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01 14:50:04 浏览量:

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案例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供大家参考。

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案例描述与分析:[幼儿园教案网]

  改进策略一:遵循作息时间,培养幼儿时间观念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由于假期生活的宽松,变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孩子的来园时间从7:30到9:30,参差不齐,这缭乱了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和措施,如通过早上按时来园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吸引孩子都能早起来园。但是这种靠精神激励的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长久的效果。没过多久孩子们还是遵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早到幼儿园的还是那批孩子们,而“小懒猫们”还是姗姗来迟,促使活动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新思路: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观念,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通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8点入园,8点10分晨间活动,9点做操等,让孩子渐渐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前一阶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还在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分析: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验教少,“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中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家长也可以发挥小闹钟的叫醒功能,及结合小学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时间表,适当调整孩子学习、休息、游玩的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独立洗漱、穿戴、吃早餐,培养孩子按时早起的习惯,让孩子从容面对每天上学的第一个困难,通过《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观念,还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如讲个《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来教导孩子好好珍惜时间,而是将关注点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孩子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早上起不来,睡懒觉、吃饭拖拉”等等,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意义学习,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

  改进策略二:遵循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幼儿园里,家长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绢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上小学,要自己上学、鞋带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加强。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我们通过看图讲述等活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在谈话中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被动的接受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往往会让教学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孩子行为的实处。

  我们的新思路:[幼儿园教案网]

  开展主题活动,让孩子和同伴思维的碰撞中自主地获取一些有关于上小学的规则,并萌发遵守规则意识,杜绝单一乏味的说教。我们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其中辩论赛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通过《小小辩论赛》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辩方,确定自己的立场。幼儿分成正方、反方两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各自以理服人的方式去说服对方。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我们收集了孩子的很多问题,最后我们经过了筛选和梳理,确定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供幼儿辩论。问题一:上小学后能不能带玩具?问题二: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先做什么?问题三:上小学后能不能随意喝水、小便?

  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的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让我相信孩子们是在问题的交织中成长和提升的。在活动中,孩子议论的场面是热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接受了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小学相关的认知经验。针对问题一,有些孩子并不完全理解这种变化,有些孩子认为,小学不是有课间休息的吗?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玩具拿出来玩,并不影响上课啊!通过辩论使孩子共同关注这个问题,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上小学后可以带一些体育玩具,但是不能带其它玩具,并愿意在未来的小学生活中遵守这一规则。针对问题二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上

  小学后,放学回家稍休息后,应尽快完成作业,不能只顾着玩,将作业留到很迟才完成。通过问题三,孩子更明确地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较为自由、松散,小学较为严格,有规律。孩子也都表示上学后上课尽量不要随意喝水,或去小便,这样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利用幼儿的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功课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为孩子入学之所急。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并生成了《整理小书包》这一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讨论“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引出功课表,接着让幼儿学看功课表,最后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物品的分类,和整理幼儿园教室里的玩具、图书的方法,平时我们看到教室里凌乱的物品时便会及时提醒孩子去整理。这样有利于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改进策略三:遵循生活习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主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不够自觉,导致孩子们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了在家长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孩子吃力,大人更吃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幼儿学习的自觉性。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为了让孩子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会将幼儿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的老师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我们的新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着手。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才可以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学会认真倾听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

  接工作,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机会。时常布置一些口头作业给孩子,如:要求孩子第二天带植物角的东西,并鼓励表扬及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回家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有时会布置孩子完成一副美术作品,要求孩子一回家先画画,等画好了再出去玩。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及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将孩子的学习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环节中,并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和监督,逐步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反思:

  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时代的发展,富于了教师全新的角色,教师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中课程的实施者而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方面有以下的思考:

  一、内容的选择——满足需要、贴近生活

  “幼小衔接”内容的选择其关键就在于要处理好幼儿发展需要和兴趣经验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时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同时能敏感的判断教育内容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在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在尊重幼儿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优选出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一生发展具有长远、持久的积极影响的课程内容。。

  二、活动的设计——吸引幼儿、富于挑战

  “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适宜性需要教师强调脉络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去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努力去了解什么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于尝试的。真正使课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如:活动《整理小书包》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根据时间的适宜性开展了本次活动,让活动深深吸引着幼儿,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幼小衔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来完成。在教育观念上能形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儿童实施良好地小幼衔接教

  育,只有当我们能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个别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精神,才能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大班幼教案例:走进课堂做研究

  温五幼府东园区田甜

  课堂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教育形式,如何教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通过课堂这一教育形式来完成的,那么怎么样更好的利用这最常见的教育形式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深入的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理是我们目前有待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案例1:

  教研活动:给我们一个固定的题目语言《数小鸡》,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集体讨论出两个教案,其次,由各个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案在自己班级实施教学。我选择了教案一:1、以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看图说话,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看图说话的能力和语言的完整表达能力。2、我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的内容,因为游戏是幼儿园小班孩子比较常见并且非常喜欢的形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3、我以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孩子巩固儿歌,情景表演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不但很好的理解了儿歌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孩子轻松快乐。

  案例2:

  开放性评价课堂研讨会:我们通过对给定的课程进行评价分析研讨。(1)是大班语言活动《征友启事》,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两张《征友启事》,让他们理解这两张《征友启事》所表达的征友条件的不同。还有是让幼儿通过故事,从而懂得与人交往时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的道理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回答、讨论等张开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教师问题的设置如(发现理解型提问、选择判断型提问、创造型的提问,记忆型的提问等)还有幼儿参与的情况,幼儿回答问题的次数来客观的评价一节课。(2)是中班泥工《杯子的畅想》,这一活动是改变了原有的评课方式,从孩子的作品入手,来评价教师教的程度,看孩子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提示来很好的在作品上表现出来,能表现呢,就说明老师的引导是对的,有效的。

  案例3:[幼儿园教案网]

  走进名师应彩云:这个活动是通过教师现场写教案,教师现场讨论教案,分析教材,现场上课,有专家点评,再次讨论上课。最后,再由名师应彩云老师示范上这节课,进行对比讨论。在诗歌课《春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年轻的董老师是抓住了四个知识点,在上课过程中也是按照四个要点

  平均的分配时间,最后,使得课堂进行的时间久,还有就是重点不突出。而应彩云老师,是抓住了这四个知识点中的一个以“声音的节奏”为主干,以春雨落在不同东西上发出的声音为脉络,以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目光,一步一步的进行到最后。

  孩子的兴趣很高,教学的效果很好。

  分析与反思:[幼儿园教案网]

  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以孩子为主进行教学呢!我想,这是一个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怎么让孩子能自主的学习呢!首先,在选材方面,选材是教育后洞中最重要的,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帮助的内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原来的旧方法、旧观念,要以孩子的主动学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起辅助作用。最后,在形式上,以孩子动手操作,和游戏的形式为主,让孩子在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在操作自己解决问题。

  2、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古语说的好:“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这个知识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己要有比一桶多得多的水才能满足孩子和好奇心,求知欲。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注重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虚心学习。平

  时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3、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没有事什么比了解孩子更重要的了,孩子的内心是世界你真的懂吗?他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懂吗?要很好的走进课堂,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到了解孩子,教孩子想学的,告诉孩子想知道的。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课堂教学。

  大班幼教案例:对一次大班手工活动引导过程的评价

  温州市第五幼儿园戴瑶玮

  案例背景:

  在我们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有时候会随活动产生的兴致进行提问,他们的小嘴巴里会冒出很多充满童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比较容易解决、有时很可爱、有时候会令人尴尬、无言以对。作为和孩子们最亲近的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的方法是随便的应付了事,或疾言厉色地对待,显然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方法。因为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是一种才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探索是一种明智之举。本案例通过列举了一次大班手工课上所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个事例来阐明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如果我们加以会耐心的,细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个好奇的问题,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把握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

  去观察、发现、探索、从而点燃孩子心中不断求知的强烈求知欲,就能够让孩子感受更多成功的体验。

  案例描述:

  情景:这是一次大班的纸工课上,老师示范好纸折的蚂蚁,孩子们正在认真的观赏老师的杰作时,突然孩子们中间冒出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只蚂蚁怎么没有触须呀?”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小淘气浩然。浩然这一发现可把老师给愣住了,让老师有些措手不及。孩子们没有在意老师脸上的表情,而是一阵窃窃私语的议论:“对呀,如果没有触须蚂蚁就没有办法说话了呀!”“就是哦,而且有两根触须,这只才是真正的蚂蚁。。。。。。!”孩子们抬起了小脑袋期盼老师把问题解决了。老师停顿了一会儿,考虑着该如何接好孩子们抛过来了这个球,终于老师微笑的开口说话了:“孩子们,你们想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可真不错。不过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出好办法,把蚂蚁的触须做出来,你们自己来动动脑筋看,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把蚂蚁折出来。”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首先反思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对蚂蚁制作的不够精心,在以后的活动上应该加以细心的准备。然后当面对孩子所提出的疑问时老师的态度是很欣然的接受了,并且把孩子们所抛过来的难题,非常巧妙的又抛

  回给孩子们。这一行为不仅能够体现出老师真实的做到了“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而且也积极的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和思考,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观察力和会真实表达自己看法的孩子,他对老师制作的作品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直言不讳。浩然的疑问,让孩子们所熟悉的蚂蚁形象再一次明朗。正是这一问题让其他孩子也注意到了老师的作品,引发了孩子们的低声讨论,对老师的这只没有触须的蚂蚁纷纷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期待老师的解释。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老师的这一次意外的“不精心”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得到一次学习机会,情景:这个时候,浩然对老师的解释好像不是很满意,嘴里嘀咕着:“没有触须蚂蚁就不能够讲话了,我要做一只有触须的蚂蚁。”这个时候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浩然的小脑袋说:“好的呀,老师和你一起开动脑筋,来试试做只有触须的蚂蚁。”

  不一会的功夫,好多的孩子按照老师的范例折出了纸蚂蚁,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玩着自己的成功作品。而浩然呢,跑到老师的前面问:“老师,你想到了没有呀?”老师又被弄愣了一下,原来浩然还想着蚂蚁的那两根触须呢!不过这

  个时候老师反问了一句:“还没有想到,你想出来了吗?”浩然说:“再给我一小会儿的时间,我会想出好办法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的好胜心和自信,老师鼓励了孩子,对浩然的想法给于了及时的支持与动力。

  当浩然再次跑向老师,询问老师有没有想到怎么做出触须时,此时的老师再次把问题交给孩子,同时也将探索的时间留给了浩然,引导浩然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浩然的回答也非常的自信,似乎在有力的预示着他一定会成功的做出触须。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幼儿园教案网]

  在浩然的这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听的出来他有一颗好胜心,这使他肯定自己一定能够把有触须的蚂蚁做出来。

  当许多的孩子完成了杰作,高兴的玩还来不及,仿佛已经把蚂蚁有触须的事情已经忘的一干二净,或许孩子们觉得用纸的材料来做触须比较的困难,所以有些放弃的想法。而这个时候的浩然呢.却将了老师一军。

  情景:浩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研究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副认真劲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平常喜欢偷懒的浩然。过了一会儿的功夫,浩然准备好了沾触角的胶水,但是由于触须非常非常的细,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触须就马

  上从蚂蚁的头上掉了下来,实验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浩然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在一边思考了起来。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心里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力量,虽然制作蚂蚁的触角充满了许多许多的困难,但是浩然没有气馁,也没有寻找同伴的帮助,只是非常认真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思考着,试图寻找出制作蚂蚁触须的方法,这一些动作足以可以证明浩然这个孩子富有强韧的毅力。

  情景:突然,浩然似乎找到了金钥匙一样跑到我前面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根针和线?”老师满足了浩然的这一请求,并且注意着浩然如何的去使用这一辅助的工具,盼望着他的成功。这个时候浩然轻轻的拿起了触须和纸蚂蚁,用针一点一点的缝了起来,缝到最后的时候还会把线头一点一点的卷起来,或许是平时没有接触这些工具,浩然弄的有些乱。老师上前询问:“是想把线整理好打结吗?”浩然点点头,老师顺手接过来把挂着的两根线头牢牢的打上了结。浩然拿着做好的蚂蚁,浩然兴奋不已,激动的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呀,蚂蚁的触须长出来了。”手举着这只班中独一无二的蚂蚁,伴随着浩然的小手有力的挥动着,有了触须的小蚂蚁也变得栩栩如生了起来。“浩然你做出了蚂蚁的触须哦,太好了”,老师在一边为浩然努力后的精美作品鼓起掌来,“浩然,你这只小蚂蚁真好看,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做出触

  须呀?”在一边玩自己作品的孩子们逐渐靠拢过来,老师把这些孩子们集中了起来,请浩然来当小老师介绍自己是如何做出这对漂亮的触须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在中间的一个环节上,当浩然正在自己无法解决的苦难面前,老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及时给于了浩然一定的帮助。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们新《纲要》中的精神,老师活动中的正确地位也得以真正的体现出来。

  看到浩然的成功,老师给于了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且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请浩然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这一办法不仅提高了浩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其他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经验的机会。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经过了浩然的动脑筋之后,他想到了选择平时生活中的工具来辅助做触须,使做触须的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一过程说明浩然是在投入了很多的努力后最终完成了这一作品------做成了一直真正的蚂蚁。浩然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评价反思:[幼儿园教案网]

  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到当老师面对浩然的问题,没有用随意的态度来对待,对于孩子指出老师折的是一只没有触须的蚂蚁,老师虽当时有些尴尬,但是随后却能够在互相

  尊重的原则上,尊重孩子的这一观点,并且积极的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找出成功的经验。因为一个人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和从别人那里获取的成功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在这个案例里,老师所处的角色正如我们的《新纲要》里所指引的一样,是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孩子们成功后的经验分享者和支持者。

  案例中的这位男孩子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的观察力的孩子,正是这一观察力让浩然发现了老师的“成功之作”其实不高明------没有触须的蚂蚁。而在后来的一系列的环节中也足以证明浩然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创造性的幼儿。他不满足于当前,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他始终注意于这一创造内容里,对这一内容屡屡的尝试,而且没有轻言的放弃,不断的探索,就是这样一股坚持的力量,让浩然成功了,终于给蚂蚁装上了美丽的触须。

  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老师要学会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和同伴进行讨论或在争论中独立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有可能通过几次的尝试失败,改进方法,获得最后的成功;也有可能通过与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这些都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够获得的,而这些也远远比我们教师直接给予的经验更加深刻,也更加的有价值。

  大班幼教案例:“打”的含义

  情况描述:

  午睡起床的音乐从耳边传来,这一熟悉的音乐提醒着孩子们可以起床了。大家起身穿裤又叠被的,可是瑶瑶还在熟睡中。不一会儿,午睡室中传来阵阵的哭声:“瑶瑶,你怎么了?做噩梦了吗?”老师问。几个孩子说是涛涛打了瑶瑶的头,想叫她起床了。在安慰了瑶瑶以后,我告诉涛涛以后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叫醒朋友,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引导,同时对他的心意进行了表扬。当孩子们吃完点心进行盥洗的时候,周子俊跑来对我说:“老师,涛涛他要打我屁股的。”刚等周子俊走开,亮亮过来也说:“老师,涛涛他要打我屁股,而且要用手拧我的屁股。”这时我走近涛涛的身边,问:“涛涛,你这样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总打别人?”他说:“我妈妈在家也经常这样打我的呀!”他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随即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个别教育。

  分析与反思:

  1、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项胜喜欢用“打“的行为来表达和解决问题,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朋友友善的表现。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那么对于在家挨打的他,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一要做的就是有正确立即的反应,比如说:“你不可

  以打我!”“我不喜欢你打我!”通过这些行动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让挨打的自己学习自我表达,自我保护。然后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错又错在哪儿?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要进行改正。

  2、孩子的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孩子的一句话中,让我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孩子的顽皮,总会惹父母生气。而对于农村的家长来说,涛涛父母自身的文化比较低,对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的认识不到位,缺少教育的理念,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听话举止对会用打骂的暴力行为,从而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让孩子做到不以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感情,家长也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平常也总习惯用“我要打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在这里,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后果。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

  因此,父母的行为习惯好坏与否,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作为家长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其次,孩子攻击他人,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需要,这就需要父母和老师好好引导孩子,给他分析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摒弃以暴制暴的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

  此外在处罚攻击性行为的同时,应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平时多与孩子讲生活中听到、见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弊端,告诫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及认识冲动行为的后果。在生活环境中防止幼儿感受长期的压抑和挫折,并在教育中示范良好的行为举止,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及时得以矫治。

  附赠材料:

  大班美工活动:我会变从

  设计意图

  本活动为自选内容。利用动物间发生的变废为宝的故事来开展美工活动,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而且是对孩子们想象创作的一种启发与促进。孩子们在听听、看看、说说、做做中既能体验到“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乐趣,也能逐渐懂得“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经过加工后可以变成有用的物品”的道理,从而间接实现了对孩子的环保教育。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物品的外形特征展开想象与制作。

  (2)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经过加工后可以变成有用的物品

  (3)体验自己动手“变废为宝”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制作中的创意和想象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手工制作经验。

  (2)物质准备:大象手偶,演示桌,由牙膏盒制作成的毛毛虫玩具,由光盘制作的螃蟹、独轮车等教具;幼儿收集的度旧物品,如纸盘、光纸杯、纸盒、牙膏盒等;幼儿制作用的工具材料,如剪刀、双面胶、纽扣叹管、绒毛棒、彩纸、广告纸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魔术商店有什么

  师:大象伯伯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魔术商店”,为什么叫

  魔术商店呢魔术商店里可能有些什么?(幼儿自由猜测)(二)魔术商店真奇妙新工

  1,引导幼儿讨论光盘变魔术的方法

  (1)讲述故事:森林里,大象伯伯的“魔术商店”开张了。店门旁有两行大字:“魔术商店真奇妙,能把废品变成宝!”小动物们都奇怪地问大象伯伯是怎么回事,大象伯伯笑呵呵地说:“给我一个废品,我能把它变成一个漂亮的礼物送给你。”这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可高兴啦!小熊拿着光盘来到“魔术商店”,问:“大象伯伯,没用的光盘能变成礼物吗?”大象伯伯说:“可以,可以!三,变只螃蟹送给你(出示由光盘制作的螃蟹)小熊收到礼物高兴极了,连声说“谢谢”

  小马也拿来一张光盘,问:“大象伯伯,没用的光盘能变成礼物吗

  大象伯伯说:“可以,可以!一、三、三,变成独轮车送给你(出示由光盘制作的独轮车)小马收到礼物高兴地说:“真是奇妙的礼物,我太喜了

  (2)提问:大象伯伯把光盘都变成了什么礼物?他是怎么变的?

  (3)小结:“魔术商店”真奇妙,根据废品的外形变魔术,能将没用的废品变成好玩的礼物。

  2,导幼儿讨论牙膏盒变魔术的方法

  (1)提问:小猴拿着牙膏盒来到了商店,也请大象伯伯变礼物。如果你是大象伯伯,你会把牙膏盒变成什么礼物呢?(引导幼儿根据实物的外形特征大胆想象,鼓励不同的创意)(2)教师模仿大象伯伯说:“谢谢小朋友,你们的魔术都很奇妙,我也变了一个不同的魔术,你们看,我变的是什么呀?是怎么变的?”(把牙膏盒分成一段一段做毛毛虫的身体,用绒毛棒做触角)(3)小结:“魔术商店”真奇妙,改变废品原来的样子变魔术,能把没用的废品变成奇妙的礼物

  (三)我来变魔术

  1.出示材料,引导幼儿了解制作材料长服实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将废品拿到了“魔术商店”,都有些什么?(出示纸盘、吸管、纸杯、纸盒等)(2)师:如果你是大象伯伯,你会用这些废品变什么礼物?(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不同的创意)2.教师提出制作要求

  (1)师:我们一起来帮大象伯伯把这些废品变成漂亮的礼物吧!(2)师:每人选一样废品变魔术,看一看外形,想一想用它可以变成什么礼物以及应该怎么变

  3.教师以大象伯伯的身份进行个别化指导

  (1)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2)肯定和鼓励幼儿大胆制作与同伴不一样的礼物

  (3)提示幼儿及时整理桌面材料

  (四)我是环保小卫士

  1.分享作品

  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分享与交流:“把……变成……可以怎么玩?2.奖励和激励

  颁发“环保小卫士”奖章,肯定幼儿的创意与制作。

  (五)活动延伸

  师:像大象伯伯一样开个“魔术商店”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又干净又美好!(布置“魔术商店”,展示幼儿制作好的作品;放置一个回收箱,将活动材料授放于此,供幼儿继续进行创意制作)

推荐访问:幼小衔接案例 大班幼教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大班 幼小 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