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节是几月几日11篇

时间:2023-10-16 15:30:06 浏览量: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是几月几日11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11篇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1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挑“端午担”

挑“端午担”指的是过去每逢过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人称已定亲的准女婿为“毛脚女婿”)要用披红挂彩的米箩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去,这便是挑“端午担”。

7、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8、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9、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10、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11、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12、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

13、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14、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15、新抱手艺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

16、送灾难

送灾难,是古时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该民俗主旨是驱邪、消灾。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另有形式为,从社境庙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2

2023年端午节是6月22日,农历2023年五月初五,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3

2023端午节日在6月22日,星期四,农历五月初五。放假时间: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端午节有很多别称,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关于端午节纪念谁的话,说法是比较多的。最广泛的应该是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看到楚国被灭,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同时,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说法。

端午吃粽子是一个重要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艾草是南方地区很常见的草药,有杀菌消炎的作用,根据老一辈的说法,还有辟邪的功效。所以这一天,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草熬制成汤水洗澡。五月的天气开始炎热,也是皮肤病盛行的时候,因此在端午这天用艾叶草洗澡,也是为了接下来的日子皮肤能够健康。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4

今天,陶翎翎的外公在阶梯教室里给我们讲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其中端午节的习俗我最感兴趣。

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那为什么要吃粽子呢?那是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一代有个人叫屈原,有一次它向朝庭提出想让几个国家联合打败强大的秦国,可却没有得到批准,还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最后楚国战败了,屈原很伤心,就背着一些大大的石头跳到了楚江中。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和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就不住地往江里扔好吃的粽子给鱼儿吃。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像赛龙舟呀,挂香囊啊等等许多习俗。

这次讲座我学到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可真多呀!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5

2016 年放假安排已经公布了,2016年节假日免费通行时间出炉。根据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来看,收费 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6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7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端午节”的“端”和“初”的意思相同,“午”是“五”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罗江自杀。当时人们划船去寻救屈原,演变成了现在的赛龙舟。因为没找到屈原的尸体,人们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到江里,让鱼虾吃,它们就不会咬屈原了。现在成了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南北不同。我们北方虽然没有赛龙舟的风俗,但也有我们的习惯。就拿我们家来说吧,今天一大早老爷就从河里提回来一桶水,让我们洗头洗脸,说是可以消灾祛病。姥姥煮了鸡蛋和蒜,妈妈买了粽子和糖糕。爸爸在门上插了一束艾叶,他说这样可以辟邪。姥姥还给我戴上了她做的香囊和五彩手链。

我们一家人边吃饭边看电视。电视上介绍各地过端午节风俗的节目,使我大开眼界。看来,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8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要根据区、街文明办的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在端午期间,拟在本社区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的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节庆民俗讲座表演文化体育竞赛和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必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二、活动时间

20xx年6月11日至6月13日

三、活动内容

结合传统节日的特点和内涵,福新社区将在社区内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1、6月11日上午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内举办京剧票友会

2、6月12日上午在佳和花园门厅与沃尔玛长城店联合举办包粽子比赛

3、6月13日晚在泮洋新村老人活动中心举办闽剧演出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9

为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繁荣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节俭过节的新风尚,5月29日,国网东明县供电供公司就文明过端午节向职工倡议开展五项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希望广大职工增强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歌舞表演、书法棋艺、美术摄影、包粽子、点雄黄、低碳骑行等活动,在活动中感受节日魅力,形成强健体魄的热潮。

二是广泛开展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广大职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团结、互助、友爱、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加“善小”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广大志愿者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生活困难群众、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开展表敬意、献爱心、送温暖等关爱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社会温暖和节日祝福。

三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环境治理活动。希望广大职工结合全县开展的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大力整治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引导职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清洁环境,争做文明市民。

四是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希望广大职工继续深化“全民读书月”活动,组织动员人们传唱端午民俗诗歌,诵读屈原诗词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引导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五是广泛开展节日新风活动。希望广大职工在端午节期间从餐桌文明开始,做到文明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交通法规,合理安排时间,爱护公共设施,养成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的良好习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创文明城。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10

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吧。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篇11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起端午节,人们总会把它和屈原、龙舟、粽子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宋X承担的一个研究课题是端午节的变迁和民俗。在她看来,端午节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屈原故里秭归,至今传唱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隐喻了屈原的人格和命运。宋颖认为,这首民歌的`创作不会早于20世纪50年代,多数端午节民歌应该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而真正关于端午节的民歌少之又少。《招魂曲》是当地流行的小调,歌词“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与屈原的《招魂》一脉相承,流传久远,是当地船工拉纤时的号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歌。

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端午节还蕴含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宋颖认为,采草药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端午节也是唯一以民俗方式弘扬传统中医药的节日。端午节当天或者前一天,天不亮人们就上山采草药,然后拿到市集上去卖。人们用雄黄粉在孩子头上涂“王”字,把雄黄粉涂在墙上和门上,待凝固之后,有蚊虫叮咬,就可以把粉末抠下来涂在肿处外用。

尊师重教是传统节日的一大内涵,端午节也不例外。据宋颖介绍,在过去,每年端午节前后,一般都是由父亲领着孩子去看望老师,给老师奉上咸鸭蛋和粽子等礼物,老师则回赠以扇子等物件。

可以说,爱国主义情怀、对传统中医药的重视、尊师重教的习俗等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内涵。

推荐访问:端午节 几日 几月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英语回答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吃什么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2023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2022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英语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2020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用英语怎么说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