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17 14:45:02 浏览量: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范文推荐)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画出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的*面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问学生是怎么画的。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生举例生活中的`这种情况,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把实物图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我在根据生的回答出示最熟悉的缩小了点*地图和北京交通线路*面图。出示两副图的全貌。让学生去发现。*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自学书得出概念。

  出示导学提纲

  (1)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几种?

  (3)学习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4)比例尺与我们学具袋里的尺相同吗?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5、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用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例尺》教学反思3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4

  《比例尺》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15秒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5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6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二、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反思、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使学生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拍照。

  (1)师:同学们都拍过了照片,比较一下,照片中的你与实际的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想一想: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会印到一张这么小的照片上的呢?

  2.的确,生活中有时要把实际的大小缩小若干倍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纸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

  1.小小设计师规划操场

  (1)师:以前我们在学习测量时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2)师:好!一起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2.要求:

  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个人独立作出*面图;

  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投影展示)

  师: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比的形式,图上距离作为比的前项,实际距离作为比的后项)

  师:那么最后算得的就是什么?

  师: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就叫做——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是尺吗?那它是什么?是谁与谁的比

  师:现在你知道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设计了“看地图”与“画地图”两个数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

  1、尊重生活现实,利用生活资源

  地图是学生生活常见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测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所需的条件,而是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把生活问题合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在比例尺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的关系。例如:我从画图引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我还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社会图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同时还明白地图中有时还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通过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体会两种比值各自的优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刚才设计的教室*面图标上比例尺,激发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课上,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图册中伦敦到柏林的图上距离,找到图上的.比例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求出实际距离。将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使学习不再枯燥。

  环环紧扣,节节相连。学生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我为后面教学埋下的伏笔。我让学生翻倒图册的第一页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这幅世界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我问学生:“难道这幅图是随便画出来的吗?你有办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吗?”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刚才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现在再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不就可以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了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次高涨。这节课的结束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直观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蜗牛从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说出是在地图上爬。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图上距离。接着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因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结合前一天的预习,在组内交流,然后师生互动,层层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发现比例尺的前项为1,认识数值和线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发现后项为1。整节课采用了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认识,理解,建构知识。

  回顾整节课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所暴露的一些数学资源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欠缺。以后要多学习骨干教师的上课经验,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

《比例尺》教学反思2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设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地图上(出示两张*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二、学习探索*地图。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

  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

  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二、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比例尺》教学反思5

  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在比例尺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的关系。例如:我从画图引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我还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社会图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同时还明白地图中有时还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通过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体会两种比值各自的优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刚才设计的教室*面图标上比例尺,激发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课上,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图册中伦敦到柏林的图上距离,找到图上的比例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求出实际距离。将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使学习不再枯燥。

  环环紧扣,节节相连。学生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我为后面教学埋下的伏笔。我让学生翻倒图册的第一页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这幅世界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我问学生:“难道这幅图是随便画出来的吗?你有办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吗?”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刚才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现在再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不就可以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了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次高涨。这节课的结束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比例尺》教学反思6

  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学反思。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激活智慧、获取成功的大*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成功之处: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新知。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4、在总结中梳理知识。总结时,我让孩子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认识,学到了什么,在总结中对比例尺这节课回顾梳理。

  5、在提问中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遗憾,如果安排更有条理,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直观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蜗牛从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说出是在地图上爬。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图上距离。接着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因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结合前一天的预习,在组内交流,然后师生互动,层层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发现比例尺的前项为1,认识数值和线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发现后项为1。整节课采用了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认识,理解,建构知识。

  回顾整节课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所暴露的一些数学资源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欠缺。以后要多学习骨干教师的上课经验,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

《比例尺》教学反思8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特岗教师培训时在上前城小学做的一节课。比例尺的教学在本校试讲了效果不错,但是异校上课差异性就较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都不熟悉,这节课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是启而不发,所以感受也颇深,现就反思如下:

  1、这堂课总体学生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我感觉这跟异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反应也很慢显得课堂很沉闷,特别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的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节课的导入我选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导入,目的在于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样的设计既放松了心情又为本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这一环节我感觉不足的是应该从这个就引导学生探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样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4、在认识线段比例尺时,我选用了自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时间没把握好,导致课时量有些少,本课还设计了两个练习还没来得及出示,总体感觉本节课我的教学不是很成功。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

  一:设疑: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地图上(出示两张*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

  二、学习探索*地图。

  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

  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

  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教学反思2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比例尺》教学反思4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为一个脑筋急转弯,通过提出问题:“一只蚂蚁8秒钟就能从北京到上海,这是为什么?”这样比较趣味的导入,学生很感兴趣。

  2、在具体情景中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当然,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遗憾,如果安排更有条理,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5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比例尺》教学反思6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反思、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使学生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拍照。

  (1)师:同学们都拍过了照片,比较一下,照片中的你与实际的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想一想: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会印到一张这么小的照片上的呢?

  2.的确,生活中有时要把实际的大小缩小若干倍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纸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

  1.小小设计师规划操场

  (1)师:以前我们在学习测量时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2)师:好!一起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2.要求:

  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个人独立作出*面图;

  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投影展示)

  师: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比的形式,图上距离作为比的前项,实际距离作为比的后项)

  师:那么最后算得的就是什么?

  师: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就叫做——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是尺吗?那它是什么?是谁与谁的比

  师:现在你知道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

  1、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方米?

  2、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方米?

  3、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习,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

  教室里有现成的*地图和世界地图,问:*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比例知识绚丽多彩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4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5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

  教室里有现成的*地图和世界地图,问:*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比例知识绚丽多彩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教学反思6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

  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方米?

  ②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方米?

  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9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的概念是按照课本的思路直接给予学生,还是由学生动手画图后归纳发现?以往本人在教学认识比例尺时,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直接给予学生,总感觉这一概念来得太突然,学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

  我校冯琼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例尺》这节公开课对我的启发太大,她课堂设计巧妙,学生自主绘制教室*面图时,遇到怎样将教室*面缩小的问题,由实际的需要顺利发现、归纳非常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构建过程。本人在教学这一知识时也欣然借用了冯老师的独到精巧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绘制教室*面图时,是随手一画的,根本就没有按比例缩小。我盯住了一个学生,他的长方形画得细长细长,实在太苗条了,与教室*面反差太大了。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画得正确的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这个学生的作品。同学们观察后,都认为画得不像,我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非常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是一致的”这一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2

  这几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习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习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

  一:设疑: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地图上(出示两张*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

  二、学习探索*地图。

  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

  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

  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学反思4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5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后反思如下

  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

  教室里有现成的*地图和世界地图,问:*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比例知识绚丽多彩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

  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习,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师去点燃。接着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复习了图形的放大、

  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线段比例尺。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在接下来的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我大多让学生独立解答,只在订正时作适当指导。比如计算比例尺时,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才能写出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是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我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正是由于时时处处的细心呵护,使学生天性中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出来,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活动的*台。使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体验。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9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教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应该是34: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是吗?执教老师就带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一条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比例尺教学反思11

  《比例尺》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画出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的*面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问学生是怎么画的。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生举例生活中的这种情况,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把实物图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我在根据生的回答出示最熟悉的缩小了点*地图和北京交通线路*面图。出示两副图的全貌。让学生去发现。*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自学书得出概念。

  出示导学提纲

  (1)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几种?

  (3)学习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4)比例尺与我们学具袋里的尺相同吗?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5、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用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12

  《比例尺》的教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很重要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首先,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然后,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最后,在提问中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尺教学反思14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比例尺教学反思15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例尺》教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例尺》教后反思《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3篇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

  (4)组织学生画出*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运用倍比关系。

  7÷3=900×=2100(m)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画出的户型图是这样的。

  教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2)汇报求出卧室和卫生间的实际面积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发现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4题。

  教师:这是一幅七星瓢虫的放大图,那么它的比例尺的后项应该是多少?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答案:量得七星瓢虫的长度是2.5cm,2.5cm∶5mm=25mm∶5mm=5∶1。

  4.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8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练习,并在小组中交流。

  答案:3.6cm22.5cm9000km

  5.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题。

  (1)教师用投影出示第7题。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小组合作讨论,指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解:设兰州到乌鲁木齐在地图上的长是x厘米。

  1900km=190000000cm

  x∶190000000=1∶40000000

  x=4.75

  答: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长度是4.75cm。

  6.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6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自己准备的地图上,选取两个城市。

  (2)组织学生量出两个城市在图上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算出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

  (4)小组交流,汇报。

  7.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9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①根据比例尺,算出篮球场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②画出*面图。

  ③相互展示。

  8.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0题。

  (1)学生拿出自己测量房屋地面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比例尺,再计算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再画。(比例尺要根据*面的大小来定)

  9.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确定解题步骤。

  (3)小组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这里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比较合适。

  (4)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三、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习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比例尺3》教学反思3篇

《比例尺3》教学反思1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进行两种比例尺的转化,并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求比例尺。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在上课伊始,呈现了学生乘坐火车和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出示*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后,引导他们进行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这一环节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已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后面例题的学习做出很好的铺垫。

  3、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熟练掌握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及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求比例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会更好。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3》教学反思2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也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后的实践应用。

  本节课中我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掌握本课知识。

  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题意,学会了用比例解决问题。

  但是,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解答,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我想这与我没有很好地想办法让学生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有关吧,下一阶段必须要注意这一问题的学习了。

《比例尺3》教学反思3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二、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比例尺教学反思 (优选20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认识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知道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比例尺,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如何运用新的理念,如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有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时间,是我所思考的,而且学生在生活中见的比例尺多是前项为1的比例尺,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放大比例尺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依托,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的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巩固新知,解决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1。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新课导入“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和“以一当十”成语填空,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比例尺,不仅很好的引出新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有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整节课始终把数学和生活

  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学生为本,不断设疑、解疑,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本节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身经比例尺的形成过程,利用观察、思考、比较的方法设疑、解疑,通过观察知道*地图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通过在纸上表示长1m的线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有的比例尺前项为1,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认识了放大比例尺。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认识到:

  第一、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第

  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第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例尺》教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例尺》教后反思《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

  一、设疑: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地图上(出示两张*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

  二、学习探索*地图。

  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

  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

  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学反思4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5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人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地图和*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个别学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分类的方法: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画的*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面图吗?学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你们谁能画出来?”这时,学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学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比例尺教学反思6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比例尺》教后反思《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9

  《比例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知识点。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然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11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12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

  教室里有现成的*地图和世界地图,问:*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比例知识绚丽多彩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教学反思13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14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15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16

  《认识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知道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比例尺,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如何运用新的理念,如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有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时间,是我所思考的,而且学生在生活中见的比例尺多是前项为1的比例尺,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放大比例尺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依托,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的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巩固新知,解决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新课导入“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和“以一当十”成语填空,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比例尺,不仅很好的引出新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有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整节课始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学生为本,不断设疑、解疑,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本节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身经比例尺的形成过程,利用观察、思考、比较的方法设疑、解疑,通过观察知道*地图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通过在纸上表示长1m的线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有的比例尺前项为1,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认识了放大比例尺。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认识到:

  第一、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比例尺教学反思1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例尺》教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例尺》教后反思《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18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比例尺教学反思19

  比例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知识点。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然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 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比例尺教学反思20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比例尺的优秀评课稿 (菁选3篇)

比例尺的优秀评课稿1

  1.构建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本课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富有章法,练习设计具有创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拓宽渠道,主动感知。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数学表象就不可能形成。本节课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3.巧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个例子都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了陈老师上的数学课-“比例尺”,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目标定位正确。

  1、 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先让学生测量学校游泳池图上的长、宽,再分别求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以此揭示比例尺的概念,这样的安排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概念的引出有点教师强加于学生的印象。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因此,他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图纸上的长度是实际长度缩小了一定的倍数画上去的,看了这幅图的比例尺1∶100,你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从而揭示: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地图,引出今天要学的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材的安排,充分利用了课外的教学资源,体现了学习综合性的课题思想,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让学生能利用比例尺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比例尺“照样子画黑板”是同学们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实为教者的匠心之笔!先让学生测量学校游泳池图上的长、宽,再分别求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以此揭示比例尺的概念;然后由数字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最后的例题是已知两村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为此,教师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积极落实新理念,通过教材内容、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课堂丰满起来。

  二、引入自然,突出重点

  复习巩固了比例的性质。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下面多种角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怎样计算图距和实距?”教者一改以往根据比例尺计算方法去死套公式(图距=实距×比例尺;实距=图距÷比例尺)的做法,也一改教材中“烦琐”的比例解法,而是借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不把知识点“讲死”,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人为本,即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学生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出示例题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请学生上黑板上来进行演算,其他学生也在下面同时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做到了让全班每位学生都有事做。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画“地图”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意义计算图距和实距,使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突出地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2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通过我的观察全班学生没有一位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大家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四、教师方面

  1教师基本功较好。如;板书书写工整有顺序,板书条理清晰。并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上课。

  2老师能走下讲台巡视到学生中去搜集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本节课学生在宽松、*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

  总之,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禁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

比例尺的优秀评课稿2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比例尺的优秀评课稿3

  “比例尺”是应用性很强的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而是更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等,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曹彩玲老师这堂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薄想法。

  一、合理地处理教材,使教材贴近生活,使数学服务于生活。本课曹老师以“脑筋急转弯”导入,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这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教学中曹老师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反应,使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内容更丰富了。特别是做检测题一时,当她发现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不够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直到学生明白了才进行下一个环节,没有硬拉着学生向前走,只有像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三、本堂课曹老师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美中不足之处是:在对检测题一进行评价时,曹老师应该对第13组的做法及时给以肯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让他们知道:碰到这类题,我们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去推导答案,这样也可体现学以致用这一思想,这一点处理的不好,也直接导致了检测题二出错较多。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推荐访问:比例尺 反思 教学 《比例尺》教学反思【10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例1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