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3-08 08:50:05 浏览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新课标已走进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小学数学教学观,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范文推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新课标已走进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小学数学教学观,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1)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篇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8月24、25日两天时间,在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5、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新课改。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这次有幸参加了xx市一中小学数学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做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教学《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20xx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帮助呢?

  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独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后,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1、与20XX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几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又如“双基”变“四基”,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变化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变化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任重而道远。再者,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 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这次有幸参加了xx市一中小学数学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做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2)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篇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8月24、25日两天时间,在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这次有幸参加了xx市一中小学数学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做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8月24、25日两天时间,在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课程标准(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愧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帮助呢?

  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独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后,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1、与20XX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几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又如“双基”变“四基”,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变化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变化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任重而道远。再者,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xx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

  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5、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新课改。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 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数学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3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

  《课程标准(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愧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

  这次有幸参加了市一中小学数学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做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倡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

  这样,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效果很好,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4)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0篇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有对比的理解、吃透课改的精神,弄清它的要求,灵活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2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帮助呢?

  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独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4

  针对乐老师第一天上午讲的背景情况和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及引进实践环节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背景情况

  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基础差,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许多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考试成绩往往偏低,大面积不及格,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完《高等数学》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连导数都不会求。这表明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基础差,甚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是不好的。所以如何应对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和生源差异带来的提高教学质量难的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教师的负担加重,好的教学传统难以继承,人常说:好学生才能练出好老师。确实,教学是相长的。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高职教育的出现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竞争中他们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鄙视职业教育,轻视职校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事部门也在人才标准上仍存在严重的普通高等教育优于高职高等教育的偏见。因此,就业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的看法

  1、针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基础差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抱有人人皆可以成才的信念,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使目前的考核方式与时俱进。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教师工作压力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领导者对教师的关爱,就要体现在如何减轻其负担上,学校应尽可能从各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教师得到“赏识”,激发教师积极性。尽管学生成绩不高,领导要看到学生基础差的事实,赏识教师的成绩。当领导的有时会认为“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讲不得了。”其实,每一位教师哪怕取得一点进步,得到一点鼓励,就会给他带来一种成就感,相信自己还会做得更好。所以,倘若领导多赏识他们的成绩,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精神动力。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3、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定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路子。更新观念,转变企业选择人才的思路。让学生认识到一定会学有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和引进实践环节

  乐老师谈到的: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

  1、注重基础,强调质量。

  2、多层次多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3、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层次。

  引进实践环节:

  1、融进教学软件教学和应用实践。

  2、改革数学模式,教学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

  3、提高学生的应用实际问题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应用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两方面我深有感触,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繁难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应用实践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谈谈我的体会:

  四、我的做法

  我在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时通常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分支比较多、难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果不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那我们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利用一些非常规方法来组织教学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1、预习式教学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预习式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最好以一个提纲的形式给出,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重点进行讲解,而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从头至尾来讲所有的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实习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前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不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接受是被动的,缺乏互动性,作为高数老师为了能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来尝试实习式的教学,当学生学完一些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好学生自己挑选其中的某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自己充当一次教师,而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适当的记录与提示,当学生讲解完毕,老师可以就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复习方式更好更熟练地掌握住所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主要应用于一些习题课或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去处理。

  3、讨论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在数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数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非常多,因而,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那些内容比较多、概念比较含糊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章节。

  4、游戏式教学

  高等数学对于我们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地难学,一些概念根本搞不清楚,一些重要的公式不容易记住,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教师应该将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进行游戏化,在教学过程中来组织一些数学游戏,而游戏的参与者就是学生,通过游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一种好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对授课的安排方式和处理方法的建议:

  1、首先远程教育授课方式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听到和感受到教授们的现场讲解。

  2、教授们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好的解题思路能直接传授给我们。

  对新旧知识的连结和灵活的运用有一定启示。

  3、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如何教学多做指导。

  例如:从知识深度、学习兴趣的提高、考试方式和难度、实践性实验等方面如何去把握。

  4、在增强高数的趣味性讲解方面多做指导。

  如何增强高数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数学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6

  针对乐老师第一天上午讲的背景情况和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及引进实践环节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背景情况

  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基础差,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许多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考试成绩往往偏低,大面积不及格,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完《高等数学》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连导数都不会求。这表明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基础差,甚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是不好的。所以如何应对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和生源差异带来的提高教学质量难的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教师的负担加重,好的教学传统难以继承,人常说:好学生才能练出好老师。确实,教学是相长的。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高职教育的出现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竞争中他们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鄙视职业教育,轻视职校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事部门也在人才标准上仍存在严重的普通高等教育优于高职高等教育的偏见。因此,就业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的看法

  1、针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基础差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抱有人人皆可以成才的信念,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使目前的考核方式与时俱进。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教师工作压力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领导者对教师的关爱,就要体现在如何减轻其负担上,学校应尽可能从各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教师得到“赏识”,激发教师积极性。尽管学生成绩不高,领导要看到学生基础差的事实,赏识教师的成绩。当领导的有时会认为“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讲不得了。”其实,每一位教师哪怕取得一点进步,得到一点鼓励,就会给他带来一种成就感,相信自己还会做得更好。所以,倘若领导多赏识他们的成绩,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精神动力。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3、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定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路子。更新观念,转变企业选择人才的思路。让学生认识到一定会学有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和引进实践环节

  乐老师谈到的: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1、注重基础,强调质量。2、多层次多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3、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层次。引进实践环节:1、融进教学软件教学和应用实践。2、改革数学模式,教学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3、提高学生的应用实际问题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应用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两方面我深有感触,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繁难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应用实践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谈谈我的体会:

  四、我的做法

  我在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时通常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分支比较多、难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果不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那我们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利用一些非常规方法来组织教学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1、预习式教学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预习式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最好以一个提纲的形式给出,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重点进行讲解,而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从头至尾来讲所有的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实习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前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不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接受是被动的,缺乏互动性,作为高数老师为了能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来尝试实习式的教学,当学生学完一些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好学生自己挑选其中的某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自己充当一次教师,而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适当的记录与提示,当学生讲解完毕,老师可以就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复习方式更好更熟练地掌握住所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主要应用于一些习题课或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去处理。

  3、讨论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在数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数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非常多,因而,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那些内容比较多、概念比较含糊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章节。

  4、游戏式教学

  高等数学对于我们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地难学,一些概念根本搞不清楚,一些重要的公式不容易记住,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教师应该将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进行游戏化,在教学过程中来组织一些数学游戏,而游戏的参与者就是学生,通过游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一种好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对授课的安排方式和处理方法的建议:

  1、首先远程教育授课方式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听到和感受到教授们的现场讲解。

  2、教授们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好的解题思路能直接传授给我们。

  对新旧知识的连结和灵活的运用有一定启示。

  3、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如何教学多做指导。

  例如:从知识深度、学习兴趣的提高、考试方式和难度、实践性实验等方面如何去把握。

  4、在增强高数的趣味性讲解方面多做指导。

  如何增强高数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 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 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儿童的创造力,*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8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习新课标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感

  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二、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将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来抓。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

  库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方面,各领域知识的学习都尽量从现实情境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设置了专门单元,对学生进行较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里互补互助,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9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1、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3、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明确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我在执教《抛硬币》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抛硬币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老师开课设计了采用抛硬币的游戏,老师先让学生在自主地玩游戏中去发现(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从抛硬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很自然引入新课。

  本节课,学生在“抛硬币一摸球一装圆片一抽奖”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好。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抛硬币》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以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装圆片游戏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在探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在装一袋摸到的`不可能是绿圆片和摸到的可能是绿圆片这两个活动时,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执教的《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

  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 “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几次试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研后教,在教中研,使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实效性。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0

  有了量感,数感终于不再孤单了。较数感而言,缺乏的是量感。数感与量感,形影相随。这个卧室挺大的,大约15*方米,要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感觉,缺乏的也正是这种抽象的能力。

  强化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是重复训练、机械训练,要连接算理与算法,学会合理选择运算策略解决问题,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9898x97-9797x98就是运算综合能力的代表。

  数学的美在于它能解释大量的生活现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是严肃的,同时也是艺术的。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原来在边缘,现在回归正位。更多的体现为数学与自然的融合,给什么是数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指明的方向。

  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相应的数学发展,同时还能涌现出一大批数学人才这就是未来的教育。教育承担提升国民素质的责任,更担负着国家人才战略。竭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5)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篇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寒假,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三、对教学以及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的改革迫使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内在的或自我激发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认为: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也很重要。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怎样才能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案例解读》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爱数学必须进行改革用新课标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思路。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如:一位教师执教“*行与垂直”这课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将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接下来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教室里沸腾了,铅笔掉在地上响起的噼里啪啦声此起彼伏,可是到了展示的时间,虽然一组一组汇报,一个一个地展示,但教师预想的“垂直与*行”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学生们在教师急切的期待中,搜肠刮肚,轮番上阵,始终弄不明白教师要得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理论上讲,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垂直与*行”,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要谨慎,要真实有效为教学服务。绝对化,许多教师在理解《标准》时,出现了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导致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不能控制。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以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我领悟到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要充分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培养好自身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充分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发挥自己的机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扬教育民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人人*等。在教学活动师生是授受关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资料,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海洋的广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成绩差的原因,多加关心,使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在*时要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 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6)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四、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教科研活动月开展以来,我校又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感觉受益匪浅,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有更大的帮助,下面简要谈一下我的体会。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二、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三、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同时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四、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很大,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新课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瑰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加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允许各抒己见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不同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准确把握新教材思想的基础上,灵活多样的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领悟教材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采取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7)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3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

  新版《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主战场,自己要学会退到幕后,在最关键的时候推学生一把,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读完之后,反思自己*时的教学,颇有感触。

  在*时的教学中,我总认为学生说的太慢,说的不好,耽误上课的时间,总是剥夺学生们发言的机会和发表不同意见的看法,有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包揽下来,该学生总结的都自己给学生总结好,要求学生记下来会背,会用,其实这些结论学生们根本就不理解,更谈不上会用了。当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我总是迫不及待的帮助学生指出来,并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并没有追问他们做错的原因,所以导致他们下次再做类似的题目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追其本质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内涵,所以每次做这种题时,总是出错。课标指出,每一个具体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结果”,还应当包括它们的来龙去脉,即产生、发展、完善、应用和与其它知识(方法)的联系等方面。而我在*时的教学中恰恰只重视学生对于结果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这一结果的产生、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只要求学生纯粹的记忆、模仿和机械性的训练,这样虽然他们也能得到暂时的成绩,但对于学生们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位学生在背诵数学题,我感到很吃惊,他反而很*静,告诉我你*时不也都要求我们背结论,再利用结论做题吗?*脆把题目背下来,遇到同类型的模仿就可以了,效果不是一样的吗?听后,我感觉很震惊,长此以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精神将被彻底泯灭了。

  此外,《标准》对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我*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注重学生考试的成绩,题目作对了,考试考的好,就认为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考试考的不好,题目总是出错就认为该学生脑子笨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而严重忽略了为什么会出错,出错的原因在哪里。既然这些问题学生们总是出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采用一些措施将这些易错问题提前干预呢?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异号两数相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也是个易错点,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我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赋予了具体的实际意义,当然这种意义一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比较敏感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零花钱,因为每个家长都会给学生一些零花钱,而算账是学生们最拿手的出错率几乎为0,因此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我规定将正数看成是家长每天给我们的零花钱数,负数是我们每天花掉的零花钱数,例如:+8+(-5)可以理解为今天家长给了8元零花钱花掉了5元,学生很容易得到还结余3元,因此+8+(-5)的符号为“+”和为3,即+8+(-5)=3。再比如-13+10可以理解为今天家长给了10元零花钱,而自己却花了13元,钱不够怎么办呢?可以问其他同学借3元,因此-13+10的符号为“-”和为3,即-13+10=-3。总之,只要遇到有理数的加法都可以赋予这种意义。同学们不光感兴趣算的快,最重要的一做就对,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这次尝试,我发现对于学生们*时易错的问题只要做到提前干预,这种错误将会降低的很小。

  总而言之,在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之后,对我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一次洗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课标的要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2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3

  针对乐老师第一天上午讲的背景情况和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及引进实践环节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背景情况

  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基础差,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许多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考试成绩往往偏低,大面积不及格,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完《高等数学》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连导数都不会求。这表明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基础差,甚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是不好的。所以如何应对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和生源差异带来的提高教学质量难的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教师的负担加重,好的教学传统难以继承,人常说:好学生才能练出好老师。确实,教学是相长的。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高职教育的出现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竞争中他们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鄙视职业教育,轻视职校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事部门也在人才标准上仍存在严重的普通高等教育优于高职高等教育的偏见。因此,就业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的看法

  1、针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基础差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抱有人人皆可以成才的信念,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使目前的考核方式与时俱进。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教师工作压力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领导者对教师的关爱,就要体现在如何减轻其负担上,学校应尽可能从各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教师得到“赏识”,激发教师积极性。尽管学生成绩不高,领导要看到学生基础差的事实,赏识教师的成绩。当领导的有时会认为“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讲不得了。”其实,每一位教师哪怕取得一点进步,得到一点鼓励,就会给他带来一种成就感,相信自己还会做得更好。所以,倘若领导多赏识他们的成绩,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精神动力。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3、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定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路子。更新观念,转变企业选择人才的思路。让学生认识到一定会学有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和引进实践环节

  乐老师谈到的:交大的优秀教学传统

  1、注重基础,强调质量。

  2、多层次多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3、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层次。引进实践环节:

  1、融进教学软件教学和应用实践。

  2、改革数学模式,教学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

  3、提高学生的应用实际问题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应用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两方面我深有感触,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繁难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应用实践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谈谈我的体会:

  四、我的做法

  我在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时通常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分支比较多、难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果不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那我们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利用一些非常规方法来组织教学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1、预习式教学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预习式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最好以一个提纲的形式给出,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重点进行讲解,而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从头至尾来讲所有的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实习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前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不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接受是被动的,缺乏互动性,作为高数老师为了能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来尝试实习式的教学,当学生学完一些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好学生自己挑选其中的某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自己充当一次教师,而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适当的记录与提示,当学生讲解完毕,老师可以就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复习方式更好更熟练地掌握住所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主要应用于一些习题课或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去处理。

  3、讨论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在数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数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非常多,因而,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那些内容比较多、概念比较含糊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章节。

  4、游戏式教学

  高等数学对于我们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地难学,一些概念根本搞不清楚,一些重要的公式不容易记住,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教师应该将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进行游戏化,在教学过程中来组织一些数学游戏,而游戏的参与者就是学生,通过游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一种好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对授课的安排方式和处理方法的建议:

  1、首先远程教育授课方式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听到和感受到教授们的现场讲解。

  2、教授们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好的解题思路能直接传授给我们。

  对新旧知识的连结和灵活的运用有一定启示。

  3、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如何教学多做指导。

  例如:从知识深度、学习兴趣的提高、考试方式和难度、实践性实验等方面如何去把握。

  4、在增强高数的趣味性讲解方面多做指导。

  如何增强高数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8)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菁选3篇)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枫,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我们老师在*时的教书中就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使课堂形式比较单一枯燥,只是学生兴趣不高。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比较主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此外,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原来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学习后我才发现,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埋怨说课堂上一直讲个不停,喉咙都哑了,学生还是不掌握,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慢慢地就出现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去灌输知识,这样的教书学生较为被动,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教师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只要我们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标的核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备课,相信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次的新课标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时教学中的误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新课标为中心,认真备课,从多种渠道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五、在应用中发展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在。在数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3

  新学期开学以来,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让我受益非浅。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三、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的改革迫使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内在的或自我激发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认为: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也很重要。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扩展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学习心得体会 (菁选2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学习心得体会2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