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

时间:2022-11-14 10:45:04 浏览量:

浅谈乡村振兴 浅谈乡村振兴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乡村衰落主要有“英国羊吃人式”和“拉美超前城市化式”两种形式。在国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乡村振兴 ,供大家参考。

浅谈乡村振兴

  浅谈乡村振兴

  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乡村衰落主要有“英国羊吃人式”和“拉美超前城市化式”两种形式。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2.6亿农民工进城,使城乡人口流动带来了许多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建设市场的转稳,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由是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已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978—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年均减少5.5万个。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确定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实施目标。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提出了实施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的参会人员规格是2013年以来较高的一次,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质上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升级版”,现今的政策对在乡村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生活质量等方面

  的要求有了更多关注。

  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内容简述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要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此外,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一)从国家发展层面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居民收入、消费、生活水平、居民福利待遇、地区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具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二元化发展阶段,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以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从2008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5000元提升到13000元左右,实现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

  距也从12000元左右提升到将近2万元。可见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

  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中显示出国家在实现共同富裕上的决心。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逐步消除或减弱国内二元化发展现状。

  (二)从城市人口和居民生活上

  2000年后,我国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二线大城市得到巨大的发展,从就业、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这使得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强。首当其冲,其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尤为强烈。

  目前,农村人口以学习深造、进城打工、进城生活等多种方面向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流动。这使得我国大城市中人口拥挤、房价疯涨、城市污染、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日渐凸显。因而,基于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对人口就业、生活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减缓国内“城市病”问题。

  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贫困问题。这跟大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要素的吸附作用有着莫大的关系。基于巨大的人口流失,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乡村经济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或倒退),进一步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更加艰辛。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低位。自2012年后,出现了持续性的逐步下降趋势。这表明,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呈现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这

  趋势也表明农村地区经济实际上呈下降趋势。

  因此,乡村振兴通过对第一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途径,实现全面扶贫。这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从乡村文化上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曾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指明一种地缘和血缘上的范围;“土”则表示这一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和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植根于土地,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屯,与城市文明有着“和而不同”的伦理规则。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一度出现了荒置、“空心”等问题,甚至在一些中心城市、大城市周边的县、乡也出现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反差极大的状况。

  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地域过疏化、地方空洞化等已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农民对乡村日积月累的乡情已逐渐淡薄,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出现了衰微的迹象。我国是一个几千年农耕文化植根深厚的农业大国,如无法有效解决当下农民故乡意识淡化、“向城而居”的问题,政府即使有再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难以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农村文化生活的“主

  体”成员虽然常年背井离乡,但这反而唤起了他们的“乡愁”,激发了他们参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各种乡村仪式活动的热情。

  今年来,我国陆续对出了“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乡村文化提振措施和发展策略,这对我国乡村文化的保护、重塑、振兴、传承有着巨大的意义。与此同时,继续对乡村文化的不断深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

  三、乡村振兴建议

  (一)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城市(尤其是北上广等超大城市)为带动,而各级相关政府也从政策上向城市倾斜。因而出现了一种“农村服务于城市,为城市提供生产资料”的畸形现象。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需要消除这种过时的、畸形的现象。与此同时,需要辩证对待城乡关系。乡村,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为城市提升和发展做基础保障;城市,在技术、人才、发展模式、资金等发展要素上反哺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生活水平、乡村文化保护。

  (二)着手提升农村及农业教育水平

  农村在教育方面与城镇相比,长期处与落后状态。这使得农村学子必须进城接受优质教育。这一现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

  村的人口流失。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要素之一,人口流失(尤其是人才流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当中。

  与此同时,国内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农业专业一直挂着“冷门”专业的标签。这一定程度上由于社会上对农业的发展作用产生了“不挣钱”的观念,却完全没有发现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面。因而广大考生要么完全不希望就读农业相关专业,或把农业专业当成“进入名牌大学的最低保障”。然而在国内各大农业大学中,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换专业、跨专业就业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这更进一步使得农业领域的人才不足。

  因此,提升农村教育、转变农业专业学生的选专业和择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升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乡村文化一直受到资本的关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逐渐成为发展热点。不可否认,这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

  然而,在这股热潮当中,更多的并不处于对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纯粹出于政策热点的追随以及利益追逐。本质上,这股热潮只是房地产从大城市向农村进军的浪潮。这无疑是对乡村文化某种意义上的破坏。

  因此,如何规范开发商、投资商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使其回归“正常”,将成为政府、社会各界的重大课题。

  另外,加快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基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平衡城乡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也将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大议题。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网评 浅谈乡村振兴 浅谈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