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 【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18 10:50:04 浏览量:

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 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作者:顾峰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0年第2期顾峰近年来,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总体持续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 ,供大家参考。

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

  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

  作者:顾峰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0年第2期

  顾峰

  近年来,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总体持续增长,但仍然面临着要素保障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迫切需要聚焦重点难点、调整和拓宽农民增收思路和路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调研表明,当前株洲市农民增收形势总体向好,但面临的困难不可忽视。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宽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潜力、培育增收新动能。

  农民增收呈现新的变化

  近年来,株洲市农民收入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2017-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340元、19889元,同比分别增长8.4%、8.4%,绝对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04元、5796元,位居全省第二。

  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分析四项收入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可以发现,从增速来看,转移净收入增速最快,增长14.5%;经营净收入增速加快,上升2.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增长稳中趋缓,增幅同比分别回落0.3、4.6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工资性收入最大,经营净收入其次。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行业来看,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占49.2%。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达到60%,从事一二产业收入占比40%。

  “爱乡回流”的返乡经济成为趋势。株洲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民工经过在外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通过实施“爱乡回流”返乡创业工程,吸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回乡创业就业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员40%以上,带动就业200万人。2015-2018年,茶陵县招商引资项目50余个,其中近40个项目负责人是茶陵老乡,占比近80%。攸县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0家,其中202家来自于返乡创业的老乡,占比75%,带动农民就业20万人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

  就地就近就业的打工经济成为主流。新生代农民,特别是90后农民大多是在城镇、城郊打工。醴陵市通过发展工业产业,实现了80%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炎陵县新引进规模以上企业52家,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近万个岗位。休闲农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53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14.5亿元,解决了近15万农民的就业。就地就近就业、离土不离乡,既可以赚到钱又可以照顾家庭,成为农民就业首选。

  旅游、电商经济的新业态成为新潮。各地依托特有自然禀赋、“互联网+”平台等优势,打造农特产品电商和全域旅游等新兴潜力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荷塘区以投资8亿元的耕食项目为龙头,打造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创孵化于一体的全域文旅聚集区。乡村特色旅游方兴未艾,2018年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多亿元,增加从业人员收入50多亿元。电商经济把农民增收带进了全新领域。炎陵县目前有60家电商企业入驻,仅黄桃销售微商达到646家;“e品攸州”实现产值1950多万元,助农增收570多万元。

  农村集体“三变”的产权改革成为主方向。突出在农村集体“三变”产权制度改革上发力,探索土地经营权、承包权入股等新方式,成功探索“一公司五大股份合作社”模式,全市已完成95%村社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改革等工作,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醴陵市珊田村拥有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4家,全村村民每人配股2000股,年底按股金分红。2018年,村集体经济创收4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近4万元。攸县江桥街道江桥社区创设的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为村集体分红30余万元、农民纯收入90万元。以“三变”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品牌农业成为特色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坚持“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品牌建设提升行动,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主体,市本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打造株洲红茶、油茶全市性区域公用品牌。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培育炎陵白鹅、茶陵黄牛、攸县豆腐等一批知名品牌。扶持茶陵黄牛入选全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动株洲红茶、白关丝瓜、王十万黄辣椒、醴陵茶油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农业品牌对农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民从发展特色农业获得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

  农民增收制约瓶颈分析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调整转型期,农民增收进入了“爬坡期”。从大环境看,农民收入随着GDP增幅放缓逐年放缓、城镇化率涨幅随之放缓。农民增收制约瓶颈突出。

  要素保障利用不足。主要体现在农村的土地、资金、人才和农产品资源等方面,利用效率不高,盘活不够。比如,水资源利用率方面,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70%,尚有30%耕地属“天水田”;土地利用方面,中低产田占到40%多,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占有一定比例;人力资源方面,全市18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仅有1/3实现就地就业,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不仅造成了“空心村”现象的加剧,也让“主要农时缺劳力、重要领域缺人手”的问题凸显。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新旧动能转换迫切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株洲市现代农业产业链还不完善,全市国家级龙头加工企业仅有2家,农产品加工比仅为2:1,低于全省2.5:1的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入社率仅为30%,且多以“松散合作”为主,龙头带动效应不大。农村土地流转率不到45%,同时,还面临种植结构调整、重金属污染治理、非洲猪瘟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多项任务和多重挑战,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支撑效果不佳。

  政策扶持体系不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体系仍不完善。一方面,农民在就医、就学、就业、住房、养老等日常性生活开支的成本依然较大。特别是在医疗方面,株洲市贫困户中有近40%都是因病致贫;另一方面,部分惠农政策在支持农业生产上还有缺失。比如,在土地流转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流转租金过高,流转难度较大;在农业保险覆盖面上,主要农作物大豆、玉米等未纳入被保范畴内,这无形中放大了农业防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科技、金融支撑不力。对“科技兴农、科技强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投入不多,服务农业领域的科技人员整体偏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偏低,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调查显示,仅30%的农民参加过技术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率低,科技转化率仅为60%左右。部分农民生产还是采用相对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同时,农民贷款难也是普遍问题。据对攸县和醴陵市调查,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只有30%左右,80%的中小企业缺乏信贷资金支持。

  着力“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

  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农民增收新旧动能发生大转换,迫切需要聚焦重点难点、调整和拓宽农民增收思路和路径。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株洲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要抓好“五提”。

  提速以农村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进度。一是稳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土地经营模式,让农民通过土地增值获得收益。二是提速集体产权改革进度。以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三年”和“扶强四年”行动计划,健全制度措施、盘活资产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三变”试点工作,继续做好身份确认、股权量化、新的经济组织登记发证等各项工作,发挥集体产权改革效用。三是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改革。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搭建融资平台,统筹集约利用,不断增加农户股权收益。鼓励发展村级金融机构,实现农商行和村镇合作银行县域全覆盖,发展普惠式金融,通过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提优返乡创业经济发展环境。一是规划“引”。结合推进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主动对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就近就业拓展渠道。二是示范“带”。注重典型引路,讲好群众身边的“创业故事”,树立一批返乡创业标杆,让群众能够照着学、比着做、跟着干。比如,攸县、茶陵县均制定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项目评审认定办法,并给予相应奖励,使返乡创业者感受到成就感和荣誉感。三是政策“扶”。研究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奖补措施、指导意见。在出台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基础上,出台《株洲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意见》。特别在资金支持方面,拟设立市本级财政2000万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实行失业保险金补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四是服务“推”。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场所,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创业园区,并且采取创业孵化、融资对接等形式,推动返乡创业向园区集中,为返乡创业经济厚实根基、提升发展质量。

  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水平。一是强品牌。按照“一县一品、一特一片”思路,创建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炎陵黄桃、醴陵油茶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继续实施品牌强农行动,扶持茶陵黄牛、株洲红茶、炎陵白鹅、攸县豆腐等一批品牌,创响株洲“土字号”“乡字号”。二是优结构。实施科技强农、质量强农等行动,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品种更新换代。炎陵县引进新技术,将楠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现已低改楠竹34.6万亩,亩均增值1倍以上,成为该县农民的经济支柱。三是促融合。深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拓展农产品加工链条,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重点建设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打造一批知名休闲农业企业。建设一批乡村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加快建设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大院国有林场2个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推动更多的农产品触网销售,实现线上线下交易。

  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本领。一方面,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针对用人单位和市场劳动力需求缺口,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和专项招聘会。创新培训形式,细化培训内容,把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安全生产常识、电子商务操作等实用技术作为重点传授内容。加强培训载体建设,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夜校、职校、技校等培训主体优势,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农民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融资服务等各项服务,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三年,株洲市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找准创业项目,对1万余名

  农民进行创业培训,为他们领取“创业护照”,创业培训学员新办企业成功率达50%以上,并形成了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就业循环。

  提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效能。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机制,深入推进农民专业示范社建设行动,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鼓励家庭农场等依法组建行业组织或联盟,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15家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让农民在完善产业链中增收。二是创新方式模式。采取构建订单收购型、股份型、服务协作型“三型”利益联结体的方式,推动农民增收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荷塘区农民从单一的土地租金收入增加了股金分红收入、就业收入和其他副业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达800元以上,尤其是在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就业的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三是创新扶持政策。完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用地水电等发展政策;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小微企业,支持其扩大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对各类专业合作社进行“星级”评定,允许政府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作者系湖南株洲市副市长)

推荐访问:关于城乡居民增收路径探析 以“五提”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湖南株洲市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及增收路径研究 株洲市 路径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