也是最感人的一篇文章。

  本文的作者沈石溪曾经做赤脚医生,给边疆农村的人治病。可是,一天清晨,沈石溪正要去到农民家里给那里的人治病,在路上走着的时候,有一只大公象站在他的面前,大象把他带到一棵大树下。那里有一只小象,小象的右腿受了伤,大象要他给小象治腿。他不得不答应了。在他给小象治腿时,小象一直在痛苦的叫,把大公象惹怒了,几次都想用他那两根洁白的象牙捅他个透心凉。从这里可以看出大象爱小象的感情。

  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动物与动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样的,动物之间也是笔记情的。

《刺》读书笔记5

  作者给这本书取名为刺,很是贴切,刺*肉里,外人根本看不来,但是自己能感受到,而且一直受着刺的折磨,无奈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边的伤口愈合,从外部很难拔出,刺在肉里面随着骨骼生长。痛不欲生。所以,如果一旦遭受了刺的痛,能不能忍着刺的痛*,即使疼的比刺痛更难以述说,但是时间会治愈一切,虽然拔刺极其痛苦,虽然外部的伤口的愈合更是需要时间的,但是以后的时光是美好的。希望所有的人遇到不公*的事情勇敢地说出来,隐藏着自己的痛就是保留着痛的影子,渐渐地影响着自己的待人接物。

  回想起自己,很感谢我周围的一切,让我拥有了一个健康的灵魂,也很感谢自己的不自知,在冷漠疏离里仍然能开心的笑,也很感谢今日的自己,虽然已知过去的种种,仍然能*心对这个世界。我想,是时光经历让我自己变的更加珍惜,是从容与真诚相待让我结识了不用说明缘由就可以默默陪伴的好友,是我自己的成长让我知道遇到不好的人是为了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是这些有温度的感情缓缓地感染着我让我成为一个温暖的人。温度是可以相传的,你冷,你散发的是冷漠的气息;你暖,你传递的是感染的力量。希望我一定要是一个有温度,哪怕被痛的不自觉哭泣也要一直微笑的人。

《刺》读书笔记6

  寒假,老师布置我们看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书笔记。

  有一句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认真观察社会,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当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打在树上,零零碎碎,似乎书中的故事在眼前上映……

  曹操这个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书中我最为欣赏的也是曹操。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史书评论明略最优、清*之奸臣、、然而我确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也是英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

  《曹操献刀刺董卓》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是感概,小时候就一直听说曹操是奸雄,现在看过三国演义后,确实不假,至少以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能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权位的刀把子,一直让自己人扛着,这样无异于谋权了,既然能谋权就有可能篡位。更重要的是,朝中大臣众多,但是有勇气去杀董卓的却是寥寥无几啊,曹操就敢了,而且有可能真的是刺死了董卓,补充回答:来自手机问问自己也逃不出丞相府。这是玩儿命的活儿,也是忠君爱国的活儿。

  所以,我要说的是: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

  这就是我寒假读《曹操献刀刺董卓》的读书笔记。

《刺》读书笔记7

  《给大象拔刺》是著名的动物小说,是沈石溪写的,我最喜欢看关于动物的书,也很崇拜沈石溪。

  文中的“我”是赤脚医生,“我” 为了救一头小象的生命来到深山,在没有任何医疗设备的情况下,给年幼的小象拔掉了扎在脚上的一个铁钉。而大象家族为了感谢 “我”的救命之恩,送给“我”一罐蜂蜜。 “我”与大象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着。动物也和人类一样有灵性的,人和动物也能这样和谐相处。

  当动物需要我们人类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像沈石溪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它们。小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们就送它回家;鱼儿掉到岸上了了,我们送它们回到河里;小狗病了,我们想办法医治……虽然它们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但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动物们会明白的,会很感动的,它们会知道,人类也很爱它们,而它们就不会再去伤害我们,只有在它们受伤的时候,我们还想着把它捕猎回去,那样他们才会伤害我们,就是因为要保护自己。

  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世界就会更美好!

《刺》读书笔记8

  昨天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题目《给大象拔刺》。我禁不住笑了起来:怎么会呢?现在的大象见到人躲还来不及呢,怎么见人不跑?我急忙看起来。

  原来,作者在西双版纳当过赤脚医生。有一次,他去附近的村子巡诊,结果路上遇上了一家子象:小象的脚受伤了,公象和母象在路上拦住了作者去给小象拔刺。在拔刺的时候,小象疼得受不了了,公象和母象为了不让自己的宝贝受苦,分别给作者进行了惩罚:一个冲着作者的耳朵吼,另一个时刻准备把“我”吊起来。于是作者只好小心翼翼的给小象拔刺。拔完后,由公象开路,母象在后面,离开了。过了几天,作者去打猎时,这一家子象给了我一些蜂蜜,表示感谢。

  读了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一只小象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那么爱护,何况人呢?我们给爸爸妈妈提意见的时候,不用想就提了一大堆。可你们知道吗,爸爸妈妈也是为了你好呀!所以,不要再怨爸爸妈妈了,不要再惹他们了!

《刺》读书笔记9

  今天我读了《给大象拔刺》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在作者的年代时兴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就是挑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到医院培训三、五个月,发一个药箱,边劳动边行医。作者当时就是一名赤脚医生,一天作者出门巡诊,结果被一头大象抓去给小象拔刺了,拔刺的时候只要把小象给恁疼了,小象的父母就不高兴,最后终于把刺拔了出来。作者这才被放走。一个月后作者又从哪条路上走过。突然,“咚”的一声,一只比冬瓜还大、里头蓄满蜂蜜的蜂 窝 掉在了作者面前,作者抬头一看,是那一家子象。

  从 这篇文章中我看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

  和大象对小象的关心。

《刺》读书笔记10

  读完给大象拔刺这一篇文章,我觉得一家人应该经受点锻炼,这样才能茁壮成长。

  那年月,一头公象勾住“我”的衣领,把我带到老榕树下,让“我”给小象治病,“我”从药箱里取出镊子、钳子、酒精,棉花等东西,就开始给小象治病,终于把小象治好了以后,那个小象的鼻子伸到“我”的鼻子上来。还有只野蜜蜂,是他们付给“我”的医疗费。

  给大象拔刺的内容写的具体,有生活中的事情。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5)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10篇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1

  沈从文对《猎人笔记》的评价是:“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家必须懂这种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

  书中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地主佩诺奇金了,他受过良好教育,为人正派、通情达理,颇有文明风度。他讲究饮食,待客热情,但客人还是不愿登门,原因是他家里总是弥漫着可怕的气氛。他对奴仆虽然说话和气,但实际上冷酷无情,奴仆们一旦伺候不周,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的车一进村子,惊慌不安的气氛立刻在村子里扩散开来,就连鸡也被吓得直往大门底下钻。

  故事中也有一些悲惨的奴仆。如地主家仆斯捷普什卡,被主人一脚踢开,落到不被当人看的地步,为了糊口,他整天像蚂蚁似的奔波;绰号“小树枝”的家仆库济马,被主人们任意摆布,扭曲成一个毫无个性、胆小如鼠的可怜虫,以至于在河塘中身处灭顶之灾时,也不敢伸手去抓走在面前的老爷的衣襟;还有仆役瓦夏,受鞭打后仍认为主人是个好人,不会“无缘无故”打人的。

  书中以见闻录的形式,描写了农奴制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揭示了奴仆的悲惨命运,书中语言简练优美,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2

  这本书的作者是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作品不仅写出了农民快乐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写了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乐观。人的使命也是人的生命屑性的表现,善良、热情、正直、乐观等等都是符合生命的`内在要求,而这些人们在大众生活表现了这样美好的人性,也体现生命的伦理价值观,所以,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书中有三大主题:一是赞美农民制度下的农民才干智慧,勤劳勇敢;二是控诉地主们种种血淋淋的罪行,对他们亲手造成的一个个悲剧感到痛恨;三是描写俄罗斯大自然的绚丽风光。

  屠格涅夫笔下的《猎人笔记》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思想,耳目一新的人物及美丽宜人的风景。也让我学会了善良,纯朴,丰富内心世界。

  摘抄: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成语积累:

  哀鸿遍野:比喻*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民。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3

  《猎人笔记》是俄国屠格涅夫写的一本书,是通过作者的每一次打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通过写猎人笔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我们可以了解的残暴,狠毒,吝啬。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作者在打猎的路途上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一个叫包鲁特京的地主,因为他也酷爱打猎所以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那里的人个子高大精神爽朗,住着宽敞的房子,最主要的是那里有大片的树林,树林有松鸡,鹌鹑等等小动物,是一个打猎的好去处。

  这篇小说里,作者在打猎的途中,唯一一个让作者产生,神秘感和敬畏与一身的人是一个,叫孤独的狼的人,这个人是一个护林人。

  他为自己的主人看护着一片松树林,一天我在打猎,遇到了倒霉的天气,是孤独的狼让我有了一个避雨之处,我们正在了天,孤独的狼突然象收到了信号一样,拿起枪火药冲了出去,我紧跟其后,慢慢的发现一个人在偷砍树,他已经要大死那个人了。

  的知事情的原委,孤独的狼破例的把那个人放走了。

  我从书中的知《猎人笔记》的创作年代,俄国正处于*运动初期。农民门都在浓黑的悲凉的压迫下屠格涅夫,写《猎人笔记》既记述了自己打猎的所见所闻,又写出了对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命运多舛的人们寄予了无尽的怜悯和同情。

  《猎人笔记》由二十多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在讲述那个喜欢打猎的“我”在四处打猎的过程中在俄罗斯所看到的一切。大家可以去看看一些俄国作家创作的名著,如《上尉的女儿》,《铁木尔传》,《悲惨世界》等你会发现许多相同之处。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4

  晚霞如火、美景朦胧;夜色入暮,一片寂静,或许会有明月别枝惊鹊之声;若是晚上下雨,也没有关系,那么必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如诗一样的情境。这些还只是用我的语言在简单概括这篇文章,可想而知,这样令人如痴如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景,在大作家图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被描绘的更回具有独特美感……

  《树林和草原》是图格涅夫著名作品《猎人笔记》中的最后一篇,全文描述了俄罗斯大自然风光的魅力,以猎人狩猎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出了大自然的诗意与清新。

  作者分别把田园中一年四季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述:在“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时候,树木在低声地玩闹,马车粼粼地响起,火红的太阳悄悄升起,一切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在夏天,拔开密密的灌木,闻到新鲜苦艾,看到浓密的树林,坐在阴凉处,饱饮悬岩下的一股清泉,欣赏晚霞如火一般地美景,都令人羡慕不已;再加上写鸟儿悠然的歌声,铃兰的芳香,宛如处在梦境中一般,此时正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了。深秋时,金黄地白桦,小片的白杨,橡树林衬着淡蓝色的天空,更别有一番情趣;冬日里,踩着高高的雪橇,白茫茫的雪使人眯起眼睛;这一年四季的风景,可谓各有千秋,使人陶醉其中……

  在《树林和草原》中,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完美的词语为读者们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如诗如画的画卷,并且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现出田园风光一派生机勃勃的样貌。

  如果说《猎人笔记》只是一篇描述田园风光的优秀文章,那么这还不足以证明这篇名作的成名原因。往深一层想,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链接,再看全文的最后一段“连幸福的人儿在春天里都向往远方”看出作者在充满诗意并带着几丝哀愁写景同时,其实作者也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也在这篇优美小说的背后又写了一篇小说,隐蔽地揭露了地主上表面礼貌仁慈,实际上内心丑恶,对奴隶残暴的本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身对奴隶制、努力交易的反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纯朴性格的赞扬,对地主的讽刺;更写出了作者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风光的无限喜爱。

  如果说,这是一篇写景很优秀的文章,那么确实不错,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细致、全方位的按照时间顺序将一幅秀丽的画卷展此刻人们眼前,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能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情绪以及作者的"深刻想法;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的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透过作者每一次打猎的所见所闻的细致描绘,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当时的俄国社会的种种现实。这本书展此刻我们面前的首先是一些地主的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等;其次作者也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还从一些新角度去发现农民的才干、创造力、优良品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这些时,并不是直接描述,而是显得含蓄、简约,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农奴制的痛恨和批判、并指出是农奴制使广大的农民陷入悲惨的生活境地。作者对农民和农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贵族地主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这本书我已看过了4次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觉。每次看我都会在书中画满不同的注释,这是我小舅教的,看书就要注上不懂的,注上自己的看法!

  同时我也把写得好的句子写在我的读书笔记里!大学都第三年结束了,发现我把我爱看书的好习惯都改了,很久没看过书了!下个学期我要再看我爱看的书。

  这本书此刻也不知送给谁或者借给谁了,期望看这本书的人同样会去欣赏书中描述完美大自然的好句子,让你走过作者的秀丽的自然世界,感叹美景中发生的杯具!

  我向你推荐此书,期望你喜欢。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5

  《猎人笔记》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它的作者是俄国杰出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也是他的成名作。

  《猎人笔记》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我”——一个贵族后代,在各个地方打猎时所碰到的不同的事情,第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他讲述了“我”与好朋友波卢特金,一个小地主所发生的搞笑的事情。波卢特金经常城里富裕人家的闺女求婚,但是全部遭到拒绝,还把自家的酸桃子和坏水果给追求对象的高堂吃,十分可笑。“我”在波卢特金的介绍下,还认识了霍里和卡利内奇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朋友,霍里子孙满堂,有着好几个儿媳和儿子,天天快快乐乐,出手大方,穿着牛皮鞋,而卡利内奇呢,却是一个只会每一天陪着主人波卢特金打猎,穿着草鞋的人,而且因为惧内,连一个儿女都没有,但是他们却都很尊敬自己的主人——波卢特金。

  这本书前几个故事虽然讲的是完美的回忆,每当我读到:“明朗的天空上稍稍飘动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白中带点黄,宛如晚来的春雪,有时又像卸下的白帆,**的,长长的。”时候,我都会想放声朗读,抒发对作者写景奇特的深深的喜爱。但是,读到后面,只要我仔细的读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本书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对农奴制强烈的不满,对侮辱地主的绝对倾向,作者在各个地方都侧面的表达出了地主残暴、狠毒、贪婪以及虚伪、愚蠢、空虚、无耻等等的性格,可惜之后导致被当时的沙皇*中的教育大臣发觉,之后把作者在故里监管一年。屠格涅夫的勇敢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这一性格,让我深深的钦佩与赞赏。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6

  《猎人笔记》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上星期的某天,我班上的同学兴致勃勃地把它带到校园来,倒是让我先睹为快了。这是一本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小说,透过写“我”到各个地方去打猎时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精彩描述。我的童年生活里也有田野、森林,小河和溪流,但是,我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妙之处,然而本书中作者那生动、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暑假生活的完美回忆。

  每每读到诸如“我坐在一片白桦林里,秋天的天气有点怪,一会儿阳光普照,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天空中时而飘满白云,一忽儿又都散得干干净净,蓝蓝的天空显得纯洁、*静而温柔……”这样的句段时,都会有一种想放声朗读的欲望,的确能够陶冶性情。

  其次,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供读者想象和思考,有着意犹未尽的滋味。

  书中的“我”是贵族出身,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而与其他贵族地主的言行举止大相径庭。他以一个受人尊敬的猎人的姿态记录了农奴们*凡的生活故事,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和农奴深切的同情之心,对贵族地主的高傲和自私还大胆地给予了讽刺和鞭挞,这一点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我欣赏书中的“我”,因为他热爱生活,因为他风度偏偏,因为他腹有诗书,因为他爱恨分明,更因为他“出淤泥而不染”!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7

  《猎人笔记》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上星期的某天我班上的邓可晴兴致勃勃地把它带到学校来,倒是让我先睹为快了。这是一本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小说,通过写“我”到各个地方去打猎时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精彩描写。我的.童年生活里也有田野、森林,小河和溪流,可是,我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妙之处,然而本书中作者那生动、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暑假生活的美好回忆。每每读到诸如“我坐在一片白桦林里,秋天的天气有点怪,一会儿阳光普照,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天空中时而飘满白云,一忽儿又都散得干干净净,蓝蓝的天空显得纯洁、*静而温柔……”这样的句段时,都会有一种想放声朗读的欲望,的确可以陶冶性情。

  其次,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供读者想象和思考,有着意犹未尽的滋味。

  书中的“我”是贵族出身,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而与其他贵族地主的言行举止大相径庭,他以一个受人尊敬的猎人的姿态记录了农奴们*凡的生活故事,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和农奴深切的同情之心,对贵族地主的高傲和自私还大胆地给予了讽刺和鞭挞,这一点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我欣赏书中的“我”,因为他热爱生活,因为他风度偏偏,因为他腹有诗书,因为他爱恨分明,更因为他“出淤泥而不染”!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8

  晚霞如火、美景朦胧;夜色入暮,一片寂静,或许会有明月别枝惊鹊之声;若是晚上下雨,也没有关系,那么必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如诗一样的情境。这些还只是用我的语言在简单概括这篇文章,可想而知,这样令人如痴如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景,在大作家图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被描绘的更回具有独特美感……

  《树林和草原》是图格涅夫著名作品《猎人笔记》中的最后一篇,全文描写了俄罗斯大自然风光的魅力,以猎人狩猎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出了大自然的诗意与清新。

  作者分别把田园中一年四季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在“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时候,树木在低声地玩闹,马车粼粼地响起,火红的太阳悄悄升起,一切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在夏天,拔开密密的灌木,闻到新鲜苦艾,看到浓密的树林,坐在阴凉处,饱饮悬岩下的一股清泉,欣赏晚霞如火一般地美景,都令人羡慕不已;再加上写鸟儿悠然的歌声,铃兰的芳香,宛如处在梦境中一般,此时正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了。深秋时,金黄地白桦,小片的白杨,橡树林衬着淡蓝色的天空,更别有一番情趣;冬日里,踩着高高的雪橇,白茫茫的雪使人眯起眼睛;这一年四季的风景,可谓各有千秋,使人陶醉其中……

  在《树林和草原》中,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完美的词语为读者们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如诗如画的画卷,并且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现出田园风光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9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通过《猎人笔记》向世人展示了19世纪的俄罗斯,倾吐了他的心声

  屠格涅夫出生于奥廖尔县的一个旧式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骠骑兵上校,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个凶残暴戾的大地主。他从小目睹了地主阶级的专横残忍和农民阶级的悲惨处境,很早对农奴制产生了无限的憎恶。上大学后,在进步思想和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的熏陶和影响下,他决心要与农奴制斗争到底发出了“农奴也是人,而且是富有聪明才智的人”的呼声,这在当时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仍坚持着已经与世界脱轨的农奴制,但是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农奴制与整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环境下《猎人笔记》应运而生,作者以笔代刀,用自己的力量同农奴制做斗争,正如进步舆论称赞它是射向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灾难——农奴制的“一阵猛烈的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猎人笔记》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达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猎人笔记》在,以一个猎人的行踪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农奴、城镇医生、磨房主妇、农家孩子、贵族知识分子等众多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别林斯基评价《猎人笔记》“从一个前人不所拥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这本书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贯穿全文的忧郁感,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为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史诗般的历史。

  我们在了解俄罗斯历史,作者心声的同时,仿佛也能听见19世纪俄罗斯土地上的呐喊,看见那一束在白桦林间被少女丢弃的矢车菊。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10

  当翻阅完《猎人笔记》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不由得被屠格涅夫笔下的任务所感动。《猎人笔记》完美地赞扬了普通人纯朴、善良和真挚的品质。美好地讴歌了老百姓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歌颂了大自然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为此我不由得称屠格涅夫为“神笔”。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位完这本名著时,我深深地被其中的《美丽的梅洽河畔的卡西扬》吸引了。故事中的卡西扬是极其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只要走进树林就会完全沉醉在其中。他会不由自主地学黄鹂鸣叫,学青蛙远跳,学那憨憨的小熊漫步,与森林的动物呼应。他浸透在了这自然世界。卡西扬还是一位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他说我不喜欢那些禽兽,因为它们泛滥了我的自由。这是一句深富哲理的话。后来我才知道,这禽兽代表的是那些专横无理的财主,是常欺压老百姓的恶霸。而那自由却有着对地主的反抗与*等的向往。我们怎能不能去赞扬卡西扬,赞扬屠格涅夫呢?从他的身上我也学会了博大的爱和善良的纯朴及从来不会泯灭的自由的内心。卡西扬就是美丽的。

  这伟大的作家屠格涅夫不仅把笔下的任务写得栩栩如生,更让大自然优美的景色活跃在了纸上。

  《别任草地》和《树林与草原》更是猎人笔记中一曲举世无双的歌谣。当读者走进屠格涅夫笔下美丽夺目的“画卷”时,你就会看见七月的早晨灿烂的霞光,明亮的太阳,闪烁的星星在一同起舞;看见和睦自在的大家庭。这是你一定会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时,你不会不称赞屠格涅夫为“大自然的诗人”。这也陶冶了我粗暴的性格。

  屠格涅夫笔下的《猎人笔记》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思想,耳目一新的人物及美丽宜人的风景。也让我学会了善良,纯朴,丰富内心世界。

  屠格涅夫,你是俄国乃至世界的妙笔。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6)

——亲密关系读后感10篇

亲密关系读后感1

  《亲密关系》是我读过最有技术含量的爱情研究录,很感谢思姐给我的这本书,让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亲密关系从建立到瓦解的全过程。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想要放弃,因为我得无数次让自己去回忆,甚至脑补第三者是如何出现,为什么ex会选择她?他们如何互相吸引,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逼自己去面对过去,和逼自己去思考未来。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想再回忆,可是我和自己说,看下去,去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今天。

  我们这段关系,要说错,我不能说我没有错,我错在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婚姻不需要努力,只要一直这样*凡地过下去就好了,可是我错了,婚姻需要新鲜感,需要不停地用新鲜的事物去刺激他,例如:每年去两次长途旅行,这点我一直很渴望的,只是我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我真的放心不下,甚至不敢离开他超过3天时间,这也是我的错吗?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儿子的疾病中保有夫妻单独相处的时光?到现在我还认为我并没有做错,如果他也和我一样,对儿子有100%的责任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单独旅行,而且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收入都是非常少的,我也舍不得花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再有错,相对而言他错的更离谱,甚至涉及人品问题,婚姻中他出轨得有多狗血我就不想再写了,甚至离婚后他们全家对我的所作所为,这是我无法原谅他的关键点!

  可是那又能怎样?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应该明白,他们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提前给了100个理由去掩饰,甚至在他们心里,他们做的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我去在乎有用吗?没有!所以,我提醒自己,遇到这种人,请不要去和他们解释,去纠缠,因为没有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他是空气,如果这世界有*行时空,我们就是再不同的时空,永无交集。

  其实在离婚后的3个月,我是慢慢地走出来了,从一开始的无助,失眠,崩溃,到现在已经能安然入睡,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积极的,偶尔也会失控难过,还好转瞬即逝,很庆幸我这么快就走出来,感谢我所有的家人,特别爸妈的鼓励,还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网上认识的热心网友们,没有你们,我今天还是困在山洞里的孩子,无处可逃。

  现在,我开始迅速成长,我明白了,所谓爱情,所谓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的权衡,他能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他在别人身上能得到什么?我在他身上能得到什么?以前的爱和信任全部瓦解,剩下残骸,我什么也得不到了,所以我选择离开,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和他在一起,我一定不会幸福,离开他,我有50%的可能得到幸福,我很自然地选择了那50%可能会有的幸福。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不恨他,看的书里解释:懂得宽恕的人在离婚后会过得比那些总是怨恨别人怎样伤害自己的人幸福得多。想想也是,恨一个人得能量很大,甚至大到我们没有办法去正常生活,当我们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去怨恨两个人,最后最受伤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怨恨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值得吗??我劝自己放下,放下不是原谅,只是放过自己罢了。

  在这段单身的日子里,我正在学习一个人生活,不再依赖任何人,原来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开心了,即使下雨天也觉得美好,一切随心,就是这个意思吧。渐渐的我开始拾起了我26岁的愿望:去世界各地旅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曾经我因为结婚生子而冻结了我的人生地图,将自己停留在一个小小的点上,不再动弹,感谢遭遇的一切,让我重新燃起我的梦想,慢慢地我会为自己设立越来越多地目标,一一去实现它。

  把这一辈子过值了是我的目标。我开始明白,只有自己才会陪自己跨过一山又一山,度过一关又一关。20xx年再见了,未来会更好!

亲密关系读后感2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

亲密关系读后感3

  最近终于把《亲密关系》这本书读完了,从打开到读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估计是我读的时间最长一本书了,上次读《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时间。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会有人陪你一段时间,然后各奔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很多人,有些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会成为闺蜜或者哥们。但是最后会发现真正能一起走很长时间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们经过很长时间也遇不到互相欣赏的恋人。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子,是我们联系不够紧密,还是一起吃的饭次数比较少。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望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和他人会给人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而这种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奖赏越多,对我们来说吸引力就越强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更临近我们的人,因为临近常常能够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

  礼尚往来,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方是否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交友时思索的重要问题,而对方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与我们想象的人。如果我们能遇到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会令人感到愉悦快乐。

  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为联系少而慢慢疏远,有些是因为吵架而开始互相诋毁,有些是因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方犯了一个你无法原谅的错误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打交道,但是摧毁感情基础,却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这个东西是个脆弱的东西,有时候不堪一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友谊的小船就翻了。

  写到这里我也不知道怎么写了,可能经历的还是不够,很多地方还没消化,只能先这样了。以后有新的感悟,再进行补充作者:曾永富

亲密关系读后感4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5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说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也许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消失,而我们又再次得到*静。但这样的*静,代价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深怕与他们亲近会造成更多痛苦。

  每个家庭都会吵架,看似引起争吵的事情很简单很容易避免其实争吵琐事的背后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深深的伤害,你以为你会忘记其实这段记忆储存在你的潜意识里。

  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我们原本应该让爱来疗伤并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我们却让怒气将彼此的距离拉大。

  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人们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妻子忘了去拿你的干洗衣物,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不是做对,也不是做错。你的男友花太多时间在朋友身上,并不代表什么。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由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你会有负面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在两难的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那么只要你是诚心的,你就能自然地了解到下一步该怎么做。

  这一切源于爱。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亲密关系读后感6

  《亲密关系》是我读过最有技术含量的爱情研究录,很感谢思姐给我的这本书,让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亲密关系从建立到瓦解的全过程。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想要放弃,因为我得无数次让自己去回忆,甚至脑补第三者是如何出现,为什么ex会选择她?他们如何互相吸引,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逼自己去面对过去,和逼自己去思考未来。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想再回忆,可是我和自己说,看下去,去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今天。

  我们这段关系,要说错,我不能说我没有错,我错在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婚姻不需要努力,只要一直这样*凡地过下去就好了,可是我错了,婚姻需要新鲜感,需要不停地用新鲜的事物去刺激他,例如:每年去两次长途旅行,这点我一直很渴望的,只是我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我真的放心不下,甚至不敢离开他超过3天时间,这也是我的错吗?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儿子的疾病中保有夫妻单独相处的时光?到现在我还认为我并没有做错,如果他也和我一样,对儿子有100%的责任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单独旅行,而且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收入都是非常少的,我也舍不得花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再有错,相对而言他错的更离谱,甚至涉及人品问题,婚姻中他出轨得有多狗血我就不想再写了,甚至离婚后他们全家对我的所作所为,这是我无法原谅他的关键点!

  可是那又能怎样?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应该明白,他们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提前给了100个理由去掩饰,甚至在他们心里,他们做的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我去在乎有用吗?没有!所以,我提醒自己,遇到这种人,请不要去和他们解释,去纠缠,因为没有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他是空气,如果这世界有*行时空,我们就是再不同的时空,永无交集。

  其实在离婚后的3个月,我是慢慢地走出来了,从一开始的无助,失眠,崩溃,到现在已经能安然入睡,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积极的,偶尔也会失控难过,还好转瞬即逝,很庆幸我这么快就走出来,感谢我所有的家人,特别爸妈的鼓励,还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网上认识的热心网友们,没有你们,我今天还是困在山洞里的孩子,无处可逃。

  现在,我开始迅速成长,我明白了,所谓爱情,所谓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的权衡,他能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他在别人身上能得到什么?我在他身上能得到什么?以前的爱和信任全部瓦解,剩下残骸,我什么也得不到了,所以我选择离开,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和他在一起,我一定不会幸福,离开他,我有50%的可能得到幸福,我很自然地选择了那50%可能会有的幸福。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不恨他,看的书里解释:懂得宽恕的人在离婚后会过得比那些总是怨恨别人怎样伤害自己的人幸福得多。想想也是,恨一个人得能量很大,甚至大到我们没有办法去正常生活,当我们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去怨恨两个人,最后最受伤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怨恨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值得吗?我劝自己放下,放下不是原谅,只是放过自己罢了。

  在这段单身的日子里,我正在学习一个人生活,不再依赖任何人,原来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开心了,即使下雨天也觉得美好,一切随心,就是这个意思吧。渐渐的我开始拾起了我26岁的愿望:去世界各地旅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曾经我因为结婚生子而冻结了我的人生地图,将自己停留在一个小小的点上,不再动弹,感谢遭遇的一切,让我重新燃起我的梦想,慢慢地我会为自己设立越来越多地目标,一一去实现它。

  把这一辈子过值了是我的目标。我开始明白,只有自己才会陪自己跨过一山又一山,度过一关又一关。2018年再见了,未来会更好!

亲密关系读后感7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后感8

  亲密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爱人,也包括家人,闺蜜。当我们和我们在乎的、在乎我们的、我爱的、爱我的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站在爱的角度解决问题。你愤怒,走不出来跟你儿时的记忆有关,你会想起之前相似的情况,而我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转化给亲密关系,以求得一时解脱。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经营,何况不同于普通的亲密关系之间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爱去解决问题,不要冷战,用一颗真诚的心互诉衷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面对事情,不要以家庭惯常的方式解决。循规蹈矩不会给你带来快乐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过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难过不代表别人会好过。如果想要一份长久的`感情,多一点体谅,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爱这个人,那就无私一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吧。亲密关系中,少一点竞争心理,关系才会更亲近。以上是读完之后此时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这样了,完

亲密关系读后感9

  同伴阅读的第一本书:有师友的夹持,有学委及学委助理的鼓励,有陈老师、丹姐姐和玉姐姐等书友的精彩分享,让渺小的我获益匪浅,感恩有你们一路陪伴、阅读与前行,让我感觉自己无论是外貌还是心灵,都变美啦,浑身充满了爱的能力!

  本书阅读不易,不知是翻译缘故,还是作者表达因素,有时一句话,我反复阅读与品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到底对不对,哈哈)。故每次阅读时,我都会提前做些心理建设与精心准备:打开加湿器、泡一杯柠檬精油茶、外加播放轻音乐,先让自己整个心静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这份跌宕起伏的亲密关系。

  临近大作业,我把自己阅读时涂涂画画的部分,串起来再欣赏了一遍,内心还是会怦然心动,还是会伤心与难过,最后感受到一份美美的爱在心中流淌。

  亲密关系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疗愈自己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而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痛苦虽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读后感·如果你想一窥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态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找到并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欢本书对伴侣的定位,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快乐不是他的职责。

  他会在你的人生需要时扮演三种角色:

  ①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②一名老师:在你探索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③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懂得了这层伴侣的定位,相信对我的爱情之旅加足了燃料,插上了翅膀,静静地等他来,然后与他一同步入这人世间充满烟火气息的美好幸福生活。

亲密关系读后感10

  对伴侣的需求来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爱。幼儿时代两大需求分别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儿时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于很快忘记了事情原委,却仍保留着从事件中获得的狭隘的理论,伴随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说是狭隘理论,是因为幼小的创伤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是显得有点大。这些带有阅历限制的理论可能随时在与伴侣的相处中爆发出来。亲密关系就是通过伴侣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来治愈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幼儿时代一次次未被满足的需求逐渐构建起来理想伴侣的模样。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理想的伴侣,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适当放弃一些想要强加到伴侣身上的事物,这样会好很多。伴侣之间应该会经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内容对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希望通过提高音量或一种近似威胁的态度企图控制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安排。

  创建亲密关系的秘诀就是通过解决现在的冲突来解决内心积蓄的冲突。并且,一旦度过了蜜月期,可能会对伴侣有诸多的意见,找个爱你的人不是换个主角就能过的很好。既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改变,但是又要为了伴侣改变自己。主动改变自己,重新审视伴侣的缺点,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体验。

  书中提到一些解决争吵的小技巧,比如拥抱,亲吻。这些动作都能给生气的人带来特别强烈的被需要感,这绝对能治愈内心的愤怒。另外一个靠自己情绪的跳跃,书里称他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论我们当前的情绪在何处,都可以瞬间转换到幸福、开心的状态里去。当争吵的面红耳赤、且争执不下时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对亲密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觉,若是小时候家庭有很好的亲密关系,离开家庭的庇护之后应该会很快尝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否则可能不会急着去寻求亲密的伴侣关系。由于家庭的传承关系,可能亲密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传承。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7)

——学生读书笔记10篇

学生读书笔记1

  主要内容简介:讲述了一个文艺落魄的欧洲女孩在西贡遇到一个有钱的*男人,所发生的事情,中间夹杂着回忆,感慨。

  心得感悟:美文,觉得随便都能摘抄出特别美丽的句子,尤其是女性美。但是因为不是我喜欢的叙述类型,所以就不多评论了,比较适合女性阅读。

学生读书笔记2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认同另一个人,不管他的成就有多么突出;更何况,有时候让一个人完全认同自己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若是要我只是说培根的好话,那简直是在逼迫我学着虚伪。

  我也不想一开篇就说这个了不起的人怎样怎样的不是,那显得我无知又狂妄。

学生读书笔记3

  《毁灭》是尸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我一直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中的一篇,13篇小说,我却独独对它情有独钟。

  如它的题目一般就并非是一篇心灵鸡汤,而是一个比较倾向于黑暗性的作品。

  故事中的“我”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想要毁掉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班长。她漂亮、文静、善良,并且从来没有得罪过“我”,是学生们羡慕不已的对象,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这样一个美好的人,“我”为什么要毁掉她呢?呵呵,不为什么,只是觉得有趣而已。并且,很明显,“我”成功了。

  这么一个人,大家一定觉得很变态吧?是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的确令人难以理解。没有任何理由的就要毁掉一个人,简直不可理喻!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没有什么事情是毫无理由就发生的,每件事都是有始有终,有因有果的。

  在文章的最后几页有一段话:“我相信班长那时那刻脑袋里只有硕大的三个字——为什么?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大家都不相信我?为什么?不为什么喔,班长大人。讨厌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毁掉一个人也不需要理由,你真的只是比较倒霉而已。”这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听起来很病态对吧?从这里看得出主人的心里的确有些许黑暗、些许病态。可是为什么呢?文中作者提到过主人公的形象——“作为一个带着高度近视眼镜,头发乱糟糟,毫无存在感的吊车尾差身,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最后一排属于自己的位置,默默观察班上的每一个同学。”

  “头发乱糟糟”、“毫无存在感”、“吊车尾”,这一切似乎都在标志着:“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孤立她,远离她。这样的她身边注定是没有朋友的,她乐观不起来,因为心里找不到乐观的理由,于是只能被迫接受黑暗。

  故事中的班长从头到尾都在扮演一个受害者,无缘无故的被人当做靶子,被攻击、被嘲笑,很可怜。可事实上,他们班上的每一个人都在间接的促成这件事,或许就连班长本人也间接的做了凶手。

  作者曾写过:“我站在不远处注视着她,心里升起一丝怜悯,但也只有那么一丝而已。”这段话,说明主人公的人性还未泯灭。只可惜,世界从未怜悯过她,她自然也不会去怜悯世界。主人公还只是个高中生,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而已,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变得如此冷漠?看过我前面写的那些内容,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作者其实想告诉我们的,很简单——多多关心身边的些不善交流的同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不好的前提下的。

  另外,那些被孤立的同学,自己也要注意。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乱糟糟”、“毫无存在感”、“吊车尾”……全身上下好像无一个地方不在说:“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毕竟人类都是视觉动物,这样一个人真的很难让人对她产生好感,主动接近她,跟她做朋友。记住,只有你对别人报以微笑,别人才会回馈你以微笑。

学生读书笔记4

  在《简爱》这本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唯一能使我着迷的,还是“她”。她,她的笑,她的言语,分分秒秒都在触动我的心,一串串涟漪在我的心中荡漾。

  在我进入梦乡,她的声音又回荡在我的耳旁。“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同站在上帝面前,就像我们本来就是那样!”这些话,一遍遍地重复在我的脑海中。

  这个她,就是简妮特。这个名字是多么有力量,她让我的心无时无刻不为之颤抖,她的脸庞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的大脑中。就算她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但我还是以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女子,不,她一定是最好的。她是一多么渴望爱的人,她能为爱奋不顾身,她希望自己被爱,而不是宠爱。她爱他,他也爱他,这是相互*等的关系,她只希望,她不会迷失了自我。但她,为了爱,可以去面对她爱的人。

  不过,她仍是一个理智的人,她没有被爱情击昏头脑。“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就应该狠狠回击”。他们经历了

  岁月的沧桑,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此时,他以及失去了光明、臂膀,但是并没有失去他的心。他们只相互倾诉着,倾诉者。简妮特,简妮特,这个女子,给了我憧憬的未来。

学生读书笔记5

  今天,我读了《英雄人物邱少云这》本书。邱少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坚强意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主要讲的是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邱少云同志被敌人放的*烧到了。邱少云同志为了不让潜伏任务失败,他强忍着疼痛,半个小时过去了,这位伟大的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当我读到邱少云同志被火烧的时候,我的心里极其难受。我和文章的作者一样盼着有奇迹的出现,盼望老天突然下一场雨,可是没有;希望邱少云同志在地上打个滚,可是他没有。就这样,邱少云光荣地牺牲了。

  读了这本书,我被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他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战士啊!祖国人民为有这样的战士感到自豪,我们为有这样的榜样感到万分光荣。

  与邱少云相比,我非常惭愧。我有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搞小动作,还与同学说笑打闹,破坏课堂纪律。现在看看邱少云,再想想自己,我真为自己的表现感到不安。邱少云是个遵守纪律,不怕牺牲的好战士,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将用邱少云的精神激励自己,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学生读书笔记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从小培养我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不仅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遏制严峻的青少年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广泛深入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我通过看了《普法教育读本》这本书,才深深了解了法律及受到了教育,知道权利受权侵害时,该如何保护自己,我们应全面普法,从小养成知识、守法的好品德,让每一个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如:《开除劝退不允许》这个小故事中,我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说有的教育不让学生参加考试、停课、劝退等,这些都是属于变相剥夺或限制学生受教育的情形,实际上导致了未成年学生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从这件小故事当中,我懂得了开除学生,随便处分学生等这些事,就是侵犯我们受教育的权利。

  再比如:《离婚也要抚养我》这个小故事中,我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说尽管父母的婚姻关系结束,但是孩子和父母的血缘亲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即使父母离了婚,但是他们仍然还是我们的爸爸妈妈,还要对我们进行抚养教育照顾,不能以离婚为理由不抚养孩子。从这件小故事当中,我懂得了父母离了婚,也要抚养我们,不要以离婚为借口而不抚养我们。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监护人,必须照顾、抚养我们。

  在我们成长环境中,围绕未成年犯罪预防等方面的话题很多很多,向我们传授了自我保护、远离违法犯罪的法律和生活常识,教育我们对社会有责任感,在法律的保护下,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生读书笔记7

  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去捡垃圾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早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捡垃圾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学校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去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学习,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我和书沉思,不仅思绪万千。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昆虫日记今天,我读了法布尔所写的一部名著――《昆虫日记》。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完成了《昆虫日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日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近了现代文明。

  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就是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日记》。我多么渴望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

学生读书笔记8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几本好书。这本《天狼》是我在这个暑假里最喜欢的书。这个故事起伏跌宕,曲折动人,苍凉悲烈,荡气回肠。书中以狗和狼的角度来看人类,那里的人类非常丑陋,会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这是一本动物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类,狗类和人类的遥远故事。在一个名叫桃花冈的地方,一只名叫雪玉的母警犬和一只在狼族如雷贯耳的独眼母狼发生了一次长达四年的战争,小山村里淳朴的一家人因这件事被卷入其中。最后,珍珍与雪玉发生了一场决战,雪玉终于嬴了。但是珍珍的儿子山妖却逃了出来,当了狼王,突袭桃花冈。桃花冈就这样消失了

  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站在狼与狗的角度来看人。在狼的眼里,人类就是恶魔、就是杀动物机器;狗就是背叛狼族的叛徒。在狗的眼里,人类就是自己一生的依靠,就是誓死都不能让他受到一点伤害的主人;狼就是要去伤害主人的凶器。就是这样。狼与狗就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了。

  《天狼》还有一个场景,雪玉抛弃了它唯一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小班点。颠峰大战的时候,雪玉可是一只狗对付两只狼啊!而小斑点就是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与珍珍的儿子同归于尽了。后来,雪玉就抱着为小班点报仇的心态打败了珍珍。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看不起一个人,也不能抛弃他,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一本书,演绎了一个长达四年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这一本书,演绎原始的狼性,忠诚的狗性以及光辉的人性;这一本书,演绎了遥远的野性的恨,永恒的温柔的爱……

  爱,是不分界限的;爱,是不分种族的;爱,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想这就是《天狼》所要揭示的主题。

学生读书笔记9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深深地钦佩南丁格尔放弃锦衣玉食,投身救死扶伤的精神,更为她的仁爱之心所感动;我欣赏非典女杰———叶欣护士长的坚强勇敢、从容不迫、无私无畏的白求恩精神。是她们,为护理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她们,为护理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是当前活动的主题,我更希望能成为永恒的主题,让修身行动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让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在每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作为医务工作者,身在伟人故里,博爱之乡,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作为板芙医院的一员,我真心地希望,通过修身行动,我们能看到更多患者的笑脸,听不到患者的抱怨,没有医疗纠纷,事业蒸蒸日上,同事之间更多真诚的问候与微笑。

学生读书笔记10

  韩愈的《师说》提出的从师的必要以及择师的标准。常为后人作为从师的箴规。其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言,就极为珍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也就是要以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他们的长处就值得我们学习。不论他们是几岁的小朋友,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只要他们知道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要真的能够如此,首先得放下架子,虚下心来,真心实意地向别人请教。不能因为别人比你强,而忌妒他,不愿向他请教;更不能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他。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志士都是虚心从师,才取得显著的成就的。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每写好了诗都要拿到邻居老婆婆那里念给她听,问她哪些地方听不懂,需要修改。巩固生物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一处都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

  想想,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那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篇?如果达尔文不愿向农民请教,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能虚心从师固然重要,但是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别人的缺点,学习他好的方面,而以他不好的方面为戒。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吸收其精华,剔除糟粕。

  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吧,让我们继续发扬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传统。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扩展8)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3篇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2

  一本人际关系科学带给我的一点思考!

  这本书很特别,它有点像社会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丛书。虽然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却不枯燥,对于我来说可读性很高,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心理学又喜欢研究人际关系的关系。书里的内容非常庞杂,从吸引力的来源,到如何解决冲突,避免嫉妒,还有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与爱恋之人快乐相处的基本方法等等。那我就在这里整理出一些对我来说最有用的几个内容吧。

  关于羞涩

  这是我在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我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脸皮薄。特别是面对领导、地位比我高的人的时候说话会不容易放松,表现也不太自然。书中写道“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羞怯所表现出的懦弱、寡言和犹豫行为特征看起来好像冷漠无情、不太友好。和合群的行为相比,羞怯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冷淡和排斥反应。”

  所以“只要实际上能较少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需要自信和镇静”“不要光想自己,只要尽力找寻对方的特点即可。”

  关于自尊

  书里也讲到,自我感觉良好有益于身心。在改善羞怯和应对嫉妒的方法中也能看出自信的魔力,所以要努力让自己保持自信。说说容易,该如何做到呢?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的人(任务导向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也就是说,在应对事务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换句话说,有能力,才能更自信,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有实质的进步是关键所在。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地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这样也能帮助消除关系中的沉闷。

  关于爱情

  根据书里的理论,找对象应该这样找:找一个自控能力更强的,再比自己再优秀一点但是有很多相似点的人。因为自控能力越强,通常越忠贞,并且也越不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冲突相对也会更少。而人通常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这样共鸣会更多,更能理解对方,相处也会更舒服,所以找对象请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找一个像自己且自控能力强的人。(可惜没在找对象之前看这本书哈哈)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能够稳固亲密关系的方式:1)突出对象的美德并缩小他们的缺点。2)调整对他们的期望。3)对他们的积极行为进行内部的、稳定的、普遍归因,对负面行为进行外部的、不稳定的、偶然归因。(要努力往好处想!)在遇到冲突时,有注意保持乐观,尊重自己和对方的意见,在有人恼怒的时候偶尔暂停一下,注意幽默感也很重要!注意自己表达方式: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非暴力沟通)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还需要大家不停寻找可以一起玩的项目活动,这样才能两个人的生活持续保持充满乐趣。

  但是这本书也让我降低了对婚姻的期望:所有的夫妻在结婚以后的幸福感都是逐年下降的,直到老年期,幸福感逐渐上升(大概大家老了吵不动了,而且更需要对方了,相依为命感更强了),在这样的数据中让我直面婚姻真实如围城。这本书也让我降低了对爱情的期许,因为“找到你生命中的真爱也不会让你永远幸福。”而且所有的真爱都是不能懈怠经营的,如果把幸运当做理所应当的话,也是不会幸福的。

  希望自己能不断探索和延伸自己,让自己更自信,努力摆脱羞怯,成为更好的自己,相信这样的我也可以经营好身边的各种关系!作者:白白是小教书匠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3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推荐访问:亲密关系 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