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孔子篇观后感3篇

时间:2023-03-08 10:00:06 浏览量: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1  本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孔子篇。尽管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熟读成诵,深受启发,但当我们跟着节目穿越时空,拜见先贤时,我还是被感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孔子篇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典籍里*》孔子篇观后感3篇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1

  本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孔子篇。尽管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熟读成诵,深受启发,但当我们跟着节目穿越时空,拜见先贤时,我还是被感染,被震撼了。为传播大道,夫子挨饿,受冻,狼狈流浪,被拒门外,似乎命运总在跟他开着玩笑。而这些坎坷经历放在史书中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也不由得感慨起来——史书很小,小到仅仅百页内容;但史书又很大,它装下了华夏血脉上下五千年的精彩过往。那些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甚至一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

  从古到今,历史像是一个淡漠的记录官,录下这个世界舞台上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留下的也是冰冷的文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看似冰冷的文字里体悟先贤们热血澎湃的激情与淡雅高洁的志趣,以及令人心折的气度和宏伟远大的理想。先贤们辉煌的事迹与超时代的智慧闪耀在华夏的星空,辉映出动人心魄的魅力,纵使历经岁月长河的久久的冲刷,依然熠熠生辉。历史因此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成,而是变得鲜活且厚重深沉。

  我喜欢历史。当老师讲述先人的作为时,当我通过文字体悟先人的作为时,我恍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倾听古圣先贤的超级语录,欣赏他们的所做之事。现代的思维方式常常与古代的智慧思想擦出绚丽的火花,这其中的美妙滋味常令我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我喜欢先秦时代。从人们对黑夜中猛兽的恐惧,到燃起第一份焰火的兴奋,再到部落的产生与建立,再到夏商周相继屹立于神州大地,这些无不令人浮想联翩。轩辕与蚩尤决战,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这些故事,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我心生向往。指南车出现了,华丽的宫殿群出现了,古雅高妙的音乐出现了,这些事物总是令我不由得对古人心生敬佩。

  我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农具出现,生产爆炸,礼乐崩坏,天下纷乱,诸子百家争鸣,极尽繁华。这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又注定是一个思想璀璨的黄金盛世。在诸侯急需变法图强的黄金时代,特殊的时机令华夏大地的思想学说遍地开花,并激烈碰撞交融。孔子尚“仁”,亦尚“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墨家崇尚“兼爱”“非攻”;韩非子提倡“以法治国”;阴阳家漫说五行理论。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恰如群星闪耀,成就了华夏文化的骄傲与底气,更成就了华夏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脊梁。

  我还喜欢秦之后的汉赋歌舞,大唐的诗文与盛世繁华,大宋的词章与富饶,明清的小说与辽阔。虽然清末的愚蠢和腐败令人憎恶,但不可否认其漫长历史中的文化传承根脉依然。

  历史像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我们,桥的那头是先祖,历史学家则是桥梁上的追梦者,不停地拉近我们与先祖的距离,让我们看清先祖沧桑的面貌和饱含智慧的眼,让我们永世不忘是谁把我们推到如此幸福的境地。

  总有人大谈文科无用论,却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诸般语录数千年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傲骨,激起一代代仁人志士内心的.热血,佑我中华。

  语文,不仅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于细微处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而历史,在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创立以来就已经注定是一个终身伴随人类左右的学科啊!熟读史书,塑造着你对世界与人性的丰富认知。历史的深厚土壤存续着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或国家,一个不再对自己历史感兴趣的民族或国家,终将是一盘散沙,无根浮萍。

  穿越典籍,诸子复活,拜见先贤,大道广阔。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有所仰望,我已被激活。当我再读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或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时,我知道,那不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一生一世传承的信仰。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阅读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1)

——《典籍里的*》观后感10篇

《典籍里的*》观后感1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典籍里的*》观后感2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和与安定。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的*》观后感3

  读《天工开物》有感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的阿格里科拉”和“*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典籍里的*》观后感4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

  来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

  去

  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

  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

  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典籍里的*》观后感5

  文学的力量与美真实存在,尤其是在伟大的作品里。

  *古典文学中,《楚辞》比肩《诗经》,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就像是童年时期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梦,不仅深刻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务实下的那份鲜为人知的浪漫。

  梁启超先生曾高度评价:“吾以为凡为*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经典篇章。今晚,典籍里的*将演绎《楚辞》中的名篇,展现屈原心系家国、追求真理的品格。看直播↓一起感受中华民族绵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求索精神!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拉近观众和历史的距离?《典籍里的*》自开播以来,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留下了伏生的“千年一望”、宋应星和袁隆*跨越三百年的“一握”、炎黄子孙向正史之祖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一碗薄粥”尝尽孔门师生温情等动人场景。

  为了“小同乡”撒贝宁能够给屈原送上两千多年后的“故乡之味”,节目组与湖北秭归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求证了秭归柑橘的历史。当地不远千里邮寄来秭归柑橘,在录制当天及时送达北京。每一颗柑橘里都满载着跨越千里、跨越千年的浓浓“乡情”,也让舞台呈现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

  本期节目戏剧环节将以柑橘的意象串联始终,由王洛勇饰演屈原,汤镇业饰演楚怀王,故事贯穿了屈原与楚怀王少年立志,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后因遭贵族谗言离间被两次流放的一生。

  开场戏剧中,屈原一尝撒贝宁带来的家乡特产,赞不绝口:“好像比我小时候吃的更甜!”几瓣橘子,勾起了屈原对往事的回忆。他和楚怀王从两个爱吃橘子的孩子,成长为踌躇满志的少年,那时的他们,就像是并肩生长的两棵橘树,想为家国开花结果……可惜,最终一个客死于秦,一个自沉汨罗。

  节目数次呈现屈原吃着柑橘、双眼含泪的情景。其中一幕,屈原和楚怀王穿越生死、互道遗憾。当楚怀王“离去”,屈原大口大口吃着橘子,连皮都吞下去了,眼泪则像开了阀门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

  这段表演把主持人王嘉宁看得热泪盈眶,她注意到,现场从嘉宾到观众,几乎都在擦眼泪。郦波特别感动:“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这段饱含人生况味的重头戏,再现“一遍就过”的高能演技。被问及为何吃掉橘子皮,王洛勇说:“屈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劝楚怀王留在楚国,我在那个瞬间,发现橘子和橘子皮是一体的,和两人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一体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人物。”撒贝宁非常敬佩王老师:“这就是无法设计的戏,是那一瞬间的爆发,你把橘子皮塞到嘴里的时候,所有的情感浓烈到了极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国忠分析道:“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可能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屈原在《橘颂》一篇中,以他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即有的远大志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诗在节目中数次出现,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了美好的橘树,这些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禀受天命,不离故土。可以说,《橘颂》之于屈原,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对家国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从《天问》到《离骚》

  飘逸的浪漫,有着跨越千年的深沉力量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作为*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起奠定了*诗歌发展的基础。它的一歌一咏、浪漫绮丽,深远影响着两千年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望历史,唐代诗人李白延续了《楚辞》浪漫飘逸的风格,铸就了*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来“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本期《典籍里的*》将让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笔法的“诗仙”李白及“天眼之父”南仁东,并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歌辞,后来专称以楚国屈原的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种新诗体。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介绍:“《楚辞》大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为精炼有力地诠释《楚辞》的精髓,节目将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它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说到《离骚》,许多观众可能“又爱又恨”,其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灿烁古今,同时又因为相对拗口、生僻字多,实在难以记诵。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了华夏民族的诸多先贤,并把心中的理想说予他们。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离骚》,节目重点打造了两幕场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对话;一幕借屈原和先祖先贤的倾心交流,道出《楚辞》的创作缘起及深刻内涵。

《典籍里的*》观后感6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观后感7

  大年初一晚黄金档,《典籍里的*》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

  3月7日晚8点档,《典籍里的*》第二期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典籍——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这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

  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

  宋应星和袁隆*“握手”

  你能想象宋应星和袁隆*“握手”吗?跨越多个朝代、发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节目《尚书》,已然让《典籍里的*》成为观众眼中的“穿越高手”。

  在《天工开物》这一期里,老年宋应星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感受300多年后的“天工开物”:他昔日从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赶考路,如今坐上*制造的高铁仅需3个时辰左右,若是坐上*人自己造的C919飞机,则只要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尝试——

  典籍“知识坚果”

  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将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着力从这些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钩深致远的求索之中,让年轻人和全世界了解“学术中的*”“理论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123幅图,初版距今已有近400年。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做客本期节目,在访谈现场为观众精炼讲解《天工开物》的意义和内涵。他们从神农氏、后稷、宋应星讲到袁隆*、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梦人,从《天工开物》论及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典籍里的*》让人们看到,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一直以来都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继往开来,传承不息。

《典籍里的*》观后感8

  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现在《尚书》只剩下28集,我们要保护好它们。《尚书》不仅写了历史和修身的要点,更多的是历史的辉煌。

《典籍里的*》观后感9

  文学的力量与美真实存在,尤其是在伟大的作品里。

  *古典文学中,《楚辞》比肩《诗经》,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就像是童年时期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梦,不仅深刻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务实下的那份鲜为人知的浪漫。

  梁启超先生曾高度评价:“吾以为凡为*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经典篇章。今晚,典籍里的*将演绎《楚辞》中的名篇,展现屈原心系家国、追求真理的品格。看直播↓一起感受中华民族绵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求索精神!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拉近观众和历史的距离?《典籍里的*》自开播以来,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留下了伏生的“千年一望”、宋应星和袁隆*跨越三百年的“一握”、炎黄子孙向正史之祖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一碗薄粥”尝尽孔门师生温情等动人场景。

  为了“小同乡”撒贝宁能够给屈原送上两千多年后的“故乡之味”,节目组与湖北秭归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求证了秭归柑橘的历史。当地不远千里邮寄来秭归柑橘,在录制当天及时送达北京。每一颗柑橘里都满载着跨越千里、跨越千年的浓浓“乡情”,也让舞台呈现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

  本期节目戏剧环节将以柑橘的意象串联始终,由王洛勇饰演屈原,汤镇业饰演楚怀王,故事贯穿了屈原与楚怀王少年立志,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后因遭贵族谗言离间被两次流放的一生。

  开场戏剧中,屈原一尝撒贝宁带来的家乡特产,赞不绝口:“好像比我小时候吃的更甜!”几瓣橘子,勾起了屈原对往事的回忆。他和楚怀王从两个爱吃橘子的孩子,成长为踌躇满志的少年,那时的他们,就像是并肩生长的两棵橘树,想为家国开花结果……可惜,最终一个客死于秦,一个自沉汨罗。

  节目数次呈现屈原吃着柑橘、双眼含泪的情景。其中一幕,屈原和楚怀王穿越生死、互道遗憾。当楚怀王“离去”,屈原大口大口吃着橘子,连皮都吞下去了,眼泪则像开了阀门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

  这段表演把主持人王嘉宁看得热泪盈眶,她注意到,现场从嘉宾到观众,几乎都在擦眼泪。郦波特别感动:“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这段饱含人生况味的重头戏,再现“一遍就过”的高能演技。被问及为何吃掉橘子皮,王洛勇说:“屈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劝楚怀王留在楚国,我在那个瞬间,发现橘子和橘子皮是一体的,和两人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一体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人物。”撒贝宁非常敬佩王老师:“这就是无法设计的戏,是那一瞬间的爆发,你把橘子皮塞到嘴里的时候,所有的情感浓烈到了极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国忠分析道:“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可能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屈原在《橘颂》一篇中,以他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即有的远大志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诗在节目中数次出现,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了美好的橘树,这些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禀受天命,不离故土。可以说,《橘颂》之于屈原,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对家国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从《天问》到《离骚》

  飘逸的浪漫,有着跨越千年的深沉力量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作为*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起奠定了*诗歌发展的基础。它的一歌一咏、浪漫绮丽,深远影响着两千年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望历史,唐代诗人李白延续了《楚辞》浪漫飘逸的风格,铸就了*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来“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本期《典籍里的*》将让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笔法的“诗仙”李白及“天眼之父”南仁东,并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歌辞,后来专称以楚国屈原的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种新诗体。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介绍:“《楚辞》大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为精炼有力地诠释《楚辞》的精髓,节目将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它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说到《离骚》,许多观众可能“又爱又恨”,其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灿烁古今,同时又因为相对拗口、生僻字多,实在难以记诵。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了华夏民族的诸多先贤,并把心中的理想说予他们。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离骚》,节目重点打造了两幕场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对话;一幕借屈原和先祖先贤的倾心交流,道出《楚辞》的创作缘起及深刻内涵。

《典籍里的*》观后感10

  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

  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2)

——典籍里的*观后感3篇

典籍里的*观后感1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

  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观后感2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观后感3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在央视1套首播,第一期主题是《尚书》。这样的央视开年大戏,果然不负众望。我由衷地讲这绝对是一部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国学大手笔制作。

  从央视发展史上来看,这也称得上一部开天辟地的力作,这种创新的历史表述方式,或将改变央视老套的叙事方式。看过之后让我觉得:错过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里的*》。

  果然是新年新气象,央视再用自己强大的制作能力证明了自身不凡的实力。

  《典籍里的*·尚书》以当红主持人撒贝宁为历史见证人,这位年轻的知性主持人作为新一代读书人的代表,畅游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伏生对*著名典籍《尚书》的保护、流传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华文明传承史。

  《尚书》,*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是孔子晚年整理编撰而成。

  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通过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以简单直观的综艺访谈节目艺术表现手法,构建了一部极具冲击力的历史舞台大剧,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唤起了我作为一名*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贝宁既是讲述者,也是观看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带领观众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不断穿越在各个历史切片之间。

  撒贝宁与孔子的弟子们大声诵读圣言,自然流畅地将故事主线衔接到故事讲述者。整部剧中,大量使用回忆、眼神、台词等自然过渡手段。策划好、编剧好、演技好!

  回忆与现实,现实与虚构,语言与情感,通过编剧开放、新颖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综艺访谈、现代三维技术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法,可以说,无一不用其极,而又恰如其分。

  这部《典籍里的*》称得上是央视历史纪录片的一个新的巅峰,所有的影视、话剧等表现技巧都在一个很高的层面得以完美运用,堪称经典电视艺术作品。

  不得不说倪大红老师的表演真的太有张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刹,我不禁动容,热泪盈眶。

  一眼千年。在这场漫长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贤们挺过死亡的威胁与离散的痛苦,用他们的虔诚与笃信,还带着一点骄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尊严,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莫高窟时说的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么看那些典籍也是。看那些山川河流残垣断壁,那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些奇闻轶事民风民俗,都是。那些鲜活律动的生命,将华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积淀在了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典籍里的*》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哲学问题,背后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自己所拥有的无限璀璨的文化宝库。这难道不是我看《典籍里的*》,并让我为之感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吗?

  从唐代王维开始,历代*文人墨客都在创作《伏生授经图》,伏生对于*文人的影响可谓是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些记录上古先贤言行的书,让后世懂得治政之本,为人之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最后,我反思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以为,改成激发文化自信更为合适的。因为,这种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了,积淀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树立,它就在那儿,只是沉睡着,只待着一束光将它唤醒。那束光可能是各类大型文化节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话,一页书。

  我突然发现中华文化真的太美了。它们那么宏大,宏大得令人叹为观止。它们那么厚重,厚重得,值得我们世代传承与守护。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多看经典,多读书!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3)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1

  本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孔子篇。尽管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熟读成诵,深受启发,但当我们跟着节目穿越时空,拜见先贤时,我还是被感染,被震撼了。为传播大道,夫子挨饿,受冻,狼狈流浪,被拒门外,似乎命运总在跟他开着玩笑。而这些坎坷经历放在史书中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也不由得感慨起来——史书很小,小到仅仅百页内容;但史书又很大,它装下了华夏血脉上下五千年的精彩过往。那些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甚至一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

  从古到今,历史像是一个淡漠的记录官,录下这个世界舞台上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留下的也是冰冷的文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看似冰冷的文字里体悟先贤们热血澎湃的激情与淡雅高洁的志趣,以及令人心折的气度和宏伟远大的理想。先贤们辉煌的事迹与超时代的智慧闪耀在华夏的星空,辉映出动人心魄的魅力,纵使历经岁月长河的久久的冲刷,依然熠熠生辉。历史因此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成,而是变得鲜活且厚重深沉。

  我喜欢历史。当老师讲述先人的作为时,当我通过文字体悟先人的作为时,我恍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倾听古圣先贤的超级语录,欣赏他们的所做之事。现代的思维方式常常与古代的智慧思想擦出绚丽的火花,这其中的美妙滋味常令我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我喜欢先秦时代。从人们对黑夜中猛兽的恐惧,到燃起第一份焰火的兴奋,再到部落的产生与建立,再到夏商周相继屹立于神州大地,这些无不令人浮想联翩。轩辕与蚩尤决战,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这些故事,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我心生向往。指南车出现了,华丽的宫殿群出现了,古雅高妙的音乐出现了,这些事物总是令我不由得对古人心生敬佩。

  我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农具出现,生产爆炸,礼乐崩坏,天下纷乱,诸子百家争鸣,极尽繁华。这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又注定是一个思想璀璨的黄金盛世。在诸侯急需变法图强的黄金时代,特殊的时机令华夏大地的思想学说遍地开花,并激烈碰撞交融。孔子尚“仁”,亦尚“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墨家崇尚“兼爱”“非攻”;韩非子提倡“以法治国”;阴阳家漫说五行理论。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恰如群星闪耀,成就了华夏文化的骄傲与底气,更成就了华夏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脊梁。

  我还喜欢秦之后的汉赋歌舞,大唐的诗文与盛世繁华,大宋的词章与富饶,明清的小说与辽阔。虽然清末的愚蠢和腐败令人憎恶,但不可否认其漫长历史中的文化传承根脉依然。

  历史像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我们,桥的那头是先祖,历史学家则是桥梁上的追梦者,不停地拉近我们与先祖的距离,让我们看清先祖沧桑的面貌和饱含智慧的眼,让我们永世不忘是谁把我们推到如此幸福的境地。

  总有人大谈文科无用论,却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诸般语录数千年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傲骨,激起一代代仁人志士内心的.热血,佑我中华。

  语文,不仅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于细微处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而历史,在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创立以来就已经注定是一个终身伴随人类左右的学科啊!熟读史书,塑造着你对世界与人性的丰富认知。历史的深厚土壤存续着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或国家,一个不再对自己历史感兴趣的民族或国家,终将是一盘散沙,无根浮萍。

  穿越典籍,诸子复活,拜见先贤,大道广阔。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有所仰望,我已被激活。当我再读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或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时,我知道,那不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一生一世传承的信仰。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4)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3篇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1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 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2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3

  文学的力量与美真实存在,尤其是在伟大的作品里。

  *古典文学中,《楚辞》比肩《诗经》,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就像是童年时期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梦,不仅深刻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务实下的那份鲜为人知的浪漫。

  梁启超先生曾高度评价:“吾以为凡为*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经典篇章。今晚,典籍里的*将演绎《楚辞》中的名篇,展现屈原心系家国、追求真理的品格。看直播↓一起感受中华民族绵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求索精神!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拉近观众和历史的距离?《典籍里的*》自开播以来,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留下了伏生的“千年一望”、宋应星和袁隆*跨越三百年的“一握”、炎黄子孙向正史之祖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一碗薄粥”尝尽孔门师生温情等动人场景。

  为了“小同乡”撒贝宁能够给屈原送上两千多年后的“故乡之味”,节目组与湖北秭归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求证了秭归柑橘的历史。当地不远千里邮寄来秭归柑橘,在录制当天及时送达北京。每一颗柑橘里都满载着跨越千里、跨越千年的浓浓“乡情”,也让舞台呈现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

  本期节目戏剧环节将以柑橘的意象串联始终,由王洛勇饰演屈原,汤镇业饰演楚怀王,故事贯穿了屈原与楚怀王少年立志,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后因遭贵族谗言离间被两次流放的一生。

  开场戏剧中,屈原一尝撒贝宁带来的家乡特产,赞不绝口:“好像比我小时候吃的更甜!”几瓣橘子,勾起了屈原对往事的回忆。他和楚怀王从两个爱吃橘子的孩子,成长为踌躇满志的少年,那时的他们,就像是并肩生长的两棵橘树,想为家国开花结果……可惜,最终一个客死于秦,一个自沉汨罗。

  节目数次呈现屈原吃着柑橘、双眼含泪的情景。其中一幕,屈原和楚怀王穿越生死、互道遗憾。当楚怀王“离去”,屈原大口大口吃着橘子,连皮都吞下去了,眼泪则像开了阀门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

  这段表演把主持人王嘉宁看得热泪盈眶,她注意到,现场从嘉宾到观众,几乎都在擦眼泪。郦波特别感动:“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这段饱含人生况味的重头戏,再现“一遍就过”的高能演技。被问及为何吃掉橘子皮,王洛勇说:“屈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劝楚怀王留在楚国,我在那个瞬间,发现橘子和橘子皮是一体的,和两人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一体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人物。”撒贝宁非常敬佩王老师:“这就是无法设计的戏,是那一瞬间的爆发,你把橘子皮塞到嘴里的时候,所有的情感浓烈到了极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国忠分析道:“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可能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屈原在《橘颂》一篇中,以他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即有的远大志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诗在节目中数次出现,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了美好的橘树,这些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禀受天命,不离故土。可以说,《橘颂》之于屈原,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对家国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从《天问》到《离骚》

  飘逸的浪漫,有着跨越千年的深沉力量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作为*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起奠定了*诗歌发展的基础。它的一歌一咏、浪漫绮丽,深远影响着两千年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望历史,唐代诗人李白延续了《楚辞》浪漫飘逸的风格,铸就了*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来“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本期《典籍里的*》将让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笔法的“诗仙”李白及“天眼之父”南仁东,并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歌辞,后来专称以楚国屈原的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种新诗体。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介绍:“《楚辞》大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为精炼有力地诠释《楚辞》的精髓,节目将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它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说到《离骚》,许多观众可能“又爱又恨”,其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灿烁古今,同时又因为相对拗口、生僻字多,实在难以记诵。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了华夏民族的诸多先贤,并把心中的理想说予他们。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离骚》,节目重点打造了两幕场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对话;一幕借屈原和先祖先贤的倾心交流,道出《楚辞》的创作缘起及深刻内涵。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5)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500字3篇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500字1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500字2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论语观后感500字3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6)

——孔子学堂观后感3篇

孔子学堂观后感1

  《孔子学堂》是一本漫画书,带领我进入国学的视野。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被一个男生排挤。我没有理睬这位男生,也没有生气,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刚和我一起读过的《孔子学堂》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孔子学堂观后感2

  悄悄地,经典诵读之风刮遍校园。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我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学堂》为我们呈现了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人抄袭,也不会有人作弊,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真实水*,因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相比较这样真实的学习,不由得令曾经的我感到汗颜:

  那是五年级时的一次数学单元检测,顺利地解答完大半张考卷后,一只“拦路虎”把我难住了。任凭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到解题方法。于是,一个声音在我左耳边说:“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窃知识是不对的!”另一个声音马上在右耳边反对。

  “可不瞄的.话,这次就与高分失之交臂了。不达标多倒霉呀!”一个声音很为难。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该得的。要是瞄了,你会失去更多的!”另一个声音很坚决。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视……”

  两个声音激烈地斗争了好久,最终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还是选择当了一回“长颈鹿”。

  事后,我向妈妈进行了坦白,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你这么坦诚,相信你一定知错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明白吗?”

  从那以后,考试时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堂》让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讲理、礼让、谦虚;《孔子学堂》让我更端正自己该持有的学习态度;《孔子学堂》让我更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学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会开创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孔子学堂观后感3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我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我们更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与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7)

——孔子观后感作文3篇

孔子观后感作文1

  周五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一个话剧,名字叫《少年孔子》,这个话剧使我感触很深。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随后讲述了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现了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了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虽然会弹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可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妈妈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孔丘非常孝敬他的`妈妈。有一次,她的妈妈得了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妈妈采到了那种药,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这时孔子推荐了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非常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了火,他已经很不高兴了,孔子推荐他是为了让他缓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了,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作文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随后讲述了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现了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父亲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父亲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父亲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父亲都笑了,牛轰的父亲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了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虽然会弹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可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母亲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孔丘非常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她的母亲得了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母亲采到了那种药,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这时孔子推荐了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非常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了火,他已经很不高兴了,孔子推荐他是为了让他缓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了,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作文3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8)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观后感1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面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当季氏将亡之时,他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孔子观后感2

  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社会不太*,孔子颠沛流离却不得志的一生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之中。

  安静地看完《孔子》,浏览孔子的一生。如导演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长达125分钟的《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个孔子故事的组合,由开始的孔子在鲁定公支持下对鲁国进行改革,到孔子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到孔子及其弟子14年周游列国不断碰壁,再到孔子耄耄之年被迎回鲁国,他一生就在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当中走完。可是,回顾这个电影,我捕捉到的不仅有故事,更多的是孔子圣人的形象——动荡破碎的山河,一个挺拔的身影带领着一群文弱的书生,步履蹒跚地向彼岸走去。

  周王室衰微,诸侯为了称霸相互征战,狼烟四起。出身鲁国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对国家和黎元深感忧虑,提出“仁”“礼”的思想主张,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解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就像春秋战国其他的圣贤那样,诸侯需要的是霸道的思想、强硬的权势和坚锐的军队,孔子的思想主张不被采纳,在诸侯国辗转如丧家犬。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虽曾受诸侯礼遇,并在诸侯国推行主张有所成效,但政治理想最终敌不过霸道。

  14年里孔子和弟子一起奔走列国,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曾卷入*而身处旋涡,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教育弟子众人及整理文献。最后,孔子在失意中逝世,理想空付东流,还是达不到彼岸。然而,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并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孔子被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很多,其中孔子为救要陪葬的小男孩在朝会上与人激烈争论,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的斗智斗勇,“子见南子”“好德如好色”一话,都反映出孔子坚守内心世界,坚持政治理想,无畏困难险阻,无畏美色权贵。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孔子,要想懂孔子还是要读《春秋》,靠电影简单的镜头和浅显的对话是不足够的。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孔子圣人的形象无法抹杀。

孔子观后感3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4

  周五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一个话剧,名字叫《少年孔子》,这个话剧使我感触很深。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随后讲述了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现了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

  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了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了,但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即使会弹五首曲子,但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很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但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妈妈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孔丘很孝敬他的妈妈。有一次,她的妈妈得了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妈妈采到了那种药,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与比赛。”这时孔子推荐了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很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与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了火,他已经很不高兴了,孔子推荐他是为了让他缓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了,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5

  上周五,我们五年级集体观看了电影《孔子》,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当时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影响当时春秋诸国。

  孔子曾任官于鲁国,当时鲁国有一种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在孔子的多番劝说和努力下,鲁国终于决定废除了这种制度,百姓因此受益。孔子还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试图带给国家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然而因现实的残酷而受阻。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率领众弟子奔走列国长达14年,传播他的思想,以期实现他的主张。孔子晚年重返故乡,为鲁国效力。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泱泱大国两千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有一次路过一条冰河,他们走到一半时,冰裂了,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刺骨的寒冷,跳进水中把书抢救了出来,但自己却没能上岸。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捍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的思想和信仰。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让我震惊和钦佩。

  子路的形象也让我难以忘怀。他在战场上被敌人击中,临死时仍然“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的气节告诉我,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维护信仰。除了这些,我还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包含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处世方式,教给我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喜好。

  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我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有了感性认识,对孔子及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也懂得了一些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从孔子和弟子身上所闪现的美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之所以被人喻为圣贤,是因为他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同时他更是以身作则,教育出了优秀的弟子,使儒家思想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从中得以受益,这就是圣贤给我的启示。

孔子观后感6

  曾经的孔圣人被电影拉下神坛,影片很励志,他告诉我们圣人也是人,也会颠沛流离,也会挨饿受冻,也有七情六欲。但影片中的孔子还缺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课在影片中让颜回给完成了,可没有经历过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乐,这应该是圣人的必经之路。谦谦君子后为仁,仁之不厌不倦后为圣。圣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准则,仁与不仁其基础就在于好学不好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尤其体现出孔子学以致用重在行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要这样看我们应该感谢赐给孔子苦难的所有人,正是这十几年的漂泊生活才让孔子的理论更加成熟。

  但在这里我不寻找电影的不足,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遗憾,同时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导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明白自己绝不是小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欣赏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在面对苦难时的团结。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资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与祥和。我欣赏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这正体现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谈谈情感。孔子爱家人,爱弟子,他正是以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大家,其结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悦诚服的追随者。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丽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巾帼英雄,他们的交流让彼此产生了共鸣,找到了知音。对于她孔子不能说不动心、不动情,但为着心中的理想,不得不放下很多东西。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孔子在情感交织时警示自己的话,也是找到知音的一种感慨,同时也是对南子的一种肯定。南子也有同感,在南子被毒箭射中之后,脑海中想到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孔子这位初识的知音,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南子死的很幸福,她的人生没有遗憾。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观后感7

  孙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生在鲁国,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国相,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创的儒家思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他所著的《春秋》、《论语》都流传后世,被千古传诵。带着一份期待与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们全家走进影都,观看了电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当他三十而六时,逐渐在他的故乡鲁国崭露头角,得到了鲁君的赏识,被认命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变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又逐渐被鲁君加封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国相的要职。击败了叛军,安保鲁君参加齐鲁盟会。但是,随着他的*步青云,却迎来了三恒的忌恨与排挤,终被三恒之首季氏驱逐出鲁国,后在异国他乡,带着一帮他的弟子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十几年,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从不放弃,并在途中著下《春秋》一书。在他晚年之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终于被迎回鲁国。

  看了这部令人悲伤的电影,我不仅又对孔子多了几分认识与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更是一名极有谋略的军事家。在齐鲁盟会中,齐王心怀不轨,派出二百乘兵车,以威胁鲁君投降齐国,而孔子却用三百辆牛车,造出轰天声响,吓退了齐军的兵车,他不用一兵一卒,夺回了鲁国失陷多年的郓、龟阴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并用火攻的方法*叛了来势汹汹的三恒家臣——公孙狙。这改变了我以前对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见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理想的精神。孔子流离他乡近二十年,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始终不曾放弃他儒家思想的宣扬,他情节高尚,从不吃嗟来之食,一举一动中始终保持着他的学者风度和神态,在断粮七天时,他“以乐代食”,以顽强的意志力抗击饥饿的侵袭。在周游途中,为了让儒家思想得以流传后世,他废寝忘食,奋笔激书,写下《春秋》一书,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实现,并影响了往后历朝历代的政局。他这种坚持理想的精神着实让我有所触动。

  我不但钦佩孔子渊博的学问,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辉的形象会永世被世人所传颂;而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必将千秋万代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明。

孔子观后感8

  时光流转,两千年只是弹指一挥。论语,让我的心穿过时空的隧道,感受到你的智慧。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魅力。

  爱默生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也有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叹。虽不能至,却十分向往。我们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言行举止间透漏着智慧。在救漆思弓时,他凭借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驳的公山大人无话可说。在于齐国会盟之日,又凭借自己的智慧打破了齐国的阴谋。可见他过人的本领,及其在政治上的深谋远略。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简单,是因为他只有一个简单的目标。他终其一生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不贪图能够荣华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淡泊明志。复杂,虽志向宏大却因鲁公的胆小,懦弱而不受重用。一句不要太看得开,像我一样装疯卖傻多好,也使孔子遭受了不少打击。玉珏送到他手中后,他明白诀别之际的到来。他不得不抛弃妻儿,独身一人前行。至此他周游列国数十载,过程颠沛流离,丧失爱徒,可见其艰辛。

  离别后,下起的倾盆大雨似乎也在为孔子感到不公,途中,马车陷到了一个泥坑里,但他用尽力气想把马拉出来的时候,自己却不小心摔倒了,但这并没有是他崩溃,反而他大笑了起来,也许,在这时,他已经释然了。他的笑,是那么爽朗,震撼了我的内心。孔子是幸运的,他有一群愿随他同甘共苦的弟子。最后一碗的马肉汤,他没有独自一人喝掉,而是与周围嗷嗷待哺的弟子共享,最后,自己倒在地上。这么样一位老师,又怎会不受学生爱戴那。但在途中,冉求在卫国的战场上离开,颜回的溺水身亡都给孔子带来沉重的打击。我想,这比不受鲁国重用更为难过吧。

  玉环到来之际,意味着孔子即将返还鲁国。但他早已对战乱的时代绝望,他不在热衷于政务,只想投身于教育,教授更多的学子,让教育发扬光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是孔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终其一生,孔子虽没实现他的政治诉求,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财富。他注重的礼,穿越千年,穿到了我们的眼中,穿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孔子观后感9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妈妈的话:《孔子》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节生动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开始怀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带点点去看了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点点能够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专注地看完全剧。虽然点点这篇观后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没有达到“仁”、“爱”的高度,但看得出来,孔子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确感动了点点。作为点点这么大的孩子能够由始至终看完这部有着深厚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影片,并且有所感受,妈妈已经很知足了。

孔子观后感10

  周五下午,我们五年级在学校多功能厅集体观看《孔子》纪录片,这部电影令我很受教育。

  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里,但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开班教学,创立了私学,改写了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历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备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发生的故事,导致孔子受连累被逐出鲁国。孔子在诸侯各国游说讲学,推崇仁政思想,企图改变各国战争纷争的局面,改变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鲁君召回国,在此期间创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孔子的几条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对我们教育很多,比如说: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喜欢学,不会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他,也没有教他的必要。这句话给我们的教义是十分大的,告诉我们,要主动学习,态度端正,要对学习抱着喜欢的态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这样老师才会对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师见你学习态度好,必定会想:“他(她)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也会因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会有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也不会让老师天天一副“苦瓜脸”对着你,岂不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我同样记忆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讲仁义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这样的人,以后必定会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们虽然谈不上“千古流芳”,但这样做至少不会“遗臭万年”。

  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论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还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启发!曾几何时,他为了传播这正确美好的思想而到处颠沛流离!为了改变这纷争世界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为了对后人的正确教育、启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难、倾注了多少心血!

  今天孔子,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精髓还活在人们的心中!

孔子观后感11

  被热炒了非常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 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非常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非常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与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观后感12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自己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自己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自己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自己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自己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自己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自己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自己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自己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13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了它的序幕。随后讲述了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现了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了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虽然会弹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可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妈妈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孔丘非常孝敬他的妈妈,有一次,她的妈妈得了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妈妈采到了那种药,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该选诗童的时候了,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这时孔子推荐了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非常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了火,他已经很不高兴了,孔子推荐他是为了让他缓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了,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14

  孔子很仁和,救过一个小奴隶。有一年,大司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个小奴隶也包括在内。为了能逃过此劫,小奴隶逃到了孔子的住处。可和孔子对着干的公山狃却说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处事不惊,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迫使强势的公山狃打消了处死小奴隶、治孔子罪的念头。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聪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爱自己的弟子,弟子们也爱老师。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结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会儿,只听“嚓、嚓”几声,冰碎了,孔子的书一部分掉进了冰凉的湖水里,颜回纵身跳入水里,却被冰凉无情的湖水冻僵了,命丧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传他大道之人。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学校里同学们的表现: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而伤害别人;有些人因为其他同学挑唆而攻击别人;有些人则是为了自己获取胜利,而向老师、同学说他(她)的坏话……,每当做这些事前,请大家想一想对方,想一想孔子,他们师兄是多么团结友爱呀!大家如果多一点宽容,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是非。

  这部影片令悲伤而又感动,被孔子的仁和打动,被他们师兄弟间的真情打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伟大,他把自己的思想留给了后人,代表作《春秋》、《论语》。

  孔子经过了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的经历,决定放弃从政,好好教育子弟。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的精神。子路帮助卫国,战死沙场;冉求回鲁国效力;颜回为了孔子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不惜自己的生命,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里跳入冰海……

  我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说话坦坦率率,不要绕圈子。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孔子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楷模,要经得住诱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先驱者,让他的思想由世人传颂下去吧!

孔子观后感15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一阵清脆的读书声萦绕于耳间,《少年孔子》缓缓拉开它的序幕。随后讲述小孔丘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成长、结下深厚的友情,并表现少年孔子的优秀品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弹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二十天,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写的曲子。”

  孔丘学习弹奏乐器,一首曲子整整练一个月,弹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先生都满意地说可以练习下一首,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练习,而牛轰,虽然会弹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没有弹好!让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练钢琴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着急,希望能多弹几首曲子,在练的时候也没弄明白曲子的含义,就换下一首。可是最终没有几首能过关!通过少年孔子的弹琴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他的妈妈很辛苦,给有钱人家做佣人。孔丘非常孝敬他的妈妈。有一次,她的妈妈得一种病,这种病需要一种草药才能治好。但是这种草药只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到。孔丘还是带着他的同学在悬崖上为他妈妈采到那种药,治好她的病。

  到该选诗童的时候,同学们都选孔丘,先生说:”要选两位诗童去京城参加比赛。”这时孔子推荐牛轰。同学们都很疑惑,牛轰非常自大,怎么能让他去京城参加比赛呢?其实牛轰家在昨晚着火,他已经很不高兴,孔子推荐他是为让他缓解不好的情绪,说明孔子在小时候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对手都很友善。

  当然,小孔子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我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典籍里的*》孔子篇观后感3篇(扩展9)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 (菁选3篇)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1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 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2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3

  文学的力量与美真实存在,尤其是在伟大的作品里。

  *古典文学中,《楚辞》比肩《诗经》,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就像是童年时期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梦,不仅深刻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务实下的那份鲜为人知的浪漫。

  梁启超先生曾高度评价:“吾以为凡为*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经典篇章。今晚,典籍里的*将演绎《楚辞》中的名篇,展现屈原心系家国、追求真理的品格。看直播↓一起感受中华民族绵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求索精神!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拉近观众和历史的距离?《典籍里的*》自开播以来,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留下了伏生的“千年一望”、宋应星和袁隆*跨越三百年的“一握”、炎黄子孙向正史之祖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一碗薄粥”尝尽孔门师生温情等动人场景。

  为了“小同乡”撒贝宁能够给屈原送上两千多年后的“故乡之味”,节目组与湖北秭归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求证了秭归柑橘的历史。当地不远千里邮寄来秭归柑橘,在录制当天及时送达北京。每一颗柑橘里都满载着跨越千里、跨越千年的浓浓“乡情”,也让舞台呈现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

  本期节目戏剧环节将以柑橘的意象串联始终,由王洛勇饰演屈原,汤镇业饰演楚怀王,故事贯穿了屈原与楚怀王少年立志,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后因遭贵族谗言离间被两次流放的一生。

  开场戏剧中,屈原一尝撒贝宁带来的家乡特产,赞不绝口:“好像比我小时候吃的更甜!”几瓣橘子,勾起了屈原对往事的回忆。他和楚怀王从两个爱吃橘子的孩子,成长为踌躇满志的少年,那时的他们,就像是并肩生长的两棵橘树,想为家国开花结果……可惜,最终一个客死于秦,一个自沉汨罗。

  节目数次呈现屈原吃着柑橘、双眼含泪的情景。其中一幕,屈原和楚怀王穿越生死、互道遗憾。当楚怀王“离去”,屈原大口大口吃着橘子,连皮都吞下去了,眼泪则像开了阀门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

  这段表演把主持人王嘉宁看得热泪盈眶,她注意到,现场从嘉宾到观众,几乎都在擦眼泪。郦波特别感动:“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这段饱含人生况味的重头戏,再现“一遍就过”的高能演技。被问及为何吃掉橘子皮,王洛勇说:“屈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劝楚怀王留在楚国,我在那个瞬间,发现橘子和橘子皮是一体的,和两人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一体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人物。”撒贝宁非常敬佩王老师:“这就是无法设计的戏,是那一瞬间的爆发,你把橘子皮塞到嘴里的时候,所有的情感浓烈到了极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国忠分析道:“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可能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屈原在《橘颂》一篇中,以他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即有的远大志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诗在节目中数次出现,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了美好的橘树,这些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禀受天命,不离故土。可以说,《橘颂》之于屈原,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对家国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从《天问》到《离骚》

  飘逸的浪漫,有着跨越千年的深沉力量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作为*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起奠定了*诗歌发展的基础。它的一歌一咏、浪漫绮丽,深远影响着两千年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望历史,唐代诗人李白延续了《楚辞》浪漫飘逸的风格,铸就了*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来“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本期《典籍里的*》将让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笔法的“诗仙”李白及“天眼之父”南仁东,并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歌辞,后来专称以楚国屈原的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种新诗体。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介绍:“《楚辞》大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为精炼有力地诠释《楚辞》的精髓,节目将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它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说到《离骚》,许多观众可能“又爱又恨”,其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灿烁古今,同时又因为相对拗口、生僻字多,实在难以记诵。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了华夏民族的诸多先贤,并把心中的理想说予他们。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离骚》,节目重点打造了两幕场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对话;一幕借屈原和先祖先贤的倾心交流,道出《楚辞》的创作缘起及深刻内涵。

推荐访问:孔子 观后感 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