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篇

时间:2023-04-29 20:55:02 浏览量:

篇一: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202010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蒋梦洁(新疆广播电视台乌鲁木齐830007)【摘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用“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发布时间不适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品牌塑造不持续等问题。要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持续性发展,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关键词】媒体融合;Vlog+时政新闻;应用模式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具有极大优势,然而,新媒体的技术冲击无疑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传统时政新闻给人的感受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当前“Vlog+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中,却通过Vlog的形式将新闻幕后的花絮呈现出来,并将这些幕后花絮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许多记者以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对时政新闻的幕后花絮进行报道,如相关会议的后台准备工作、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新闻加工场景等[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无疑加强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而通过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将时政新闻的幕后花絮暴露出来无疑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三)采取“轻体量”与“重话题”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向于碎片化,因此,“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也大多采取较短的时长,一般控制在2~3分钟,但为了突出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往往一条Vlog仅突出一个关键信息,使每条时政新闻的Vlog都呈现“轻体量”的形式,但又突出新闻“重话题”的传播性特征。如此一来,在采取“Vlog+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时,便可针对关键信息在每一期节目中设计一个能够引发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点,同时在紧接着的下一期节目给予回应,如此良性循环便可为每一期的“Vlog+时政新闻”制造悬念,吸引用户持续关注[3]。(四)依托现有互动性平台促进传播作为容易引起话题讨论的平台,微博往往成为许多主流媒体发表其“Vlog+时政新闻”节目的首选,许多主流媒体发布的“Vlog+时政新闻”节目往往因其精良的制作、吸睛的话题等因素引起广大网友在节目下方的热烈讨论。微博作为互动性超强的社交媒体平台,往往能够引起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有效促进其传播。以央视新闻拍摄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时政新闻”模式为例,该节体的发展。因此,便形成了媒体融合的局面,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双方的共同长足发展。而“Vlog+时政新闻”正是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积极尝试。一、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的发展活。首次将Vlog用于新闻报道中的是中国国际电视台在Vlog是以视频形式代替文字和图片来分享和记录生2018年推出的《CGTN博鳌行Vlog》,这一节目形式在当时并未引起大范围传播。而真正将“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到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是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此期间,无论是《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中央级媒体,还是北京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地方媒体均纷纷采用Vlog这一形式对全国两会进行报道[1]。此次“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因为技术先进、视角亲历、话题贴近青年人等诸多因素引起了广泛传播。在此之后,我国诸多时政类新闻广泛采用Vlog这一形式,如国庆阅兵等。二、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现状(一)以第一人称叙事,充当关键意见领袖与普通的短视频相比,Vlog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拍摄者通过一边拍摄、一边报道的方式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传达给受众。在“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中,主要由记者来承担Vlog拍摄及报道的两重角色,此时,记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哪些内容和场景比较受观众喜爱,并以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拍摄和解说,因此,在“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中,记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来充当拍摄的关键意见领袖。(二)在内容制作方面充分满足受众好奇心【作者简介】蒋梦洁,新疆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63202010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目第一期在微博上一经播出就立即引起了巨大讨论,随后,央视新闻趁着热度紧接着在B站上播出,形成了宣传效果极好的互动。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时效性不足如前文所言,为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拉近普通受众和主流媒体之间的距离,诸多“Vlog+时政新闻”都以暴露时政新闻的“提前探访式”幕后花絮为主,但由于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内容的审核方面极其严格,因此,往往要经过诸多流程,许多“Vlog+时政新闻”在审核之后正片已经播放,如此一来,这种“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便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时效性[4]。(二)缺乏有价值的信息时政类新闻多为重大新闻事件,受到此类新闻自身特征的影响,往往会安排专门的记者进行正式的采访与拍摄工作,而Vlog的拍摄者往往无法针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近距离拍摄,自然也无法以采访的方式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正是许多“Vlog+时政新闻”聚焦于幕后花絮拍摄及解说的主要原因,这类新闻内容本身缺乏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尽管受众会因为一时的好奇心点开观看,但是由于新闻本身缺乏价值,很难吸引观众持续关注。(三)品牌塑造缺乏持续性“Vlog+时政新闻”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目前仅仅处于探索状态,还未形成专业的日常运营维护。对于媒体行业而言,根据自身特征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并进行持续性维护与数据分析是其能够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许多媒体仅仅处于初步尝试的状态,导致“Vlog+时政新闻”这一模式无法形成持续性的品牌塑造。四、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有效发展策略“Vlog+时政新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产物,Vlog这一形式具有极为真实的特征,具有天然的亲民性,能够有效消解时政类新闻报道中的“宣传感”,且其整体形式极其符合互联网传播的特征,因此,“Vlog+时政新闻”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潮流,当前的重点是要探索有效的发展策略。(一)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如前文所言,为迎合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一条Vlog的时长一般固定在2~3分钟,这样的时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出时政新闻的深度与价值,因此,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无法完全替代原有的新闻报道模式,只能作为原有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鉴于Vlog本身的优势,可以在系列新闻报道中运用“Vlog+时政新闻”模64式,围绕一个共同主题,以Vlog的形式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进行新闻内容制作,通过悬念的制造来有效吸引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以“央视时政Vlogger”为例,在“和习主席同上一堂课是怎样的体验”这则带有“网文”味道的Vlog时政新闻中,记者手持自拍杆和话筒,以自拍的形式行走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摇晃的镜头、聒噪的现场声和亲切的采访,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另一个侧面把严肃的新闻用活泼的方式讲述,加强了传播效果。(二)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尽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有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Vlog拥有随手可拍的优势,但是这种随手拍的方式往往并不利于“Vlog+时政新闻”模式本身内容质量的提高。鉴于新闻本身对于内容制作的高要求,“Vlog+时政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内容制作方面的精细化,有效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短短的两三分钟视频观看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Vlog+时政新闻”可以作为时政短消息的长消息版本,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衍生新媒体栏目内容,或新媒体端的特别报道。(三)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Vlog+时政新闻”要求记者要一边拍摄,一边解说,对记者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具备采访、评析等记者本身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拍摄技术、审美水平以及后期剪辑等诸多技能,更要在短短两三分钟Vlog中体现其独特的魅力,从而在系列化“Vlog+时政新闻”报道中形成风格化的新闻报道,增强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因此,要想促进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长足发展,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培养高水平的记者。结语媒体融合背景下的“Vlog+时政新闻”模式正处于积极探索路径的过程中,本文在有效分析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有效发展策略,以期为这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发展提供建议,促进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长足发展。■参考文献:[1]冷凇.论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赋能的独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115-119.[2]郑满宁.短视频时代Vlog的价值、困境与创新[J].中国出版,2019(19):59-62.[3]王啸洋.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研究——以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5):23-25.[4]张芮昕,徐建华.5G时代政务短视频的传播与发展[J].青年记者,2020(8):103-104.“

篇二: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两会Vlog:“新闻+Vlog”报道模式初探

  随着技术的进步,Vlog(影像日记)的发展也更加迅速,不仅成为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方式,也成为平民媒体报道的新模式。2月20日,两会期间,新华保险发布了结合“新闻+Vlog”的报道模式,第一次把Vlog作为新闻报道的新媒体体现形式,作为了参会两会的重要纪实形式,探讨了浅谈两会报道新模式。

  首先,新闻+Vlog新模式更符合时代潮流,可以更好地接触到更多的观众。在现代社会,观众的时间短暂,不愿意阅读长文。而Vlog非常灵活,可以更快更便捷地将新闻传达给观众,深入到细节,层层打开社会热点return之路。由于它更快更直接地将传播内容实景带到用户眼前,可以更好地让观众zer社会风云变化,提高观众的关注度。

  此外,新闻+Vlog报道模式有利于把新闻和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直接通过影像录制、录音采27一类社会人士的口述,把真实的切身景况直接带到观众前面,既迎后接地真实反映了新闻的真实内涵,让观众通过摄像机、话筒等技术亲眼目睹“时事”,更加直观地感受体会到它,这样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精准度和真实性。

  最后,新闻+Vlog报道模式有利于在集中传播的同时保持独立性。它可以同时符合大众传播的既定的社会潮流和保持新闻传播的专业性、独立性,它不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拍摄,还可以通过新闻团体的采编专业人员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在现场拍摄并处理。

  Vlog也可以通过多种模式来完成,而新闻报道可以保持独立性,既聚焦主题,又避免出现操控或者错误传播。

  在这次两会期间,新闻+Vlog报道模式通过新华保险价值突破进行报道,充分展示了Vlog的灵活度、精准度和独立性,也证实了新闻+Vlog报道模式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另一种新模式。

篇三: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Vlog即VideoBlog,是指以视频形式记录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个人博客。相比文字和图像形式的博客,Vlog由于其生动形象、视听同步的特点,更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在新闻领域中,Vlog主要以拍摄、编辑、发布以及分享各种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故事等主题的视频为主,通过流传到互联网上的各个渠道,传达新闻信息。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首先,部分主题的新闻,以视频形式会更生动而有感染力,这种方法通常能够比文字报道更深入地涵盖事件的实际情况和衍生问题;其次,Vlog更新的速度更快,能够迅速的反应和传播新闻的热点事件,成为媒体传播新闻内容的有力工具;再次,Vlog的“个性化”与“场景感”特点,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新闻事实和关注新闻事件;最后,Vlog在带有话题性的新闻报道中,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观众个性化的品味需求,提供更具有互动性的媒介形式。

  随着Vlog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关注。首先,Vlog制作工具和技术将继续进步,内容将越来越专业化和多元化。其次,因为Vlog更具人性和趣味性,因此将更好地满足新闻消费者的口味,同时为流媒体平台提供更多的流量和增加广告收益。未来,新闻媒体应该更加注重Vlog的开发和推广,充分利用好这个优质的传媒形式,为传递新闻信息,传递价值观念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四: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两会Vlog:“新闻+Vlog”报道模式初探

  中国两会是中国年度政治盛会,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用户传播内容的越来越广泛,新媒体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两会报道中。

  目前主流的两会报道方式有传统新闻报道、电视直播和互联网直播等,但近几年Vlog形式的报道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所谓Vlog,即视频博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手机或相机拍摄视频,记录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内容的一种表述方式。在两会期间,有些记者通过Vlog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视角,在互联网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

  Vlog与传统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注重个人视角和感性化的呈现方式。通常Vlog的主角是一位记者或特约评论员,通过自己的镜头记录和展现两会期间的各个方面,从而让观众从第一人称角度感受两会氛围和现场状况。与此同时,Vlog还通过丰富的音乐、画面和文字元素,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记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Vlog在两会报道中还处于尝试阶段,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记者来说,Vlog的制作难度较大,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拍摄和剪辑技巧。其次,Vlog的观众群体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互联网使用者中,对于一些其他年龄层和收视方式的人群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虽然如此,通过Vlog的形式来报道两会,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Vlog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来自一位记者的直观印象,增强了记者与观众之间的亲和力。其次,Vlog可以更加自由地在色彩、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带来更加新鲜的视觉效果和表达方式,从而使两会报道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总之,Vlog形式的两会报道虽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用户对多样化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强,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对于那些熟悉Vlog制作技巧和善于把握当下民意和社会热点的记者和媒体,Vlog报道将成为他们展示专业和形象的又一种新尝试。

篇五: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研究论文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探析张昆峰(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北京

  100070)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视频博客(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深受受众喜爱,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视角,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文章以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旨在充分发挥Vlog的优势,解决存在的问题,规范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及对Vlog在新闻领域发展过程的梳理,首先总结Vlog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优势,然后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规范Vlog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建议。研究结果如下:一是Vlog与新闻报道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台前幕后、视角转换、彰显人的价值等方面;二是当前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存在内容新意不足、过度个性化、标签泛滥等缺点;三是增强Vlog在新闻应用中的效果需要运营者树立Vlog品牌意识、重建“事实为本,体验为用”的价值标准、加强Vlogger的专业训练等。相信只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Vlog将助力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走得更远。关键词:Vlog;新闻报道;优势;应用问题;改善措施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16-03随着新媒体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信息传播样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视频隐隐有一统网络视频市场的当下,Vlog展现出的叙事感、日常化和个性化色彩,成为视频领域的一股清流,其丰富了报道视角,用第一人称的记录视角消解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凸显了新闻心理上的接近性,日渐为新闻报道所采用,成为报道背后的另一扇窗。那么Vlog是如何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Vlog新闻报道在新闻应用中的优势与问题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促进Vlog与新闻报道的结合?文章通过探析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一、Vlog简述“Vlog(videoweblog或videoblog),意为‘视频博客’,也称为‘视频网络日志’,Vlog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写个人网志,上传与网友分享。”[1]它通常由创作者自拍自剪以及出镜,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受众观看创作者的衣食住行,其间伴随着创作者个性化的解说,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质和生活气息。由于生活化的视频风格,所以Vlog的整体节奏比较慢,视频长度通常在8分钟以上,有别于快节奏重剪辑、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自2018年起,国内主流媒体开始正视Vlog这一新型视频体裁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次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议题中引入Vlog这一新闻呈现形式。这是Vlog第一次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正式应用。自此,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并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在时政、民生、娱乐等多个新闻领域遍地开花,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用的呈现方式。二、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Vlog新闻具有题材丰富、时长合理、视角多元、轻松有趣、易于传播等特点。其应用于新闻报道具有以下优势。(一)台前幕后:用幕后的故事补充台前的新闻一方面,Vlog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满足窥视欲的幕后窗口。Vlog的出现为受众揭开了屏蔽于受众和新闻人之间的第一块帘幕,将镜头对准了新闻报道的幕后世界。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可以作为记者和普通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窗口,能够超越记者和受众相隔千里的物理距离和场所限制,允许信息在其中双向流通,动态地展现了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交流方式。另一方面,Vlog也把幕后的“故事化”情节展示出来,能够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复杂的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故事化情节是新闻价值的一大来源,得益于Vlog对新闻报道台前幕后的突破,受众可以与记者一同探索事实真相,打破台前的客观立场,带入记者视角,同步探索过程。(二)视角转变:让“我”的参与缩短距离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在叙事人称和镜头运作方面有别于传统媒体。叙事人称方面,在Vlog新闻中,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二人称视角交替切换,叙述者既是事件的经历者,也是事件的讲述者,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16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

  单向传播性[2]。镜头运作方面,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记者在Vlog新闻中的出境方式大多采用“自拍”。记者在屏幕中的肢体和语言符号成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自拍”的情境能更好地引导受众投入记者的视角当中。其二,Vlog的运镜大部分由记者操控,镜头呈现的内容既是记者在当下的实际见闻,“记者所见即观众所得”,减少了新闻再加工程序,凸显了第一视角的真实性,消解了受对新闻内容的质疑。受众既看到了记者的“自我”处理新闻报道的过程,更容易接纳记者的新闻信息,也投入了本身的“自我”,随着记者的一举一动融入新闻报道之中,强烈的参与感在无形中缩短了严肃新闻与用户的距离。(三)人的价值:记录本真生活,彰显人文关怀传统新闻表达往往具有较强的正式感和距离感,尤其是在时政类新闻中,受众很难与新闻的采编者产生共鸣,也无法留下深刻的情感记忆。Vlog是以创作者的视角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而碎片化、生活化的内容呈现接近于本真生活的原态,这种生活质感带来全新的公共事件叙事策略”[3]。新媒体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时代,强调用户意识,重视个人的视角、情感和体验。Vlog与生俱来的生活化和共情性使得Vlog新闻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客观的新闻六要素以外,许多细枝末节被Vlog保留下来。正是这种颇有些烦琐甚至漫无重点的细节,像茂盛的枝叶一样,装点着新闻这棵参天大树。共同构成了生活的本来面貌,营造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情感氛围,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三、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的问题Vlog入驻新闻生产领域,打破了传统严肃的叙述,以更加年轻化的语态带给用户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不过,对Vlog新闻而言,光环之下,并不是没有隐忧。尤其是其个性化的特点,堪称Vlog发展中面临的“双刃剑”。(一)内容建设新意不足,同质化报道普遍Vlog从业者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仅仅将其理解为个人化的视频表达方式,内容多为碎片化或流水账式的个人日志,在形式和内容上均缺乏创新性,易导致受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倦。Vlog意味着“以记录者的眼光看世界”,每个人眼中的事件都有不同的第13卷第07期 Vol.13No.072022年4月 April2022侧面,Vlog也要尽可能展现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给新闻带来更多的可看性。例如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媒体的“两会Vlog”内容集中表现了代表委员以及记者的工作状态,但对民众最关心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度并不高,这就造成了Vlog新闻报道重点的迷失以及呈现效果的千篇一律[4]。(二)过度的个性化,挑战新闻的原则Vlog之所以大受好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记录者拍摄内容的个性化。Vlog在新闻中的应用也是如此,记者在常规的客观报道之外另辟一个个性视角,极具代入感,将受众引进新闻情境中,见记者之所见,闻记者之所闻,消解了受众和严肃报道之间的距离。但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Vlog的个性化传播并非没有弊端,如果对Vlog的个性化不加限制,它就会挑战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真实性和客观性。Vlog在新闻中的报道样式要求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个性化的拍摄和剪辑,这难免会加入个人的意识和偏见,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同时,Vlog以记者的视角看待事件的经过,凭借其获知的情况为读者解释信息以及通过记者的视角观察其他人或物。这就导致“记者本身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客观性至少在形式上大打折扣”。Vlog新闻的个性化传播与真实客观原则之间的矛盾限制了Vlog新闻的进一步发展,至少目前来说,Vlog新闻仅能够作为常规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方式和延伸报道,要想赢得更大的受众面,任重道远。(三)标签的泛滥,混淆了与短视频的边界一直以来,Vlog与短视频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都是新媒体事业积极拓展的业务类型,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从业者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确。Vlog的核心是“我”视角的人格化叙事,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因此,围绕人产生的可表达、可叙述的具有价值的故事和信息都可以通过Vlog的形式传播。而在短视频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是核心,记者(出镜记者)都是配角,只是作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而并非参与者出现。是否插入“我”的角度,是否融入“我”的观察,是Vlog与短视频在新闻应用方面的重要划分依据。四、Vlog在新闻应用中的改善措施针对Vlog在新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措施,以帮助Vlog从困境中突围。(一)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Vlog新闻面对Vlog在新闻报道应用方面的同质化问题,优秀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

  1研究论文的新闻媒体应不断创新策略,优化内容,将Vlog新闻系列化,进而品牌化,这能为Vlog新闻的发展指明方向。品牌化即固定化、精品化、深耕化。首先,固定化即要将Vlog新闻报道的定位、主题、受众群、发布时间等坐标固定下来,指导以后Vlog新闻报道实践,而不能像处理快讯一般,仅根据当日的新闻事件进行Vlog报道。Vlog新闻适用于进行重大时政新闻的系列报道,新闻工作者围绕一个大型新闻事件提前策划,将Vlogger、风格、定位等硬性标准固定下来,按时按质对外发布Vlog新闻,将其系列化,进而品牌化。其次,精品化即在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方面须力求精致,在真实记录新闻的基础上,呈现特定人格化风格的影像美感,从而制造审美区隔,增强用户黏性。最后,深耕化即要深度挖掘Vlog新闻团队的创造力,打造出专属的独特风格。同时,面向特定的受众群和报道领域,进行深度报道,顺应分众化的时代潮流,抓住部分人的目光。经过固定化、精品化、深耕化的努力后,一个Vlog新闻品牌也许就此诞生,并且在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走得更远。(二)重建价值标准:事实为本,体验为用对于Vlog新闻的新特点和传统新闻原则之间的矛盾,需要在基本的新闻价值标准上,重建适合Vlog新闻的新的价值标准,以此指导Vlog新闻持续健康发展。要想促进Vlog新闻进一步发展,就要明确Vlog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性,并且以此为中心,在坚持传统新闻以事实为根本的基础上,拓展Vlog新闻的个性化和体验感。无论新的新闻呈现方式如何推陈出新、迭代发展,必须明确的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因此,Vlog新闻不可以偏离传递新闻信息的重点,并且要以客观的态度,传递给受众最接近真实的新闻。只有在完成了新闻报道任务后,记者才能在增强体验感上下功夫。(三)加强专业训练:培养针对性的Vlogger记者人才是Vlog在新闻领域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目前,Vlog在新闻领域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必须加快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Vlogger记者,兼修传统的新闻传播技能和新型的Vlog制播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Vlog,与短视频新闻区分开来,助力Vlog在新闻领域越走越宽。一方面,专业的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新媒体技能培育。面对新媒体技术更新迭代的不断加快,新闻18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学子要想在这个时代站稳脚步,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新闻素质和过硬的新媒体技术之外,也要掌握Vlog相关的技能知识,并且懂得将传统新闻与Vlog贯通,不断创新Vlog的相关应用。另一方面,要明确Vlog人才在新闻部门的地位。媒体必须认识到Vlog在新闻领域的重要地位,并且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能将其视为媒体转型的“面子工程”。要积极吸纳相关新媒体人才,同时定向培养本单位的Vlogger记者,必要时还可以设立Vlog项目组,由专人负责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常态化应用。要想让Vlog新闻走得更远,Vlog新闻从业者必须增强自身的优势,坚持给受众带来最还原、最真实的情境,给受众最轻松、最平等的视角,让受众体验到最新鲜、最独特的新闻产品。五、结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样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在轰轰烈烈的信息大潮中,不停地追赶最新的新闻传播样式。Vlog作为一种新型的短视频题材,丰富了报道视角,用第一人称的记录视角消解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可以预见,Vlog凭借其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在未来会日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会在重大时政新闻系列报道中大放异彩。但媒体人也需要明确,Vlog始终只能作为传统严肃新闻报道的辅助报道形式,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切入角度和内容填充Vlog新闻。文章希望通过对当前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加冷静明晰地看待Vlog新闻,既能看到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也能看到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用更加理性、明智的态度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让整个社会以助推Vlog新闻发展为起点,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多彩、客观真实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媒体环境。参考文献:

  周鹏.Vlog+新闻模式下对记者素养的新要求[J].记者摇篮,2019(10):141-142.

  潇潇.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创新[J].传媒,2019(22):69-71.

  赫丽婷.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以2019年“两会Vlog”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8):19-20,29.

  魏力捷,朱瑞君,张蔚涵.Vlog的类型特质及其在新闻中的应用[J].视听界,2019(4):54-57.作者简介??张昆峰,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1][2][3][4]

篇六: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广告新闻与文品化牌论研坛究媒介融合视域下“Vlog+新闻”与传统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谢丽娜摘要:Vlog这一舶来品进入中国以后,成为一种移动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主要发力点,“Vlog+新闻”成为一种新型的出镜报道形式,相较于传统的出镜报道,其在传播主流话语时规避了官媒的刻板印象,具有趣味性、个性化、互动性等新媒体传播优势,拓宽了主力媒体的新闻传播路径,不过也面临新闻娱乐化、叙事碎片化、报道主观化的倾向,需要警惕。关键词:媒介融合;“Vlog+新闻”;出镜报道;比较分析Vlog是VideoBlog的简称,又叫视频博客,最早兴盛于YouTube视频平台,传入中国后,在新浪微博平台涌现出大量的Vlog制作者和传播者,这种自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移动短视频使用人群大增,Vlog作为记录个人日常生活的影像视频在网络社交中崭露头角。根据艾媒报告《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显示[1],目前我国Vlog用户扩大到2.49亿人次,5G技术升级后,用户量将持续暴增,Vlog行业发展前景看好。新颖形式更符合当下青年群体的浏览习惯,视听感受超越以往时期的传统新闻播报形式,新闻宣传效果必然不断改善与优化,并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二、“Vlog+新闻”与传统出镜报道的比较通过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大部分的Vlog报道都是以记者个人视角进行的新闻信息采集报道,这种方式和传统电视媒体中的记者出镜报道异曲同工,同时又存在明显差异。(一)内容差异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对前台与后台的场景转化研究颇有建树,传统新闻产品本身就存在加工剪辑,呈现给观众的往往是“前台场景”,“后台场景”往往被掩盖于新闻播报环节。[3]传统电视媒体新闻报道中,播出时间和时长被严格限制,在《新闻联播》这样的严肃官方报道中甚至要精确到分秒不差。在这样严苛的条件制约下,记者可能采写到了许多新闻内容,但播出的新闻报道一定是聚焦展现最核心、最精华的内核信息,以防出现节目的时间资源浪费,其好处是可以准确传递新闻点,同时也有事件全貌展现不足、新闻素材浪费的缺点。而“Vlog+新闻”则利用互联网的无限性有效解决了这一弊端,在解除了时间和时长的束缚后,大量的、在传统媒体中所谓“无用的”“次要的”新闻信息都可以被制作展示,满足不同层次、年龄受众的需求。比如在康辉的《大国外交》“Vlog+新闻”系列报道中,第一条Vlog视频的主要内容是康辉为自己的随访旅程做准备,介绍了一、“Vlog+新闻”在主流媒体中的应用由于Vlog的制作便捷和传播迅速方面的优势,社会对这种内容生产方式的关注度和使用率提高,促使一些主流媒体将目光放在Vlog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上,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Vlog+新闻”首次出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记者第2019年国庆阅兵及两一视角的引入,创新了新闻播报形式[2];会期间,Vlog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央视网及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充分利用了Vlog技术,积极拓展新闻现场的多维视角,报道内容与类型不断丰富;《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作为《中国日报》推出的Vlog系列新闻产品,在报道时间的扩充下,延伸出两会幕后花絮,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弱化了新闻报道过于严肃的弊端;2019年底,央视新闻主播康辉推出《大国外交》系列Vlog,引发受众对主流媒体Vlog的广泛关注。Vlog技术之所以收获了大量青年粉丝,主要在于“Vlog+新闻”的作者简介:谢丽娜,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新疆广播电视台,编辑,本科,融媒体新闻。8新闻文化建设2021.1下新闻文化建设20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内景,展示了自己的行李箱;第二条Vlog记录了媒体拍摄习近平主席抵达希腊机场时的视角;第三条围绕欢迎仪式展开,展示了记者采访欢迎仪式的工序和欢迎仪式上雅典卫兵的特色;从第四条Vlog开始,内容才回到较为传统的出镜报道方式。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媒体利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延伸到了两会日程、记者笔记、各地区代表观点、社会民意调查等内容。依靠Vlog报道的技术优势,台前幕后的细节扩充了两会视角,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两会发展情况,内容密集,信息量丰富。(二)形式差异在出镜方式上,传统媒体中的记者只能手持话筒报道,对于后期声画制作也会进行多次剪辑加工,从而将新闻事件转述给观众,在这一新闻信息传播路径中,实际上已经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判断,也限制了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动向。而在“Vlog+新闻”中,这样的限制已经被取消,Vlog新闻记者拥有了独特的报道视角,即Vlogger(Vlog创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记者甚至可以不用出现在镜头中,记者的镜头就像记者的双眼一样记录新闻事件。在画面表现上,传统媒体对画面镜头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对推拉摇移、视频转换,甚至每一个镜头的时长都有或多或少的标准要求。而在“Vlog+新闻”时代,这样的限制越来越少,记者的镜头语言开始多样化,趋向于更加生活化的记录,以一种“窥私”的状态轻松自如地呈现新闻事实,给了受众很强的代入感。在报道时长方面,“Vlog+新闻”由于消除了时间限制、有针对性地根据内容多样性调整报道时长,只要能有效展现新闻事件全貌和细节,短则可以十几秒、几十秒,长则可以数分钟甚至更多。在出镜时间点方面,传统媒体记者出镜时,除非是现场直播,记者出镜往往是在开头、结尾以及中间转承阶段,起到承上启下、串联串接的作用;“Vlog+新闻”对这样的规则也进行了破除,一般来说都是记者全程记录,所有的新闻细节均以记者现场的声音来描述和串接,相比以往的新闻报道而言,这种制作方式更简易便捷,而且更具亲切感。(三)态度差异传统电视媒体记者出镜报道时,报道态度较为严肃刻板,而Vlog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其交流方式更轻松,互动性更亲民。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网发布的新闻“开会时快递来了咋办?政协委员张云勇:靠它飞上天,轻松送手边”时长只有19秒,不仅角度独特,而且从标题上看,对话体的文风亲民接地气。中国日报发布的新闻“跑出两会的第一视角,莫名的激动万分,第一次主动敲了副总编辑的门!”[4],以幽默的态度和风趣的文字将一个小细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广新告闻与文品化牌论研坛究同时勾起了阅读欲望。安徽日报发布的《融媒体“小白”成长记》中,记者自创的打油诗引发关注:“走进融媒新时代,4G打包回报社。手抄小稿被淘汰,老记大佬变菜鸟……微信微博新视角,传播互动少不了。一流对标大迈步,融媒时代在今朝。”

  [5]打油诗抒发了广大一线记者对Vlog的认可,从新闻工作的态度上也能看出,记者在一线工作中已经非常认可Vlog技术,且在运用Vlog进行新闻传播时更优化了新闻工作态度。此外,“Vlog+新闻”可以助力新闻媒体从以往的“单向线性”思维向“用户思维”的态度转变。传统媒体传播中,传播主体和受众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你写我读,你讲我听,你播我看”是传统媒体的真实写照。尽管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利用各类形式进行互动性上的弥补,然而由于传播渠道的技术限制,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差一直是无法解决的痛点。在目前的媒体融合时代,这一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Vlog+新闻”作为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一种,也有着提升互相性、增强受众黏性的先决条件。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即“用户”,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直接参与到整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记者也可以根据受众需求适当做出调整,这既能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又可以作为检验记者的新闻事件报道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三、结语互联网信息革命、新兴媒体的崛起,令主流媒体的传播话语权趋于弱化。融媒体时代的转型,依靠Vlog技术的可能性更高。突破传统媒体发展困境、创新传播技术,势必要借助“Vlog+新闻”的新形式,其不仅是新闻传播的新视角,更是引发受众高度关注的新方法,对新闻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出镜记者的发展带来了启示。参考文献:[1]雷想.Vlog新闻:概念溯源与发展逻辑——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J].今传媒,2020,28(08):19-22.[2]郝丽婷.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以2019年#两会Vlog#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05(08):19-20+29.[3]李康馨.Vlog时政新闻的优势与不足——基于与传统记者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J].视听,2020(10):173-174.[4]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3):98-102.[5]孙彦然.网络传播“超级个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策略——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J].新闻战线,2020(03):64-66.NEWSCULTURECONSTRUCTION新闻文化建设9

推荐访问: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 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