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必须理直气壮——优秀教师交流发言材料(全文)

时间:2023-12-09 13:1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教学必须理直气壮——优秀教师交流发言材料(全文),供大家参考。

思政课教学必须理直气壮——优秀教师交流发言材料(全文)

思政课教学必须理直气壮——优秀教师交流发言材料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2022年4月25日,***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一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第一次对党在新时代关于学校思政课的理论创新作了全面阐释,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遵循,并就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整体部署、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这对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22年4月下旬,教育部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门普普通通的传授知识的课程,不能就思政课论思政课、就教育论教育,而必须把思政课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中、放在国际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的形势中,用战略眼光看待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理直气壮。

一、上好思政课为什么要“理直”?

“理直”,就是要讲清上好思政课的道理,是解决对思政课的认识问题。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在“三人”上一直是旗帜鲜明并一以贯之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成长的时空场域呈现多维立体虚实融合的特点,学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方面的确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善意的批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改进思政课、提高思政课实际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诋毁、抹黑、唱衰、取消的论调,都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歪曲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际,而且毒化了社会舆论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了误导,对思政课健康发展形成了干扰,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形成了冲击。

把新时代的中国置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和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进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校思政课都围绕着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对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政治与学理的宣讲、解读、发声、解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

厘清“理直”的理由,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回击这些负面影响,为思政课正名,为思政课教师呐喊鼓劲。

简言之,“理直”地上好思政课的理由主要有三个。

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学校教育所培育的人才,最终服务于谁?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就说过:“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下简称“四为”),是衡量我们“为谁培养人”成败的标准。要使学生的“德”达到党和国家需要的标准,就要上好思政课。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教育的“产品”是人才,所以“四为”是人才的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然要求上好思政课。

三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育人的整体结构。每一门课程都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它在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形成科学的思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等方面,是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课程,是关键性的课程。

二、上好思政课为什么要“气壮”?

“气壮”,就是要有讲清上好思政课的底气,是要解决教师的信念信心问题。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志气、骨气、底气”,如此才能以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试想,思政课教师本身都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信念和信心,或者对自己讲的道理都不甚相信,又怎么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总书记“3·18”讲话曾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站在多维立体虚实融合的时空场域,为学生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这“三力”来源于教师的底气、信念、信心,需要“信坚”和“气壮”。

为什么有的思政课教师底气不足?因为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曾一度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受到这种舆论的影响,不仅有人瞧不起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师“门槛低”、不需要多高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去上思政课。这就严重挫伤了思政课教师的自尊心,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
而且有的思政课教师自己也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毋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门学术,就是一门专业。思政课教师自己更应该在学术和专业的认同上要“气壮”。

所谓学术,是指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运动、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活动及其产出的成果,是系统的、专门化的学问。学术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科学。既然,在工科中研究零件毛坯加工工艺是学术,在理科中研究数字运算是学术,在农科中研究植物、昆虫是学术,在医学中研究人的器官理学是学术,在文科中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是学术,那么,为什么研究更为复杂的人的思想变化就不是学术呢?

思政课教师所关注的、讲授的,是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是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哪一个不是具有学术含量的?哪一个不是富有挑战性的?

所谓专业,是指专门的学科(门类)、职业的学问,以及人对特定问题透彻了解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伴随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总结、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专门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为思政课教师不是专业人才,认为思政课教学人人都能胜任,是对我国学校专业的“色盲”。

上好思政课,我们不仅有理由“气壮”,更有信心“气壮”。概而言之,理由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有党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二是有时代的需要。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凝心聚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三是有学生成长的需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四是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五是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尤其是“3·18”讲话以来,思政课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和发展的春天。六是思政课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理论支撑。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内容不断充实的源头活水。二是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果使思政课有了更为坚实的学理基础。其三是物质、技术支撑。教学的物质保证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思政课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手段。其四是人才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可靠后备力量,使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了跳跃性的改变。其五是制度支撑。各项政策的出台,对各级领导尤其是学校党政领导的规定性要求,都有利于思政课建设的顺利实施。

推荐访问:思政课教学必须理直气壮——优秀教师交流发言材料 理直气壮 优秀教师 课教学