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3-12-22 15:0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情况调研报告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懈奋斗。在此背景下,客观全面地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整体面貌与典型特征,着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掌握合理有效的奋斗方法极为必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总体样貌

  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我们选取了吉林省、河北省、湖南省、浙江省、天津市等9个省、2个直辖市的15所高校,采取分层分类的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2份,有效回收率97.5%,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将各维度数值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赋值,将各题得分转化为0-1分,以此方便统计。分析显示,其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面貌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研究中的概念认知主要包括青年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的意义把握和内涵认知;
价值认同主要包括青年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的观点、态度等价值判断;
行为养成包含大学生对于个体学习生活、志愿服务、择业就业等现实问题的实践意向和实践情况。赋分统计后,概念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养成方面的平均值分别为0.68、0.58和0.79。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奋斗精神,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新内涵具有较好的理解,认同奋斗精神具有的时代价值。其二,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奋斗精神的实质。对大学生关于奋斗精神内涵理解情况的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舍我其谁、心怀天下的社会担当,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实践品格,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风貌以及敢为人先、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相应的选择比例依次为83.36%、87.24%、81.31%和80.95%,只有2.72%的受访者选择“不清楚”,说明新时代大学生对奋斗精神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其三,新时代大学生高度认同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调查显示,92.99%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奋斗精神”;
对于观点“发扬奋斗精神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5.34%。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充分肯定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四,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肯定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被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否有必要加强奋斗精神培育”时,93.22%大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
被问及“培育奋斗精神的主要意义”时,71.36%的学生认为培育奋斗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69.58%的学生认为培育奋斗精神能够“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说明奋斗精神的培育取得了一定效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肯定奋斗精神的培育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一,部分大学生奋斗精神中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新时代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带来的更多是价值层面的冲击和解构,部分大学生在奋斗过程中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倾向。被问到“你觉得现在的奋斗是为了什么?”时,44.62%的大学生选择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30.17%选择了“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被问到“未来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43.92%的大学生选择“经济收入、工作和生活环境”,而选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占29.59%。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奋斗过程中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明显,没有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其二,“佛系文化”等亚文化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形成有较大负面影响。近年来,“佛系文化”在大学生中流行,与“丧文化”的颓废感不同,“佛系”更多地被解读为“无所谓”“都可以”的超脱状态,一度成为部分大学生标榜的生活态度。被问及“您如何看待社会环境中日益兴起的享乐主义、自由佛系、精致的利己主义等现象?”时,选择“过分夸大影响,享乐或者佛系,是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的大学生占比30.5%,为本单选题比例最高选项。这种亚文化的盛行,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奋斗动力不足,遇见困难逃避的心理状态。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作用有待加强。被问到“您觉得培育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时,41.61%的大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受到学生广泛认可的培育方式。然而,奋斗精神的相关内容多分散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缺乏对奋斗精神理论内涵的系统讲解,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高校应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有计划地将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与科学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身边的奋斗榜样”等主题活动,把奋斗精神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使其对标先进,从而激发大学生奋斗的内生动力。其次,应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前置。即在大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在大学的开端就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楚认知“因何奋斗”“为谁奋斗”“如何奋斗”,科学规划自身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再次,要重视不同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理论水平、思想素养、心理状态之间的差异性,及时给予科学指导。

  2.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奋斗育人元素。首先,将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奋斗精神内涵。“在教育内容上,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中,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要讲好DS、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用生动的故事增强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强化大学生奋斗信心,凝聚大学生奋斗决心。其次,要善于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实现知识传递和专业育人的双重作用。专业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将自身专业与国家发展紧密连接起来,砥砺奋斗。

  3.优化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相同步,营造全员奋斗的培育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培育氛围是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保障。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主流媒体对政治事件、社会热点的正确解读和指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奋斗信心。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发酵的热点话题,要敢于及时发声,积极亮剑,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思潮的危害。其次,积极宣传全国范围内的奋斗典型。“要用英雄模范的英勇奋斗事迹,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自觉担当。”献身大山教育的张桂梅,坚守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扶贫路上献出宝贵生命的黄文秀等都是奋斗者的杰出代表,要把他们忠于国家的赤子之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再次,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内新媒体平台、展板、条幅、交流分享学习会等线上线下的方式,着力讲好新时代大学生在脱贫攻坚、扎根基层、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先进事迹,营造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4.积极利用与合理管控相统筹,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首先,高校要积极打造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应该注重体现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正能量,主动创造贴近大学生的网络传播内容,促进大学生认同奋斗思想,提升奋斗自觉。在校园网络、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增设新时代奋斗精神专题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利用网络专栏谈思想、讲奋斗,在宣传主流的奋斗价值观的同时,对“佛系”“躺平”等亚文化思想和言论进行匡正。其次,高校应注重校园舆情的监管,营造主流思想舆论氛围。对于有争议的突发事件,要积极给予回应。在学生中间应选取政治素养强、思想端正的学生干部和党员同学,作为网络上的舆情意见领袖,积极引导正确方向,为奋斗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5.理论指导与实践养成相协调,促进奋斗认知与践行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是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首要任务。首先,坚持理论武装头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丰富理论内涵、系统科学思维和真挚人民情怀,进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其次,用党的百年奋斗史引领大学生坚定奋斗决心。通过百年DS的学习涵养大学生的奋斗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为民情怀进行提炼与挖掘,用党的百年奋斗史启迪激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激励其自觉投身强国伟业。再次,强化实践养成,砥砺奋斗行为。“实践是沟通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实践;
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广大青年的个人理想得以实现,同样必须依靠实践”。利用暑期“三下乡”、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与社情,用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热情,让其有“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的情怀。引导大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发扬奋斗精神。

推荐访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情况调研报告 新时代 调研报告 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