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6篇

时间:2022-10-23 12:00:03 浏览量:

篇一: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

  3 民航通信系统

   3.1

  概

  论

   从广义上来讲,通信是指信息从发

  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 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涉及“通信”这 一术语时,一般指的就是电通信,

  简称为通信。

   3.1.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信号特征分为: 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2.按提供的业务种类分为: 电报、电话、数据、图像、视频、 会议、传真等通信系统 3.按传输媒介分为: 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

   4.按照调制技术分类,其分法如下:

   按信号频谱特性分为:

  基带系统和频带系统  按调制方式分为: 连续波调制系统和脉冲调制系统 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为: 时分、频分、码分、空分等

   3.1.2

  通信系统的构成

  3.1.2.1 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信 源 发送设备 信 道 接收设备 信 宿

  噪 声

  通信系统的组成

   3.1.2.2

  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

    

  指该系统内传输的是模拟信号 组成 模拟通信系统基本特点:

  强调发送的信号波形在接收端无失真地恢复。

   数字通信系统

   指该系统内传输的是数字信号

   组成

  模拟信号------信源编码 数字信号------信道编码 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特点: 强调数字状态的正确识别

   3.1.2.3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① 抗噪声性能好; ② 数字通信系统可以通过信道编码方式更 有效地改善通信质量; ③ 数字信号便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即有利 于信号的处理、存储和交换; ④ 数字信号便于各种不同种类信号的综合. 缺点: 技术较为复杂,信号占用频带较宽

   3.1.2.4

  1. 单工制

  通信方式

  (1)分类: 同(单)频单工和异(双)频单工 (2)同(单)频单工

  

  

  指基地台和移动台使用相同工作频率的系统, 它的操作采用“按—讲”(PTT)方式。

  收、发信机可共用一副天线,而不需要天线共 用器

   •(单)频单工方式的优点

  ① 只要在有效的通信范围内,若干部电台均可互 相通话。

  ② 设备简单,同时因发信机只在发话时才工作, 所以功耗较小,它特别适用于移动台。

  

  (单)频单工方式的缺点

  ① 使用不方便。

  ② 同一地区多部电台使用相邻频道,频道相距较 近的电台间将产生严重的干扰,影响正常通信。

   (3)异(双)频单工

  指通信的双方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f1和f2 的通信方式。

   A型机与B型机之间可实现通信,A型 机与A型机或B型机与B型机之间都不 能实现通信

  

  (4)单工通信方式适用范围

  用户不多的专业移动通信网

   2.半双工制

  (1)定义

  基地台A的收、发信机可同时工作,移动台B的

  工作方式仍为双频单工制。

  (2)优点

  

  只要频率f1、f2间有足够的间隔并采用一定的收、 发隔离措施,就能避免发信机对收信机的干扰, 故基站可以多波道工作。

  移动台的功耗小,设备简单。

  专业移动通信网,如民航地空通信网

  

  (3)应用范围

   3.双工制

  (1)定义

  指基地台和移动台都以双工方式工作。

  (2)优缺点

  任意一方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 话音,而无需按压“按—讲”开关  消耗电能较多,这对以电池为电源的移 动台很不利

  

   3.1.3 通信系统的容量

  香农公式为:

  C  B log( 1  S / N ) 2

  式中,C的单位为b/s,N为白噪声的平均功率;

  B为信道带宽 S是信号的平均功率;S/N为信噪比;

  C是指信道可能传输的最大信息速率。

   根据香农公式得出以下结论: ① 任何一个信道,都有信道容量C ; ② 给定的信道容量C 可以有不同的带宽和信 噪比的组合来传输 ; ③ 当信道噪声为高斯白噪声时,噪声功率不 是常数而与带宽B有关 ;  当S和n 0一定时,信道容量虽然随带宽B的 增加而增大,然而当B→∞时,C 不会趋于 1.44 S / n 0 。

  无限大,而是趋于常数  当S/N一定时,给定的信息量可以用不同 的带宽和时间T的组合来传输。

   3.1.4

  1.有效性:

  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指要求系统高效率地传输消息。

  指要求系统可靠地传输消息。

  可靠性是干扰的一种度量,用来表示接 收消息与发送消息的误码率。

  2.可靠性:

  

  

   3.1.5

  

  民航通信概述

  1.中国民航通信业务可以分为:

  

     

  

  地面业务通信 场内移动通信 有线电话通信 地空通信 航务管理通信 对空广播 机要通信

   2.民航航空通信

  平面通信网和地空通信网  平面通信网目前是基于X.25公众网、帧 中继FR、异步传输模式ATM等的数据通 信网络。

   地空通信网主要有: 高频HF通信、甚高频VHF通信和卫星 通信等。

  

   3.1.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① 多普勒效应

  f D υ / 

  ② 多径传播效应(产生衰落现象)

  ③ 阴影效应

  ④ 远近效应(要求动态范围大)

  ⑤ 干扰严重

   3.1.5.2

  

  移动通信的干扰

  热噪声干扰

  

  人为干扰

  大气噪声、城市人为噪声、郊区人为噪声、 银河系噪声、太阳系噪声以及接收机内部噪声

  

  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

  (1)同信道干扰

  

  载波频率和调制方式都与有用信号相同的干扰称为同 信道干扰

  

  抗干扰方法:

  使两个信道相同的基地台相隔一定的距离

  (2)相邻信道干扰  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相邻信道信号间的干扰  分类: 带内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干扰 ) 带外干扰(一般不太严重 )

   (3)互调干扰

  

  移动通信所用的角度调制是一种非线性调制方 式,两个或多个干扰信号可能在这种调制的电 路中互相调制,产生同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干 扰信号,这种干扰称为互调干扰。

  

  产生条件:

  几个干扰信号的频率与接收机的接收频率存在等差 关系(存在频率间隔相同的干扰信号 ) ; 干扰信号应有足够的强度才能产生互调 。

   3.1.5.3

  

  民航地空移动通信规定

  

   

  

   

  

   

  

  机场管制塔台(TWR) 进近管制对空台(APP) 机场地面滑行管制台(SMC) 航路甚高频对空台(ACC) 高频国际对空台(MG) 高频高空对空台(YL) 高频中、低空对空台(NC) 高频专业对空台(NC) 航空管理对空台(OP-CTL) 高频气象广播台(VOLMET) 航站自动情报服务台(ATIS)

   3.2 高频短波通信系统

  1.优点:

  ① 不需要中继站转发就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通信距离可达数百、乃至数千、甚至数万公里。

  ② 短波通信设备简便,比较机动灵活,特别适用 于军事通信。

  ③ 安全性好。

  ④ 设备的建设和维护费比较低,基本上是一次性 投资。

   2.缺点:

  通信容量小,传播媒质不稳定,干扰大, 可靠性差。

   改进(针对电离层): 自适应技术(包括自适应天线、自适应控制 器、实时选频等 )

  

  最高可用频率(MUF)

   3.2.1 SSB单边带通信技术

  调制方式:调幅(AM),调频(FM),常用的是调幅单边带(SSB)

  单边带信号的频谱

   (1)单边带的分类

  

  

    

  载波抑制式单边带电话 用于小型短距离通信设备 载波部分抑制式单边带电话 可收发常规的调幅信号 载波抑制式或部分抑制式独立边带电话 可传输两路信号 全载波式单边带电话 收信机兼容使用 载波部分抑制式多路高频电报 用于多路电报传输

   (2)单边带通信的特点

  占用频率窄 BAM=2Fmax Bssb=Fmax  发射功率利用率高  抗选择性衰落能力强 选择性衰落:

  由于不同频率分量产生的衰落现象。

  通信距离越远,选择性衰落越严重。

   各个信道之间互相干扰小 I、发射功率小 II、只发射边带信号,不发射载波,减小空中的相互干

  

  扰信号

   3.2.2

  

   

  电路的设计和频率选择

  3.2.2.1 短波电路的设计要点

  最高可用频率的预测, 最低可用频率的预测, 短波天波场强的估算, 估算接收点当地的噪声电平,

  所需最小功率的估算。

  

  

   3.2.2.2 频率选择的一般规律

  

  分日频和夜频

  ① 对同一条电路,冬季工作频率低一些;夏季工作频率 高一些 ② 太阳黑子高年,工作频率高一些;太阳黑子低年,工 作频率低一些 ③ 高纬度电路,工作频率低一些;低纬度电路,工作频 率高一些 ④ 短电路,工作频率低一些;长电路,工作频率高一些。

  3.2.2.3

    

  频率预报

  对最高可用频率(MUF)需进行预报 长期、短期和实时预报 经过预报得到的MUF,可以作为短波电路的参考值

   3.2.2.4

  民航高频通信频率

  (1)中、低空通信网(代号NC) (2)高空通信网(代号YL) (3)国际通信网(代号MG) (4)专业飞行通信网(代号NC) (5)航务管理通信网(代号OP-CTL) (6)气象广播服务通信网(代号VOLMET)

   3.2.3

  高频自适应通信

  3.2.3.1 高频自适应在短波通信中应 用的必要性

  ① 长期预报值和观测值在一天内有很大的偏差。

  ② 长期预报所提供的最佳工作频率实际上起不到 最佳的效果。

  ③ 长期预报没有考虑多径效应的影响。

  ④ 长期预报没有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因素。

   3.2.3.2

  

  高频自适应通信的概念

  高频自适应是指高频通信系统具有适应 通信条件变化的能力。

   自适应的类型:

  频率自适应、功率自适应、速率自适应、分集自适 应、自适应均衡和自适应调零天线等 

  高频自适应就是指频率自适应

   3.2.4

   功用:

  短波通信系统

  在边远山区、沙漠和海洋上空,民用 航空常采用的地空通信系统

   3.2.4.1 地面电台MT1501A的主要性能指标 频率范围 1.6~30MHz,100Hz步进  输出功率 1500W(峰值功率)  发射种类 A1A(A1)、R3E(A3A)、J3R (A3J)、H2A(A2H)  通信距离 约为1000~2000km,为航路地 空通信设备

  

   3.2.4.2

  

  

  机载高频设备

  (1)主要性能指标:

  工作频率范围 : 2~29.9999MHz

  发射功率: 30~40W

  

  联络距离: 地/空通信一致,约为 1000~2000km,但存在通信静区 工作方式 : 半双工方式

  

   (2)系统组成

   高频通信收发机(T/R)

   高频通信控制面板(CTL)

   高频天线耦合器

   高频天线

  : 线状天线

   3.2.5 地面短波天线

  (1)天线的基本特性

   

  水平方向:采用全向辐射天线。

  发射天线架设得比较高,以减小或避免地面效 应

  水平偶极天线 (常用) 笼形天线 (工作频段较宽) 菱形天线(远距离通信)

  (2)几种常用的短波天线

   

  

  (3)短波天线的架设

   信 源

  模拟调制

  信 道

  解 调

  信 宿

  噪 声

  图3.2

  模拟通信系统方框图

   信源

  信源 编码

  信道 编码

  调制 器

  信道

  调制 器

  信道 编码

  信源 编码

  信宿

  噪声

  数字通信系统组成方框图

   

  信源编码

  指将模拟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进行编码, 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编码信号。

  

  信道编码

  指数字信号为了适应信道的传输特性,达到 高效可靠的传输而进行的相应信号的处理过程。

  信道编码的技术: 数字信号的加密处理、差 错控制编码及扩频编码等

   若设单位频带内的噪声功率为 n0(W/Hz) ,则噪声功率 N = n0B ,代入上 式可得:

   S   C  B log2  1  n B  0  

  带宽B趋于时的信道容量为:

   S  S   lim C  lim B log2 1   1.44  B  B  n0  n0 B 

   由于信息速率C=I/T,I为信息量,T 为传输时间,则

  S  I  TB log2 1    N

   HF 通信控制板 音频选择板

  音频放大器

  收发机

  天线耦合器

  高频天线

  高频通信系统组成框图

   高频通信机载控制面板

   为什么需天线耦合器?

  

  

  

  天线长度远远小于λ/4,且天线长度固定不变, 天线电阻小于发射机负载电阻,为了将足够大 的射频功率送到天线,必须使两者达到匹配;

  工作在2~30MHz,频带较宽,阻抗随频率变 化较大,要求调谐元件参量的变化能适用于调 谐参量的变化;

  利用改变输出回路L/C的比值使天线与发射机 输出电阻值相等。

  

篇二: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

  

  

篇三: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

  iPod 的创新过程

  Bill Fischer,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创新与科技管理学教授

  几乎没有哪一次的技术创新会对如此多的市场产生影响—–音乐界、硬件供应商、劳动 力市场、艺术家和消费者本身。这便是 iPod 产生的过程。为了使音乐更具有便携性,苹果 的设计者和工程师聚在一起联合开发了 iPod。史蒂夫·乔布斯还是运用他典型的做事风格, 通过建立广泛合作,并捆绑产业利益的方式来为音乐产品定价,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利益 相关者的问题。一个不管多么明智和奇特的想法,只有在与其他想法相互碰撞,一同工作时 才会达到完美的效果。iPod 的故事对于团队合作和决策领导力都是一门很好的教程。

  首先可以追溯到 1877 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因为音乐品味、技术和分布的不同,录 制音乐的过程一直是快节奏的。录制音乐的历程标志有锡箔留声机、 钢丝录音机、塑料唱 片、磁带(开盘式、八轨道和盒式磁带),光盘(CD 和迷你 CD),最后发展成压缩文件 形式,比如 MP3。适者生存就意味着不同的企业就要运用不同的技术,以此来赢得客户。

  从静止点唱机到个人点唱机再到 iPod

  “便携式”音乐的发展是伴随着录制技术的进步进行的。一百年以前,只有音乐家才能够 听到音乐。渐渐地,老式留声机、收音机、留声机播放器、点唱机 和录音带虽然这些发明 是静止的,但是却使音乐更有便携性。在个人便携性方面真正有突破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 “大型手提式录音机”的出现。不过这款磁带播放器最终在 1979 年被索尼生产的随身听取代。

  在这个过程当中,整个价值链从艺术家到消费者都在参与,然而却有不同的企业们进入或离 开这个经济舞台。

   电子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意味着用数字化来捕捉声音而非模拟方式。这也直接促进了 MP3 的出现——一种压缩的音乐文件格式。同时 MP3 也是目前用于声音记录、存储、传输 的主要媒介。通常情况下,MP3 文件是从纳普斯特 (Napster) 和努特拉 (Gnutella) 的网站进 行下载,然后在个人电脑之间进行传输。如果压缩文件可以被压缩到最小化进行存储,那压 缩文件的使用就会增加很多。第一个大规模进入这个市场的是 Rio 便携式 MP3 播放器,这 是无线电话的最小版本,是由美国帝盟多媒体公司在 1998 年发布的。Rio 可以存储 24 首歌 曲,可连续 20 小时开机,售价低于 200 美元。虽然已经出售了几十万件,但由于被美国唱 片业协会诉讼侵犯知识产权,Rio 并没有正式发行。与此同时,美国数字设备公司中的“个 人点唱机”项目小组致力于研究个人便携性概念。这个小组研制的产品在当时达到一个 MP3 可以播放进几百首歌。另外他们也解决了“电源管理、声音处理、导航和与个人电脑的整合” 等问题。继康柏公司收购 DEC 之后,康柏公司又被惠普公司收购,这就导致这个项目处于 非常无望的困境。最终,这个项目被卖到了韩国汉戈公司,并在 1999 年 11 月制造了 PJB-100, 但是这个产品速度缓慢,用户界面不够友好,而且价格比较贵。

  苹果进入便携式音乐市场

  有趣的是,在当时苹果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个人便携式音乐上。相反,史蒂夫·乔布斯 作为苹果的创建者,更看好视频传输的潜力。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苹果研发的“火线”, 可以实现从一个设备到另一个设备进行大量数字信息的快速传输。这也成为了苹果发展 iTV 的重要部分。苹果公司于 2001 年 1 月宣布了苹果数字中心战略,计划创新出世界上最伟大 的消费者软件组合,而只为那些够聪明、够酷、有着不同思维的苹果消费者提供这些。数字 中心不久就迎来了 iMovie 的到来。

  正当苹果致力于视频时,消费者却在学习怎样能够分享和获取音乐。苹果电脑由于没有 CD 刻录机,导致顾客将注意力从苹果上转移。而在公司意识到对市场评估失败后,才极为 勉强的将 iTunes 纳入了苹果的软件组合中。这也导致了在 2001 年第一季度,苹果出现了 1.95 亿美元的亏损——这是自乔布斯 1997 年 7 月回归苹果公司担任 CEO 之后首次出现亏损。

  这也给苹果真正的敲响了警钟。

  iPod 的诞生

  创新和潮流已经成为挽救苹果公司声誉的基础。看起来苹果公司只是错误地估计了音乐 消费在个人电脑市场中的重要性。而这种错误评估却来源于前期相关的争议决策。

   1985 年,乔布斯因为其“无有效成果、不可控制性”的管理风格,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 排挤,继而被边缘化。另外乔布斯与当时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前百事可乐的老板) 在争权中的失败,导致了乔布斯被迫提出辞职。10 年之后,苹果再次处于完全混乱的状态 时,乔布斯重新执政,对苹果的产品线进行改革。1996 年,乔布斯重回苹果,他开始简化 苹果产品的数量。他的“神来之笔”就是引入了彩色的苹果电脑 iMac,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单 调产品,苹果电脑可以充分展示于自己的审美特点,在一次创新运动中,整个软盘都被取消 了。尽管他有美学和技术上的优势,但在那个时期,它的缺点也在 CD 烧录和席卷青年社区 的资料共享面前暴露无遗。这严重的限制了苹果电脑对重要客户的吸引力,共享、归档和播 放音乐事实上是个人电脑上非常重要的和持久的属性。一旦乔布斯意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尽 力追赶去抓住市场上剩余的份额。在乔布斯典型的全速前进的做事方式中,他将继续保持苹 果电脑对顾客具有的吸引力。在《财富》杂志一篇文章中,乔布斯坦诚的讲:“我感觉自己 就像一个笨蛋,我们错过了它,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迎头赶上。”

  这个做任何事情都引以为傲的公司再次打破常态,寻找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苹果购买 SoundJam MP 音乐播放器的授权,这款播放器是由工程师们包括杰夫·罗宾在内共同创造 的。罗宾先前曾在苹果公司担任系统软件工程师,现在又被重新聘请将 MP 音乐播放器改造 成 iTune。SoundJam 是与苹果电脑相匹配的音乐播放器,但是由于它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苹果 程序,“乔布斯不会容忍任何一个程序或者行为有缺憾。”SoundJam 是被引进苹果公司的, 它自身缺少苹果所具有的那种特质,因此必须做出改变。罗宾承诺将在 4 个月内完成 iTune 的第一个商业版本, 最终在 2001 年苹果举办的“麦金塔世界会议博览会”中,他发行了这款 产品。

  一旦安装了 iTune,苹果电脑几乎可以毫无障碍的使用任何一款 MP3 播放器。但是乔布 斯意识到了便携式音乐价值链的价值仅仅是中等水平。尽管归档保存和传输轻而易举,但是 这款播放器价格昂贵,没有吸引力,速度迟缓,并且电池寿命较短。

  如果 iPod 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苹果以前产品的成功,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来修正价值链 存在的问题。苹果公司顺延着整个价值链,果断的采取了措施。乔布斯称之为“及时指引” ——在这种方法中,要随时保证设备和方法在技术上的领先。这一点在乔恩·鲁宾斯坦访问 东芝,参观硬盘技术时也得到了体现,他偶然发现了东芝刚刚发明的 1.8 寸硬盘。鲁宾斯坦 是苹果当时负责硬件的副总裁,他说:“东芝并不知道怎么样利用这个硬盘…我回去见了乔 布斯,并告诉他我知道该怎么样做(比如开发一个小型便携式音乐设备),而且我准备了所 有零部件。”乔布斯说那就去做吧。于是就创建了一个开发 iPod 的团队。鲁宾斯坦是从 NeXT 来到苹果的,此后他继续担任乔布斯身边的主要硬件负责人。

  重新定义苹果的创新文化

  早在 1990 年,那时还没有 iPod 和 iPhone,苹果公司就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公司之一。苹 果公司不仅带给我们个人电脑而且它也创造了那个时代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科技产品—— Mac。这个成功的核心就是被很多人所嫉妒的创新文化。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Steve Wozniak 回忆说:“在历史上偶尔有那么几个时期会有非常重要的事物被人类发明出来,这 些事物可以塑造人们几百年的生活。Macintosh(麦金塔)电脑的发明就是这些事物之一, 它永远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是一段令人胆战心惊的回忆,那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他们 做伟大的事物的决心超过了做其他任 何事情,而这些伟大的事物可能是我们生活的关键技 术。

   在那些日子里,参观苹果园能够给人一种绝对自由的感觉。苹果公司先进技术组的领导 人 Norman 先生回忆,“当我 1993 年加入苹果公司时,感觉棒极了。你可以做有创造性的东 西,即使它是模糊的无序的,你不能按部就班地做事。你需要的是少数富有创造力的人,而 不是只需工作的人。”从 Norman 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苹果工程师是那些具有想象力和发 明能力的人,而不是解决困难工作和执行的人。他们会一整天的发明创造,但是却从来不会 去做他们所说的事情……秩序是有了,但是难以置信的是六个月后没有任何东西产生。这是 很滑稽的。

  当 1997 年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时,他认为如果公司仍然想要能够活下去,无序开发之 类的工作就需要改变。他将整个产品线减少到仅剩四种:两种笔记本,两种台式电脑,每一 种中的两款都分别针对于专业市场和消费市场。这个设想就是永远不会参与大部分主流 PC 制造商的市场竞争。苹果公司将会依赖发售额外的产品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创建 iPod 团队

  当产品被抛弃,这并不意味着会失去这些团队的天赋。在建设伟大团队方面乔布斯是一 个伟大的信徒,iPod 团队折射出这种信念。Rubenstein 是这个团队的关键一员,他负责硬 件方面的工作,当初就是 Rubenstein 决定推出没有软盘的 iMac,这有助于解决这个团队当 时面对的困境。

  设计在苹果公司中一直有着特殊的荣誉。在 iPod 团队中,乔布斯选择了乔纳森·伊夫 这个曾出任苹果设计团队主席的优秀人才。乔布斯称赞伊夫和他的团队,“这是我生命中见 过的最好的行业设计团队。”伊夫两次赢得了伦敦博物馆的设计师奖。他曾描述,他与一个 非常优秀的设计团队一同工作。这个团队的特征是充满求知欲,并且在错误时特别兴奋,因 为这意味着你发现了新的东西。

  2001 年春天,乔布斯要求新的便携式音乐设备要在圣诞节时呈现在顾客面前,这就意 味着在不打断其他正在进行的项目前提下,创建一个新的团队。所以 iPod 团队的第三位关 键成员必须是来自组织外部。乔布斯选择了托尼·法德尔,32 岁,为通用魔力公司(在这 个公司内他曾与 MAC 创始人设计师安迪·赫茨菲尔德和比尔安特金生共同工作)开发了桌 面工具,然后又在飞利浦工作(在公司内他领导创造了掌上 PDA)。

  鲁宾斯坦为他提供了为期 8 个星期的合同,合同中注明法德尔作为一个管理小型团队的 工程师和设计者,通过将设备快速的组装到一起设计一款产品。后来这个团队最大可能的运 用了现成的零件,包括东芝的硬盘、索尼的电池、德州仪器的控制芯片等。而硬件的设计图 来源于硅谷刚刚创立的公司 PortalPlayer。

  法德尔认为,建设一个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法德尔将整个活动,从火线到 iTunes , 包括硬件,整合到一起,实现了乔布斯的愿望。他说:“产品的定义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眼前的产品是 iTunes 音乐商店,iPod,和相关的软件…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整合 的系统。”

  迈克尔,苹果三代麦金托什机和 Mac 二代的硬件工程师,是第四个成员。他的工作是 在 8 个月之内设计出电子硬件设备。尽管在身体上和时间进度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迈克尔 得到了充分的自由来完成这项工作。

  工作的方式

   尽管对 iPod 的雄心非常大,领导定的目标却相当简单,宽泛而又精确。对于硬件的要 求是:将一千首歌装进您的口袋;对软件的要求:简单到您的父母都可以操作;对项目的要 求:8 个月内上架!工作团队着手工作但不会因为以上观念的提出而感觉压抑——全神贯注 的同时还可以享受自由。

  工作的空间同样很重要。乔纳森·伊夫的设计团队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很少的个人空间, 没有房间和办公室。工作室只是一个很大的空地,包括几个公用的设计区。伊夫说过:“通 过保持一个精干的核心团队以及大力投资必要的工具产品和处理软件,我们可以非常罕见地 保持高度协调的合作。事实上,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包涵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

  样机同样也是一个持续贯穿 iPod 团队经历的议题。iPod 团队的成员都拥有自己的样机, 并且将其带回家在真实生活条件下进行测试。

  根据《时代》杂志描述,从这样的故事中可以学到两点教训:“一个是关于合作,一个 是关于控制”。苹果员工一直在讨论所谓的“深层合作”,“交互”或者 “协同设计”。基本上, 这意味着产品不是从一个团队过渡到另一个团队。但这并不是离散型的开发方式,相反,是 实时而有机的。产品的生产是由所有部门一次性同时平行进行的——设计,硬件,软件—— 无止境的跨领域的设计评测循环。公司的管理者都以开会浪费最少时间而自豪;苹果公司很 擅长这个,并以此为豪。伊夫说道:“当你们和我们一样充满雄心时,传统的开发产品方法 就不起作用了。若挑战很复杂,你必须通过更具合作性和综合性的方法开发一款产品。

  史蒂夫·乔布斯和创新领导力

  每一种创新都是由领导力铸就的,而 iPod 也不例外。然而,在成为一种领导力之前, 史蒂夫·乔布斯并没有因“轻触”而出名。员工们有几段史蒂夫·乔布斯的典故来分享。《时 代》杂志写道:“…因为对技术很挑剔,乔布斯需要监管…,并且他承认,在高度网络化的 世界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必须同其他事物相联系。”,“一个公司负责软件, 另一个公司负责硬件…这并不管用”,乔布斯说道。“创新不可能产生的足够快,集成不可能 做到足够的无缝。没有人对用户界面负责。真是一团糟”。

  《时代》杂志同样说道:“第二个教训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那是乔布斯自身的教训。

  他是当今科技世界里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但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工程师或者程序员,他甚 至没有一个 MBA 或者大学的学位(他在利兹大学的第一学期后辍学)。乔布斯有一种很强 的本土意识和招聘人才的本领,然而重要的是,在跟他有关的所有事情中,他都扮演了一个 令人讨厌的家伙。”

  就像鲁宾斯坦所说的:“在史蒂夫的压迫下,我取得了我一个人无法取得的成绩。”对所 有事情都要追求卓越,这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乔布斯和苹果的标志。

  内容:最后一个谜团

  2001 年后期苹果 iPod 面世的时候,它重 6.5 盎司,5G 的硬盘,可以持续播放音乐 66 个小时(大约相当于 1,300 磁道),价值$399。在那时,iTunes 只能从 iMac 上装载,而在 其他 PC 机尚不能安装,而其合法性一直有争议。

  唱片公司和歌手对其音乐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是将音乐作品便携化的最大障碍。他们紧密 地控制着音乐的发行渠道。

  与纳普斯特的知识产权所有者争夺战的教训很明显:他们不仅拥有随身听的合法知识产 权,而且还包括“共享”在内。如果没什么可以听,那拥有 iPod 就没有意义了。乔布斯知道,

   这制约着 iPod 的未来市场,他必须要改变这一切。他的初衷并不仅仅是制造设备,而是对 聆听音乐的重新洗牌。仅仅一个“不要偷窃音乐”的勒令并不起作用,很明显,需要一种策略 来赢得音乐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在 2002 年 1 月,从库比蒂诺来访的华纳音乐的两位副总裁会见了乔布斯。据说乔布斯 严厉地告诉他们,他的消费者值得拥有并且需要更好、易用的音乐商店。他说道,现在的音 乐公司都在极力榨取数字音乐的最大利益。结果,乔布斯在与安乐哲的会面中解开了 iTunes 商店的谜底,接着是华纳音乐的总裁。最终双方签署了一种内容授权协议。华纳建议 iTunes 商店每首歌曲卖 99 美分,苹果收益 22 美分,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不久之后,唱片公司环球 和索尼也加入了这项协议。

  在 2009 年 1 月,iTunes 已经成长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在线音乐销售商,全球范围内 售出超过 60 亿首歌曲。结果,苹果占据了音乐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流行乐团 U2 的 主唱博诺甚至称赞道,iPod 是电吉他之后音乐文化中最美丽的艺术品。

  

篇四: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

  百度的大招

  作者:

  来源:《CHIP 新电脑》2017 年第 05 期

  从 4 月 19 日到 28 日,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办。

  今年上海车展的展出总面积超过 36 万平方米,在整整 10 天的时间里,来自 18 个国家和地区 1 000 余家中外汽车展商在这里展现着最新的汽车和科技成果,展出整车 1 400 多辆,其中全球 首发车 113 辆、新能源车 159 辆、概念车 56 辆。今年的上海车展影响力巨大,根据官方数 字,共吸引参观者 101 万人次,来自 48 个国家和地区 2 035 家中外媒体 11 000 余名记者报道 了车展盛况。

  近几年来,全球各地的汽车展都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那就是展览的主角已经不仅仅是传统 车企,IT 和互联网企业正在把这里当作新的竞技场。如今,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科 技的发展让汽车这个最大的耐用消费品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移动智能终端,IT 的软硬件厂商 都在尝试将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与汽车企业相融合,在未来的智能汽车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要知道,这是一个价值万亿的市场,谁不想分一杯羹呢?

  百度也不例外,上任不久的百度 COO 陆奇在车展开幕前低调来到上海,准备在车展期间 组织一场规模不大的发布会。车展本来不应该是属于陆奇的阵地,但细心的媒体们发现,刚刚 上任几个月的陆奇在频繁更换着自己的职务,特别是 2017 年 3 月,百度宣布对现有业务及资 源进行整合,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由百度集团总裁和首席运营官陆奇兼任总经 理,这说明百度的技术当家人已经把未来聚焦在智能驾驶领域。实际上,百度一直希望在自动 驾驶领域有所斩获,去年 11 月在乌镇,18 辆百度无人车就首次在全开放城市道路的复杂路况 下实现了自动驾驶试运营。如果说那只是一个演示和试验,如今的百度则明确将自动驾驶作为 未来最重要的战略业务来发展。

  后来的事实却令人震惊。4 月 19 日,在上海车展组委会的一间小会议室里,陆奇代表百 度公司突然对外宣布,将向所有合作伙伴免费开放无人驾驶能力。在这个被命名为 Apollo 的 计划里,百度宣布将开放包括车辆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云端平台在内的所有内容。也 就是说,百度将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等功能的代码或能力,并 提供完整的开发测试工具,在百度技术的帮助下,汽车制造商和应用服务商可快速搭建一套属 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完全是免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入职不到一年的陆奇这次带领百度放出了一个大招,如果换做围棋语 言,这可以叫做胜负手。早年间在搜索引擎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百度似乎从来没有为赚钱发过 愁,时至今日也是如此,钱赚的太容易难免让人习惯于安逸。可是今天,市场变了,移动互联 网时代的流量已经不再掌握在搜索引擎手里,各种 App 以及五花八门的应用正在瓦解百度对 流量的统治。面对险局,技术出身的李彦宏决定带领百度重新回归技术路线,其方向就是人工 智能。要说李彦宏是有机会背水一战的,毕竟百度有着全中国最优秀的算法工程师队伍,也掌 握着海量的最有价值的数据。而对于 AI 的应用方向而言,当前最大也是最现实的肯定是智能 汽车领域,这是一个价值超过万亿价值的市场,百度起步不算晚、技术不算差,正是可以大干 一番的好机遇。但先别高兴,百度也有一个麻烦,那就是在汽车行业里没有基础,没有强大的 盟友!要知道,只要能数得上的车企,其体量一点也不比百度小,甚至在研发和技术上的投入 都远高于包括百度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百度要想打入成熟、保守的百年汽车产业,不拿出 一点真功夫是很难成功的。于是,免费所有平台的 Apollo 计划成了一战定乾坤的大招。

  辛辛苦苦研发来的成果免费给别人使用,百度有着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希望通过免费开放 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基于百度平台去开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百度的小目标是成为 AI 时代 智能驾驶软件的定义者和基础平台,既然汽车行业自成一体,百度很难打进去,那就干脆和他 们拼命,实行完全免费的激进策略,那么百度就是采用群狼战术,让技术实力尚不成熟、特别 是希望通过创新来颠覆行业的后来者们,可以利用百度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不是有 点像当年 Google Android 对战苹果 iOS 时候的策略?

  表面看来,平台免费似乎让百度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但冷静想想就知道,那个赚钱的机会 就算有,也恐怕不是为百度准备的,看着万亿美金自己无处下口,百度能不郁闷?既然得不 到,索性砸了它,让市场重新来过!新秩序对百度而言孕育着新机会,即便今后持续免费,起 码看可以让数据都跑在百度的系统里,要知道未来的 AI 领域里最值钱的不是系统、不是算 法,而是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百度这一招可谓精明,不仅给传统汽车产业一个冲击,也给 了自己一个在新市场争奪话语权和核心数据的机会。

   所以,百度的免费大招是在编织一个梦想。如今全球市值排行榜前三的公司分别是拥有 iOS 的苹果,拥有 Android 的 Google 和拥有 Windows 的微软,如果在智能驾驶时代百度能够 拥有并让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自己主导的平台,那么是不是能成为第四呢?

  

篇五: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

  2011 年第 24 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1 No. 2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 - 7695. 2011. 24. 003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刘宝铭1 ,孙建广2 ,檀润华2

  ( 1. 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

  2.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130)

  摘要:

  介绍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的定义,并总结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分析破坏性创新实现方法,阐述

  破坏性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分析尚存的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

  持续性创新;

  低端破坏;

  新市场破坏;

  技术进化

  中图分类号:

  F273. 1;

  C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95 ( 2011) 24 - 0009 - 04

  Review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LIU Baoming1 ,SUN Jianguang2 ,TAN Runhua2

  ( 1. Heilongjiang Province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Harbin 150001,China;

  2.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made by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ts,summarizes concep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analyzes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describes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and puts forward remained issues and prospects at the end. Key wo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sustaining innovation;

  low - e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new - market disruptive innovation;

  technology evolution

  1 破坏性创新概念

  在早期的创新理论中,根据创新程度及产生的 效果的不同,一般把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与突 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是在产品在技术进化过程中, 按照原有的技术路径,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上的循 序渐进的创新过程。突破性创新是在产品技术进化 过程中,产品的一个生命周期跃升到另一个生命周 期的自然更迭。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可总称为 持续性创新,它是产品正常进化的两种创新过程。

  破坏性创新 ( Disruptive Innovation,DI) 的概念 是 Christensen 在 1997 年出版的 《创新者的困境:

  当 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1][2]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 种技术创新理论 。

  [3][4][5][6] 如图 1 所示,DI 是指开 发出低于主流市场已定型的产品性能的新产品,这 种产品有一些特殊性能吸引一些低端用户或新用户, 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逐步创建低端市 场或新市场,并取代主流市场上已定型的产品。一 般 DI 产品最初的性能不如主流市场已定型的产品, 但是具有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方便 等优势。

  Christensen 在 《困境与出路:

  企业如何制定破 坏性增长战略》 ( 2003) 一书中,明确地将破坏性

  图 1 Christensen 的持续性和 DI 模型[1][2]

  创新分为低端破坏 ( Low - e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LDI) 及新市场破坏 ( New - market Disruptive Innovation,NDI) 两种[3][4]。如图 2 所示,二维坐标的最 底端为低端破坏,以降低产品成本和性能吸引低端 用户,形成新城低端破坏;

  第三个维度代表新的消 费和竞争环境,产品的性能不同于主流市场的产品 衡量标准,吸引新的用户群体,形成新市场破坏。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 DI 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11 - 05 - 30,修回日期:

  2011 - 07 - 25

   10

  刘宝铭等: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图 2 破坏性创新模式的第三个维度[3][4]

  从不同角度给出了 DI 的定义,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 性的定义:

  Cumming[7] ( 1998) 指出破坏性创新是创新中 包含显著的新科技,并且对消费者的消费性能造成 相当程度改变,最后则是消费者能强烈感受到创新 所增加的真实利益。Frank Fernandez[8] ( 1999) 认为 破坏性创新是破坏市场上已有的成熟的主流产品并 取代的过程。

  Richard Leifer[9] ( 2000 ) 认为破坏性创新能产 生性能特征全新的产品或提高产品性能 5 倍或 5 倍 以上,或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等。

  Vadim Kotelnikov[10] ( 2001)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 使产品 ( 服务) 或生产技术具有变革的性能特征或 者性能或成本都有巨大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产 品,能够改变现有的产业和市场,或创造出新的产 业和市场。

  Chesbrough[11] ( 2003) 认为破坏性创新会确实 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

  在真实发生的创新中—电话、打印机、汽车、个人 电脑与互联网等都算是破坏性创新,就是因为这些 创新彻底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

  Sandberg[12] ( 2002) 对破坏性创新的定义是能 创造自有新市场的创新,例如电话就是一个极佳的 例子,电话的市场在电话发明以前是不存在的。

  Charitou 和 Markides[13] ( 2003) 认为在本质上, 破坏性创新对产业竞争导入了新的竞争方法,而新 的方法不同于既有的形式并且与既有经营模式冲突。

  网络银行、廉价航空和线上交易经理都是破坏性创 新的例子。

  Markides[14] ( 2006)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由商业 策略破坏创新和产品技术突变破坏创新构成的。其 中商业策略破坏创新并不产生新产品,而是对市场 产品和服务重新定义分配给消费者而达到破坏效果;

  产品技术突变破坏创新创造新产品,这种新产品给

  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特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 都是具有破坏性的。

  陈劲[15] ( 2002)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 性技术的创新,不是按照主流用户的对产品性能的 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可能暂时还不能满足主流用户 需求。

  陈浩民[16] ( 2005)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一种大幅 度改变现行利用科技的方法 ( 往往因新科技所触 发) ,配合新的经营模式、著眼在新的顾客价值,并 会造成产业内的大幅度变化,甚至是形成人们生活 形态的大幅度变革的创新。

  孙启贵[17] ( 2006) 认为所谓破坏性创新是指通 过推出一种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创造了一个全新 的市场。其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性能 要差,一般比较便宜、更加简单,功能新颖、便于 使用,这些都是新用户喜欢的特性,所以全新的市 场能够开拓出来,此类创新对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的 在位企业具有破坏性。

  上述都是基于经济管理学领域的破坏性创新定 义,本文从产品技术进化的角度对破坏性创新定义 做如下归纳:

  破坏性创新是产品技术进化路线上的 一个分支,产品位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具有产吸 引低端用户或新市场用户的性能,能够很快形成低 端市场或新的市场规模并获利。

  2 破坏性创新实现方法

  DI 的实现对于新进入市场的新兴企业具有重要 作用,是指导其产品开发的利器。而对于市场主导 企业,掌握了 DI 理论则可以未雨绸缪,变被动为主 动,在发展的同时,学会打造自己成为一个随时的 破坏者,在别人来不及破坏自己之前,让自己可以 成为现有市场的威胁者[18]。部分学者从经济管理学 角度对 DI 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

  Christensen 提出应该按如下方法制定企业破坏 性增长战略[3 - 4]:

  ( 1)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充分分析市场的 情况下,对破坏性创新的创意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 上,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负责创新的、围 绕突破性技术业务的机构。

  ( 2) 创新能力的获得。企业通过引进人才、增 加研发投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利 用外部资源,直接收购其他公司或业务来提高能力。

  ( 3) 制定反商品化、一体化与外包策略。任何 创新的产品通过不断完善功能和商品化后,产品的 差别越来越小,最后产品之间、竞争者之间几乎失 去差异,盈利策略会转向当前顾客还没有充分满足 的方向 ( 反大量商品化) ,企业若要获得 DI 的胜利, 应该把自己放在这个价值链中去思考。

  ( 4) 建立 DI 成长引擎。企业应建立破坏性创新

   刘宝铭等: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11

  增长引擎,未雨绸缪,做到有备而战,由四个步骤 实现:

  步骤一,提前谋划;

  步骤二,将 DI 创意引入 适当的定型和资源配置程序;

  步骤三,创建塑造创 意的 团 队 和 程 序;

  步 骤 四:

  训 练 团 队 识 别 破 坏 性 创意。

  W. C. Kim 和 R. Mauborgne 在他们所著的 《蓝 海战略》 一书中[19],通过对跨度 100 多年、涉及 30 多个产业的 150 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

  要赢得 明天,企 业 不 能 靠 与 对 手 竞 争,而 是 要 开 创 “蓝 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实现 “价值 创新” 的战略行动。可见,DI 战略与蓝海战略是相 似的,都是避开与市场主流技术直接交锋,另辟蹊 径,实现破坏性增长。针对具体的实现策略,蓝海 战略提出四步动作框架,如图 3 所示。

  图 3 蓝海战略的四步动作框架[20]

  实现方法:

  ( 1) 剔除所在产业中企业长期竞争攀比的元 素。这些元素经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它 们不再具有价值,甚至还减少价值。

  ( 2) 减少那些纯粹为了竞争和打败对手而设计 过头的功能。这些功能超过了顾客的需求,增加了 企业的成本而没有好的效果。

  ( 3) 增加那些用户一直未被满足的功能。某些 用户需求的功能一直未被发现,因此行业内没有哪 家产品为用户提供这种功 能,用 户 也 就 只 能 做 出 妥协。

  ( 4) 创造新的产品功能,激发用户新的需求。

  3 破坏性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 Christensen 对 DI 进行不断地研究的同时,其 他一些学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

  Danneels[20]认为 Christensen 提出的 DI 概念并很 不清晰,使大家会混淆性能低于主流技术的一般新 技术与 DI 之间的区别。

  Govindarajan 和 Kapolle[21] 认 为, Christensen 举 出的案例都是事后分析的结果,而不能应用到事前 预测。

  Smith[22]给出了一个案例,指出现代计算机游戏 技术最初是起源于仿真工业为满足个别用户而提供 的一种低端能力,然而目前这种技术已发展到比很 多主导工具竞争能力更强大的水平,该技术的破坏 性的强度和潜力有目共睹,通过这种 DI 技术,新公 司有可能取代采用传统成熟技术的公司。

  Chieh 等[23]提出 DI 技术维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值 得关注的方向,有目的地开发 DI 技术是一种有效的 创新战略。

  Kohlbacher 及 Hang[24]应用 Christensen 的 DI 理 论框架分析了老年人市场,指出该市场将提供重要 的商业机遇。

  综上所述,DI 技术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方 向。我国学者也对 DI 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新时期 DI 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清华大学吴贵生[25] 认为,DI 利用的好是企业的 “发动机”,利用的不 好是企业的 “百慕大”,这种差别取决于包括组织 响应机制等在内的组织响应能力,行业主导厂家不 能够及时推出新产品并遭到淘汰的原因是:

  ( 1) 技术和市场的预测难度大。

  ( 2) 管理观念的教条化。

  ( 3) 现有研究对 DI 缺乏评价和实施的一整套理 论方法。

  康长杰、陈劲[26]认为,DI 方法可以被成熟公司 和新企业用来为已有市场低端或者一个全新市场创 造新产品。它还可以用来为发达国家的广大人民创 造足够好的、适用的、他们又负担得起的产品。在 破坏性立足点稳固后,企业 可 以 利 用 持 续 性 创 新 ( 渐进性的或突破性的) 向本地市场的高端以及全 世界发达国家市场转移。

  中国科技 大 学 孙 启 贵[17] 等 运 用 比 较 研 究 方 法, 进一步明晰了 DI 的基本概念,构建了 DI 的基本模 型,他认为 DI 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 题,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当广泛关注 的实践问题。

  4 结论

  4.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创新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DI

  理论目前还立足于经济管理学,处于宏观理论研究 阶段,大部分都是事后分析结果,还没有形成行之 有效的实际系统应用方法,该理论还有大量问题有 待解决,例如对 DI 的形成原因还需要进行深入探 讨,与其他设计理论如何有效地结合也需要深入的 研究和实践,形成成熟可靠的创新设计过程应用到 产品开发和工程实践中等等。

   12

  刘宝铭等: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4. 2 研究展望 DI 作为创新设计的重要理论正在得到学术界和

  企业越来越多的认可,完善 DI 理论并进一步增强其 实用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当前国 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不少企业受到了全球金 融危机影 响, 许 多 中 小 企 业 遇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挑 战。

  加快自 主 创 新、 产 业 升 级 步 伐, 是 企 业 克 服 困 难, 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因此,在企业经营压力与日 俱增的现状下,降低营销成本,拓展市场,保持增 长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而 DI 的应用,对于上述目 标的实现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认为 DI 理论研究的方向:

  在深入探讨 DI 的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应用 TRIZ 理论和需求进 化定律,从产品技术进化和需求进化的角度,提出 以研究 DI 的事前产生方法为目标,预测 DI 的出现, 进而研究产品 DI 的完整实现过程的设计理论和技术 实现方法,使得 DI 的工程实现过程理论化系统化, 最终形成一套用于实际产品开发的 DI 理论方法,有 效用于指 导 企 业 新 产 品 开 发 过 程, 提 高 创 新 效 率, 保证创新投资的可靠性,节省社会资源,缩短新产 品开发时间,为新兴企业投资进入市场时机和领域 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市场主导企业时刻监测自有产 品状况,防止破坏性失去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CLAYTON M C. The Innovator’ 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2] 克里斯滕森. 创新者的窘境 [M]. 吴潜龙,译. 南京:

  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1

  [3] CLAYTON M C,RAYNOR M E. Innovator’ 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Successful Growth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4] 克里斯滕森,雷纳. 困境与出路 [M]. 吴潜龙,译. 北京:

  中 信出版社,2004

  [5] CLAYTON M C,JOSEPH L B. Customer Power,Strategic Investment,and theFailure of Leading Firm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 17 ( 3) :

  197 - 218

  [6] CLAYTON M C,MICHAEL O.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 ( 1) :

  67 - 76

  [7] CUMMING B S. Innovation overview and future challeng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Management,1998,1 ( 1) :

  21 – 29

  [8] FRANK F. DARPA’ s Role in Radical Innovation [J]. Johns hopkins apl technical digest,1999,20 ( 3) :

  67 - 69

  [9] LEIFER R,CHRISTOPHER M. MC D,O’ CONNOR G C. Radical

  Innovation:

  HowMature Companies Can Outsmart Upstarts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10] KOTELNIKOV V. Radical Innovation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11]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Technology [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12] SANDBERG B. Creating the market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 2002,11 ( 2) :

  184 - 196 [13] CHARITOU C D,MARKIDES C. Responses to disruptive strategic innovation,MIT SloanManagement Review,2003,44 ( 2) :

  5 - 63 [14] MARKIDES C.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Need of Better Theory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

  19 - 25 [15] 陈劲,戴凌燕,李良得. 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 [J]. 科技管理 研究,2002 ( 5) :

  22 - 28 [16] 陈浩民. 突破性创新与经营模式对创新导入之影响的文献研究 - 兼论 商 业 智 能 之 前 导 作 用 [D]. 中 国 台 湾:

  国 立 中 央 大 学,2005 [17] 孙启贵,邓欣,徐飞. DI 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 [J]. 科技管 理研究,2006 ( 8) :

  175 - 178 [18] 陈英. 破坏性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 [D].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2005 [19] KIM W C,MAUBORGNE R.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5 [20] DANNEELS E. Disruptive Technology Reconsidered:

  A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

  246 - 258 [21] GOVINDARAJAN V,KOPALLE P K. 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 Post in Making Ex Ante Predictions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

  12 - 18 [22] SMITH R. The Disruptive Potential of Game Technologies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7 ( 3 - 4) :

  57 - 64 [23] HANG CHANG CHIEH,YU DAN.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Understanding the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in Disruptive Innovation [C].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2007:

  262 - 266 [24] KOHLBACHER F,HANG C C. Disruptive Innovations and the Greying Market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EEE IEEM:

  1915 - 1919 [25] 吴贵生,谢伟. “破坏性创新” 与组织响应 [J]. 科学学研究, 2002,15 ( 4) :

  34 - 39 [26] 康长杰,陈劲. 排斥性创新:

  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方法 [J]. 管理工程学报,2006 20 ( 2) :

  108 - 113

  作者简介:

  刘宝铭 ( 1971—) ,男,黑龙江人,高级工程师,机械工 程硕士,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设计。

  

篇六:破坏性创新成功的例子

  LOGO

  第18组 王勇文 刘瑞融 代宾琴 朱梦 徐成

  破坏性创新

  ———基于中国制造业现状

   LOGO

  中国制造业现状

  破坏性创新优势

  破坏性创新实例

  新技术 技术

  老技术

  时间

   LOGO

  中国制造业现状

  代 工 企 业 利 润微 度薄 依, 赖技 性术 落 后 , 具 有 高

  Iphone 4S 售价600美元 总成本187.51美元 韩国零件80美元 中国组装6.57美元——富士康

   LOGO

  中国制造业现状

  技 术 落 后 , 一 再 引 进 消 化 吸收 只 能 落 后

  图为中外汽车对比

  中国制造业技术大多沿袭“引 进—消化—吸收”的路线,其结果 只能是“落后—再引进”

   LOGO

  中国制造业现状

  粗放的增长方式

  中国的资源消耗 日本的资源消耗

  资 源 消 耗 型 增 长

  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造 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70%能源消耗 86%的二氧化硫 37%的化学需氧量

  GDP

  GDP

   LOGO

  中国制造业要如何 发展,怎样走出困 境?

   LOGO

  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破 坏 性 创 新

  破坏性创新 定义

  破坏性技术指的是通过新的开发路线(含商业模 式)能迅速并低成本地实现当前市场主流产品的 技术。基于破坏性技术的创新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旨在利用破坏性技术的潜在优势做大细分或边缘 市场,以非对称动机打消主导者的优势,颠覆现 有的市场结构

   LOGO

  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破 坏 性 创 新 优 势

  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后来居上者更具优 势,打破“比较优 势陷阱”

  创造新的资源整合方式,带 来更多可能性和获利

  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产 品差异化,提高产品质 量

  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中,谁 都在讲战略又讲实用,且新的 战略往往是破坏性导向的

  图为中外汽车对比

   LOGO

  破坏性创新的优势

  中 国 制 造 业 进 行 破 坏 性 创 新 的 必 要 性

  全球主要产业正 进入较大规模、 长周期的破坏性 技术创新阶段。

  中国必须在这次 产业革命中占得 一席

  破坏性创新的不可 避免性 思想基础—后现代 思潮 理论基础—熊彼特、 克里斯滕森;破坏性 创新战略;蓝海战略 等等

  中国可消耗资源 逐渐减少,劳动 密集型经济成本 上升,中国现有 技术大多落后或 处于产业链下游。

   LOGO

  中国制造业破坏性创 新实例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 术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 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

  应用于工业 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等。

  增 材 制 造

  AM技术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和夹具以及多道加 工工序,在一台设备上可快速精密地制造出任 意复杂形状的零件,从而实现了零件“自由制 造”,解决了许多复杂结构零件的成形,并大 大减少了加工工序,缩短了加工周期。而且产 品结构越复杂,其制造速度的作用就越显著。

  图为中外汽车对比

   LOGO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案例

  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 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在珠 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 (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 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 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打 印

  3D 制造复杂物品不增加成本;产品多样化 不增加成本;零时间交付;设计空间无限;

  零技能制造;不占空间、便携制造;

  材料无 限组合;

  精确的实体复制 11

  

  

推荐访问:破坏性 例子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