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7篇

时间:2023-04-30 10:40:03 浏览量:

篇一: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本科中药学概论论文范文(2)1.2.4比较鉴别突出个性.鉴别比较是突出、强化中药个性特征认识的常用方法.其内容包括同章节相似药物比较:如黄芩、黄连与黄柏,石膏与知母、附子与肉桂、茯苓与猪苓等;不同章节药物的比较:如羌活与独活、枳实与厚朴、龙骨与牡蛎等;同源异用的比较,如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等;有不同药物同一功能的比较:如黄芩、砂仁、桑寄生、白术安胎;麻黄、代赭石、磁石平喘.通过上述多角度体现中药的个性,将药物功用个性特征的方方面面都呈现给学生,有利深化对中药理解,达到全面掌握中药整体性能特征的目的.1.3解决临床课前置问题.在中药课的学习阶段,虽然学生未进入临床课学习时期,但中药学教材中已经广泛涉及到内、妇、儿、外、等各学科的有关临床方面的内容,这给中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教学法只是抽象地讲授,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部分临床知识,从而导致中药学与临床课两学科间结合部脱节,失去了中药学桥梁课的过渡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中药学教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播放临床课教学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己制作课件)来讲授教材中的临床课内容,以解决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所造成的不利于中药课教学的问题,同时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1.4增加实践课,提高同学对药物的认识

  1.4.1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生药标本室和学校门诊的中药房见习中药饮片,通过看、摸、尝乖等方法,对照每味中药,能基本分清类型,说出药名、性味及功能,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4.2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校位于苍山脚下,海拔悬殊较大,地貌多样,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中药资源,野生中草药达千种以上,在讲授中药尤其是植物药时,我们将学生带到野外,在老师及当地药农的指导下,仔细观察辨认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学会采集方法,将采集得到的生药制作成标本,并到药园里聆听药农对中药的培育方式、保护措施、加工炮制程序的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校中药生药标本的种类

  和数量.2.课后帮助同学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中药内容繁多,记忆颇难,但如果方法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中,笔者常把帮助学生记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1通过归纳记忆.对某些功用类似或有某方面共性的药物,可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共性,区别个性,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授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时,重点讲黄芩,然后拿黄柏、黄连与黄芩比较,提取出三者的共性是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证或火毒证.这样举一反三,同时记住了三味药的主治证.在分论其个性时,则注重内容的提炼,抓主要区别点.另外,对在某方面有共性的药物,如莲子心、竹叶心、连翘心、麦冬心入药部位相同,均入心经,归纳出皆有清心泻火、宁心安神功效.这样一来,使中药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化了记忆内容,直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2.2利用歌诀记忆.实践证明,歌诀记忆效率极高,且能历久不忘.在教学中,笔者常使用两类歌诀,一类是同一类药物的药名歌词,如“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一看便知是黄芩、黄连、黄柏、秦皮、龙胆草、苦参等属清热燥湿药,均性味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另一类是单味药歌诀,如“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丹参活血善调经,凉血消痈心神宁”.同时,也鼓励学生自编歌诀,这样更便于记忆.2.3通过图表记忆.将药物性能进行整理、归纳,绘成图表,既简洁明了,又提高了记忆效率.如单味药药性表、药物性能对比表及药物功效对比表等.2.4相反药物的对比记忆.把药性和主治证截然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以其反差进行对比讲解,一方面使学生对该药印象深刻易记,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辩证选药”的能力.如讲授麻黄与麻黄根时,强调一定要注重药物的用药部位,虽然它们都是来自于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木贼麻黄,但如果用它们的干燥草质茎则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患者,而如果是应用它们的干燥根则又都具有收敛止汗之效,主用于气虚自汗及阴虚盗汗的患者.大黄与巴豆时,强调二者虽均有较强的泻下功效,均治大便秘结证.但大黄性

  寒、主治热结便秘证;巴豆性热,主治冷积便秘证,应用时必须辩证选药.又如半夏与贝母,虽均有化痰之功,为治痰要药.但半夏辛温,主治寒痰、湿痰证;贝母苦微寒,主治热痰、燥痰证,临床必须区别应用.2.5归纳共有特征记忆.把药物功用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这些药物的共有特征,一同记忆.如把具有升阳作用作为柴胡、葛根、升麻、黄芪的共有识别特征,把安胎作用作为黄芩、桑寄生、续断、杜仲、紫苏、砂仁的共有识别特征.3.总结归纳复习,提高同学准确选药的能力

  在每一章讲述完成后,笔者都会选一些简单的病例,先让同学自己来选择用药,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述药物的配伍运用,一方面增强同学对药物个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复习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知识,让同学认识到对中药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死记硬背,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适应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篇三:《试论中试型综合性实验在中药学实验教学应用》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交叉性、渗透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药快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人才,对中药学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紧密结合的需要,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是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与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教育途径。

  传统中药学实验内容是验证性、重复性、保姆性的教学模式[1],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造潜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进行专业知识探讨。因此,综合性实验将是中药学主要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1综合性实验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施

  1.1实施对象

  在该院此模式在大三结束后的第9学期(小学期)进行,因为大三以前学期,学生处于学习中药学基础专业知识课程及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不具备开设中式综合性实验的条件,而且学生还没有掌握中药学知识结构系统,无法灵活地运用综合性专业知识[2],所以,在小学期实施综合性实验教学是因材施教,适合学生专业接受能力,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又能给学生在中药知识结构具备的情况下及时提供运用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4]。

  1.2前期准备工作

  选课前要做以下工作准备:(1)针对性的宣传。组织大三学生进行讲座,重点介绍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性质、作用、意义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综合性实验的创新性与综合性等不同之处。(2)设置课程组。综合性的实验涉及到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中药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及药理学等,而进行一个完整的中试型综合实验,贯穿了提取、发酵、合成、鉴定、制剂、质控和药效等试验环节,所以采用课程组的形式将中试型综合性实验涉及到的所有环节组合在一起,便于协调管理。(3)选课人数要固定。为了更有效率实施教学,让每位学生充分的进行动手试验,中试型综合性实验实行以20人一个教学班,严格地控制选课人数。(4)中试试验平台建设。中试型综合性实验涉及到成套的中试设备,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同时,不同课程组要共同使用这些设备,学院要做好发酵、提取和合成平台;分析检测平台;固体制剂平台的建设,并统一管理,合理安排每个课程组实验时间,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3综合性实验方案评价

  我们依据学院现有教学实验平台条件,选择了水杨酸片剂、辅酶Q胶囊和延胡索片等3种药物的中试生产性综合性实验,设置了3个课程组,配备了2台30L的反应釜、2台4L发酵罐和2台10L中药提取罐,并配套建设了符合GMP要求的固体制剂平台,10台分析型HPLC、5台紫外分光光度计和3台药物稳定性试验箱的分析平台;及完

  善的药效平台,以完成3种中试型综合性实验。

  1.4知识综合性运用能力评估

  学生在做过预实验后,把所学中药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试验中[5];对实验用到的药材进行真伪优劣性鉴别;然后对合格药材进行提取、分离;再进一步制备剂型;按《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药物质量检测;最后对成药进行药效评价。在此实施过程中,课程组教师扮演“顾问”和“导师”的角色,从宏观上把握和调控中试实验[6],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相信自己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完成整个试验之后,要按照论文的形式(摘要、关键字、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难点与思考、参考文献等内容)提交完整的工作[7]。

  2教学结果

  在小学期,通过延胡素片、水杨酸片和辅酶Q胶囊等3个中试型综合性实验在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及创新型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有了质的提高。

  首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验的热情,由“要我学、不会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发挥了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其次,培养了学生查找文献、数据库或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专业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对中药学各科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而且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综合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奠定了学生丰富扎实的中药学专业基础。

  另外,通过中试型综合性实验的实施,教学理念及管理也相应的获得改进。整合中药学各相关学科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中药学各学科相协调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合理地利用实验室空间,还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综合性实验教学是充分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加强了对中药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性,拓展了中药学知识范围,具有扎实中药学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灵活综合性地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培养社会发展及医药产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中药学人才。

篇二: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都处于三大医药子行业最低。生物医药产业侧重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创新投入的不足和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1、生物医药成为投资热点

  新医改推进和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之后,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生物医药产业再一次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热点,疫苗、基因工程、检测试剂等成为社会资本重点关注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点,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压力和风险,而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也将加快产业成长。具体而言,二级疫苗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国疫苗市场中所占比例将有望达到1/4,尤其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生长激素、艾滋病疫苗,以及类似于H1N1等突发流行性因素产生的疫苗需求将持续扩大。与癌症治疗相关的重组蛋白、克隆抗体等基因工程,以及胰岛素、检测试剂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也是未来几年增长较快的生物医药投资热点。

  2、良好发展态势有望延续

  2011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一方面,政策利好将持续。《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出台,规划将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作为发展重点。与此同时,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有望提前实施,这些利好政策的集中出台,将极大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渐进入快车道。未来10年,一批基因治疗方案、药物将进入应用阶段。同时,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个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3、药物创新实现重大进展

  中国创新药比例偏低,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延续了过往的重大专项推动药物创新的发展思路,“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抗体和疫苗工程”、“功能基因组合蛋白组”、“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也将在2011年出台,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扩大到105亿,单个药品开发项目的扶持资金规模从100至1000万不等,技术开发平台的扶持规模则从1000至6000万不等。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都在加大,从而极大加强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产业的价值链向上游扩散

  生物制药产业的价值链一般来说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研发、试验、生产、销售。传统的大型全整合型制药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涵盖这个价值链的全部四部分。从上个世纪开始,生物科技产业的出现及兴起已经彻底改变了生物制药的产业格局,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的变迁使得这个价值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的实现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也即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将一部分新药研发及生产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随着跨国公司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向我国转移,必将带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据预测,目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市场总值约360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我国因为相关人才

  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包研发和生产的首选地之一。

  参考文献

  [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J]中国药科大学报.2008(04)[2]王友同、吴梧桐、吴文俊.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药物生物技术.2010(01)[3]丁雪松、冯国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5)

  [4]连桂玉、金泉源、黄泰康.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业,2007,16(02).20-21.[5]胡显文、陈惠鹏等.生物制药的现状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市场[J].中国生物工程.2004(12).96-97.[6]高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11(10)16-17

篇三: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对社会药学的初步认识

  摘要:药物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小孩,病人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药物与国家的预算,立法与执法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术进步产生相互影响。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按医嘱使用,误用,滥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毒,药源性疾病以及药物非医学使用所带来的不仅是生物现象,更多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药源性疾病造成的致畸、致聋、致残,吸毒引起的犯罪,酗酒引起的暴力和车祸伤人,吸烟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将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等,所以这些涉及社会的问题,仅从药和药学的角度考虑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与社会学、人文科学密切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因此发展起了社会药学这门科学。它是应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药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综合应用社会学与人文科学和基础与临床医药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知识来改善病人的药物治疗。

  社会药学有社会学,当然也离不开药学。药又分为传统药和现代药,传统药一般指各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动

  1物、植物和矿物药,最博大精深的应书中国的传统药,即中药。早在商周时期,中医药学便有了萌芽,在已出图的殷商甲骨文中,便有大量疾病的名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东汉末期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明代伟大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附方11000多首,该书综合了16世纪以前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和

  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超出了本草学范围,并于17世纪末,先后以多种文字译本传至海外。中药的应用涉及到各医学领域,如常见的感冒,则可用麻黄、桂枝等配伍;清热泻火则用石膏、知母、栀子等;风湿引起的各种疾病则用独活、防己,威灵仙等;安神理

  气用酸枣仁、柏子仁、陈皮、枳实等;另外还有补虚药,如人参、党参、当归、黄芪、地黄、沙参、麦冬等。中药所涉及范围之广,且从人体的根本上来调理、治疗疾病,中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中药现在已非常受西方国家的欢迎,这为中国社会的医药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现代药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物工程,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生命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开辟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命科学、生物

  2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现代药品研究和和生产等药品制造也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粮食生产,作物改良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废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等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材料、航天航空等许多其他重大科学领域的研究,促进或衍生出了基因组学、功能基因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人类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促进了人类对认识人类本身、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步伐,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下面,就以抗体工程制备抗体来说明。

  抗体是外源抗原进入机体后将B细胞活化成浆细胞而分泌的重要效应因子。抗体在医学领域中,主要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目前制备人源性抗体常用方法主要为以下三种:1、将人淋巴细胞经抗原体外免疫或用EBV病毒转化后,与人或鼠骨髓

  瘤细胞融合,获得分泌人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2、构建大容量抗体库,经噬菌体表面呈现后,从中筛选出高亲和性抗

  体,该法是目前制备人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3、构建含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将抗原免疫此小鼠,按传

  统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采用细胞融合等技术,获得分

  3泌特异性

  人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是抗体在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目前,能够用于临床治疗的人源性抗体很少,如何提高已有的人源性抗体亲和力已成为抗体工程研究热点。抗体的表达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哺乳动物细胞与表达天然抗体的淋巴细胞最相似。在表达产物的折叠、糖基化等翻译后等加工方面与天然抗体最接近,表达的全抗体稳定性好,免疫原行低,具有完全的抗体效应功能。因而,目

  前商品化的治疗性抗体多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对抗体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应用目的上,其是人类疾病治疗。在美国和欧洲,2000年前总共有84种生物药品上市,在随后的3年中却共有64种生物药品开发上市,2002年,临床欧美进行临床研究的生物药品生物制剂约500种,其中美国371种。2000年抗体类药的销售值约为35亿美元,预料近10年将以16%速率增加。

  鉴于药品的功能,世界各国对药品的需求均呈不断增长势头

  。资料显示,90年代国际医药朝着快速、集中、高投入、不断更新换代的方向发展。1980,1989年,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由790亿美元增到1725亿美元。8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9.3%,进入90年代,世界药品市场仍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每年推出50种左右的新药

  上市,而随之带来的是高额的药品消费。据卫生部统计,1979年中国药品消费838亿,人均消费66.5元,其中城市人均175元,农村人均25元。1988年中国药品销售总值可达1200亿,比1979年增长8%左右。

  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从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药品市场也处于这一变化中,药品市场经济的完善与规范中所出现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售假药,药品质量监督的失职,地方区域性的保护,却保护了落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药品的特殊性、真伪、价格及质量对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对药品市场整顿是关键:(一)加强法制教育;(二)强化药品监督;(三)严格管理,严格执法;(四)规范药品市场。

  通过以上一系列管理学的方法来规范市场,使遵守规则运行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药品市场环境。

  用社会学体系观来研究药学的过去和现在,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将使药学专业的发展更能与未来社会融为一体,更利于为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赵晶

  金进社会药学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6王建

  中医药学概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陈惠鹏

  医药生物工程进展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5篇二:药学概论论文

  青霉素的故事

  作者:佧米力。吐孙

  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

  学号:1045901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是指从青霉

  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写这篇论文的目的便是要在通过青霉素的发展历史,从而让人们更加了解抗生素药品的作用及危害,以至让人避免滥用抗生药品。

  本文通过对青霉素发展、药效、案例的探讨,赋予他们以现代的阐释,我认为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在现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滥用,通过对青霉素药品的案例例证来呼吁人们加强自身抵抗力,不滥用抗生素的意识。

  一、青霉素的发展

  1、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

  6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

  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

  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青霉素的发展

  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主要抗

  7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2.1、青霉素发现的历史性机遇

  2.2、青霉素向制药方面的转型

  由于青霉素不具有专利保护,当时主要制药企业都在大规模生产,到1947年的时候,辉瑞的市场分额已经跌到23%。青霉素的发现不仅仅是一种药品的发现,而是一类药品,甚至是一种新的研发思路的诞生。当时的几家领先公司都在几乎同一时间投入新药的研究。1948年,美国氨基氰公司洛沙平实验室推出了商品化的金霉素,1949年,帕克?戴维斯公司研制出氯霉素。

  辉瑞眼看就要落后,已经担任董事长的约翰?史密斯分别在康涅狄格州和印地安纳州建立了实验室和发酵工厂。利用其在青霉素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大范围寻找新的抗生素类药品。1950年他在董事长任上去世,在他去世之后一周,辉瑞取得了土霉素的专利权。充满激情的新任董事长约翰?麦基积极地向医生和医院促销。

  1926年,23岁的约翰?麦基获得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化学工

  8程学位之后加入辉瑞,由于他在入职几年内就掌握了辉瑞第一手的运营经验,很快就得到史密斯的赏识,1935年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参与设计和建造一所柠檬酸发酵厂。项目进行得很成功,1938年他被任命为布鲁克林总厂的副厂长,四年后成为厂长。能够提升为厂长,主要因为他主导的10000加仑深罐发酵青霉素生产设备大大地提升了产能。约翰?麦基习惯于每天在厂区巡视并用小本记下所有的事情,这样几年下

  来,他已经可以叫出所有几千名职工的名字,因为他不管遇到谁都会打招呼。在辉瑞百年庆典那年,麦基被任命为总裁,从此执掌这个百年企业长达19年。

  麦基在1950年组建了一只由10名零售人员组成的营销团队,次年发展到一百多人。而且他创造性地在医学专业杂志上为土霉素和其他处方药品做广告,当时,同行还没有采用这种营销方式。同业最强劲的竞争者默克公司直到1953年才建立起营销组织。依靠土霉素,辉瑞正式进军制药业,土霉素也是第一个使用辉瑞品牌销售的药品,两年间其销售额就达到4500万美元。1965年,麦基从总裁位置退下来那年,土霉素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5亿美元,面对如此佳绩,麦基说:这只是个开始。

  整个20世纪50年代,麦基领导公司着眼于发现更多的抗生素类药,用多种方式增加产品系列、扩大销售领域,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品系列包括:新抗生素多西环素

  9(Vibramycin)成为公司最盈利的产品,以土霉素为基础,添加其他药物配制成治疗牲畜疾病的动物药。通过并购和内部的投资,辉瑞相继成为治疗糖尿病、精神病等以及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索尔克和萨宾疫苗等药品的主要制药企业。

  在我国的发展,,,,年,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截至,,,,年年底,我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居世界首位。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霉素是B-内酰胺抗生素,在细胞繁殖期起杀菌作用。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1.1、青霉素的分类

  1.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的窄谱青霉素,有青霉素G(注射用)钠盐、钾盐、青霉素V(口服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

  1.2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甲氧

  10西林等。

  1.3广谱青霉素

  有氨苄西林、海他西林、阿莫西林等。

  1.4对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有活性的广谱青霉素,有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等。

  1.5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

  有美西林(Mecillinam)、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等。

  2抗菌作用原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

  本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特点是:选择性抑制胞壁的合成,对无胞壁的动物细胞毒性小;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已合成的交联粘肽无作用。

  3、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3.1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在于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是一大类破坏具有β—内酰胺环抗生素的钝化酶的总称。它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噻唑酸,失去了与PBPs结合的活

  性功能部位,从而使其失去了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功能

  11而失去了抗菌活性。

  3.2PBPs介导的耐药机制,PBPs即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壁合成、维持以及肽聚糖结构特征的调节等有关的一组酶,某些细菌通过改变PBPs的质和量而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度降低。由PBPs介导的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为这种药物有多个作用靶位。因此,只有当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靶位的亲和力降低时细菌才能达到对药物较高的耐药性。一方面是由于PBPs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其与这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另一方面是出现了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即新靶位,抑制了青霉素类药物与PBPs的结合从而降低其抗菌活性。

  三、青霉素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及不良反应

  1、青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1.1、例举青霉素发展过程中成功的例证

  2、不良反应

  主要为过敏反应,发生率约占用药人数的0.7%~10%,是各种药物过敏反应中

  的第一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无一定规律,与剂量无关。可发生于有过敏史、过敏体质或经常接触本品者,也可发生于从未接触本品者。有人开始用药时不过敏,用一阶段后却突然过敏。也可开始时似有轻微

  12过敏,过几天却耐受良好。有人反应严重,即使低微浓度也产生严重反应,甚至休克死亡。

  过敏反应的表现有3种:1、立即反应:出现在给药30分钟内,轻者为掌腋或全身发痒、荨麻疹、皮肤发红,咳嗽、喷嚏、呕吐、不安。严重的可有全身反应:突然发烧、呕吐、腹泻、严重腹痛;广泛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舌、咽喉水肿、呼吸困难、喉痉挛、支气管痉挛;低血压、休克;心律不整,心跳骤停。

  2、快速反应:发生于注射后1~72小时内。可有全身不适、发热、荨麻疹、皮肤潮红、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哮喘等。3、迟发反应:发生于给药72小时以后。有血清病样反应、面及四肢血管性水肿、神经炎、皮肤过敏(从荨麻疹到剥脱性皮炎)、肾炎等表现。

  其次为毒性反应,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幻觉、惊厥、昏迷、小便失禁等中枢毒性反应。

  还有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和凝血时间延长,并引起出血。大剂量应用钠盐有可能发生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大剂量静滴钾盐,则可发生高血钾,甚至影响心肌兴奋性,有停搏的危险。注射部位疼痛,钾盐尤甚。治疗过程中有时发生二重感染。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杖榴.《兽医药理学》(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

  13社,北京2002:200-205.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9:44.3、朱模忠.《药物手册》(第一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47-55.4、张国红.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畜禽业,2003,(3):24-25.5、胡圣荣.用青霉素治畜禽疾病的学问.,J,饲料世界,2000,(3);32-34.篇三:药学概论课后论文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阐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找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预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趋势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很多新型产业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物医药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生物技术产业60%以上,而且生物技术在制药技术上的应用也最为成熟。,“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工作框架图超前完成,使得“基因产业所具有的巨大科学价值、显著社会效益和巨额垄断利润”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以

  14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工业已自然形成,世界各国均将生物技术作为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使这一领域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产品从无到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研发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达600余家,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也从2001年的121亿元达到了2007年的506亿元,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52%。同时,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14.86%,生物医药产业对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由2001年的14.01%提升到2008年的19.73%。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支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生物医药产品多元化

  从我国第一个生物药品上市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通过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和“生物制药关键技术”重点项目的实施,为生物制药的15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部分源头创新产品。到2008年,我国已有重组人干扰素、重组溶瘤性腺病毒注射液、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59种生物技术药物批准上市,有重组人纽兰格林等70个品种在临床研究之中,另有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5(IL-15)和重组人纤溶酶原K5等63种生物技术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之中。

  3.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加快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有4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入园。北京亦庄医药园聚集了80多家医药企业,2006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生物产业的30%左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和扬子江等数十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

  4、创新投入不足制约产业腾飞

  尽管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化学药和中成药,但其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中的比例仍偏低。201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值和研发经费占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比重分别只有11.5%和11%。除此之外,无论企业数量、投资额、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生物医药都处

  16于三大医药子行业最低。生物医药产业侧重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创新投入的不足和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1、生物医药成为投资热点

  新医改推进和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之后,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生物医药产业再一次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热点,疫苗、基因工程、检测试剂等成为社会资本重点关注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点,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压力和风险,而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也将加快产业成长。具体而言,二级疫苗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国疫苗市场中所占比例将有望达到1/4,尤其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生长激素、艾滋病疫苗,以及类似于H1N1等突发流行性因素产生的疫苗需求将持

  续扩大。与癌症治疗相关的重组蛋白、克隆抗体等基因工程,以及胰岛素、检测试剂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也是未来几年增长较快的生物医药投资热点。

  2、良好发展态势有望延续

  2011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一方面,政策利好将持续。《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出台,规划将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17小分子化学药物等作为发展重点。与此同时,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有望提前实施,这些利好政策的集中出台,将极大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渐进入快车道。未来10年,一批基因治疗方案、药物将进入应用阶段。同时,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个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3、药物创新实现重大进展

  中国创新药比例偏低,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延续了过往的重大专项推动药物创新的发展思路,“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抗体和疫苗工程”、“功能基因组合蛋白组”、“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也将在2011年出台,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扩大到105亿,单个药品开发项目的扶持资金规模从100至1000万不等,技术开发平台的扶持规模则从1000至6000万

  18不等。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都在加大,从而极大加强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产业的价值链向上游扩散

  生物制药产业的价值链一般来说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研发、试验、生产、销售。传统的大型全整合型制药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涵盖这个价值链的全部四部分。从上个世纪开始,生物科技产业的出现及兴起已经彻底改变了生物制药的产业格局,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的变迁使得这个价值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的实现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也即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将一部分新药研发及生产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随着跨国公司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向我国转移,必将带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据预测,目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市场总值约360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我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包研发和生产的首选地之一。

  参考文献

  [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J]中国药科大学报.2008(04)[2]王友同、吴梧桐、吴文俊.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药物生物技术.2010(01)19[3]丁雪松、冯国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5)[4]连桂玉、金泉源、黄泰康.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业,2007,16(02).20-21.

  [5]胡显文、陈惠鹏等.生物制药的现状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市场[J].中国生物工

  程.2004(12).96-97.[6]高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11(10)16-17篇四:药学概论论文

  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程到对药物学的初步认识

  作者:XXX专业:XXX学号:XXX摘要:介绍阿司匹林的发展历程,更好的了解药物研发经过的阶段和药物应用的知识,通过本学期对药学概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关于药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将来的进一步学习药物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对药物学的认识

  1.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可以说阿司匹林是现在世界上最常用的,也是历史最悠久一种药。这之前它的历史已经经过传

  20奇般的一个循环,从古代的止痛药到麻风病药,经历了拿破仑的海战,到二次大战间的欧洲,到现在的又一次新的各种预防性用途。它伴随了宇航员登月,且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西班牙哲学家加赛特(JoseO.Gasset)甚至把二十世纪称作阿司匹林的世纪。阿司匹林的传奇的历史和人类文明几乎一样悠长。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类植物的提取物(天然水杨酸)的药用功能。古苏美尔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的记载。古埃及的最古老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文稿》(theEberspapyrus,1550B.C.)记录了埃及人至少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以前已经知道干

  的柳树叶子的止痛功效。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纪记录了柳树皮的药效,这一知识被后来的盖伦(Galen)等古希腊和罗马名医反复引用。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柳树在欧洲一直都被很好地用来做药物,直到中世纪木材业的大发展。因为需求的巨大,在很多地方的柳树无法继续被提供作为药用。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仍然在进展。1763年,有个叫斯通的学者(theReverendEdwardStone)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用柳皮粉医治发烧的疗法,指出柳皮还能治疗疟疾。他认为,根据哲学教义,植物的药效应该和它们的生长环境有关;因为柳树通常是长在潮湿的土壤里,而发烧和阴冷潮湿有关。这

  21还和中医的某些思想有点像(又是战争让阿司匹林重新回到历史的聚光灯下。自从发现美洲以后,欧洲人就改用南美进口的奎宁做止痛退烧药。但是当拿破仑的法国海军败给英国海军之后,欧洲大陆的海外贸易被封锁。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不得不重新用利用柳树等易得的止痛药。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所以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

  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球。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

  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

  22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尔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至今阿司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2.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温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

  23节炎及牙痛等。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阿斯匹林也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复方阿斯匹林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因为这三种药的拉丁文字头分别为A、P、C,所以又叫APC。至今,阿斯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阿斯匹林在人体内的作用

  抗凝血:阿斯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阿斯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它也可产生发汗、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

  消炎:阿斯匹林常用来治疗风湿症,减轻炎症反应。类风温性关节炎病人血中前列腺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出甚多,使得关节滑液改变,阿斯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

  解热:阿斯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斯匹林。但是它对凝血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左图是血管出血后发生的凝血现象。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阿司匹林于1898年

  24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最新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防癌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早已为人们熟知,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又聚焦在它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上。因为抗血小板聚集可有力防止凝血血栓的形成,预防心梗、脑梗死等严重疾

  病的发生,所以备受人们关注。阿司匹林的防癌机理是具有抗炎作用。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抑制引发炎症的蛋白质的作用,在几种类型的癌症中,这类蛋白质的水平通常都很高。以往的研究已证实,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罹患肠癌、乳腺癌等类型癌症的风险,而且认为阿司匹林的防癌作用与使用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大剂量可带来更大风险,所以不能长期用于预防癌症。

  3.对药学研究的认识

  回顾阿司匹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药物对世界,对华夏健康事业的贡献。当我们在使用这些平时看似很常见的药品时,我只会知道这些药品的基础功能了,我们也许忘记了这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肯能有的人会说这管我们什么事,我们只要用就可以了,也许这点就是我们的药学领域

  25一直是借鉴别国的没有自己的自主产权的原因了吧~泱泱大国,国之宏大,我国的药学事业起步很早,但是我们近代对药学知识知晓的却很少,药学事业老是落后其他国家。

  我国人口众多,是医药大国,对药品的需求很大。现在随着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缺医少药的矛盾相对减少,药物商品供应比较丰富,药物质量显著提高,同时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临床用药的需求已提高到不仅需要安全、有效,同时要求降低药物治疗成本,用药经济合理的层次。这一切使得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必须发生根本转变,由传统的模式转变成强调以人为中心,提供全面药学服务。随着我国药学研究的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药

  物越来越多,呈可观趋势。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这就促使医药行业发展尤为迅猛,尤其是在我国。积极投身药学行业、光复祖国医药事业。

  我希望中国医药界可以逐渐摆脱“别人出产权,我们出人力物力”的局面。当然这里离不开我国无数医药行业的工作者的努力。作为药大学子,我觉得我们承担的责任更大,祖国的医药事业真的需要有人扛起大梁了,我希望中国的医药可以像我们的航天一样,国家强大了,我希望我们也能够从各个方面强,毕竟我们华夏儿女,当然希望我们国家的医药事业可以同样的强大。

  26参考文献:[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临床医学院

  王信义

  《阿司匹林的历史》

  [2]石振武

  《阿司匹林的历史及作用方式》

  发表于《药学实践杂志》1984年01期

  [3]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

  《阿司匹林又有新功效》发布日期:2010-12-30[4]复旦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潘俊《阿司匹林新用途》

  发表于《药理和病理》2006-09-23篇五:药学概论论文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制

  如何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近期不断出现了很多有关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争论,老百姓也越来越关心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尽快完善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准,应该着重从中药原料来源、研究开发、生产、储藏、销售等环节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中药;安全性;有效性。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繁衍后代的一大法宝。近年米,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尤其对绿色药品尤为关注。现在,世界每年中药贸易额已达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

  27长,日前我国中药出口额约6亿美元,仅占世界植物药材市场的3,,5,,这与我国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来发展我们的中药市场。

  1、原料来源

  应该控制中药材的质量,优质稳定的中药材是生产质优药品的提前,对于药材来源的不稳定因素导致的中药注射剂质量不稳定,可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来确保药材质量和道地性,加强对饮片的加工技术、质量标准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品优、质稳、可控的中药材及饮片;其次对于成品制剂,应进行总成分、有效成分及有害

  【】物质的全方位控制,严格1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印发的《中药注射剂指

  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中对74个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的要求,同时标示多个特征色谱峰

  【】的质稳图谱以高控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2为了确保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应在药品的原料来源检测药品的主要成分。首先要检测中药的有害物质是否超标,在保证药品安全性的前提下再检测它的有效成分,确保它的有效性,达到中药的治疗效果。

  2、研究开发

  2中药有传统用药经验的信息的优势,由于传统用药经验是来自于临床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可以直接反映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由于动物和人的种属差异,对于药物的反应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和来自非临床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相比,传统用药经验所包含的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具有更直接、更准确、更客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预测以后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如果在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经验所包含的信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研发中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预

  【】估,降低开发的风险。33、生产

  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在已有不少药科、农科大学设立药物资源专业、中药材生产专业等等,这对中药材GAP的实施十分有利,但培养人才是百年大事,不应短视,要抓好基础课程的开设,同时应重视技术操作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药物资源专业、药用植物栽培或药用动物养殖专业除应开设有关基础和专业课程外,应重视物种

  生物学、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生化学与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的教学,扩大与加深学生的知识面,还应瞄准世界药学科学前沿,注意发挥我国传统医药特色及资源优势等。

  29现代高科技在中药生产过程中的渗入,以及科学分析手段的不断改善,是中药提取的成分根伟有效与可靠。在此前提下,中药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提、取工艺对于药物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确保显得尤为重要。

  4、储藏

  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一)药材的防霉: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如散落在药材表面上,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湿度(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超过15,)以及适宜的环境(如阴暗不通凤的场所)、足够的营养条件下,即萌发成菌丝,分泌酵素,分解和溶蚀药材使药材腐坏,以及产生秽臭恶味。

  因此,防霉的重要措施是保证药材的干燥、人库后防湿、防热、通风,对已生霉的药材,可以撞刷、晾晒等方法简单除霉,霉迹严重的,可用水、醋、酒等洗刷后再晾晒。

  (二)药材的防虫:虫蛀对药材的影响甚大,虫害的预防和消灭,对于大量贮存保管的药材仓库,主要是用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药剂熏蒸法杀虫。对于药房中小量保存的药材,除药剂杀虫外,可采用下列方法防虫。

  301(密封法:—般按件密封,可采用适当容器,用蜡或血料封固,怕热的药材可用干砂或稻糠埋藏密封,贵细药材,可充二氧化碳或氮气密封。

  2(冷藏法:温度在5?左右即不易生虫,因此可采用冷窖、冷库等干燥冷藏。

  3(对抗法:这是二种传统方法、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材。如泽泻与丹皮同贮、泽泻不生虫、丹皮不变色,蕲蛇中放花椒,鹿茸中放樟脑,瓜蒌、蛤士蟆油中放酒等均不生虫。

  (三)药材的其它变质情况

  1(变色:酶引起的变色,如药材中所合成分的结构中有酚羟基,则在酶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台,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药材变色;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鞣质类等药材,因此容易变色。非酶引起的变色原因比较复杂,或因药

  材中所含糖及糖酸分解产生糠醛及其类似化合物,与一些含氮化合物缩合成棕色色素;或因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元糖作用,生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使药材变色。此外,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气、杀虫剂等多与变色的快慢有关。因此,防止药材的变色,常需干燥避光冷藏。

  2(泛油: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前者如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当归。肉桂(含挥发油)、后者

  31如天门冬、孩儿参、枸杞等(含糖质)。药材“泛油”,除油质成分损失外,常与药材的变质现象相联系,防止“泛油”的主要方法是冷藏和避光保存。

  此外,如中草药由于化学成分自然分解,挥发、升华而不能久贮的,应注意贮存期很。

  其它如松香久贮,在石油醚中溶解度降低,明矾、芒硝久贮易风化失水,洋地黄、麦角久贮有效成份易分解等。

  5、销售

  在中药销售时,销售人员务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识别药物时有主动作用。在了解药物特性的时候,能够做出在药物储藏方式上的合理判断,使得药物达到最长的保质期,防止药物变质,并能对适用人群做出初步判断。对于超出药品保质期的药品,严禁其出售,并做好对相关违纪人员的处理

  结语:为了更好的利用好我国中药的优势,发展好我国的中药市场,我们应加强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和规范。也为了让百姓安全、放心的用药,我们就得从每个环节严格的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1】孙玉刚,付小平.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的理论学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5(23):57-58.

  【2】林洁,肖云芝,吉娟.从“鱼腥草注射液”看中药注射剂的现状与发展【J】.本草新悟,2011,9(1):3.32【3】宁可永朱家谷.传统用药经验与中药新药研发——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J】.CDE网站电子刊物信息,2009,12【4】李祥华,中药现代研究方法思考,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94【5】杨世民,药学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9【6】梁高山,《论中药的定义与特征》,陕西中医,2008【7】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李维《管理制度浅谈》【J】

  【9】刘茂《现今药物管理的弊端与改良方案》【J】

  【10】《中国国家药典.》

  33

篇四: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阐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找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预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趋势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很多新型产业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物医药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生物技术产业60%以上,而且生物技术在制药技术上的应用也最为成熟。,“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工作框架图超前完成,使得“基因产业所具有的巨大科学价值、显著社会效益和巨额垄断利润”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工业已自然形成,世界各国均将生物技术作为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使这一领域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产品从无到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研发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达600余家,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也从2001年的121亿元达到了2007年的506亿元,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52%。同时,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14.86%,生物医药产业对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由2001年的14.01%提升到2008年的19.73%。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支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生物医药产品多元化

  从我国第一个生物药品上市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通过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和“生物制药关键技术”重点项目的实施,为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部分源头创新产品。到2008年,我国已有重组人干扰素、重组溶瘤性腺病毒注射液、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59种生物技术药物批准上市,有重组人纽兰格林等70个品种在临床研究之中,另有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5(IL-15)和重组人纤溶酶原K5等63种生物技术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之中。

  3.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加快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有4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入园。北京亦庄医药园聚集了80多家医药企业,2006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生物产业的30%左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和扬子江等数十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

  4、创新投入不足制约产业腾飞

  尽管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化学药和中成药,但其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中的比例仍偏低。201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值和研发经费占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比重分别只有11.5%和11%。除此之外,无论企业数量、投资额、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生物医药都处

  精美文档

  于三大医药子行业最低。生物医药产业侧重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创新投入的不足和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1、生物医药成为投资热点

  新医改推进和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之后,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生物医药产业再一次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热点,疫苗、基因工程、检测试剂等成为社会资本重点关注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点,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压力和风险,而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也将加快产业成长。具体而言,二级疫苗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国疫苗市场中所占比例将有望达到1/4,尤其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生长激素、艾滋病疫苗,以及类似于H1N1等突发流行性因素产生的疫苗需求将持续扩大。与癌症治疗相关的重组蛋白、克隆抗体等基因工程,以及胰岛素、检测试剂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也是未来几年增长较快的生物医药投资热点。

  2、良好发展态势有望延续

  2011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一方面,政策利好将持续。《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出台,规划将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作为发展重点。与此同时,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有望提前实施,这些利好政策的集中出台,将极大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渐进入快车道。未来10年,一批基因治疗方案、药物将进入应用阶段。同时,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个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3、药物创新实现重大进展

  中国创新药比例偏低,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延续了过往的重大专项推动药物创新的发展思路,“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抗体和疫苗工程”、“功能基因组合蛋白组”、“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也将在2011年出台,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扩大到105亿,单个药品开发项目的扶持资金规模从100至1000万不等,技术开发平台的扶持规模则从1000至6000万不等。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都在加大,从而极大加强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产业的价值链向上游扩散

  生物制药产业的价值链一般来说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研发、试验、生产、销售。传统的大型全整合型制药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涵盖这个价值链的全部四部分。从上个世纪开始,生物科技产业的出现及兴起已经彻底改变了生物制药的产业格局,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的变迁使得这个价值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的实现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也即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将一部分新药研发及生产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随着跨国公司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向我国转移,必将带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据预测,目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市场总值约360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我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精美文档

  成为外包研发和生产的首选地之一。

  参考文献

  [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J]中国药科大学报.2008(04)[2]王友同、吴梧桐、吴文俊.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药物生物技术.2010(01)[3]丁雪松、冯国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5)

  [4]连桂玉、金泉源、黄泰康.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业,2007,16(02).20-21.[5]胡显文、陈惠鹏等.生物制药的现状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市场[J].中国生物工程.2004(12).96-97.[6]高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11(10)16-1精美文档

篇五: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药学概论论文

  药学基础论文

  进入大学已有两个多月,药学基础课也上了十余节,对药学基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从我国的药品研发历史及现状,我国药品流通管理及建议,以及制药业与环境保护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药学的理解.

  首先,先来谈谈中国制药业的研发历史与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药品起源于历史悠久的中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当代中国的药品生产,在世界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我国药品生产能力目前制剂的加工能力已达到世界第一,年产片剂6200亿片、胶囊1194亿粒;原料药产量已达到全球第二的规模,年产80万吨,占整个国际原料药市场贸易量的25%。几大类化学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维生素等已占世界生产的第一位。

  然而,中国在新药品研发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超过了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与国际间的差距。我国大部分医院所用的主流抗生素类西药,几乎全部都是西方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品;主导国际西药市场的主要药品中,几乎没有中国的专利产品;我国不少西药生产

  企业所生产的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生素类药品,几乎全都是仿制国外专利药品专利保护期限已过的产品。

  专家预计,2003年我国医药销售额达360亿美元,已进入世界前十位,预测到2022年将达到6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随着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仿制的药品将越来越少,在科研开发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创新是我国每个医药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中国药品流通管理的现状.

  据2022年中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的引导下,药品流通企业不断提升流通效率和管理水平,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拓展基层医疗市场。行业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呈现持续、健康的转型发展趋势。在整体规模上,2022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仍维持较快增长,但增速趋缓。全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达11174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去年回落4.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新医改拉动基层用药规模增长。

  在“强基层”的医改政策推动下,基层医改机构用药水平持续提升,用药规模快速增长。

  2、药品批发市场集中度呈现结构性变化。

  从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整体出现向两端集中的趋势。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展较快,全国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50-100亿元的企业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10-50亿元的企业市场份额与去年持平。

  3、药品零售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但连锁率仍较低。

  4、药品流通服务模式创新取得新突破

  面对医药分开、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崛起、市场营销扁平化等行业新趋势,全行业围绕医改带来的契机,发挥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优势,推进供应链管理应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多元化服务趋势日益展现。

  5、行业微利化运行特征更加明显

  2022年,多种因素导致药品流通环节盈利空间受到压缩。面对药品降价和企业现金流动以及药品使用,监管及招标采购政策改变导致市场变化的压力,制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制药行业利润减少。

  6、药品流通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较弱

  药品流通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市值与国外相差悬殊,零售业态占比较小。除已上市企业外,国内大部分药品流通企业主要通过传统的债权、私募股权、控股权变卖等方式进行融资。

  面对以上现状,我对我国的制药业有以下几点建议:

  深化医改,加强医疗保障制度。这样,才能够使更多身患疾病的普通百姓有病可医,也可促进中国制药业的发展。

  增大制药企业连锁率。药品零售连锁是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企业连锁有利于药品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对药品流通体制从政策到观念,从经营到管理,从商流到物流,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调整,是药品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小型企业连锁可以改变药品零售企业小、散、差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药品零售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加快企业实施GSP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加入WTO后药品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

  继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虽然我国制药业创新能力有所起色,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业资金多数放在宣传上而非放在新药研发上。只有自己掌握了新药研发技术,才能摆脱在国际上被动的局面。

  政府应在制药方面予以帮助。减少制药企业的压力,鼓励自主创新,对药品流通进行严格管理,严打生产不规范现象。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的本专业谈谈制药业的环保问题。

  据统计,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占2%,生产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几步甚至几十步反应,使用原材料数种,有的甚至三四十种;原料总消耗有的达到10kg/kg产品以上。从而产生的三废量大,废物成分复杂污染严重.

  制药行业已经被列入国家环保规划重要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6066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到117家,其中以发酵类原材料药生产企业居多。在欧美发达地区,污染较大的原材料环保成本投入一般占企业总成本的1/3,而国内企业一般只占1/6。

  目前,我国出台了新的标准严格要求制药业的环境保护问题,新标准中的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主要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指标。COD的排放标准由旧标准的300mg/L降到了120mg/L。二是新标准对污水排放设置了两种控制指标,即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后一指标能有效控制个别企业目前采用放水稀释来达到浓度限值的做法。

  那么,制药业的环境治理到底难在哪里呢

  追溯我国制药工业发展史可以看出,建国以后为解决人民缺医少药问题,产品制药工业着力发展了青霉素、维生素、土霉素等发酵产品,半合成类原料药产品,扭转了解放前药品依赖进口局面,但是由于化学原料药

  的比重过大,污水排放量却占到了全国总污水量的6%左右。在各个工业门类中,制药行业是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之一。

  原料药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原料种类多、量大;产生污染的原因是化学合成工艺路线较长,反应步骤多。在原料的组成中,组成化学结构的原料只占原料消耗的5%~15%,而辅助性原料等却占原料消耗的绝大部分,而这些原料大部分转化为“三废”,即废水、废渣、废气。制药废水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氨氮等,会降低水资源的化学需氧量;废气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灰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氟化物等等;制药废渣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重金属铅、汞、铬、镉、砷和少量的各种菌素类残留物及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质。

  怎样才能解开制药业怎样破解环保难题呢

  首先,我认为解决制药业环保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在污水处理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处理技术,例如,东北制药厂应用活性炭纤维膜回收含甲苯甲醇废水,华北制药集团应用上流厌氧污泥床技术和意大利多效蒸馏技术处理高盐废水等。我认为,搞环保必须有决心和理念。

  其次,据了解,中小型企业之所以污染严重,主要因为资金短缺,而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因此,我认为国家应鼓励募资向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倾斜,对于中小制药企业上市融资、解决环保资金不足的问题,应当给出路,让其在发展中改善环保节能状况,而不是关上资本市场大门,使其无力自行解决产品项目高污染、高耗能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药学基础的理解。

篇六: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本科中药学概论论文范文

  中药学是我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行业的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药学方面》

  摘

  要:随着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及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未毕业就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实习,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与工作实习时间冲突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提出了加强毕业指导、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改革毕业设计环节方案,以缓解目前矛盾,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求贤愿望,又能符合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关

  键

  词: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

  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

  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

  4;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

  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参考文献:

  田莉,曾斌芳,田树革,等.中药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问卷调查及分析[J].药学教育,2012,28(1):55-58.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篇二:《关于中药学方面学士学位论文》

  【摘

  要】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复习时助学生学会药物的运用等问题.认为在课堂上通过归纳比较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法记忆药物、总结复习时通过实例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学以致用.【关

  键

  词】中药学教学方法讲授记忆复习

  中药学是一门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虽然由章到节到药物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但内容较多,记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许多概念、病因、病证等内容学生并不了解,故使《中药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能全面熟悉、熟练掌握药物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经反复探究学科规律,从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这些体会总结如下:

  1.课堂上对药物进行归纳比较讲授

  1.1从共性入手.每一章节药物共性内容在总论、概述中有充分的体现.首先从含义上进行讲授,如解表药:即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其

  主要作用的药物.从中即可推出本章药均具发散表邪之功,均能用治外感表证,而其中的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主归膀胱经与肺经,均具发散风寒之功,均能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归肺、肝经为主,均具发散风热之功,均能治疗风热表证;理气药即凡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同样也就可得知本章药物均具行气止痛、消胀除痞、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作用,均可治疗气滞证.当讲授章、节概述内容时,务必将上述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一章或一节药物主要功用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1.2突出个性.药物功用个性的掌握是认识中药和准确用药的关键.通过教学、突出中药个性、促使学生领会、掌握中药,是提高中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1.2.1共性到个性.讲授药物时,将章节共性内容落实到具体药物时,尤其要突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如理气药,虽均有疏理气机,均能治疗气滞证,但具体到橘皮,则表现为理气调中,主治中焦气滞证;青皮则为疏肝破气、散结止痛之良药,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乳房结块等证,香附则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疏肝理气解郁、通调三焦气滞之良药和为调经止痛之要药;木香则善于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胀痛.通过上述方式,强化了对药物基本功用个性特征的认识.1.2.2主要作用与其他作用结合,以强化每个药物的个性.有些中药主要作用特征不明显,但结合其他功用即可反映出其个性特征.如紫苏发表散寒同时又能理气宽中,因此,紫苏具有关于治疗外感风寒兼有中焦气滞证的特征;香薷发汗解表,具有发散风寒药的一般特征,但由于该药同时具有化湿和中功能,因此,治疗暑湿证是其特征.1.2.3通过其他功用突出个性.药物其他功用是中药功能在特定章节、相对于药物基本功能而言的.其临床实用价值等同于基本功能,有时甚至超过基本功能.如平喘功能对于解表药麻黄而言是其他功能,但在临床中,麻黄平喘的使用频率远大于其发汗解表的基本功能.因此其他功能是中药功用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药物其他功能的讲授,依然要突出其药性特征.通过对其他功能个性进行讲解,弥补单一基本功用认识的片面性.

篇七: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中药学概论论文-食疗中的中药学知识[1]

  食疗中的中药学知识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疗逐渐乂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

  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

  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

  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

  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疗与中药乃至中药学有着非同一般的联系。

  同时,食疗乂反映出了中医里""药食同源”的思想,这一思想反映了药物的发现与

  使用,中药学的起源和形成,均与人类饮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说明了饮食

  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强身的方法。

  人类在原始社会,饮食水平极其低下,不知道贮藏食物,“饥即求食,饱即弃

  余”(《白虎通?号》)。然而人类的食品不可能如此固定,随着人类的繁衍过程,人们对食物与药理也逐渐通晓,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营养治疗学等知

  识,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充分发挥各类食物即可做食品,乂有药用,无毒副

  作用的功效,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益寿的H的。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

  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

  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

  治也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

  “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

  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

  食疗这一概念是近儿年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但饮食文化的起源却很早。

  远古时代,有“神农尝百草”,人们在发现了食物的同时,也发现了治病的药

  物,很多动植物“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再

  寻找食物过程种,发现有很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

  后具有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既可以果腹,乂可以治病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

  就是中医学"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

  据现今较为科学的解释: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药

  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

  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

  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

  异性免疫球蛋口直接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

  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呑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LI的。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药物

  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他相信人体天赋的自然免疫力

  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

  对于中药和食物,其实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

  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

  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

  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

  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即为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

  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

  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

  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乂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所以,"药食同源”的理论山此而得到证实。

  aspectsofworkandlife?(E)strengtheningthecapacity-buildingofpartymembers?"Two"andendin"?"Buttodowell,notonlyhas"mind",thekeyto"force"?Insistonlearningbypractice,learningandpromote,promotethebroadmassesofpartymembersandcadrestoactivelyrespondto

  newsituations,tolearnnewskills,makeacontributionaccordingtopositions?Tofocusonimprovingtheabilitytocarryoutfivenewidea?

  Educationguidememberscadresaccurategraspstrengtheningandimprovedpartyoneconomicworkledofnewrequirements,deepunderstand,and食疗固然好处多多,但是食疗也有食疗的规则。食疗也需要分对象,对于不同

  体质的人,食疗程序也不尽相同;食疗也分时间来对待;食疗还要针对不同病症对症

  下药,,”

  不按食疗规律盲LI进行食疗是非常错误的。某医院曾追踪与分析数名女中学生

  贫血患者的病史发现,虽然她们都有既往月经不调的病史,但都在严重大出血之前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盲目进补补过了头。女儿带经时间长,好心的妈妈怕失血

  过多身体虚弱影响学习,让女儿大量进食桂圆、羊肉及其它补品,频饮红糖水,认

  为缺血就得补血,甚至在医生叮嘱“不要吃"上火"的东西”之后,还进食了过多

  的巧克力和炸辣鸡腿,结果适得其反,“补”得血热妄行,流血不止。这些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吃错了药”,每个人并不是什么食物都能吃,体质不同,适用的食物是不同的。可见盲LI进补的危害有多大了。

  出了盲目进补之外,同时更应该注意不要滥用“药物食品”。如〃人参软糖〃、〃鹿茸软糖〃、"人参奶粉〃、“人参饼干”等“药物药品”,如果滥用,后果就会很严

  重。它能使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到破坏,甚至致病。社会上有人认为甘草是有益

  的良药,加上其甜味很可口,于是便把甘草泡水当茶饮。这是十分危险的。这种〃

  甘草茶〃服用久了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排出减少,钾排

  出增多,导致高血钠、缺钙性抽搐。更有其者,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退。一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问题就比较麻烦了。有的患者就需要终生服用

  强的松之类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才能维持生命。

  清代医家郑钦安言“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罠、鹿茸、枸杞皆是砒霜。”意思是说,所谓有毒之药,只要应用适当,能够

  救人于水火,滋补之品如果不对其证,那就如同毒药一样能杀人于无形。

  根据个体特点可选择合适食材进行食疗,以真正达到“食治治之”。据不完全

  统计,目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有与之对应的食疗方前国内共有食疗1500方可

  供参考使用。

  法。现在网络上流传有九种食疗疗法:1.红萝卜治痛风:东北一种特殊的红萝卜

  富含大量的钾、磷、硒、活性酶、维生素c、维生素k等物质,对人体的酸碱平衡

  的调节具有很好的效果。2..红茶防治流感日本科学家用比一般红茶水浓度淡的红

  茶液在病毒感染区浸泡5秒,该病毒就会失去感染力。3.维生素B6防治糖尿病4.牛奶防治支气管炎5.蜂王浆防治关节炎6.橘汁防治尿道感染7.南瓜子防治前列腺

  病8.淀粉类食物防治肠癌,。苦瓜清暑祛热、明IJ解毒、养血益气

  对热病烦渴、中昙、痢疾、LI赤、痈肿丹毒、恶疮等有食疗作用。

  中药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中药的发现与利用更是祖先留给后辈的一笔巨大

  财富,食疗是中药的合理利用,中药的深入研究更快速的推动了食疗疗法的完善与

  成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寻求健康身体和幸福生活开创了新纪元。

  参考文献:,1,雷子《食疗是最好的偏方》

  ,2,董杰,曹金发谈《养老奉亲书》的食疗思想

  ,3,李显锋《浅论中医食养疗法》

  ,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5,孙思邈《千金要方》

  ,6,李时珍《本草纲口》

  ,7,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年7月中第三卷

  第20期,&《白虎通?号》)

  ,9,《素问?五常政大论》

  ,10,《内经》

  ,11,《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3年03期

  ,12,杨维霞《中药学概论》

  aspectsofworkandlife.(E)strengtheningthecapacity-buildingofpartymembers."Two"andendin"Buttodowell,notonlyhas"mind",thekeyto"force".Insistonlearningbypractice,learningandpromote,promotethebroadmassesofpartymembersandcadrestoactivelyrespondtonewsituations,tolearnnewskills,makeacontributionaccordingtopositions.Tofocusonimprovingtheabilitytocarryoutfivenewidea.Educationguidememberscadresaccurategraspstrengtheningandimprovedpartyoneconomicworkledofnewrequirements,deepunderstand,and中药与食疗

  食疗中的中药学知识

  姓名:项丹

  班级:2011级39班

  学号:1071113917(17号)

  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

  aspectsofworkandlife?(E)strengtheningthecapacity-buildingofpartymembers?"Two"andendin"?"Buttodowell,notonlyhas"mind",thekeyto"force"?Insistonlearningbypractice,learningandpromote,promotethebroadmassesofpartymembersandcadrestoactivelyrespondtonewsituations,tolearnnewskills,makeacontributionaccordingtopositions?Tofocusonimprovingtheabilitytocarryoutfivenewidea?

  Educationguidememberscadresaccurategraspstrengtheningandimprovedpartyoneconomicworkledofnewrequirements,deepunderstand,and

推荐访问:药学概论论文2000字 药学 概论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