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

时间:2023-03-05 19:55:06 浏览量: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供大家参考。

202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和*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的关系。)

  4、如何理解*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社会在列强侵华,*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统治:清*日益*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和*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的关系。)

  4、如何理解*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社会在列强侵华,*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统治:清*日益*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

  一、简述《*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宣言》的发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巴黎公社。

  2、主要举措:参照课堂笔记(政治、经济、文教)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通过了《和*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的道路。

  3、特点:

  (1)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

  4、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上台建立“苏维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1)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 (菁选3篇)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1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大会和人民*,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2

  1、*国家地位、基本要素和基本权利与义务?

  (1)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基本要素:*国家由人口、领土、*、*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基本权利:独立权、*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对于基本权利的掌握需要理解,能够举例识别)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分类和作用?

  (1)分类:*间和非*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等

  3、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

  (1)性质: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

  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与发展的活动对世界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5、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

  6、各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大会和人民*,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2)

——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归纳 (菁选2篇)

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归纳1

  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 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 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易错点8 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 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 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 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归纳2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国际: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国内:清*经济落后,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走私鸦片: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朝国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下关江面,清*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鸦片战争的影响

  (1)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

  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 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

  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4) 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5)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国向清*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856年,英俊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请*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害

  (2)清*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3)

——高考化学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 (菁选2篇)

高考化学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1

  一、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概念纠错: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6)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

  反例1: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失电子,得电子能力也不强。反例2:IVA的非金属元素,既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易得电子,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也不会得失电子。

  说明:IVA的非金属元素是形成原子晶体的主力军,既可以形成单质类的原子晶体:金刚石、硅晶体;也可以形成化合物类的原子晶体:二氧化硅(水晶、石英)、碳化硅(金刚砂)。

  (7)微粒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就一定大。

  正例1: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r(I)>r(Br)>r(Cl)>r(F)。

  正例2:同主族元素的离子,电子层数多的离子半径就一定大,r(Cs+)>r(Rb+)>r(K+)>r(Na+)>r(Li+)。

  反例1:锂离子半径大于铝离子半径。

  (8)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正例1:前20号元素中C、N 、Si、P 、S、Cl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反例1:前20号元素中H、B、O、F例外。

  (9)所有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即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

  正例1:前10号元素中H、Li 、Be、B 、C、N 等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即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

  反例1:前10号元素中O、F例外。

  (10)含氧酸盐中若含有氢,该盐一定是酸式盐。

  正例1:常见的酸式盐:NaHCO3 、NaHC2O4、NaH2PO4 、Na2HPO4 、NaHS、NaHSO3、NaHSO4 。

  反例1:Na2HPO3为正盐,因为H3PO3为二元酸,NaH2PO3为酸式盐。

  反例2:NaH2PO2为正盐,因为H3PO2为一元酸。

  (11)酸式盐水溶液一定显酸性。

  正例1:NaHC2O4 、NaH2PO4 、NaHSO3 、NaHSO4等酸式盐水溶液电离呈酸性。

  反例1:NaHCO3 、Na2HPO4、NaHS等酸式盐水溶液都会因发生水解而呈碱性。

  二、元素周期表

  (12)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IA元素。

  正例1:氢、锂、钠、钾、铷、铯、钫等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排布在IA 。

  反例1: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IB元素如Cu、Ag、Au 。

  反例2: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也可能是VIB族的Cr、Mo 。

  (13)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IIA族元素。

  正例1:铍、镁、钙、锶、钡、镭等元素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排布在IIA。

  反例1: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IIB族元素,如:Zn、Cd、Hg 。

  反例2: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也可能是Sc(IIIB)、Ti(IVB)、V(VB)、Mn(VIIB)、Fe(VIII)、Co(VIII)、Ni(VIII)等。

  (14)第8、9、10列是VIIIB。

  定义纠错: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副族,由于其原子结构的特殊性,规定第8、9、10列为VIII族,而不是VIIIB。

  (15)第18列是VIIIA 。

  定义纠错: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主族,该列成员有:氦、氖、氩、氪、氙、氡,由于其化学性质的非凡的惰性,曾一度称其为惰性气体族,后改为稀有气体族,根据其化学惰性,不易形成化合物,通常呈0价,现在称其为零族。

高考化学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2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数目及运用)。

  ③化学用语: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④溶液、离子共存、非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及其转变(守恒原理的运用),中和滴定。

  ⑤元素周期律“位—构—性”,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

  ⑥化学键、电子式。

  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衡、*衡移动(重点是等效*衡)——要求巧解,近几年都是等效*衡的解决。

  ⑧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包括大小比较,溶液PH值及酸碱性)

  ⑨电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现象、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等)

  ⑩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应用

  (二)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①金属元素:铁、铝、钠、镁、铜

  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Al(OH)3 Fe(OH)3、Fe(OH)2、Mg(OH)2、NaOH、Cu(OH)2、Na2O2、Na2O、Al2O3、Fe2O3、CuO 、NaHCO3、Na2CO3

  ③非金属元素:氯、氮、硫、碳、氧

  ④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NO、NO2、SO2、CO2、HNO3、H2SO4、H2SO3、H2S、HCl、NaCl、Na2SO4、Na2SO3 、Na2S2O3

  ⑤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有机化学基础

  ①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主线)

  ②同分异构体

  ③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方程式

  ④几个典型反应(特征反应)

  ⑤有机反应类型

  ⑥信息迁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4)

——化学高考复习必背知识归纳3篇

化学高考复习必背知识归纳1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 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 CaO 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 CCl4 来萃取 I2 水中的 I2。

  6.溶解法:Fe 粉(A1 粉):溶解在过量的 NaOH 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 CuO;CO2(SO2):通过 NaHCO3 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 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 NaOH 溶液把 Al(OH)3 溶解,过滤,除去 Fe(OH)3,再加酸让 NaAlO2 转化成 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 Na2CO3 中的 NaHCO3 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5)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1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4、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地位和作用

  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司的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6、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党和*的就业政策:党和*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2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4、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地位和作用

  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司的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6、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党和*的就业政策:党和*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3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大会制度

  2、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什么?——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是什么? ——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权利的广泛性和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利益的不断实现;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4、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什么?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③监督权 (其中,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5、宪法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是什么?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哪些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意义? 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4)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6)

——高中政治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中政治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1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新*成立后,*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时*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7、*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这是*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2)*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和执政水*,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高中政治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2

  1.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5.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途径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6.辨证否定观的要求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7.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8.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7)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 (菁选2篇)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1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2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8)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1

  联系观(5个)

  1、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及其变

  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2

  发展观(5个)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发展的特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

  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4、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5、辩证的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9)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2篇)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要点归纳1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尿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不等于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为血液是红色的。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值的原理。

  7.细胞板不等于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加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这个点昨天一摸理综就考了),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行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1.单倍体,2,纯合子,3.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不等于染色体组型不等于基因组。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元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心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之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8.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19.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0.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要点归纳2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10)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1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推荐访问:高考 归纳 重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3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1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重点归纳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