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故事6篇

时间:2022-05-24 10:25:02 浏览量: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6篇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篇1

1、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

3、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4、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5、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6、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7、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8、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9、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10、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11、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12、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油锤

13、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14、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篇2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3、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篇3

1、汤圆与“团圆”读音相似,并且元宵往往就是归家的游子再次离家的时候,于是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寄托了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意愿,希望年也能团团圆圆。

2、传统的汤圆是糯米做皮,五谷杂粮做馅料,例如我们经常吃的花生、芝麻等。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则是希望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风调雨顺。丰富的馅料,也寓意着财广进,福气满满。

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月满之时,在古代夜生活不像现在如此丰富,所以古代常有与家人赏月话闲聊的习惯。而白净圆润的汤圆如同天上的明月,所以古人对汤圆寄托了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的意愿。

4、养生功效:御寒、补脾胃、益肺气。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篇4

“山珍海味文武百官天天都吃,吃腻了。”魏征说:“主上可用江南各州府进贡的好米,做点特殊风味的稀罕食品来款待郭将军。”

唐王听了觉得有理,便传旨给御膳房的厨师。厨师们接了“圣旨”,个个吓得浑身冷汗珠子噗哒噗哒往下掉。咋哩?害怕呀。谁也说不清那稀罕食品是啥样子?弄吧,没门儿。不弄吧,明摆着人头要落地。脑袋又不是菜园子里的韭菜,割了又会长出来,谁不害怕哩。年纪大的愁白了头发胡子,年纪轻的愁得眼窝陷得能捣蒜,个个急得吃不下,睡不着。

眼瞅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正月十五紧擦边啦,稀罕食品还没一点影子。这天晚上,厨师们关了灯熄了火,愁眉苦脸地对坐在一起,抹眼泪的抹眼泪,叹气的叹气,个个愁得揪心,急得头昏脑涨。

大伙正愁呀愁的。有个老厨师脊梁骨顶着墙,头勾搭在膝盖上睡觉了。打着“呼噜呼噜”的鼾声。有的说:“这老头临死了还睡得挺香。”有的说:“别惊动他,说不定他在睡梦里还想出个办法哩。”忽然,老厨师“哎呀”一声,“哧溜”蹦起来,高兴地说:“有门了,有门了!”大伙忙问:“咋有门啦?”老厨师说:“我正闭着眼想法子哩,忽听门吱咛开了,进来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问我:‘老伙计有啥难处,我帮你个忙吧。’我把唐王降旨要做稀罕食品的事给他说了,他说:好办,院里有个小红灯笼,你掂回家去吧。”

“我出门一看,天上没有星星月亮,院里黑咕隆洞,眼前呼地亮起一个小红灯笼,我赶忙去掂,那小红灯笼老是晃晃悠悠的飘动,照得地面红亮亮的,飘悠到院中间,红光下有个雪白雪白的圆蛋蛋,我拾起来一看,是个白面团团,摸着湿漉漉,闻闻香喷喷的,这是啥东西哩?我想尝尝,还没塞到嘴里,‘嗖’飞来一支宝箭,小红灯笼不见了,黑影里唐王指着我说:‘大胆!你怎敢偷我的稀罕食品!’劈了我一剑,我一下子惊醒了。”

大伙都听愣了,老厨师又接着说:“伙计们,我琢磨了一下,弄成了,大伙免个死,弄不成,唐王降罪,你们就说是我出的主意,我是黄土埋了半截子的人啦,要杀,杀我一个。”

“平日里我们做蒸大米,炒大米,唐王吃惯了,不觉稀罕,”老厨师接着说,“这回我们变个样,把大米磨成面,照着小红灯笼下的圆蛋样子做,里边包上白糖、红枣、核桃仁,唐王没吃过这东西,不就成了稀罕食品了吗!”大伙听了都乐开了,欢蹦乱跳的,正哭的抹掉了眼泪,叹气的笑咧了嘴。

天明就是正月十五啦!老厨师把活给大伙儿分派了一下,说:“干吧!”大伙磨面的磨面,砸核桃的砸核桃,洗枣的洗枣,厨房里这边隆隆响,那边啪啪响,搓的搓,滚的滚,赶天明就做好一大堆雪白雪白的圆蛋蛋。

正月十五这天,唐王请魏征、郭子仪进宫赴宴。厨师把煮好的圆蛋蛋端到桌上,唐王一看,碗里装的是一个个圆鼓溜球的东西,看着比鸡蛋小,比鸡蛋圆,从没见过,挺新鲜的。拈起一个放到嘴里一咬,里边白的白,红的红,黄的黄,甜蜜蜜香喷喷的,不觉连声赞道:别有风味,稀罕稀罕!又对郭子仪说:“郭将军,这是我请你吃的稀罕食品。”

“这叫啥名呢?”唐王边吃边问。

厨师们先是愁得揪心扒肺,后来又忙得团团转,哪顾得上取个名哩!老厨师眼睛一扑闪,心里头想:糯米面做的,个又圆,色又白,灵机一动,说:“叫白面团。”

魏征听了觉着叫“白面团”不好听,连忙替老厨师打圆场,说:“这白面团个个圆溜溜的,象征着唐王天下统一,国土完整,人民团圆,叫唐圆吧。”

唐王点点头说:“唐圆好,唐圆好。”

唐王正月十五过小年、吃“唐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国都知道啦,从此,就留下了正月十五过小年,吃“唐圆”的风俗。直到现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有过小年吃“唐圆”的习惯。因为“唐圆”是用汤煮了吃,“唐”和“汤”字音相近,民间叫转了嘴,把“唐圆”叫成了“汤圆”。正月十五这天夜晚又叫上元节,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篇5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篇6

北方吃元宵

北方人在元宵这一天都会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寓意团团圆圆。

元宵最早也叫“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以馅为主,先和馅然后捏成乒乓球大小,再倒入糯米粉中滚一滚,滚出一个个圆滚滚的元宵,寓意财源滚滚。

南方吃汤圆

元宵佳节,在南方,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碗汤圆,寓意团圆。

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与元宵不同,汤圆的做法类似包饺子,先用糯米粉加水和成团,醒一醒之后再切成等份的小块,馅料是调制好放在碗里(有花生馅、芝麻馅等),将成块的糯米团子稍微捏扁,在中间放入适量馅料,将团子捏成一个圆圆的汤圆。

北方舞狮子

虽说南方也舞狮,但是南北舞狮却各有特色。民间有“南狮重意、北狮重技”的说法,可以看出北方舞狮着重在于技艺的体现。

北狮的外形与真狮相像,全身狮皮覆盖,舞狮者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看花灯

在古代,元宵节的“花灯”可谓是痴男爱女的“神助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

与此同时花灯除了赏,心思细腻的古人还想到了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推荐访问:元宵节 来历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