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10篇

时间:2022-05-29 18:10:02 浏览量: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10篇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1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 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2

在上五年级的《画脸》公开课中,刚开始学生们觉得完成面具难度太大,针对他们产生的畏难情绪,我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入手,与学生一起制定完成这些内容的计划,决定师生一起制作面具,一起表演节目,学生听到老师要一起表演时显得特别兴奋。

课前,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基本的工作由他们独立来完成,我协助他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各小组都特别为我准备好角色。上课时,只见一个个脸上带着自己做的面具,身着自己设计盛装的演员们,演出了各种各样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令人回味,几乎一组比一组精彩。至于课本的主要内容面具的制作,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样子,并装上了橡皮筋,有的用几何图形剪贴出了抽象的面具,有的模仿京剧脸谱的面具,更多的学生自己想象,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别有一番风味……

大家在课堂表演中不仅十分开心,而且又很好的完成了原来觉得很难的作业,几乎整堂课都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当然,我也很开心,就像有的学生在课后评价中说的:“没想到能和老师一起制作面具,能和老师一起表演,其实老师和我们一样,表演的都很滑稽,我觉得这样的学习真的很轻松,很开心,最关键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画脸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掌握画脸的基本方法及色彩搭配,并进行创作。在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评一评,看一看的过程中,逐步了解画脸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画脸的基本方法及色彩搭配。

整堂课学生学得都很认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作业中,许多学生也能大胆创新,设计出有个性的画脸作品。通过这堂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收获更多的成绩。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3

今天执教《爱之链》公开课时,因开学前的教材培训上已经整体感受了这一课的完整教学过程,当时的课上得很朴实、也很扎实。所以课前我推翻了已有的预设,借鉴两位老师上课时的亮点重新设计。课前我采用了冯丽老师第二课时的导课方法:出示“爱—爱”,让学生认一认、比一比,说说发现和感受。一看到那个“心”字,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爱是来自内心的。”“有心才会去爱。”“真爱一定要用心。”…….“是啊,爱是一个温馨的字眼,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驱走寒冷的暖流,爱就是克服万难的力量。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之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爱意。”我借助教参中的语言顺势引出了课题,并用周小红老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爱之链》字面意思,在谈论中学生明白了“爱之链”就是用爱串起来的链子。此时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今天的读课文跟往常可不一样,你们要接受三个挑战:第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第二要理清这爱的链子都串起了哪些人的哪些爱的故事,也就是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第三要接受老师的词语听写任务。任务不轻啊,有信心吗?”或许是我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好斗”的本性,这次地读课文学生分外的认真。瞧,他们不仅仅是读,还不时地拿起笔在画着什么,而且还腾出手来在桌上默写。很快他们读完了,我再次给了他们一分钟的时间记字形、默生词。当我听写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信心百倍,当然结果更是喜人的,就连“潸然泪下”“餐馆”“颠簸”这些我非常担心会出错的词语他们都能顺利写出,准确率几乎都达到了80%以上。要知道,这篇课文他们仅仅是初读,以往可是课文学完了依然还是错字连篇啊!

第二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我出示的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故事中的那些情节中出现的,该怎样理解。这可难不到这些聪明的学生,因为要听写他们在读课文的空当儿已经去揣摩了我的心思,自然对这些词语也很是留心,清楚了出处、理解了词义、也揭示了主人公。这一步也顺利成章的解决了,这可为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啊!

第三步,我让学生讲讲着爱之链上的故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最好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思考,我的话音刚落就已经有十来只手跃跃欲试了!第一个但起来的时陈泽昆,一张口就已经有部分学生感觉到他有复述课文之嫌了,开始坐不住了。我示意同学们耐心的听下去。这孩子还真是复述得相当不错,情节完整,主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放过。可等他刚一说完,无数只手就起来了,不等我叫起来,有一个性急的孩子就说:“他那是复述课文呢,不叫概括。”我笑着说:“没错,陈泽昆的记忆力真好,读过了一遍就能将课文内容条理清晰的复述出来,很难得,复述得很精彩。那哪位同学能将这篇课文的内容精当的概括出来呢?”

这一节课,非常得轻松,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学习氛围好极了!最为得益的应该是这种挑战的形式和老师的语言还有流畅的教学流程设计了。最近我很欣慰,课堂上总能看到学生涨红的脸和高举的手,一反常态。还记得课上对“理所当然”一词的处理。听写时,我没有直接读出来,只是笑着说:“我是老师,就应该上好每一节课;你们是学生,就应该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天经地义!”学生齐答。在词语理解时薛娇瑞在解释这一词时说:“我有题不会做,问到滕妮,她很痛快就给我讲了,她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噢,你这样理解。那课文中谁认为什么是‘天经地义’呢?”我追问。“乔依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她说。“那天经地义是什么意思?谁知道?”我问。“就是应该的。”苏玲说。“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龚锐站起来说,他是照着词典读的,语言比我查到的这些还要晦涩,当时我只听见了最后一个词语“理所当然”。“这是词典中的解释,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我说。“就是本来就应该这样的。”“是合情合理的。”“是理所当然的。”“是合乎情理的。”……这节课虽没能按照我的教学预设将文本中的第一个故事“乔依帮老妇人修车”讲完,但我和学生们一样都有着和往常不一样的收获。我想这节课她从课堂的实效性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愿这节课的教学能成为后面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的极好铺垫。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4

就这堂课,有以下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名称改变使我们一下子从旧的课程理念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教材活动性的增加,使我们很难把握好教材,往往是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起到品德课应起到的教育。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到植物在秋天变化,叶子脱落下来后堆在树根下,顺势发问学生:“你想向树叶学习什么呢?”引发学生学习树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秋天的变化时,教师在评价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事例,这种期待式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佳的积极性。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对于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内容,老师适时的补充了进去。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说明。在上课前充分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不关是学生应做的,更是教师应做的。

另外在“为什么有的树叶在秋天的时候还是绿色的”这一问题上,教师让学生回家自己寻找答案,下节课一起研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该提倡的。

老师在每次分组活动之前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说不要大声叫嚷,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团结合作等等;我想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低年级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活动之前提出相应的要求变于活动的积极开展。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5

就这堂课,有以下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名称改变使我们一下子从旧的课程理念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教材活动性的增加,使我们很难把握好教材,往往是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起到品德课应起到的教育。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到植物在秋天变化,叶子脱落下来后堆在树根下,顺势发问学生:“你想向树叶学习什么呢?”引发学生学习树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秋天的变化时,教师在评价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事例,这种期待式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佳的积极性。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对于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内容,老师适时的补充了进去。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说明。在上课前充分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不关是学生应做的,更是教师应做的。

另外在“为什么有的树叶在秋天的时候还是绿色的”这一问题上,教师让学生回家自己寻找答案,下节课一起研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该提倡的。

老师在每次分组活动之前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说不要大声叫嚷,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团结合作等等;我想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低年级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活动之前提出相应的要求变于活动的积极开展。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6

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公开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备前思考

“主题阅读教学”要求以一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放到课内,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现在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可以说对小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了解,马上面临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需老师再牵着他们去品词析句、去领悟内涵,我想可不可以把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结合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七单元三篇课文的综合备课。

备中推敲

在备课中我想到三篇课文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都写到了人物,而且 都有对老师的描写。我何不从人物的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呢?于是我设计先让学生复习描写人物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然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去分析三篇文章中福楼拜、孔子、刘老师其人其行;最后拓展阅读,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老师的文章,并且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写作技巧。课后还可以安排习作练习。

课后反思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除了领悟人物精神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持之以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等等;《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回忆性文章怎样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孔子游春》一课中景物的描写等。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三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7

在上五年级的《画脸》公开课中,刚开始学生们觉得完成面具难度太大,针对他们产生的畏难情绪,我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入手,与学生一起制定完成这些内容的计划,决定师生一起制作面具,一起表演节目,学生听到老师要一起表演时显得特别兴奋。

课前,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基本的工作由他们独立来完成,我协助他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各小组都特别为我准备好角色。上课时,只见一个个脸上带着自己做的面具,身着自己设计盛装的演员们,演出了各种各样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令人回味,几乎一组比一组精彩。至于课本的主要内容面具的制作,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样子,并装上了橡皮筋,有的用几何图形剪贴出了抽象的面具,有的模仿京剧脸谱的面具,更多的学生自己想象,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别有一番风味……

大家在课堂表演中不仅十分开心,而且又很好的完成了原来觉得很难的作业,几乎整堂课都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当然,我也很开心,就像有的学生在课后评价中说的:“没想到能和老师一起制作面具,能和老师一起表演,其实老师和我们一样,表演的都很滑稽,我觉得这样的学习真的很轻松,很开心,最关键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画脸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掌握画脸的基本方法及色彩搭配,并进行创作。在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评一评,看一看的过程中,逐步了解画脸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画脸的基本方法及色彩搭配。

整堂课学生学得都很认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作业中,许多学生也能大胆创新,设计出有个性的画脸作品。通过这堂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收获更多的成绩。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8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 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9

今天执教《爱之链》公开课时,因开学前的教材培训上已经整体感受了这一课的完整教学过程,当时的课上得很朴实、也很扎实。所以课前我推翻了已有的预设,借鉴两位老师上课时的亮点重新设计。课前我采用了冯丽老师第二课时的导课方法:出示“爱—爱”,让学生认一认、比一比,说说发现和感受。一看到那个“心”字,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爱是来自内心的。”“有心才会去爱。”“真爱一定要用心。”…….“是啊,爱是一个温馨的字眼,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驱走寒冷的暖流,爱就是克服万难的力量。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之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爱意。”我借助教参中的语言顺势引出了课题,并用周小红老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爱之链》字面意思,在谈论中学生明白了“爱之链”就是用爱串起来的链子。此时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今天的读课文跟往常可不一样,你们要接受三个挑战:第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第二要理清这爱的链子都串起了哪些人的哪些爱的故事,也就是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第三要接受老师的词语听写任务。任务不轻啊,有信心吗?”或许是我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好斗”的本性,这次地读课文学生分外的认真。瞧,他们不仅仅是读,还不时地拿起笔在画着什么,而且还腾出手来在桌上默写。很快他们读完了,我再次给了他们一分钟的时间记字形、默生词。当我听写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信心百倍,当然结果更是喜人的,就连“潸然泪下”“餐馆”“颠簸”这些我非常担心会出错的词语他们都能顺利写出,准确率几乎都达到了80%以上。要知道,这篇课文他们仅仅是初读,以往可是课文学完了依然还是错字连篇啊!

第二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我出示的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故事中的那些情节中出现的,该怎样理解。这可难不到这些聪明的学生,因为要听写他们在读课文的空当儿已经去揣摩了我的心思,自然对这些词语也很是留心,清楚了出处、理解了词义、也揭示了主人公。这一步也顺利成章的解决了,这可为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啊!

第三步,我让学生讲讲着爱之链上的故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最好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思考,我的话音刚落就已经有十来只手跃跃欲试了!第一个但起来的时陈泽昆,一张口就已经有部分学生感觉到他有复述课文之嫌了,开始坐不住了。我示意同学们耐心的听下去。这孩子还真是复述得相当不错,情节完整,主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放过。可等他刚一说完,无数只手就起来了,不等我叫起来,有一个性急的孩子就说:“他那是复述课文呢,不叫概括。”我笑着说:“没错,陈泽昆的记忆力真好,读过了一遍就能将课文内容条理清晰的复述出来,很难得,复述得很精彩。那哪位同学能将这篇课文的内容精当的概括出来呢?”

这一节课,非常得轻松,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学习氛围好极了!最为得益的应该是这种挑战的形式和老师的语言还有流畅的教学流程设计了。最近我很欣慰,课堂上总能看到学生涨红的脸和高举的手,一反常态。还记得课上对“理所当然”一词的处理。听写时,我没有直接读出来,只是笑着说:“我是老师,就应该上好每一节课;你们是学生,就应该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天经地义!”学生齐答。在词语理解时薛娇瑞在解释这一词时说:“我有题不会做,问到滕妮,她很痛快就给我讲了,她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噢,你这样理解。那课文中谁认为什么是‘天经地义’呢?”我追问。“乔依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她说。“那天经地义是什么意思?谁知道?”我问。“就是应该的。”苏玲说。“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龚锐站起来说,他是照着词典读的,语言比我查到的这些还要晦涩,当时我只听见了最后一个词语“理所当然”。“这是词典中的解释,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我说。“就是本来就应该这样的。”“是合情合理的。”“是理所当然的。”“是合乎情理的。”……这节课虽没能按照我的教学预设将文本中的第一个故事“乔依帮老妇人修车”讲完,但我和学生们一样都有着和往常不一样的收获。我想这节课她从课堂的实效性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愿这节课的教学能成为后面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的极好铺垫。

公开课后总结与反思篇10

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公开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备前思考

“主题阅读教学”要求以一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放到课内,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现在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可以说对小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了解,马上面临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需老师再牵着他们去品词析句、去领悟内涵,我想可不可以把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结合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七单元三篇课文的综合备课。

备中推敲

在备课中我想到三篇课文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都写到了人物,而且 都有对老师的描写。我何不从人物的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呢?于是我设计先让学生复习描写人物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然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去分析三篇文章中福楼拜、孔子、刘老师其人其行;最后拓展阅读,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老师的文章,并且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写作技巧。课后还可以安排习作练习。

课后反思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除了领悟人物精神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持之以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等等;《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回忆性文章怎样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孔子游春》一课中景物的描写等。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三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

推荐访问:课后 反思 公开 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 公开课后的反思 公开课后的总结 公开课后教学反思 公开课后的收获与反思 公开课后的个人反思与总结幼儿园 公开课后的个人反思与总结 公开课的反思和总结 公开课课后反思怎么写 公开课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